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琳:《金瓶梅词话》音借字考辨

提  要:  

音借字与通假字、音误字大同小异。大同是这三个术语都指书面记录中借用读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小异在于通假字一般不包括偶然音误,很多通假字符合当时的社会用字习惯,不能看成是误用;音误字则带有用字正误的评判色彩,而事实上不少音误字是当时流行的用法,不宜拿后世或今天的规范去评判;音借字则可兼容通假字和音误字,包括偶然的音误,相对比较中性,适合指称社会底层人士书写的文本中的用字现象。传世《金瓶梅词话》的底本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抄手,同音借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本文采用音借字这一术语。音借字的辨识有难有易,有些根据文意一望可知,有些则须加考辨才能确定,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况,共21条。

关键词:音借字  同音借用  金瓶梅词话

音借字与通假字、音误字大同小异。大同是这三个术语都指书面记录中借用读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这一点上三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小异在于通假字一般不包括偶然音误,很多通假字符合当时的社会用字习惯,不能看成是误用,如“倍”借用作“背”“蚤”借用作“早”“罢”借用作“疲”“匪”借用作“非”等;音误字则带有用字正误的评判色彩,而事实上不少音误字是当时流行的用法,不宜拿后世或今天的规范去评判;音借字则可兼容通假字和音误字,包括偶然的音误,相对比较中性,适合指称社会底层人士书写的文本中的用字现象。传世《金瓶梅词话》(下文简称《词话》)的底本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抄手,同音借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本文采用音借字这一术语。

音借字的辨识有难有易,有些根据文意一望可知,有些则须加考辨才能确定,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况。

丧楚

张四无端丧楚言,姻缘谁想是前缘。佳人心爱西门庆,说破咽喉总是闲。(第七回)

白维国、卜键(1995:215):“丧楚言——耗费口舌。丧:耗费;损失。楚言,伧俗之言。”张四规劝孟玉楼的那些话都是入情合理的,并不伧俗,典籍中也未见“楚言”有伧俗之言义,此解不足取信。

梅节(2004:40—41):“丧楚言,‘丧’崇本作‘散’。元曾瑞《红锈鞋·风情》:‘抡锹的闪了手腕,散楚的叫破咽喉’(见本书第八十三回)。元刘庭信《夜行船·青楼咏妓》:‘非男儿黑心,怎当他冷撒㖔柳青

;错下书三婆恁,硬散楚的闲家谮’。散楚本韩信吹散项羽八千子弟故事,《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汉世张良散楚歌,八千兵散走奔波’。此指张四企图用闲语谮言破亲。”此说基本可取。

“散楚”之说古代常见,原指张良用唱歌之计使项羽的楚军分散瓦解。宋王禹偁《唱山歌》:“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金李俊民《汉高庙》:“垓下未闻歌散楚,泽中巳见哭亡秦。”明刘三吾《登城感事》:“在秦本有关中险,散楚其如垓下兵。”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漫集一·纪练战兵》:“惯说夷语,善造诳言,密出口外,散楚引降者,为一科。”最后一例中的“散楚”泛指分散敌军。《词话》第八十三回引用了曾瑞《红绣鞋》曲:“会云雨风般踈透,闲是非屁似休偢。那怕无缝锁上十字扭,轮锹的闪了手腕,散楚的叫破咽喉,咱两个关心的情越有。”《全元散曲》作:“会云雨风也教休透,闲是非屁也似休偢,去那无缝锁上十字儿纽一个封头。由那快抡锹的闪着手腕,散楚的叫破咽喉,俺两个痛关心的情越有。”(483页)曲意言男女锁上门幽会,管你抡锹打门,管你像散楚的人那样叫破喉咙,幽会男女概不理睬。《词话》“张四”一诗与此曲旨意略近,作者显然借鉴了曾瑞的《红绣鞋》曲,其中的“说破咽喉”源自《红绣鞋》的“叫破咽喉”,“丧楚”自然也是来自《红绣鞋》的“散楚”。因此,“丧楚”之“丧”当为“散”之音误。“散楚言”即想拆散孟玉楼姻缘的话。“张四无端丧楚言”意为张四说的是凭空拆散人家婚姻的话。

《汉语大词典》:“散楚,管闲事,说闲话。”许少峰(2008:1612):“散楚,形容拔直喉咙,提高嗓门。”龙潜庵(1985:878):“散嗽,说话。亦指说话的声韵,声腔。……亦作‘洗漱’、‘散楚’、‘散咳嗽’。”都举曾瑞《红绣鞋·风情》曲为例。释义不能成立。《红绣鞋》的“散楚”来自张良的“散楚”,具体含义是拆散(恋人)。因其用的是张良“散楚”之典,故下言“叫破咽喉”。

