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足副舟骨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足副舟骨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 4%~21%, 可单侧出现,亦可双侧对称出现,足副舟骨绝大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多数病人是在足外伤后拍片检查意外发现,个别人由于疼痛需要治疗。痛性足副舟骨必须与隐性骨折及退行性骨关节炎等相鉴别。

定义


足副舟骨又称「胫外骨」, 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源于足舟骨旁出现的第二次骨化中心,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未与舟骨骨化中心融合而成,可与足舟骨相毗连,也可作为籽骨单独存在。其发生原因与遗传密切相关。

解剖


正常人的胫后肌肌腱是附着在足舟骨结节及 1、2、3 楔状骨,用来维持足的内侧纵弓、足内翻及屈踝动作。

如果存在副舟骨,会使胫后肌肌腱走行位置发生改变。

图片: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DOI:10.3969/j.issn.2095-9958.2020.06.18

其作用力可以通过副舟骨及其连接的纤维软骨关节传到舟骨,使两骨之间产生了一个异常的扭矩,从而使局部关节活动紊乱,也造成胫后肌对足弓的不稳定,久之使副舟骨及足内侧纵弓的支持组织容易发生疲劳、损伤及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进而产生疼痛。

分型


根据副舟骨的大小、形态、与胫后肌腱的关系、足舟骨与副舟骨之间是否有纤维软骨相连等情况,将其分为 3 型:

I 型:籽骨型

副舟骨为圆形或卵圆形小籽骨,边缘光整,位于胫后肌腱跖侧,与舟骨完全分离,不构成关节面,也没有纤维软骨连续,大多无症状。

图片:国际骨科学杂志,DOI:10.3969/j.issn.1673-7083.2011.06.006

Ⅱ 型:最多见

约占所有副舟骨的 50~60%。呈心形或三角形,直径大小 8~12 mm,有胫后肌腱的一部分附着,与足舟骨通过 1~2 mm 纤维软骨构成关节,此型稳定性差,受到外力作用后容易出现损伤,患者常有临床症状,易误诊为足舟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图片:国际骨科学杂志,DOI:10.3969/j.issn.1673-7083.2011.06.006

Ⅲ 型:舟骨角型

副舟骨与舟骨结节部分或完全性骨性相连而形成足舟角骨,关节面消失,结构稳定,并常使舟骨体积变大,但一般不出现症状。理论上被认为是 Ⅱ 型的终末阶段。
图片:国际骨科学杂志,DOI:10.3969/j.issn.1673-7083.2011.06.006

临床表现及体征


大多数患者在幼年或青春期时出现疼痛等症状,幼年时多因鞋子对足副舟骨的挤压而出现疼痛,有时也可因足纵弓进行性扁平导致,常伴平足。

成年时出现症状多是因足部创伤引起,最常见的是足部扭伤。

老年患者也可出现症状,可能与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有关。

痛性足副舟骨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中足内侧疼痛和触痛,查体可见足舟骨内侧肿胀、红斑、隆起畸形及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扁平足,上述症状在负重及行走时可加重。另外,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多有穿鞋困难,严重者可有行走不便。

检查


1、X 线片

副舟骨在正位片通常清晰可见


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充分诊断舟骨异常的程度,加拍摄外侧 45° 斜位片,可获得较高敏感度。由于对称性异常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建议进行双侧拍片。

2、CT:

对于怀疑有骨折而 X 线片显现不清或难以确诊时,可行 CT 检查。

诊断


病史和体格检查对足副舟骨综合征的诊断尤为重要。

多数患者都有创伤的病史,以扭伤居多,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中足内侧疼痛,临床表现为短距离行走无明显异常,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加重,查体见患足舟骨处隆起明显,存在局部压痛。

影像学检查首选 X 线片检查,患者应做足的正侧位、斜位 X 线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足副舟骨的分型。

保守治疗


对于痛性足副舟骨患者:一般应先采取保守治疗,即减少中足内侧面压力和炎症反应。具体包括:


1、穿宽松舒适的鞋子;

2、第二至五足趾屈肌等长收缩锻炼,足趾抓毛巾锻炼;

3、矫正鞋垫;

4、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物;

5、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可作为痛性足副舟骨治疗方法之一,但应慎用,因为长时间局部注射可影响胫后肌腱,并可诱发其出现功能不全,甚至断裂。


