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师表》背后也有潜台词
  “出师表”是主帅在出兵打仗前,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自己的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中国历史上,历来以打胜仗出名者很多,以表传后者却寥寥无几。但是,为什么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呢?

  杜甫一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在《书愤》一诗中也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谁人堪称伯仲间?”也许正是因为名人的一句话,就把诸葛亮打扮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老臣,美滋滋地捧上了天,成为灿烂的明星,成为众多追星族的心中偶像,至到现在还红得发紫。

  古人还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为不忠。这一句话,便剥夺了读书人的思想自由。难道所有读《出师表》的人都要落泪吗?不落泪的人就是不忠吗?这也太离谱了吧!但是,从这里也能看出,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拜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正是因为《出师表》作为中国文学的名篇,被列入初中课本中,我们中国人都被要求在没有丝毫判断能力的年龄背熟了《出师表》,按照老师教授的意思理解《出师表》。所以,很少有人细究《出师表》中一些微妙的东西。

  其实,《出师表》有着丰富的含义,既是诸葛亮控制刘禅的手段之一,也是诸葛亮野心的流露;是诸葛亮面对蜀国政坛全体观众的一场表演,也是能从“字缝”中洞见其中潜台词的珍贵脚本。

  细看《出师表》,就会发现,文章开头就是“先帝”二字,最前面几句话,几乎句句都有“先帝”。在短短的七百多字的文章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先帝”,竟有十几个。诸葛亮正是处处都打着“先帝”的旗号,他的行动才没人敢阻拦,才能为所欲为,才能独揽蜀汉军政。下面就开始教训了……

  文章中接连出现了几个“宜”和“不宜”,“……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几句话的口气更像是老子在教训一个不听话的儿子,哪里像一个臣子对皇帝说的话,表面看来诸葛亮这个“相父”当的还是挺够资格的。他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臣子,把刘禅当成自己的顶头上司。由此可见,他们的君臣关系也是名存实亡的,刘禅只是一个傀儡,“相父”诸葛亮则是大权在握。

  在这几句话中,还有最重要的一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竟然把刘禅的“皇宫”和他的“丞相府”放在一起了,皇宫可是皇帝居住的,再怎么说,他的相府再好也只是“丞相府”而已,怎能和皇宫相提并论呢?实际上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显然是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如此霸道的话他都敢说,他的忠心何在?我们还能把他看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忠臣吗?

  诸葛亮既然要去北伐,交待完了这些锁事,又对刘禅提出了一些不能不从的“建议”,当然还要安排他离开后朝中的人事问题。“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诸葛亮又举荐了将军向宠“为督”,掌管京师的近卫军,此前执掌皇室保卫的近卫军头领是刘备的心腹赵云,刘备以赵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在进成都后升为翊军将军,翊,卫也,依然是刘备的头号保镖统领。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换成了自己保荐的向宠,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尽其用,但是联系《出师表》的前后语义和当时形势,不能说一点都没有其他目的在内。因为向宠是诸葛亮一个好友的儿子,他这样做不是在拉拢亲信吗?

  他说这些人才是“先帝”刘备选拔出来的,真的是吗?在此单说董允,他本是刘禅身边的“太子舍人”、“洗马”出身,是诸葛亮亲自提拔成为嫡系的,将其“迁为待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掌管御林军。那他说的话还是实话吗?当然不是实话,而是标准的谎话。古代,对皇帝说假话,那是犯了欺君之罪的,有人向他问罪吗?当然没人敢,因为他是刘备指定的“相父”。既然又提到了先帝,那他为何不提先帝指定的托孤重臣李严呢?

  作为一个和诸葛亮并列、“统内外军事”、官拜尚书令的托孤重臣,在北伐这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军国大事上却没有一点说话的机会。按照常理来说,在诸葛亮不在的情况下,理应由李严主持朝政。诸葛亮所谓的“亲贤臣”,就是要刘禅亲信郭攸之、费掉、董允、向宠等人。他所提到的这些人“忠心”与否暂且不论,但他们在整个三国史中名气都不大,可见这些人也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能,最多为中流。所谓“贤臣”,必须是德才兼备,按照这个标准,上面这些中资之才很难称为一流“贤臣”。但为什么诸葛亮要提这几个人呢?很难不令人怀疑诸葛亮有其他用意。

  而诸葛亮不仅要刘禅“亲”这些人,甚至明目张目地要求刘禅听这些人的话。虽然的确都是贤臣。换而言之,李严的官阶可远远高于这几位侍中、侍郎,难道他就不是贤臣了吗?在诸葛亮这份要求北伐、安排北伐之后朝中主持工作人选的表章中,连提都没提他,又是为什么呢?当时,也只有李严对他的威胁最大,他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夺回李严的兵权,以实现自己权霸朝野的梦想。

  诸葛亮始终将自己摆在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位置上的,一直以为蜀汉在他“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同时他也很清楚刘备安排李严和他共同辅佐刘禅的目的,是利用李严来制衡他。因此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是绝不会允许李严这样一个能在政治上对自己形成威胁的人,进入权利中心和掌握军事实权的。所以他除了一直制止李严进入成都这个政治权利中心外,在开始北伐前就进一步发动了削弱李严的实质性行动,所以,《出师表》中不提李严也是很正常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让一个皇帝“事无大小”都要向由诸葛亮指定的掌握大内兵权的近臣们请示汇报。这样的做法明智吗?不是让身为一国之主的刘禅很没面子吗?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诸葛亮为了显示自己北伐的忠心,为了向政治上的对立面证明他有“讨贼兴复”的能力,竟然立下了“军令状”,而且郭攸之、费依、董允等也和他成了一条船上的人。实际上,诸葛亮是乘着南征的胜利,满怀信心地去北伐的;也是做了无数铺垫、虚张了无数声势而北伐的。由于诸葛亮的用人不当,使马谡失了街亭,北伐失败,最没面子的当然是诸葛亮自己。无奈之中,他只好上书刘禅请罪,自贬三级,结果也只是名义上贬为“右将军”,实际上还是“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诸葛亮同刘备的君臣关系曾被世人赞不绝口,然而诸葛亮同后主刘禅的关系又如何呢?从《出师表》中就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把后主刘禅放在眼里。这也难怪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他立庙。

  诸葛亮《出师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显然是配合第一次北伐所做的意识形态攻势。诸葛亮的北伐是顶着许多压力进行的,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他就是要借《出师表》来告诉朝臣们,他才是蜀国真正当家的,他要做什么就要去做,任何人反对都是无效的。

  名传千古的《出师表》无非是一纸开动战争机器的宣言、争地杀人的申请,使无数个家庭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将诸多健壮之士送于伤残死亡的黑手。没有一点恤民怜弱的平民思想。这样劳民伤财的举动,诸多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不仅自己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还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对此精品细揣、感激涕零。这又有何意义呢?想让后人学习诸葛亮的什么精神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出师表》
看看真实的诸葛亮,有助于提高智商
出师表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表达了什么?
详解《前出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