他这姐姐孟大姨送亲。他小叔杨宗宝头上扎着髻儿,穿着青纱衣撒,骑在马上,送他嫂子成亲。(第七回)

梅节(2004:41):“‘这’下应有‘边’字,‘他这边’指女方。

”此说非是。“这”为“的”之音借。元明时期的一些方言中“的”与“这”“着”读音相同,所以“这”“着”也写作“的”。第二十二回:“贼没廉耻的货,你和奴(才)淫妇大白日里在这里端的干的勾当儿!”“干的”之“的”崇祯本改作“这”。梅节(2004:108)认为“的”为“好”之误。应以作“这”为是。第四十一回:“后边又是两个小厮,打着两个灯笼,喝的路走。”此谓喝呼着行走。第六十二回:“冯妈妈一手接了银子和衣服,倒身下拜,哭的说道:‘老身没造化了。’”此谓哭着说。今天的一些方言中“着”仍然与“的”同音。如哈尔滨话(说的说的就哭了)、山西武乡话、昆明话中持续标记“着”读[tə]。

怎覩

怎覩多情风月标,教人无福也难消。(第七回)

梅节(2004:42):“‘怎’张本改‘乍’。”“教人无福也难消”是说如果没有福气的话也难以享受,亦即只有有福之人才能享受。“标”是俊俏的意思。元佚名《碧桃花》第一折:“谁想今宵遇着小娘子,看了他千般淹润,万种清标。”但“怎覩多情风月标”则不知所云。难解之处就会有人修改,所以《词话》第九十七回此诗重复时改“怎”作“近”,张竹坡《第一奇书》本又改“怎”为“乍”,都讲不出发生讹误的道理。窃谓“覩”原本当作“覿”,因形近义同,故转抄者改为“覩”。“怎覿”即“怎地(的)”的音借,有尽管、无论如何的意思。例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八回:“怎的一个欧鹏刀法精熟,也敌不得那女将半点便宜。”又第六十二回:“节级哥哥怎地做个方便,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词话》第四十三回:“随你家怎的有钱,也不该拿金子与孩子耍。”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衣包着,撇在山门外松树根头。这等寒天,又无人来往,怎的做个方便,救他则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望主人家看乡里分上,怎地设法先打发我去。”“怎的多情风月标,教人无福也难消”是说尽管多情风月俏丽,若无福气是享受不了的。这是针对孟玉楼的舅舅张四向她极力推荐的尚推官的儿子尚举人而言的,尚举人虽是斯文诗礼人家,孟玉楼就是不嫁,他就是“无福难消”之人。地痞西门庆不但得到了俏丽的孟玉楼,还得到孟玉楼带来的一大笔钱财,自然是有福之人了。

五陵气

这西门庆不听便罢,听了此言,三尸神暴跳,五陵气冲天。(第十一回)

姚灵犀(1940:144):“五陵气,少年豪气也。”未详所据。白维国、卜键(1995:316):“五陵:西汉五个皇帝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的合称。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四方富豪以居之,因称豪门气概为五陵气。……本书以五陵气指怒气。”此说牵强。“陵”当为“灵”之音借。清佚名《永庆升平》第九十三回:“侯文、侯武二人一听此言,气的三尸神暴跳,五灵气腾空,放声大哭,吩咐:‘调队!我等要拿获那狠心贼人,替母亲报仇。’”“三尸神”和“五灵气”都是道家所说的人体内的神和气。“五灵气”指五脏之气。南北朝道经《正一修真略仪·天师治局》:“法象之大,修术之原,当佩灵宝五符、五岳真形图,修存五灵气,步蹑九元,握览玄机,以通天达地也。”五灵气之神称为“五气君”。元佚名辑《修真十书·杂着捷径》卷二十一《西岳窦先生修真指南》:“五体真官者,五体神也。五气君者,五藏神也。”所以《词话》中也称为“五脏气”。第五十九回:“西门庆不听便罢,听了此言,三尸暴跳,五脏气冲。”第七十五回:“这春梅不听便罢,听了三尸神暴跳,五脏气冲天。”

呼荅应小

三个唱的放下乐器,向前花枝揺颭、绣带飘颻磕头。西门庆呼荅应小使玳安,书袋内取三封赏赐,每人二钱。(第十一回)

