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题记:据说有社会学家做过实验,分别让几组人写下几个与自己最亲的人,第一个写父亲名字的人占80.6%。我也一样,但是提起笔记述父亲时,居然不知道从何写起这位已生我养我四十多年的父亲,可笑的是,首先想到的居然是小时候挨打的情景......

 

棍棒与底线

在高中之前,我很怕父亲,不敢正面和他说话,因为小时候挨过父亲的很多打。父母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我为长子,父母奉行“大哥带好头,二哥三哥不用愁”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理念很简单,认定把老大搞掂了,老二老三老四就会以老大为榜样,带头的好了,其余的坏不到那里去。每当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我要做弟弟妹妹的好榜样时,我嘴上信誓旦旦保证,心里总会不自然地想起“擒贼先擒王”和“杀鸡给猴看”这二个词。

这也没办法,我们父辈就是生活在标兵式教育的年代,他们接受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洗脑,自然而然对子女也这样教育。父辈们经历了迷茫无助的年代,当意识到他们已无力改变时,就把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加上,小时候的我调皮,挨打最多也就顺理成章。现在想来,父辈们的棍棒教育,一半来自于他们在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希望,把对时代、对人生不可名状的责怨转稼到子女的身上;另一半来自于他们把急于改变命运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子女任何违反他们教育路线的行为,都被看作是破坏他们人生希望的挑战。

我们70后所承受的棍棒,很明显带有父母对子女的功利色彩。60后之前,他们承受的棍棒分为二个部分,一是违反礼义廉耻所受家长的棍棒,二是违反智信仁勇所受老师的棍棒。70后之后,不论家长还是老师,只要成绩不好,就要挨棍棒,成绩好了,就奖励胡萝卜。因为,分数成了改变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为数不多的希望之一。

所以,每天放学回来之后,必须要先把作业完成才准玩,幸亏只有语文和数学二门要布置作业的功课,那时的老师基本不会布置回家作业。但父亲会检查我的课本,特别是语文,要默写或背诵的,一定不会放过。这都是小学之前的事了,上了初中就很少被打了,因为初中以后的知识,父亲也不会了。他只上过六年小学。四兄妹中,应该我是挨揍最多的,每次父亲打我的时候,母亲总在一旁哭。

得益于父亲的棍棒,小学三年级之前,我的成绩很好,做班长的记忆也就定格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就连后来最差的数学,还得过全县数学竞赛的三等奖。数学是初二时,因为讨厌数学老师而弃学,然后成绩就一路下来。

我挨打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调皮。农村的孩子田野跑、满山爬,一到夏天就往山塘、水库跳,隔三差五就听到有邻居或附近村民的小孩发生意外。所以,父亲给我们兄弟姐妹制定了严格的家规,上学准时出门,放学准时回家,时间基本是掐好的,放假期间出去玩必须要请示同意......如有违反,必遭一顿棍棒。当我也为人父时,我对儿子说:挨揍其实是人生成长的过程,不断在试探家庭规矩的底线,这对培养孩子在社会中遵守各种底线很重要。

 

买书与书柜

90年代之前,我们村里人都还很穷,如果说家长肯给零钱买书的,村里恐怕只有我家了。包括连环画、金庸小说这类杂书,只要我说要买,父亲也会给钱。他说:“你要只是花在读书上的钱,家里再穷,卖屎窖迹(盖厕所的土地)也会给,如果是买零食,一分也不给。”当然,实在忍不住时,趁买书时打九九买点零食,也是有的。

上初一那年,我跟父亲说想要张标准的书桌和书柜。那时购买家俱不像现在一样到处有家私店可以买,必须自己买木料请木匠师傅到家里做,既要付木匠工钱,还要一日三餐好茶好饭招待。请个木匠做家私,对那时的家庭来讲,算上是大事情。父亲二话没说,请了村里最好的会做书柜的木匠,花了将近二个月,给我们兄弟姐妹各做了一张书桌和二个大书柜。

初中的时候,我对写毛笔字有兴趣,父亲到书店批发了一打习字贴(当时叫一打,具体多少本记不清了),直到我上了大学也没写完,当然是自己后来偷懒,没坚持练字。

 

读书生涯的转折点

我初中的成绩不好,尤其是理科,差得没法看。当年学校追求升学率,对一些成绩差不可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老师要么明确规定他们不能参考升考,要么暗示他们自觉放弃参考升考。我就读的本来就是二类初级中学,当时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被动员放弃参考升考,我也在其中之列。