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 6 个月以上且效果不理想、症状顽固患者,则应择期手术治疗。

治疗足副舟骨的手术方法包括:Kidner 手术、改良 Kidner 手术、单纯切除术、改良的单纯切除术、经皮钻孔术、融合术

融合术又包括传统融合术、双重锚钉融合术、关节镜融合术和改良融合术等。

1、Kidner 手术

该术式不仅要切除足副舟骨、咬除及修整有明显突出足舟骨粗隆, 还要切断胫后肌腱在足舟骨的主要附着点, 并将其重置于足舟骨的下方, 以恢复胫后肌腱的力线方向, 改善足纵弓。

此手术方法的优点是恢复胫后肌腱生物力线,有效改善足弓、缓解疼痛,该手术方式是足副舟骨的典型术式。

2、改良 Kidner 术

与 Kidner 术式不同的是,将胫后肌腱于足舟骨背内侧部分剥离后向跖内侧翻转缝合,以加强跟舟跖侧韧带,使用带线缝合铆钉(或界面铆钉等)将胫后肌腱与骨缝合,重建的胫后肌腱止点更加牢靠,且腱-骨接触面更贴实。

可提供较强的把持力,可有效紧缩胫后肌腱。

3、单纯切除术

该术式在切除足副舟骨、咬除及修整有明显突出舟骨粗隆后, 仅要求修复被切开或部分切断的胫后肌腱,以恢复其连续性,不要求恢复胫后肌腱的力学方向。

其优点有操作简单快捷、不切断胫后肌腱、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不剥离胫后肌腱在舟骨上的止点,可有效减少术后 胫后肌腱附着不稳而导致足弓塌陷的风险,显著缓解中足内侧局限性疼痛。

但未进行胫后肌腱的转位,故不能改善足弓高度,无法纠正胫后肌腱的生物力学,无法解决足副舟骨切除后 胫后肌腱出现相对延长及松弛的情况,有加重足弓塌陷的风险。

4、改良的单纯切除术

与单纯切除术的不同是将胫后肌腱向内下缝合固定于舟骨跖侧骨膜,以加强跟舟足底韧带。

其优点不但保留了胫后肌腱在舟骨粗隆上的止点及其完整性,同时将其向内下缝合固定相当于前置紧缩了胫后肌腱,增强了胫后肌腱对足弓的悬吊功能,有效维持足纵弓。

5、经皮钻孔术

即用 1.0 克氏针经皮在足副舟骨后面穿过足副舟骨与舟骨间纤维软骨联合, 向足舟骨钻 5~7 个孔,以促进足副舟骨与足舟骨的联合。

该术式的优点是微创、经济、易操作无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足拇趾近节趾骨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痛性足副舟骨患者。

但适宜该术式的患者有限,不愈合率高,因此应严格选择适应证。

6、内固定融合术

即切除足副舟骨与足舟骨间纤维软骨组织, 用 1~2 枚螺钉将足副舟骨与足舟骨融合, 从而保持胫后肌腱连续性。

该手术保持了胫后肌腱在足副舟骨上止点的完整性。但由于只清理了联合处,故足骨舟骨骨性突起处不能完全得到修整,术后局限性疼痛复发率高。

此术式主要适用于足副舟骨骨块较大、能容纳螺钉穿过的痛性足副舟骨。

7、关节镜下融合术

有文献报道临床使用关节镜进行清理结合内固定术,美容效果好,瘢痕少,疼痛轻,软组织解剖和循环破坏少,可以降低不愈合的风险。

8、双固定锚钉内固定融合术

该术式能同时进行骨的内固定和胫后肌腱重建。应用双固定锚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 Ⅱ 型足副舟骨相对于传统内固定螺钉具有创伤较小、固定可靠,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早期康复等优势,能缩短住院时间,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立林;排版:景胜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读 | 详解治疗足部副舟骨的4种手术方法,你都掌握了吗?
早读 | 关于平足症的治疗策略,看这篇就够了!
足副舟骨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一文读懂 | 副舟骨的分型、诊断、治疗
这种足病,一百个孩子十个踩雷...家长们快注意了!
足踝科普---儿童副舟骨性扁平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