 “西门庆呼荅应小使玳安”,各本皆如此断句。梅节(2004:60):“‘小使’前文作‘小厮’。”白维国(2005:343):“小使,僮仆;小厮。”如此断句,文意难通,应断为“西门庆呼荅应小,使玳安书袋内取三封赏赐,每人二钱”。《词话》中“荅”“大”相互音借。第二回:“王婆道:‘若得大官人抬举他时,十分之好。’西门庆道:‘待他归来,却再计较。’说毕,大谢起身去了。”根据文意,西门庆似没有“大谢”王婆的必要。梅节(2004:22):“‘大’崇本作‘作’,水浒作‘相’。”“大”改为“作”无理可说,也不可能是“相”之讹误,应为“答”之音借。第三十九回:“荅谢天地。”第五十五回:“修书答谢员外。”可证。“呼荅应小”之“荅”则是“大”之音借,是说对三个唱的热情回应。类似的说法如宋黄庭坚《铁罗汉颂序》:“峨眉山之下,蟆颐津之渊,有百炼金刚铸成二怖魔,开士人物表仪,随世尺度。其中空洞,不留一物,叩之铿然,应大应小。”元文才述《肇论新疏》卷中:“权抚物机,应大应小。观物变动,此知定有。”《水浒传》第五十七回:“说言未了,厅上厅下一齐都道:‘愿效犬马之劳,跟随同去。’”清金圣叹评:“须知此句正为三山归泊作大呼大应。”罗训森主编《中华罗氏通谱》第五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倡妇随,大呼小应。” (3329页)王啸天《生活之歌》:“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说话声音太大,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中国人习惯于大呼小应而不自觉。” (144页)

酒壶番晒又重斟,盘馔已无还去探。(第十二回)

白维国、卜键(1995:350):“番晒——倒光。番:翻倒。晒:尽;空。本书第十五回:‘米囤也晒,那讨饭来?’”王夕河(2012:59):“‘晒’为‘洒’的借字,义也同‘洒’。故‘番晒’即同‘翻洒’。”“晒”以训尽为是,其本字为“煞”(杀)。“煞”有结束、停止义。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降仙》:“年年此际一相逢,未审是甚时结煞。”引申为尽空,再引申为程度副词极、甚。张相(1953:540):“煞,甚辞。字亦作㬠,作杀。”蒋礼鸿(2001:435—436):“从许多宋元人的诗词看来,‘煞’字多读去声,音晒,所以变文又作‘晒’、‘曬’,而‘㬠’又是‘晒’的异体。……九卷本《阳春白雪》前集卷二,无名氏双调寿阳曲:‘胡来得赛,热莽得极。’‘赛’也就是‘煞’的同音通用字。”《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大王夫人欢喜曬,因兹特地送资财。”《词话》中的“晒”是形容词尽空义,刚好弥补了从动词结束义到副词甚极义的过渡环节。

西门庆令左右:“除了帽子,拔下他簪子来我瞧。”见撇着两根金裹头银簪子,因问:“你戴的金裹头银簪子往那里去了?”(第十二回)

梅节(2004:62):“‘见’下应有‘没’字。‘两根’二字应衍。”张惠英(1992:70):“撇着,是丢了,没了的意思。”有些校注本将“撇着”改为“没有”或“没了”。按:说“撇着”有丢了、没了义,未见所据。将“撇着”径改为“没有”“没了”未免专辄。撇、别音近,撇当为别的音借,义为插别。梅节谓“见”下脱“没”,可从;然谓“两根”为衍文则失察。上文云琴童“背地把金裹头簪子两三根带在头上”,与此相应。

娘子这八字,虽故清奇,一生不得夫星济,子上有些妨碍,亥中一木,生在正月间,不亦身旺论,不尅当自焚。(第十二回)

“亦”介休本校改为“作”。梅节(2004:66):“‘不亦’崇本作‘亦作’,是。按照命理学,金莲命主乙木生于寅月,居‘帝旺’。‘亥中一木’谓亥藏干为壬、甲,‘一木’指甲。甲得禄于寅,故可‘作身旺论’。子平命理重均衡,旺则克之泄之,故曰‘不尅当自焚’。”王夕河(2012:65)认为“亦”乃“以”的音借。

