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草的起源
行草出现在秦末汉初,距今约2200年。这是较为流行的说法。行草源于篆隶,篆隶的快写便是草,这是无须怀疑的,这在考古界、文化界、书法界早有定论。
梁武帝萧衍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逐作赴急之书,盖为今草是也。是一例证。这里说的今草就是我所说的行草。如“夜”字的行草写法,完全出自于篆书的结体,熟悉书法的人自会明白。
行草成熟于东晋,代表人物是王羲之(303-361年)。在他之后,写草书写得成功的人,且不说张旭怀素,单单一个明朝就有如文征明、祝允明、王铎、张瑞图等一大把。
楷书则成熟于唐,初唐代表人物欧阳询(557-641年),中唐颜真卿(709-785年),晚唐柳公权(778-865年)。在唐之后,能称楷书大家的,只有宋朝的赵孟頫。
为什么两者的成熟时间相差了几百年?而且是――为什么行草倍出后人,而楷书却后继乏人。这当中,细细品嚼大有意味。至少说明楷书并非想像中的容易,更不应说成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我们知道:一个刚拿毛笔的人,写出来的线条总是弯弯曲曲的,而很难写得直,特别是小朋友,这是事实。这恰恰说明,初学书法,宜写行草而不是楷书。因为草书以使转(曲线)为形质,而楷书是以点画(直线)为形质。
而且,初学书法,宜以培养兴趣为先。因为,如果连学下去的兴趣都没有,那还诳谈什么呢。其实,这一点相当重要,却偏偏为世人所忽视。特别是对于小朋友而言,完全可以想像他们对于行草或楷书的学习,是哪一种更契合他们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
最后,我很想告诉各位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书协成立,书法界就关于“学习书法是不是必须从楷书学起?”的问题发生了不大不小的争论,最终,认为不必从楷书学起的声音,占了主流。
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学习书法必须从楷书学起呢?
其理论依据出自宋苏东坡。他曾说过这样的话:“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很多人认为,会写草书的人,不一定能写楷书和行书,这是大错特错的。那么,究竟是很多人都大错特错,还是苏氏一个人大错特错!这里,完全是两种学术上的歧见,怎么可以苏氏言论为准!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了楷书,此后才有行书;而有了行书,此后才有草书。苏氏的结论是错的,但可以谅解。因为无论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观点,都是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
关于苏氏的第三句话: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这是当然的,但这只是人的生理问题,与书法艺术有直接的关联吗?苏氏认为,楷书就像一个人的站立,行书就像一个人行走,而草书像一个人奔跑,苏氏这种观点,完全只是出于一种视觉的对应,只考虑到他们是静态的或是动态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寻找实质性的对应――何为基础――静态就是基础吗?这里,苏氏显然是乱套,完全是一种逻辑的陷阱。
剖析之后,现在就明晰了--苏氏的理论根本是站不着脚的。无论从文字发展的源流,书体成熟的难易,以及初学书者的特性和学习应以兴趣为先,都应彻底否认楷书基础论,而应从行草开始进行书法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宜从行草学起--而不是楷书
UC头条:学书应从楷书始
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蔡襄
练习哪家楷书方便过渡到行草?方向不可错,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年轻时不学草书,你的草书天赋会在长年累月的楷书训练中消磨掉
最后形成的书体,究意是楷书还是行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