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法技法]《勤礼碑》临习指导(三)



女神节LADY`S DAY遇见最美的你,小编祝女神们节日快乐!!



(13)左耳钩。写法:先向左下逆锋入纸,转锋向右上,边行边提(相当于右尖横形态),到一定的位置即转锋向左下(由按渐提)至左耳钩中部再向右下(由提渐按),再按笔向左下,调整笔锋后即向左上方(或左方)提锋轻轻钩出。整个左耳钩一笔连续完成。由于左耳钩右边还其他点画,故只能收敛一些,有时只占整个字的二分之一或不到二分之一。另外,左耳钩也有上半部比下半部大的;也有下半部比上半部大的;有上下一样宽的;也有上宽下窄的;钩子也有大小。有些左耳看上去是几笔完成的,这是刻拓形成的,临写时应注意。

      (14)右耳钩。写法:用笔方法基本与左耳钩相同,只是右耳钩中间断开,下半部的钩子另外再重新起笔完成。整个钩子有大小变化,钩子上下两部分也有大有小,有宽有窄,钩子的钩出方向,有左方,有左上方,变化较大。另外,还应用于与左半部点画的多少、高低相配合。

  

     (八)折

     “永字八法”中没有对这种笔画作介绍。折画是由两种不同的笔画组成一体的一种笔画。可分为:横折、竖折、撇折。在《颜勤勤碑》中,折的变化仅次于钩,约有十三种之多。

     横折竖的四种折法

    (1)平横折。写法:折的部分与横画齐平。先横画起笔,到折处提锋转向下或左下行笔。

    (2)高横折。写法: 折的部分高出横画。先横画起笔,到折处有二种用笔方法,一种暗过

    (3)低横折。写法:折的部分比横国低。

    (4)圆折。写法:圆折是篆书用笔方法。先横画起笔后,到一定位置用转笔,由轻渐重,一笔完成。

  

 

      三种走之的折法

      (1)写法:逆锋起笔后向右行笔即转笔提锋向左下,连续由提渐按向右下行笔,到一定位置再转锋向左下提锋收笔。全过程一笔完成。要注意提按分明,动感较强,自然活泼。

      (2)写法:先露锋入纸后,后面部分的用笔方法与(1)同,只是形态上稍有变化而已。

      (3)写法:此走之折用笔法与(2)同,只是在第一折与第二折之间断开。在书法上叫笔断意连,包括上面两种走之折都具有行书的笔意。

  

       1、竖横折。写法:竖画起笔后行至转折处,将笔锋稍往左挫,再往右下按笔,然后折锋向右运笔,到一定位置回锋收笔。

      2、左、右短折

     (1)左短折。写法:竖画起笔后向下行笔,到一定位置折锋向右行笔,收笔的方法一是回锋收笔,另一种是提锋收笔。

     (2)右短折。写法:先竖画起笔后向下行笔,到一定位置折锋身右行笔,收笔的方汗一是回锋收笔,另一种是提锋收笔。

       3、右角折。写法:先露锋身左下入纸,再折锋向右上由按浙提行笔至右角折处,再转锋向左下方提锋收笔。

       4、斜角折。写法:先向右上逆锋入纸后,转锋向左下行笔至一定位置即向右下稍按笔后,再向右上方提锋挑出。

       5、 长弧折。写法:先横画起笔后,至转折处稍提即身右下顿笔转锋向左下方边行边提锋收笔。

       6、竖弯折。写法:先竖面起笔后向下行笔,到一定位置转笔右行再回锋收笔。

       7、双撇折。写法:先露锋入纸右行,再折锋向左下行笔,再折锋向右行笔,再折锋向左下边行边提锋收笔。

  

       三、《颜勤礼碑》的字体结体

     (一)概述

       结体又称结字,又叫结构。指汉字点画的组合规律。间架是指各个字各部分的比例大小。“一字之法,贵在结构,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李光溥)。故人也有“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的说法。讨论《颜勤礼碑》的结体,就是要掌握《颜勤礼碑》中点画的合理搭配。我国汉字是方块字,从结构上来说,可将其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  

      (二)独体字结体十二法

       所谓独体字,就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不可分解的汉字。特点是笔画少,空白多,结体较难安排。“书法昧在结构,独体结构难在疏”(明赵光宦)。关键一要注意笔画搭配;二要把握好字的重心。

      独体字结构十二法

       1、横平竖直,平正安稳;在楷书中横画一般取斜势,左低右高,竖画直且粗壮,字势稳定。如“士”字。(帖1页)