诸家校说均非。“身旺”指命运强盛,命运强盛本是好事,但根据五行生克的观点,身旺须有节制,否则会因太盛而损命。明万民英《三命通会》卷六《鬼象》:“木气胜者,专用微金。水气多者,宜凭病土。金气旺者,须凭衰火。火气强者,要假浅水。土气厚者,却寻死木。假如本身乘旺而逄鬼象,返为贵命。旺中有制,方为全福。”又卷四:“不宜身旺,须中和则可。”如果身旺没有相应的制衡,叫作“身旺无依”。《三命通会》卷五:“身旺无依,孤尅难免。”又卷七:“无官见合多官合,倒插桃花乱闺阁。身旺无依夫子伤,此等女人大不祥。”明陆人龙《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四回:“婆婆莫怪我直嘴,此造生于庚日,产于申时,作身旺而断,只是目下正交酉运,是财官两绝之乡,子平叫做身旺无依,这应离祖。况又生来关杀重重,落地关,百日关,如今三岁关,还有六岁,关九岁关,急须离祖,可保长生。”“身旺而断”的“断”是独断、孤立的意思。据此,《词话》的“不亦身旺论”应为“不宜身旺论”,意为按不宜身旺而论,不克制则当自焚,如此则文从字顺。

是里

你安下人标住他汉子在院里过夜,是里要他老婆。(第十三回)

“是”崇祯本改作“这”,学者皆信从。按:“是”应为“实”之音误。“实里”谓实际上。清佚名《海角遗编》第十三回:“我们常熟县城内城外九乡四镇的人,何止百万,那个是肯剃头的?就算真个反将起来,实实里不怕甚么大兵。”《灵魂战记》上卷:“表面平静如水,实里却暗藏杀机。”(137页)《猜灯谜赏诗词》:“此诗明里写秋暮冬初之间的景物,实里是借物咏人。”(103页)均可参证。

春回笑脸花含媚,浅感蛾眉柳带愁。(第十四回)

第三十八回作:“轻回玉脸花含媚,浅蹙蛾眉云髻松。”“轻”“浅”对文,文意和谐。此句“春”“浅”相对,文意不谐,“浅感蛾眉”甚至不通。崇祯本改作“黛蹙娥眉柳带愁”,文意虽顺,但改“浅”为“黛”,未见其理。疑“浅”当为“慊”之音误。“浅”“慊”中古一为清母,一为溪母,读音不同,但《词话》所用的方言中,细音韵母的见组与精组已变为舌面音(参张鸿魁1996:190),m尾也已并入n尾,故“浅”“慊”同音。“慊”有怨恨、不满足义。《玉篇·心部》:“慊,口玷切。切齿恨也。”《广韵·忝韵》:“慊,慊恨。”音苦簟切。今读qiǎn。明方孝孺《与邵真斋书》之三:“旧腊承临访,匆遽别去,弗能如礼,慊恨无已!”“慊感蛾眉柳带愁”谓怨恨传感到蛾眉使之带有忧愁。后世校本多从崇祯本改“感”为“蹙”,不可取。清陈文述《颐道堂集》卷六《寓感》:“中年哀乐感蛾眉,又谢东风第一枝。”可证“感”字无问题。

把着

因奴拙夫不听人言,把着正经家事儿不理,只在外信着人,成日不着家。(第十四回)

“把着”是拿着的意思。第五十二回:“金莲见官哥儿脖子里围着条白挑线汗巾子,手里把着个李子往口里吮。”“把着正经家事儿不理”文意不通。下文云:“你成日放着正事儿不理,在外边眠花卧柳,不着家。”“放着”通顺,但“把”不大可能是“放”之讹误。疑“着”为“个”之音误。“把个”《词话》常见。第十一回:“把个西门庆喜欢的没入脚处。”第十八回:“把个见见成成做熟了饭的亲事儿吃人掇了锅儿去了。”第二十回:“于是把个李瓶儿羞的脸上一块红一块白。”第七十五回:“生生把个丫头惯的恁没大没小。”“把个”之把是介词。

点倒奉行

但有些风吹草动,拿我个帖送与周大人,点倒奉行。(第十四回)

梅节(2004:75):“‘倒’崇本作‘到’。第三十回作‘颠倒奉行’。‘点到奉行’谓奉行唯谨。‘颠倒奉行’谓不依次第,超前办理。今两存之。”此说非是。

古代公文中常说“符到奉行”或“牒到奉行”。如梁沈约《宋书》卷十五《礼志二》:“今听如所上处事诺,明详旨申勒,依承不得有亏,符到奉行。”宋赵升《朝野类要》卷四《部符》:“六部行符卽省札之义,其末必曰符到奉行。”宋苏轼《苏文忠公全集》卷八《申明户部符节略赈济状》:“八月四日,三省同奉圣旨,依奏。奉勅如右,牒到奉行。”宋陈康伯《陈文正公文集》卷四《勅左朝奉大夫军器监札》:“可特授依前左朝大夫军器监,奉勅如右,牒到奉行。”元刘壎《水云村稿》卷七《宣德郎致仕刘公转通直郎诰跋》:“中书舍人臣俞㮚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二:“司封郞中知制诰臣张