父亲知道我连升中考的资格都没进入后,非常意外地没有责骂我,他找到我一个当老师的舅舅,然后找到校长去说情。那天,父亲和舅舅带我到校长办公室,父亲那羞愧和低声下气的样子,我至今没忘。他对校长说:“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是我家长没教育好,连累学校了,但如果连升考的机会也不给他,那么他的人生就没有任何希望了......校长很感动,他对我父亲说:“现在社会上都觉得读书无用,好多家长对子女升不升考没所谓,巴不得子女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你是第一位为子女的升考资格来求情的父亲......临走时,校长摸着我的头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你利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好好读书,争取考试出现奇迹!”

考试成绩不会出现奇迹,招生制度出现了奇迹。我毫不意外地没有考上高中(安流中学),而且差距很大。但是从那一年开始,安流中学有了择校生,择校生的入围分比正取生可以差100分!哈哈,我刚好入了择校线!当然,年少轻狂的我,一是受当时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坚决要求出门去打工闯荡社会;二是明白自己几斤几两,知道三年之后还是会落榜的。

父亲威胁我,如果我不读高中,必须脱离父子关系!还是他带我去找了安流中学的教导主任,交给学校择校费400元后,我读上了高中。记得当时教导主任很不屑地对父亲说:“你儿子这样的成绩,还是出门打工好,读高中是浪费钱财。”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上了高中开始,我努力了不少,但因基础差且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偏文科,92年第一次高考505分,虽上了出档线,但没有被任何学校录取。

在成绩出来之后,土生土长在农村的父亲尽其所能找了很多关系,当时的社会流行走后门,只要上了出档线,有社会关系的一般能找到学校读书,像我的成绩上一些冷门中专学校也是有可能的。父亲通过很多个转转折折的攀亲之后,打听到广州某校招生办负责招生的有个老师,是家里远房得不能再远房的亲戚。于是,打听到她家的住处,从来没有到过广州的父亲贸然带着我上门去求她。

从安流车站坐车到广州天河客运站在12小时,我们去到广州时已是凌晨2点左右,父亲和我在车站的长凳上坐到天亮,大约六七点钟就摸索着公共汽车的线路,找到那位老师的住处,在她家门口等到八点钟时,敲开她的家门。

也许父亲这种求人的精神感动了她,她看了我的成绩说:“其他学校她没能力帮,如果读她的学校,只能读成人类的(后来我的好几个同学就读了这类学校),只能拿成人高考的文凭。”她建议我好好重读一年。我说如果重读,希望能去水寨中学,因为在安流中学重读太没面子了。老师满口答应,当即写了一封介绍信,我就这样很顺利地进了水寨中学文科班复读。复读一年,考进了嘉应大学。

我读书生涯的二次转折,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我。进入大学后,我完全改变了学习的态度和不断摸索学习方法,之后所有的考试,除了英语之外,我再也没有补考过。

 

烧掉的账本

父亲20岁之前学做过豆腐,学做过裁缝,后来做了村卫生站的赤脚医生。一个小学水平的人,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其艰苦学习的过程可想而知。他自学简单的英语、拉丁文,自己要求到安流医院做实习,借医生的书看,不懂就问,几年下来居然还会做简单的手术。后来又自学采药制药,他负责的制药室,在整个五华县是获奖励的。通过勤奋努力成了医院小儿科的业务骨干,如果不是弟弟超计划生育的,估计他会在医院升职。在五华卫校二年脱产学习期间,还担任了班长。回村里创办东礼医疗站后,1993年被卫生部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对于一个半路出家的赤脚医生而言,不能不说是奇迹!

乡村医生是很辛苦的,一是出诊,二是随时应诊。现在交通和通讯条件好了,出诊的情况少了,在90年代之前,父亲半夜三更出诊是家常便饭。危急病人大多发生在夜晚,家属也是看到病人危急才急急赶来请医生,父亲总是二话不说,提起药箱就走。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邻村一个大叔病重,他儿子来叫父亲出诊。屋外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母亲看着一边穿雨衣的父亲一边掉眼泪,等父亲出门后,母亲对我兄弟姐妹说:“你们长大做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在农村里做医生!”