       2、中竖宜直,左右对称;有中竖的字,竖画要居中且直而正,使左右对称。如“军”字。

       3、横长竖短,字呈扁形;形扁之字不可写长。

       4、横短竖长,字瘦体长;形长之字不可写扁。

       5、对准中心,重心平稳;首点即字的中线,钩须对准点。如“方”字(帖7页)

       6、左重右轻,下部右移;左重右轻,其余笔画略向右移,以求平稳。

       7、左轻右重,下部左移;左轻右重,其余笔画左移,以求平稳。

       8、框架平稳,布白均匀;左右竖画对称,并呈上开下合之势,布白匀称,;字势;安稳。

       9、字形虽扁,重心稳定;偏斜之字,重心要稳,;字不失势。

      10、上仰下俯,稳健活泼;上横短且上仰,下横长而下俯,既稳健又活泼。

      11、点宜灵动,卧钩贵圆;点多而形态、取势宜活泼灵动,相互呼应,卧钩圆润而不宜过长,结构合理。

      12、撇忌排牙,取势各异;字中重撇或多撇,撇画的长短应有变化,以求灵动而不显板滞。

  

 

       合体字结构二十八法

       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结构所组成的汉字。可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这部分;字在汉;字占绝大多数,其笔画较多,结构亦纷繁复杂。

       左右结构

      1、左右均匀,比例相等。左右两部分大小均匀,左右比例为1:1。 

      2、左窄右宽,右部为主。左部窄且笔画较少,右部宽笔画多,以右部为主,左右比例约为1:2。

      3、左宽右窄,左部为主。左部宽且笔画较多,以左部为主,右部窄笔画少。左右比例为2:1。

      4、左长右短,让左齐下。左部较右部形长,且笔画较多;右部短避让左部,且将右部置于左部偏下或与左下对齐。

      5、左短右长,让右齐上。右边形长且笔画较多的字,左部应避让右部,且左部要置于右部偏上或与右上齐平的位置。

  

       左中右结构

       1、左中右均等,高低有别。左中右三部分宽度大致均等,排列错落有致;高低参差有别。笔画穿插,向背仰俯,顾盼呼应。

       2、左窄中右宽,左部避让。左部窄且笔画较少,则避让中、右宽笔画多的部分。笔画;穿插、避让,整体感强,字势稳定。

       3、左右较窄,中占独雄。中部宽大且笔画多,左右窄揖让中部,以求相称。

       4、左右相等,中间狭窄。左右宽大的字中间应收敛。

  

      上下结构

       1、上下等高,收放有致。纵向笔画大致相等,横向或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但上下两部分的重心务必对正,字势才能稳定。

       2、上长下短,疏密匀称。上长下短比例约为2:1。

       3、上短下长,上宽下窄。书写时,上部分要舒放,下部分要紧凑且对应上部分,以求相称安稳。

       4、上下不等,上窄下宽。上部分宜紧凑,下部分舒放且能承载上部分,字势稳定。

       5、上小下大,重心稳定。上部笔画紧收,置于下部大而笔画舒放的形体之上,安然稳固。

       6、上大下小,取中平衡。上下要对准中垂线,使字平衡稳定。

  

 

      上中下结构

      1、上中下相等,收放相宜。上中下三部分高度大致相当,比例约为1:1:1,横向笔画据字形或收或放。

      2、中窄上下宽,上展下应。上部横向笔画舒放伸展,中间部分笔画宜缩,下部稍宽的形体呼应上部。

      3、中宽上下窄,中部承上启下。上下两部分宽窄基本一致,中部笔画横向舒展,且起着承载上部又覆盖下部的作用。

      4、上中下结构,笔画繁杂。笔画繁多的字,用笔宜瘦劲,笔画要排布均匀,使字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而字形亦不显过大。

      5、上下不等,结构繁杂。这种类型的字宽窄、高低均不相同,组合搭配关系较复杂,要因字而异,处理好各部分大小、长短、疏密等的关系。

  

 

        两面包围结构

       1、左上包围,下部右移。左上包围的部分右移,使字稳定。

       2、右上包围,下部左移。右上包围的字被包围部分应左移。

       3、左上包围,上部宜窄。左下包围的字先写被包围部分,为使字不过宽过扁,上部宜窄;外框下边长度以能托住上部为宜,不可过短。

        三面包围结构

        1、左包右,笔画呼应。左包右时,外框上窄下宽,被包围部分宽度不超出下框,且纵向笔画经与左框呼应,以求相称。

        2、上包下,开口向下。外框左右笔画相向或相背,框内部分置于中部或与外框下部齐平位置,不可超出。

        3、下包上,承载上部。外框左右笔画不宜高,或相向或相背,所包部分突下靠,不可远离底框笔画。

  