奉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二《王氏宋勅并诸帖》:“礼部侍中知制诰臣范镇宣奉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符、牒是不同性质的公文。宋欧阳修《与陈员外书》:“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则曰符曰檄;问讯列对,下而上者,则曰状;位等相以往来,曰移曰牒。”“点到奉行”当是“牒到奉行”的音近讹变,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点到谁去做,谁就立即奉行。“点到奉行”自明代以后也成为成语。明佚名《续西游记》第二十回:“我虎威魔王陪小下低,狮吼洞主也点到奉行,已曾差小妖到山后寺里去请三昧长老去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县主老爷见是盐务的事,点到奉行。”《西宁方言词语汇典》:“点到奉行,指到谁,谁便立即行动。”(259页)

《词话》第三十回:“开(闻)得是太师老爷府里,谁敢迟滞?颠倒奉行。”“颠倒奉行”典籍中仅此一见,“颠倒”即“点到”之音误。梅节释为“不依次第,超前办理”,白维国(2005:92)“颠倒”条下释为“打乱前后次序”,均未明其语源流,孤立索解,不免牵强附会。

知局趐趫

吴大妗子知局趐趫,推不用酒,因往李娇儿那边房里去了。(第十四回)

头两句学者们有三种断句,另两种断法是:“吴大妗子知局,趐趫推不用酒”;“吴大妗子知局趐,趫推不用酒”。趐是两个音义不同的同形字。《大广益会玉篇·走部》(元延祐二年圆沙书院刻本):“趐,许劣切。进也,飞也。”又为翅之俗字。《龙龛手鉴·平声卷第二·走部第卄六·去声》:“趐(俗),音翅。”明张自烈《正字通·走部》:“趐,翅字之讹。旧注音血。进也。又众鸟丛飞。并非。”学者训解各有取舍。

A.知局趐趫义为知趣识窍。姚灵犀(1940:152):“知局趐趫,知趣也,识窍也,乘间即避去也。后文作翅

(三十三回)。”魏子云(1988:98):“知局趐趫,意即知趣识窍,看出了光景,推说不吃酒离开。”

B.王利器(1988:216、393):“知局,知趣。”“趐趫,本意为善走善飞,引申为乘隙赶快离开之意。《金陵六院市语》:‘走曰趫’。”白维国(2005:504、54):“知局,知趣;知道进退。”“翅趫,抬起脚(欲走)。”张鸿魁(1999:830):“翅趫,悄悄抬腿溜走状。”

C.趐义为只,趫义为假装。《汉语大词典》:“趐,通‘啻’。只;仅。”举例为《词话》第十四回:“一面分付丫鬟,从新房中放桌儿,都是留下伺候西门庆的。整下饭菜蔬细巧菓仁,摆了一张桌子,吴大妗子知局,趐趫推不用酒,因往李娇儿那边房里去了。”

D.趐为趣之形误,趫义为假装。张惠英(1992:84—85):“知局趐,是‘知局趣’之讹。就是识相知趣。‘趣、趐’形近而讹。”“趫推,用作‘乔推’,假推、借故。戴校读作‘趐趫推’,‘趐趫’不词。”

E. 趐趫义为小步快走。刘敬林(2008:65):“《集韵·小韵》:‘趫,趋走。’又佚名《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第二折:‘这香钱可是要紧的,你每祭祀罢了,各各趫之,我那里寻之。’言各自都走了。亦其证。准此,则《词话》‘趐’取‘进’义,《广雅·释诂》:‘进,行也。’也就是走。‘趫’取‘趋走’义,‘趐趫’并列为同义连用,即小步快走。”

上列解释,有的没有提供依据,如A解;有的虽然提供了依据,但未免牵强,如B解,无论将“趫”理解为走,还是翘起,“翅走”“翅翘起”都跟“赶快离开”“溜走”扯不到一起;有的依据虽无问题,但只是孤立求解,仍属假设。