二十四小时应诊是乡村医生的职业特点,农村人要下田农作,农活忙完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于是顾不得吃饭就抱来看医生,所以越是饭点时间越是休息时间,也是乡村医生最忙碌的时间。这是与准时上下班的医院医生最大的不同。至今为止,我家的早餐一般在早六点半前完成,晚餐在晚六点半前完成,这时父亲的职业促成的。

乡村医生的收入都很低,一是患者都是亲戚邻居,他们经济条件也不好,不可能开出保健性质的高利润药品;二是乡村患者看病欠账的情况特别多,病人来了先看病用药,完了他说没带钱,那只能先欠着,大家都是熟人。乡村医生很少敢用贵的药,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怕患者欠账啊。

农村患者很讲诚信,一般到了年底杀猪卖了钱,他们一是给学校交上孩子欠着的学费,二是还上诊所欠着的药费,农村人流行一句话“过年千欠万欠,药钱不能欠”。但是,农民实在艰难,父亲一年到头算下来,还是有三分之一的欠账不能收回来。有些乡村医生到了过年,会拿到账本前往患者家里催收,也是生活所迫。但父亲从来没有,明知仍欠着钱的患者上门就诊,父亲一样和颜悦色医治,账一样给欠。村里的五保户和一些困难户,父亲完全免费治疗。有一年大年三十,父亲很高兴地对我说,今天他收了一笔二十五年前的欠账!我的心头一震,我做过那么多不良资产处置,凡涉及政府及其部门的债务,大多仍烂在那里,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旦经济条件有了好转,首先想到的还是做人的诚信!

2012年过年的那天,父亲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你们都长大成人了,大家都成家立业了,我把回乡从医三十年被欠账的账本全烧了......我们兄弟姐妹肯定没有反对的,烧账本和儿女成家立业没有任何联系,儿女也不至于沦落到要靠父亲留下的债权生活的地步。过后再细细口味一下父亲的心态,觉得很有意思。其实那是父亲辛苦积攒下的财富,他终于放下了,对于他来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

父亲的自学能力

父亲的最高学历是高小,也就是小学六年级。听舅舅说父亲,读书时很聪明像玩似的,几乎每次考试都是5分(满分)。但在他们那个年代的农村人,能读完小学已经算不错了,大多数人因为家里穷没有学上,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很多大人才在我读书的教室上夜校。

但父亲的自学能力很强,在村里人眼中他能作诗对对子(作对联),是村里文人一个。其实他写的诗,就是顺口溜式的客家山乡歌。上初中那几年,我迷上作对联,村里有个老高中生是村小学的老师叫达贤叔公,老师中就数他文章最好,自己草编有诗集(手抄本)。父亲就把我带到他家,让我跟他吟诗作对。不过,我不喜欢达贤叔公的古板,只追求押韵而没有意境。有很多问题,他也讲不清楚给我听。后来,真正打开我写作兴趣的,是在手抄一遍《写作大观》、《唐诗宋词鉴赏》之后。

父亲接近60岁时,喜欢上拉二胡,开始自己摸索着学,从早到晚只要有空闲,手里就拿着二胡,刚开始拉得实在难听,在我母亲的严厉打击之下,转移到屋角的屋檐下自顾自练,五六年过去,他已经可以和村里的汉乐乐队一起合奏了。不要小看我们村农民合奏团,他们中有几位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木偶戏”的主力演奏,水平是杠杠的。父亲有时到梅城来,自己拿把二胡到归读公园又结识一帮新朋友。我听过他的演奏,水平比四川“二胡书记”高过不知多少倍,如果我有了那个条件,一定让父亲和四川交响乐团合作拉二胡!

父亲与共和国同龄,快70岁的老人了,他每天坚持看书看报,前几年学会了收发短信,这二年玩转微信,发语音发图片,来个视频搞个聊天,无师自通。在家里母亲老是凶一下父亲,贬一下损一下,母亲心情好时叫他“老人家”,一般情况下叫他“老死货”。但是,一旦出了家门,母亲寸步也不敢离开父亲。他们在北京弟弟家住了一段时间,如果不是父亲带着母亲出门,母亲只能在小区附近活动一下,她坐公共汽车也不会。而父亲不一样,拿个地图,坐公共汽车、搭地铁、自助买票......什么都会。我对老婆说,或许就凭这点,母亲对他的欺侮不敢过甚。

 

孝道持家

父亲是个孝子,村里是公认的。他是满子(排行最小),据说父亲吃奶到7岁,一直成为村里同龄人的笑柄。奶奶从1979年起,身体日益衰弱,几乎年年发病一次,当时消炎针最好的是先锋霉素,父亲就用最好的药,经常一吊就是一个月。现在有时我还笑话父亲,奶奶就是你过度医疗把她身体搞垮的。他既承认也辩解:“当时没考虑那么多,我水平不够,处方是某院长(安流医院)开的,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了......