       全包围结构

      1、四方包围,长字下宽。四面包围形长之字外框要上窄下宽,以求稳定。

      2、四方包围,扁字下窄。四方包围形扁之字下宽下窄,以求变化。

  

       唐代的《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简称《勤礼碑》。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因此也有人说他是琅邪人。唐开元进土,任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颜起兵讨伐,被推为盟主。后入京,历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后人以其官名尊称“平 原”或“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受命前往劝谕,李希烈胁之降,不屈被害。颜真卿自幼即爱好书法,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曾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又结合篆隶和魏碑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博学,工词章,善正、行、草书,用笔遒婉严整,字体刚健笃实。他和怀素论书法时说“写字应用折钗笔法”,就是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有力。《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铁,戈如发弩,干变万化,各具一体”。他的字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以后的书家,不少人都临习过颜字。《勤礼碑》系颜真卿撰文并书。书法苍劲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颜真卿一生写的 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全部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 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写的。此碑1922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1948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

《勤礼碑》拓片(局部)

  —、《勤礼碑》的主要特点

《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之作,“鸿文钜笔,阐发性灵”,不同凡响。唐以后的书家,不少人临习过此碑。下面就其运笔、结体等方面谈点儿浅见。

(一)正锋运笔,方圆兼得。颜书甚为古拙,讲究起笔“藏头”,中锋行笔,雄健有力,收笔“护尾”。颜真卿主张“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以及“折钗股”、“屋漏痕”等,强调的就是“中锋”和“圆劲有力”。如“折钗”,金钗折如弓,就比其挺直见力度。《勤礼碑》中笔画“化直为曲”,以增强点画的力度。如图一“事”、“等”、“文”、“敬”等字。《勤礼碑》讲究笔画圆劲,如横画收笔重按,钩和捺画先收后放。折笔处有时上耸出方,有时提笔暗转而呈圆肩,或者内方外圆等。总之,《勤礼碑》刚柔之气兼而有之,不愧“庄重沉雄”之作。如图二“太”、“子”、“司”、“之”等字。

  (二)主次分明,突出主笔。一是同—类笔画主笔厚重,即粗而繁(回折多转),次笔陪衬,轻而简(回折轻)。笔画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给人以明快之感。例如图—“孙”、“神”、“书”、“并”字等。二是一个字中笔画间轻重反差较大,如横细竖粗、撇轻捺重等,图一例字都有此特点。三是多“部件”组成的字,疏重密轻,醒目可赏,如图二“徽”、“庶”、“敏”、“胜”字等。由于“宾主分明,主从有别”,使字显得瘦而劲健,肥而不笨。

 (三)以拙为巧,神采艳发。对《勤礼碑》领悟较浅时,会诧异于颜字“笨拙”;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有“大智若愚”之感,可谓拙中有巧、古朴敦厚、老成持重、奥妙无穷。如图三“书”、“善”、“等”、“禄”字等。从宏观上说,颜字不拘小节,顿挫分明,结构宽博;从微观上讲,颜书独具匠心,灵活多变。例如每一字中之重复笔画,起笔、运笔、收笔几乎都不相同。就横竖画而言,其形态或方或圆,或尖或秃,走势或直或曲,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等等,巧妙至极,避免了雷同,显得质朴中透着秀气。

   (四)集众之长,自成一格。颜真卿除了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外,还接受了褚遂良、王羲之以及篆书和魏碑的笔意。如“蚕头燕尾”不仅活用在捺法上,而且横画上也有体现,如图四“之”、“夫”、“后”、“自”字等,乍看是机到笔随,仔细观之即不难看出,颜字并非完全是他的独创,而是受到了众多书家的影响,他的好学由此可见一斑。他的字虽与众不同,但“反乎常而合乎道”,更加富有审美情趣。