其实,文献中不乏可以映证“知局趐趫”的类似说法。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若是这厮识局知趣,见机而作,恰是断线鹞子一般,再也不来。”上文云:“待他来时,小道瓮中捉鳖,手到拿来。只怕他识破局面,再也不来,却是无可奈何。”此例表明“知局”义为看清局势,释为“知趣”是不妥贴的。明黄道周《广名将传》卷十一《马燧》:“马燧多才,知机识窍。”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卷三十八:“若不是知机识窍,硬浪的郎君,十个倒有九个着了道儿。”“趐”为“翅”的俗字,与“识”音近,“趫”“窍”同音,所以“趐趫”为“识窍”的音借,“知局趐趫”即“知局识窍”,“识窍”义为明白其中的门道。

《词话》第三十三回:“这韩道国听了,大惊失色,口中只咂嘴,下边顿足,就要翅趫走。”《汉语大词典》:“翅趫,犹起步。”非是。“翅趫”为“趔趄”之误,义为慌忙,有说另详。学者们将“知局趐趫”之“趐趫”理解为“赶快离开”“抬腿溜走”主要是受了此例的束缚,殊不知此例本身就有讹误。

梅桂泼滷

雪绽盘盏儿,银舌叶茶匙,梅桂泼滷瓜仁泡茶。(第十五回)

陈诏(1999:211):“梅桂泼滷,疑指玫瑰酱之类的玫瑰制品。”按:“梅桂”为“玫瑰”之音借。第七十二回:“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蔴、盐笋、栗系(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滷、六安雀舌芽茶。”《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吃了小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可知明清时期常饮用玫瑰滷。白维国(2015:379):“何谓‘木樨玫瑰泼卤’?木樨即桂花,拌和玫瑰,用糖腌渍成卤状。卤,浓汁也。用的时候加水化开,浇入汤液,是谓‘泼卤’。”此说是。“泼”是拿液体冲倒的意思。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请小官人于中间坐下,自己陪坐,唤老婢泼出一盏热腾腾的茶。”“泼茶”即冲茶。清王子固《眼科百问》上卷《第十五问》:“张仲景泻心汤用此,谓苦以泻心也,犹恐不能上达,又用滚水少盪药,如泼卤之法,为丸则直下达而不能上升矣,乌可用乎?”从中不难得知“泼滷”的特点是用水冲荡。“滷”指颜色深的汁。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洗练》:“洗糨铁力布法:擂松子肉,洗则滋润不脆。糨时入好末茶少许,或煎麄茶滷搭色,入香油一滴,薄糊糨之。”“麄茶滷”指粗茶熬煮的深色茶汤、浓茶。“玫瑰泼滷”指把玫瑰酱用水冲调后的红色滷子倒入茶水中。清梁清远《雕丘杂录》卷三《情话记》:“古人用茶法必以泡,今北方不知用法,惟以泼滷。夫滷以盐液得名,不知何人创始也。”这表明明清时期茶水泼滷后饮用颇为流行。

䌧凉钗

剪春娥,鬂边斜插闹东风。䌧凉钗,头上飞金光耀日。(第十五回)

“䌧凉钗”含义不明。

“䌧”崇祯本改作“祷”。张鸿魁(1999:822):“䌧,‘紬’改换声符作‘寿’得形,见《龙龛手镜》。丝绸。”无论是“祷凉钗”,还是“丝绸凉钗”,均不知所云。

白维国、卜键(1995:437):“䌧,同‘紬’,音抽,缀集。”《灯景·灯品·灯情》:“绸凉钗:缀集各种颜色的头钗。绸,同‘紬’(据《正字通》),缀集。……凉,通‘椋’,杂色。”(84页)紬释为缀集的依据是《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司马贞索隐:“如淳云:‘抽彻旧书故事而次述之。’小颜云:‘紬谓缀集之也。’”这里的紬是抽(选)取加以编辑的意思。《新唐书·郑虔传》:“初,虔追紬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这也是抽取编辑的意思。“紬”缀集的对象都是图书,未见用于钗簪的情况,故此解未免牵强。

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凉钗”。该词各词典未见收录,只见个别随文解释。

王余、李北星说“凉钗”是各种颜色的头钗,“凉”通“椋”,义为杂色。按:“椋”当为“㹁”之误。《广韵·阳韵》:“㹁,牻牛,驳色。”又《漾韵》:“㹁,牛色杂也。”此其所据。“凉钗”之名似最早见于明代。明张羽《静居集》卷二《楚宫夏词拟张籍》:“渚宫四面芙蓉开,碧水晴揺氷井台。玉壶蔗浆光满满,当昼君王频赐来。云绡半幅凉钗滑,援琴向风弹白雪。”清程晋芳《勉行堂诗集》卷四《闻歌三首》其一:“宛宛凉钗缀玉虫,当筵却步歛春风。”清陈维崧《迦陵词全集》卷二十一《石州慢·夏闺》:“来往,一湖水气,满院兰风,扑归裙上,悄觉凉钗委枕,簟纹铺浪。”可知“凉钗”是一种钗的名称,而非泛泛的各种颜色的头钗;而且“㹁”字典籍罕用,不大可能作为后世头饰的命名依据。

