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媒人坐一席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大事自古以来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约”一说。封建社会多半是父母包办婚姻,女人的命运掌握在父母和媒婆手里。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不知造成了多少幕人间悲剧。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翻身作主人,她们的终生大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们不仅能顶“半边天”,而且能“自己找婆家”。但是,即使自由恋爱产生的姻缘,传统的婚俗习惯却是难以改变的。更为有趣的是,越是古老越是传统的婚俗,越是被现代青年男女所推崇。

拉媒

现代青年男女依仗父母和媒婆来解决婚姻的很少,但是自由恋爱后,男方必须请媒人正式上门提亲,三媒六证不可少缺,这叫“拉媒”。男女双方父母心知肚明,思想日渐开放的女方父母虽然并不反对,但一般来说总要媒人跑个三趟五趟的。轻易就答应人家,把女儿嫁出去是怕人家啧嘴,说闲话。

瞧家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恋爱,又拉了媒人出来,婚事基本确定,但男方家境是否殷实,是不是根本人家,细致的女方父母不能掉以轻心,还得进一步考证,访察。经过媒人双方斡旋,于是就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请女方家的嫡系亲属到男方处“瞧家”,也称“看门楼”。男方家不仅要大肆宴请,叔伯姑姨舅亲姥姥等见了姑娘还得慷慨解囊,行见面礼,俗称“掏腰”。

下大礼

虽然婚姻法杜绝借婚姻勒索财礼,但在民间,女方家收取多少不等的“礼金”已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如果瞒天要价,买卖婚姻那就另当别论了。男女双方到了婚嫁的年龄,男方就会托媒人去游说,提出完婚。倘若同意,女方父母就会把礼单列出来交给媒人。男方父母会根据所列礼单,备好每一份“四则礼”。旧时的“四则礼”是“酒、肉、糕、糖”。现如今顺应潮流,啥事都革新,干脆就包“红包”。下大礼的同时也是择日完婚的日子,民间都选在冬腊月,选双不选单,赶月头不赶月尾,忌“四”日。

娶亲

在善厚民间,人们将婚事大事称作“正经事”。结婚一般是三天,这三天中,新郎新娘都称为“新人”。前一天为“起媒”,晚间有正式席子,“起媒”这一天,媒人为大,坐席要做“一席”,来吃喜酒的是男方的至亲好友加上“贺号”的一门宗族。

接亲

现在接亲都改在起媒这天上午,无论远近,动用的是彩车。有身份地位的接亲车队看上去颇为壮观,其实也是一种显摆,但过去接亲一律是晚上。男方接亲有三人,“搀亲奶奶”以及两个能说会道的人。到了女方家,大门是不会轻易打开的,于是“搀亲奶奶”和两个接亲者就得摇唇鼓舌,一边游说一边放鞭炮,还得从门缝里塞“红包”。经过一番闹腾,门开了,新娘由胞兄或胞弟背出门,意为不占娘家地,从此是外人。新娘要假惺惺嚎啕一番,也有真情哭诉的。

送亲

跟接亲的相配套,送亲的也是三两人,多为新娘的胞兄胞弟,一路上新娘不能开口说话。新娘的怀抱和衣兜里藏有糕点和糖果,接亲的要想方设法掏出来。有不怀好意接亲者这时有放肆的动作,只要不太过分,新娘也只能忍着,送亲的兄弟姊妹更不能“反脸”。到了男方家,新娘由新郎背进洞房,并换上婆家的新衣。

正期

旧时“正期”一般是男客女客各一天,现在仍如此。也有开明的亲家,为了减少麻烦男客女客一天到的。“正期”这天,新郎父亲一早就得去亲家邀客,新郎的叔伯舅亲前去邀客也不为失礼。客人到了,先喝茶,稍做片刻后进新房“掏腰”。新娘一脸灿烂,新郎春光满面。两人一面敬烟沏茶一面盘算:若是日日有如此的进账,那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

“正期”这一天,“媒人”受到了冷遇,无情地撂在一边,常话说,新人接进房,媒人摔过墻。别指望再坐一席了,在偏席有一杯小酒嗞嗞也就不错了。

闹房

“闹房”,也说“闹新娘”。客人走了,曲终人散,剩下的就是新郎新娘的天地了。但这时想“鸳鸯戏水”尚为时过早。还得去应酬“闹房”的人,俗话说,结婚三天无大小。“闹房”的人多半是那些爱折腾的青年人。有些地方闹的很粗俗,“闹房”的人会变着戏法捉弄新郎新娘。结婚本是人生一大喜事,烘托的就是红火热闹的气氛,适当的闹闹无可非议,但要把握尺度和分寸。

回门

结婚三天后,娘家差人来接女儿“回门”,也称“接回门”或“接女婿”,近路的一般要在当天返回,路远当天不能回的,新娘要在娘家宿双夜才能回家。新郎新娘在娘家须分床而眠。按当地风俗,新婚头一个月新房不能空床,特殊原因空床的,床上应放上两根扁担“压床”。

诞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善厚民间,传统的习俗是无论男女孩子生下来一个月,要请师傅剃“胎头”,“胎毛”要珍存一些。还要宴请娘家至亲来喝“满月酒”,俗称“做朝”。婴儿百日后的那天晚上家里人要请人“守夜”,婴儿周岁时要“抓周”,婴儿小手抓住什么就预示着日后长大所从事的工作,民间有句顺口溜,抓根笔杆写文章,抓住算盘当帐房。