       (五)宽舒圆满,雍容大度。《勤礼碑》除了厚重饱满的特点外,在结体上一反初唐楷书“字中收敛”之特点,以“平衡”为结体原则,体相称,势开张,字撑格,重心稳,貌端正。如图五“文”、“通”、“具”、“作”字等。总之,其结字对称平稳,笔势宽绰,大气磅礴,且宽博而不松散,神采丰足,实在令人叫绝。《勤礼碑》是颜书的代表作,为历代书家所珍重,是人手学颜的好范本。—上述特点,仅属其主要的明显的特征,若拓宽观察角度仔细琢磨,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我们在实践中可不断研习,细心体会,深加领悟,力争笔到法随,入体得体。 
      二、《勤礼碑》点画的具体技法 
      前面介绍的是《勤礼碑》总体的外表特征。为了把握《勤礼碑》的内在规律,还必须掌握其点画的运笔方法,如藏露、中侧、提按、方圆、快慢、曲直、笔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其具体特征,才能获得更大收获。现将《勤礼碑》中点画的书写技法简介如下:

  (一)点,落笔“有藏有露”,转锋按笔铺毫,边行边提笔,回锋收笔。凡点必侧,锋有去有回。点的方向和形态变化虽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上轻下重、上重下轻、横点(以横代点)和出锋点四种。颜字之点,多如露珠欲滴,圆转幅度较大,形态厚实胜于别体。点的写法较多,能体现字的呼应和灵动,所以,在稳健的前提下,要注意连贯和照应。如图一“兆”、“簿”、“禄”、“无”字等。

  (二)横,主要有长横、短横、尖头横(一头尖或两头尖)和燕尾横。书写时露锋顺入或藏锋逆入,有方有圆,中锋行笔,提笔回收(燕尾横收笔滞涩空回)。《勤礼碑》横画纤细,有时意到笔不到,似不经意,却形断意连,美观洒脱。如图二“频”、“真”、“博”、“自”字等,露锋不浮,藏锋不坠,短横多为凹横、直横和燕尾横,长横多为细腰状且向上拱曲,长横两端比短横略重些,其落点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虽细却不软,瘦劲力足,颇具魅力。   (三)竖,主要有垂露竖、悬针竖、上尖竖、短竖和斜短竖等。竖比横粗,往往粗好多倍,对比明显。颜书之竖形似铁柱,有折钗之力。如图三“州”、“升”、“何”、“温”字等。垂露者,起笔、收笔、顿笔均比《多宝塔碑》轻。悬针者,行笔稳缓渐提,锋尖长而锐。上尖竖起笔轻。短竖和斜短竖起笔多弯头,收笔不作顿。短竖,虽短尤粗,力顶千钧。斜短竖,短而秀气,精巧而利落。《勤礼碑》的竖画多弓曲而见力度。如双竖并列,左竖细而短,右竖粗而长,多取相向合抱之势,临写时须控制速度,加重笔力。

  (四)折,主要有两种。一是转折处提笔另起,右下顿笔出肩,高于横线,成斜棱角(有人称“复起冒尖”),如图四“唐”、“司”、“顺”、“,唱”字等,尤其是“司”中的“口”字,已断成四笔。二是横尾无提笔动作或轻提圆转,直接下按出肩,其斜线与横线夹角大,肩头低于横线,内方外圆,饶有情趣。例如图五“同”、“日”、“国”、“尹”字等。其他折法也不难,只要将出肩大小及斜度随着笔画的方向、位置变化而变化就行了。《勤礼碑》有的折笔“随意”断离,实在令人诧异,然而细细揣摩即可感到它的高古和雄逸之气。另外,左右短折也属其特殊笔画,写到折处圆转顺势成形,如图六“开”、“门”、“四”、“陵”字等。这样,使颜字避免了雕琢之迹,增加一灵动之感。

结构特点

《勤礼碑》是唐颜真卿71岁时为曾祖父颜勤礼书写的神道碑。此碑笔力沉着内涵,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它既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夏长先语),是颜氏晚年楷书代表作之一。《勤礼碑》的结构特点,可概括如下:       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来。如“士”字。

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如“阙”字。

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如“故”字。

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如“四”字。   总之,《勤礼碑》还有其他特点,以上几点集中体现了雄伟端庄的风格,字字挺拨有力,气势逼人,是学颜的优良范本之一。

捺画的写法 
  颜体的捺画在字中起支撑作用,往往写得较肥厚,有蚕头燕尾之态,即逆锋起笔,一波三折,捺时用力顿挫,然后出锋成缺角。它大体上有三种形式:斜捺、横捺和反捺。