白维国、卜键(1995:437):“凉钗,薄钗;细钗。也叫凉凉簪儿。”引据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说着就把他四个用的那些顺刀、钢鞭、斧子、铁尺之类拿起来用手里那把倭刀砍瓜切菜一般一阵乱砍,霎时削作了一堆碎钢烂铁,堆在地下,说道:‘小子,拿了去给你妈妈换凉凉簪儿去啵。’”钗是两股,簪是单股,二者有别,但“凉凉簪儿”之名当与“凉钗”有关。关于凉凉簪儿的得名,齐如山(2010:107)解释说:

凉凉簪作,用玻璃烧料做成妇女人所用各种簪环、首饰、戒指、条脱、纽扣等等,发往各处售卖。最初本尽由山东运来,后只运原料,在北京现做的也不少。这种手艺却是日见发达。从前只靠贫穷妇女购用,后来研究改良,几与真翠宝石等没什么分別,于是阔人亦多用之。按“凉凉”乃“琉璃”之转音,由“琉璃”第一步转为“琉琉”,第二步转为“凉凉”。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邓九公说“拿去换凉凉簪”的,即系此物。现在叫“琉琉”的地方还很多。按琉璃一物风行已久,如《佩韦斋辑闻》卷三,宋咸淳末便有“满头多带贾,无处不琉璃”之谚,即指此物。宋代《三朝政要》作“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意系“琉璃”乃“流离”双声叠韵也,则改为“琉琉”或“凉凉”。则“凉凉”二字或因避“流离”之故,亦未可知也。

可知“凉凉簪”是玻璃制作的簪。《汉语大词典》:“涼涼簪兒,以玻璃为饰的簪子。”近是。不过齐如山说“凉凉”是“琉璃”的音转则不可靠。古有“凉簪”之称。唐温庭筠《温庭筠诗集》卷二《春愁曲》:“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氤柳如梦。”元吴景奎《药房樵唱》卷一《拟李长吉十二月乐辞·四月》:“凉簪堕发初破睡,粉痕浅护修蛾绿。”明杨基《眉庵集》卷二《宜秋轩桂》:“金樽滟泛绿色酒,翠袖凉簪宝妆髻。”“凉凉”无疑是“凉”的重叠,犹“毛虫”叠称为“毛毛虫”之类。凉簪是玻璃制作的簪,凉钗自然是玻璃制作的钗。比起金属材质的钗,玻璃钗的特点是光滑明亮,故《楚宫夏词拟张籍》云“凉钗滑”,《词话》中说“头上飞金光耀日”是形容其晶莹闪亮。“飞金”谓凉钗上洒了金粉。明末董说《西游补》第二回:“城头上一面绿锦旗,写几个飞金篆字:‘大唐新天子太宗三十八代孙中兴皇帝。’”白维国、卜键(1995:437):“飞金,金箔制成的饰物。可贴在鬓发上。也可黏在画笺、食品上。”未得。这里的“飞金”是针对“䌧凉钗”而言的,不能理解为与钗无关之物。

玻璃钗簪称为“凉”,大约是相对于玉的温润而言的,玻璃初摸上去有清凉的手感,故称为“凉簪”“凉钗”,以区别于“玉簪”“玉钗”。

钗头花样的制作古人常说“雕”。宋王珪《华阳集》卷五《宫词》:“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十四《道旁雨中松》:“莫信秦人五大夫,一生清苦不敷腴。也将青玉琱钗子,一一钗头缀雨珠。”元张翥《蜕菴诗》卷一《宫中舞队歌词》:“白玉琱钗燕,黄金凿步莲。”宋代以来玻璃首饰颇为流行。宋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四:“咸淳五年……禁珠翠,都人以碾玉为首饰。宫中簪琉璃花,都下人争效之。时有诗云:‘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玻璃上的花样也需要雕镂。宋朱胜非《绀珠集》卷六《自然灰》:“凡雕刻琉璃,先以自然灰煮令软。其灰出于南海间。”明汤显祖《虞初志》卷二《柳毅传》:“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䌧”是“帱”的俗字,“帱”《广韵·号韵》音徒倒切,与“雕”近似,故《词话》的“䌧”当是“雕”的音借。“䌧凉钗”与“剪春娥”适相对仗。