丧俗

长期以来,善厚镇一直沿用棺木土葬,丧葬旧俗改革后,虽然减少了一些仪程,但主要丧俗仍在延续着。 家有长者逝世,首先要请托一人向所有的嫡系亲属告知噩耗,民间称“报老”。过去是人跑,现在通讯块捷,电话、手机“报老”也不失礼数。“报老”者每到一家都要象征性的端端人家的碗,哪怕是喝一口茶水也不为失礼。

设灵堂

土葬时,死者入殓后,要在堂屋设置灵堂,供亲友吊唁,子孙披麻戴孝跪谢宾朋。火葬制度后,有火化后骨灰盒不回家直接入土的,也有火化后骨灰盒停留家里数天后再行入土的。俗话说,各地各乡风,在善厚这样一个小世界里,丧俗也有不尽相同的。

请抬重

家里有丧事,尤其是高堂父母仙逝,报过老后,长子首先要做的大事就是请“抬重”。“抬重”者一般由九人组成,八名投棺的,另有一位挑担沿途撒“路钱”者,俗称“千斤担”。请“抬重”时每到一家都要向被请者行跪谢大礼,抬重者多半是壮年人,年轻人因慑身不重不在跪请之列。

出殡

“出殡”也称“出棺”,是丧事中最隆重、最壮悲的程序。真正的生离死别啊!俗话说,死者为大。所有的家小以及直系嫡系亲属都要跪在棺木或骨灰盒前。哭得最凄惨,最真切的自然要数死者的儿女。走在出殡队伍最前面的是撒路钱者,紧随其后的是那些打着孝幛挽幛的子孙辈们,接着便是八抬大棺(骨灰盒)。孝子披麻戴孝,手扶棺木(长子捧骨灰),随后便是长长的送殡队伍。出殡时,一路哭声,一路鞭炮,一路吆喝。如葬地较远,路过邻村人家门口的,主人都要燃放一挂鞭炮送行。逝者家人要行鞠躬礼,并送百布“披头”或手巾一条。安葬后,人们不走回头路,孝帽、披头要在火上揽一下方可带回家里。死者“尽七”(一七为七天,满四十九天为“尽七”)后,女儿要送“尽七”饭。

做会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善厚镇以及周边一带的乡镇,都要“做会”,也称做“土地会”,宗旨是敬拜土地老爷,求土地老爷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全村父老乡亲平安无事。“做会”前几天就要推选几个“会头”,然后由“会头”挨家收取柴米油盐等物品。现在多以现金替代,如果村里有六十、七十或八十大寿的老人,以及本年生养男孩,考取院校、获得功名或发生大喜事的人家,除了应缴的份额外,还得另外“上猪头”,俗称“上彩”,追加现金也可。猪头上的越大,越显得大气,也就越有脸面。初二一大早,“会头”们就会捧着半生不熟的猪头上“土地庙”叩拜。谁家“上彩”多少,“会头”都有“彩单”张榜公布。那“彩单”读来有趣,听来更得味:“张××猪头18斤”“李××猪头16斤”“朱××猪头22斤……”

说好

说好的习俗由来已久,特别是农家建屋上梁娶媳妇。民间有“雨洒梁头日晒棺”一说,上梁时“小雨洒梁头,发起来没估头”,“日洒棺”“雨洒梁”都是吉祥的好兆头。农家上梁不仅要选个“黄道吉日”,而且木瓦师傅要会“说好”。上梁那天,两位师傅在屋梁上,用系上红丝带的绳索拴住大梁的一头,一边轻轻往屋上提,一边说好。一说一答,一呼一应。如:“上梁正逢黄道日,好!竖柱巧遇紫微星,好!”“张鲁两班扶玉柱,好!和合双仙架金梁,好!”又如:“大红丝带六尺长,好!系在龙头风尾上,好!系在龙头生太子,好!系在龙尾出娘娘,好!”再如:“一杯酒浇梁头,好!子子代代出诸候,好!二杯酒浇梁梢,好!老板银钱担担挑,好!……”

婚庆说好也颇有情趣。说好者都是民间能人,不仅初识文墨,通古懂经,而且思维敏捷,能随机应变,见啥说啥。跨进正门便道:“迈进府门停步留,好!高挂明灯结彩球,好!上有喜鹊配成对,好!下有关公踢绣球,好!”见了家主便奉承道:“朱纱门联红旺旺,好!福禄寿三星挂中堂,好!”来到堂屋见到众宾朋边道:“喜酒尽壶烫,好!好菜办十样,好!老者吃酒多欢畅,好!少者吃酒四海扬,好!亲朋吃酒常来往,好!后生吃酒子兴旺,好!”进了新房又道:“小小条桌没多长,好!端在新娘床头旁,好!床头上面摆梳妆,好!哪里的柜哪里的箱,好……”凡说好者,有主动上门的,也有被邀请的。一般有两人组合,无固定词句,都是即兴发挥,但引经据典,有根有绊,并非胡编乱造。

在善厚民间,传统的乡风民俗远不止上面所述,远方的游客只有亲临其境,才能“随乡”而“入俗”,才能领略到当地古朴典雅的人文风情。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丁咏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手拍##福建宁化#客家文化长廊(重点用石雕书写或壁画形式介绍了客家人婚嫁习俗有哪些?)
客家婚嫁岁时习俗
福清婚礼的礼杠该怎么下?婚假习俗有哪些?看完一目了然!
♔ 读懂客家文化 走进赣南的民俗民风
图说:石城客家传统婚礼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