斜捺:起笔多藏锋,头回而弧曲,如同蚕头状,有绵韧筋健之力。然后折锋向右下徐行渐渐加重,体势开张,行至捺的下半截微带卷起之意,捺脚收笔处要重重顿笔展锋,稍驻后,边行边提笔出锋,出脚略大,使之具有高峰跌水、急流而下之势。如“文”字捺画。

横捺:也叫平捺。这一捺画要写成水波之状。其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折而右下,用力由轻而重,捺时顿笔展锋,然后提笔捺出。此捺常用在字的下面,起到载上的作用。如“之”字的捺画。写此捺时,起笔要束得紧,领部要提得起,捺脚处要铺得满,拓得开,状如载重之舟,给人以能承载上面物体重量的感觉。

反捺;这种捺画的写法与长点相似。如“英”字捺画。如果一个字中有两捺时,我们必须将其中一捺改为反捺,以增加字的生动性、变化感。针竖。当竖在一个字中有左右并列的,左竖要短,右竖要长。而且两个竖不得头齐脚齐,应呈相向之势。 
       竖画的写法 
  竖画在汉字结构中起着支柱作用,要写得笔直有力,像一个人立正的样子。竖画写偏斜会使字失去重心。古人说:“竖如万岁枯藤。”就是指竖画要写得苍劲有力。《勤礼碑》中的竖画总体上是粗壮厚实,但细加推究,便可发现是形态多样,变化丰富的,主要有垂露竖、悬针竖、曲头竖、腰粗竖、腰细竖等多种。

垂露竖 这是一种起笔、收笔都作藏锋的竖画,书写时要做到藏头护尾、无垂不缩。具体书写方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折笔向右横顿,再转笔向下中锋行笔。值得注意的是,在行笔过程中应边行边提笔,至三分之二处时又边行边按笔,最后顿笔,回锋收笔。要做到起笔、收笔慢,行笔略快,头略方尾略圆,中段略细,微成弓状,给人以雄壮有力之感。如“下”字的竖画。

悬针竖 这是一种藏头露尾的竖画。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折笔向右横顿,再转笔向下行笔,至三分之二处时边行边提笔,以至到末端把笔尖抽离纸面为止,要力注锋尖。写此竖时,要做到挺直刚劲,不带弧度,较放纵,以显其洒脱大方之态。如“平”字之竖。曲头竖这是一种用垂露法起笔,但向左曲折探出的一种竖画。具体运笔方法是:逆锋向左平出,接着向上,右转笔顿挫,再向下行笔。这种竖画在字中显得刚劲强壮。如“宫”字两个口的左竖。

腰粗竖 这是一种较短的竖画,直挺粗壮,如同铁柱。这种竖画中部较粗,骨力内含。如“山”字右竖。   腰细竖 这种竖画形体修长,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抬头挺胸。如“恤”字左竖。

弧竖:颜体中这种竖主要用在字的左右两侧,使字体态豁达。其运笔方法与垂露竖相同,只是体势向左或向右微弧,如“修”字竖画。总之,写竖画时,必须注意:如果竖在字的左边,必须用“垂露”,而且要写得粗壮有力,以防整体字的偏斜。当竖为最后一笔时,则用悬针竖。当竖在一个字中有左右并列的,左竖要短,右竖要长。而且两个竖不得头齐脚齐,应呈相向之势。 

附:《颜勤礼碑》标点、注解及今译

君與兄秘書監師古、禮部侍郎相時齊名,監上君1同時為崇賢、弘文館學士,禮部為天冊府學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經局校定經史。太宗甞圖畫崇賢諸學士,命監為讃,以君與監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讃君曰:“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馳譽,龍樓委質。2”當代榮之。六秊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奭親累3,貶夔州都督府長史,明慶六秊加上護軍。君安時處順,恬無慍色。不幸遇疾,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4于京城東南萬秊縣寜安鄉之鳳棲原。先夫人陳郡殷氏臮5柳夫人同合祔6焉,禮也。

    [注解]