奶奶得的是罕见的皮肤病,每个月要骑自行车到离家二十多公里桥江镇的皮肤病院买药,当时公路还没改造,二十多公里都是泥沙山路,父亲去买药时一般都带上我。后来,还买了一部当时比较小号24寸的自行车(1992年后家里才买了一辆70C嘉陵摩托车)给我骑着一起去,那年我14虚岁。我个子小,要上一条又长又陡的坡,我力气不够,父亲就先把他的自行车推上去,回来再推我的自行车上去。后来父亲说,这样做一是培养你的毅力,二来让你懂得孝道。

取药是当天来回,早出晚归。有一次由于过于劳累,在取药回到半田村的一条田埂路上,父亲的脚突然抽筋,他倒在地上痛苦不堪,我当时手足无措吓得直哭,人生第一次有了生离死别的恐惧。好在父亲是医生,一边安慰我别怕,一边自我按摩,然后慢慢地骑车回家。

奶奶在病痛的折磨中生活到199912月份才过世,享年89岁,这在农村是个奇迹!在后来的四年里,奶奶双目失眼了,几乎是卧床过日子的,但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非常安祥且没有一丝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兄弟之情

我们家族人丁不旺,在农村里属于弱房,爷爷生下大伯和父亲是男丁。大伯复员先到了深圳,后来有迁家属户口的政策,伯母、堂哥、堂姐的户口要迁到城里去。当时农村还是生产队的集体时代,动迁户口要相应减劳动力的口粮,如果没有生产队分粮,意味着就要饿肚子。自己家里的本来劳动力不多,随迁人口又多,如果随迁人口没带粮票去,也面临同样短期饿肚子的问题。父母就向生产队提出,将当年全家的口粮全部换成粮票,给大伯一家带出去。

母亲说那二年是家里最困难的二年,除了向生产队超支(预借)一点粮食外,主要靠喝粥和蕃薯填饱肚子。农忙时,奶奶会捞一碗干饭给爷爷和父母吃,母亲劝奶奶不要这样,米饭一捞喝粥就变成粥水了。奶奶就安慰说她说:“你们干活比较辛苦,我在家里还有其他东西吃。”其实大家都知道,连粥都喝不饱的生活,家里怎么可能有其他东西吃。正是这样相互体谅,生活虽苦,其乐融融。

堂哥在国企工作,只生了个女儿,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不敢再生了。大伯是优秀党员,按他当时的条件或者说是搞点技巧,让堂哥再生一个是没问题的,但大伯虽然想要个孙子,却没有逾越政策的勇气。后来,大伯得到尿毒症50多岁就走了。

父亲叫来堂哥说,大伯走了,你必须辞掉工作,天大的困难也要生个儿子,经济上负担不了,我来负担。反复思想工作之后,堂哥辞职,堂嫂躲在我们五华农村生了个儿子,侄子现在已经在读大学法学专业了。有时想想,人生如戏啊。父亲常说,大伯在天有知,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还会有孙子继承香火。

我把这段故事说给侄子和儿子听,他们没有丝毫反应,还不如听一个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他们那里知道,那是一代人为生育而做出的壮举啊!

结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不再像儿时一样惧怕父亲了,可以随意地打断他的话,甚至直言不讳地指责他的缺点。看着父母如孩子做错事一般的表情,猛然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今天是父亲节,我电话给父亲祝他节日快乐时,他心里一定在想:父亲节快不快乐,还不是取决于你母亲今天的心情!唉,知父莫如子啊。

有社会学家说:“一个人的成长,小学之前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初中时期,老师同学对他的影响最大;高中阶段,父亲对他的影响最大;当他读了大学之后,再也不会有人影响到他了。”不知不觉我已是父亲了,我将带会给子女怎样的影响?!

也许若干年之后的父亲节,我的子女也在写《我的父亲》时,我就知道了......

                   二0一四年七月六日初稿《家之三部曲》

                   二0一六年六月十八日修改于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自留儿”到“留守老人”,一个农民无悔的选择
听奶奶的故事
纪实:二爷爷做了30年村支书,要强了一辈子,却以自焚的方式离世
上海的独生子女注意!再不看连房子都继承不了...
《人生路遥》① | 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大荔文学·散文·李伟】伯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