1、此处断句甚费解。因为碑在此处断为两截,拓片缺一字。《全唐文》为“…齊名秘監與君同時…”,衍一“秘”字,且“與”字与拓片明显不符。此字外形似为“上”,实为“与”字。“与”为“與”的异体字,颜真卿有二者混写的习惯,《颜氏家庙碑》有两个字形各五处。参见专文考证。兄弟三人同时进入唐太宗的智囊机构,果是世代望族。不过颜氏在官场的顶峰,还是颜真卿,下文有述。2、赞词一般都是华丽的韵文。这段韵文就不太好理解,试着解一下。依仁服义:仁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后世儒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成为中国人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服”,即践行、从事之意,《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传统评书里两军阵前战将单挑,爱说这句:“杀鸡焉用宰牛刀,有事末将服其劳!”即来源于《论语》。另,“依仁服义”四字采用了古诗文中常见的互文修辞句式。怀文守一:“文”,本义为饰纹,引申为文字、文章,儒家典籍中又专指礼仪制度。守一,出自《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道家、儒家的修为中均有专指,此处就是遵守专一之意。履道自居,下帷终日:自居,究竟是“独自居住”,还是“以……自任”?字面上看应当是前者,但后者似更有深意,取之。下帷,放下室内的帷帐,引申为闭门苦读,或讲学。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注意此处是“里”(鄉里),不是“裏”或“裡”(裏外),这属于雀占鸠巢式的简化字。素里,意指纯朴的乡里。兰室与素里对仗,惠兰之室,幽香芳洁,自然是贤人所居。鹤龠驰誉,龙楼委质:《颜氏家庙碑》作“鶴鑰馳稱”,“龠”、“籥”、“鑰(钥)”三字在此处通用,皆为“锁”意。鹤钥,又作“鹤禁”,指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即东宫。《汉宫闕疏》:“鹤宫,太子所居,凡人不得出入,故曰鹤禁。”龙楼,汉代太子宫门名,亦借指为太子东宫。委质,古代卑幼拜见尊长,把礼物(即“质”,又作“贽”)放在地上抽身而退,称为“委质”,引申为向君主献礼、献身、归附。以上的赞,是夸耀唐太宗在位时颜勤礼对东宫太子李承乾的服侍之功,太子被废,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但德行犹存,且是皇上的褒扬,故颜真卿在多通神道碑中引用。以上赞词收录于《全唐文》卷148萧钧目下,文作“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业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称,龙楼委质。”个别字略有出入,当以《全唐文》为准。

赞词的意译,参见下面的“今译”。3、颜勤礼先后娶两位夫人,原配殷夫人生二子,继配柳夫人生五子,参见下文。柳夫人之兄中书令柳奭(音shi4)是唐高宗皇后王氏的外祖父(李治还得管颜勤礼叫表姥爷),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柳奭与顾命大臣褚遂良力阻,事败,柳奭被诛,褚遂良外逐而没,颜勤礼受连累被贬夔州都督府長史,柳夫人所生的五个儿子终生不得进仕。4、窆,因bian3,形声字,从穴从乏,下葬之意。5、臮,音ji4,形旁为下面的“众”,声旁为“自”,古同“暨”,“和、与”之意。此碑中颜真卿写作“自+水”,为其异体字,非“洎”,更非“泉”。而在《颜氏家庙碑》中,二种写法均有。6、合祔(音fu4),即合葬。注意,“祔”从“示”(表祭祀、礼仪),而不是“衣”字旁。

[今译]

勤礼君与两位兄长秘书监颜师古,以及礼部侍郎颜相时名望相齐,师古、勤礼同时任崇贤馆和弘文馆的学士,相时任礼部任天册府学士,勤礼君的弟弟,时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颜育德,又奉命在司经局校正、刊定经籍、史籍。太宗皇帝曾筹划崇贤馆的诸位学士,指派秘书监师古来撰写赞词。因为勤礼君与秘书监是亲兄弟,不宜由兄长来褒扬,于是指派中书舍人萧钧特别撰写赞词如下:“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馳譽,龍樓委質。(意译:颜勤礼言行遵从仁义,心怀圣贤礼仪,恪守如一。他以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终日在帷帐内勤奋研读。他的道德彰显于纯朴的乡里,他的品行修成于芳洁的雅室。他的美誉在太子的鹤宫中传扬,他倾力献身于太子的伟业。)”同代人都以勤礼君为荣耀。六年后,因为柳夫人的兄长中书令柳奭的亲戚关系而受到连累,被贬为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秊担任上护军。勤礼君安于时遇,处事平顺,内心恬淡,面无怨色。后来不幸身染疾病,在都督府的官宅中去世,不久归葬于长安东南万年县宁安乡的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和柳夫人一起合葬,这是遵循礼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勤礼碑》临习之三
颜体楷书基本笔画示意图
【逸心阁·讲坛】 魔营传真·于钟华讲隶书之《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石门
《礼器碑》的临写与创作
颜真卿和《颜勤礼碑》
东汉碑刻讲座 1 工整精细隶书——史晨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