臘茶

把竹山气的脸臘茶也似黄了。(第十九回)

“茶”崇祯本改作“查”,介休本校改亦作“查”,戴鸿森校点本、陶慕宁校注本改作“蜡渣”。《词话》中另有“蠟楂”“蠟查”。第五回:“王婆当时就地下扶起武大来,见他口里吐血,面皮蠟楂也似黄了。”第九十回:“那雪娥唬的脸蠟查也似黄了。”《汉语大词典》:“蠟渣,亦作‘蠟查’、‘蠟楂’。蜡经过提取后剩下的渣子。色白或黄。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但听一声催战鼓,脸皮先似蠟渣黄。’”看来大家之所以校“茶”为“查”或“渣”,是将本字认作“蠟渣”。然而古代也有“蠟茶”一词。宋程大昌《续演繁露》卷五《蠟茶》:“建茶名蠟茶,为其乳泛汤面,与镕蠟相似,故名蠟面茶也,《杨文公谈苑》曰‘江左方有蠟面之号’是也。今人多书蠟为臘,云取先春为义,失其本矣。”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三《茗》:“闽中唯建州、北苑数处产此,性味独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臘茶。”蠟茶有黄白两种。明周宗建《周忠毅公奏议》卷四《酌议辽饷疏》:“绵绢一项岁费银一十四万八千有奇,黄白蠟茶一项岁费银三万四千有奇。”故“蠟茶”也比喻黄色。南宋杨万里《蕈子》诗:“蠟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卷六:“炉高七寸八分,……六炼洋铜铸成,重十两七钱,周身蠟茶色。”“蠟茶色”指黄铜色。民国杨锺羲《雪桥诗话》续集卷四:“三代及秦汉间器,流传世间岁月浸久,色微黄而润泽者曰蠟茶色。”由此说来“蠟茶也似黄”的说法似也能通。由于古人“多书蠟为臘”,所以写作“臘茶”也无可厚非。

不过,“蠟茶”虽然也可用来比喻黄色,但未见用来比喻因惊吓或气恼而脸色发黄的。用蠟渣比喻的则多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个走不迭和尚,被小校活拿,唬得脸儿来浑如蠟滓,几般来害怕。”“蠟滓”即蠟渣。《词话》作者的方言中比喻脸黄时不大可能既说“蠟渣”又说“蠟茶”。所以,综合考虑,“茶”为“渣”之音借的看法更为切实。

那人家

却说蒋竹山提刑院交了银子出来,归到家中,妇人那里容他住,说道:“你还是那人家哩?只当奴害了汗病,把这三十两银子问你讨了药吃了。你趂早与我搬出去罢,再迟些时,连我这两间房子尚且不勾你还人。”(第十九回)

梅节(2004:93):“你还是那人家哩,七字崇本无,以费解删去。‘是’应为‘欠’之形误。……‘哩’应为‘的’。”此说臆改过多。疑“那”为“男”之音借。“那人家”即男人家。“你还是那人家哩?”意为你还是个男人吗?第七回:“为女妇人家,好吃懒做,嘴大舌长,招是惹非,不打他,打狗不成?”“女妇人家”即妇人家,可为“男人家”之参照。

直捉捉

见妇人穿着一身大红衣服,直捉捉吊在牀上。(第十九回)

梅节(2004:93):“‘捉捉’崇本作‘掇掇’。陈诏在注释中正为‘挺挺’,是。”按:改为“掇掇”“挺挺”均非是,“捉捉”当为“戳戳”音借。戳有插、竖立的意思。元佚名《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一折:“你这船开到河心里弄翻了,倒把桅竿直戳下泥里去,这不是打觔斗?”《腹地》:“茅房旁边戳着几捆秫秸。”(35页)引申为竖直义。今仍有“直戳戳”之语。《信任》:“小伙子立眉竖眼,直戳戳站在众人面前,毫不惧怕。”火仲舫《花旦》(下):“红立贵没等三宝走进大门,就一溜小跑步到了窑门前,一推,窑门被啥东西挡着。三宝赶来打开手电筒一照——妈哟,一个人直戳戳地吊在门框上。”(3页)《三程随笔》:“娘儿俩直戳戳站着不说话。”(114页)

初来时同众家人媳妇上灶,还没甚么妆餙,犹不作在意里。(第二十二回)

“作”文意不通,各本没有校释。当为“着”之音借,义为放。第二十六回:“传出去休说六邻亲戚笑话,只家中大小把你也不着在意里。”第二十七回:“那西门庆听了也不着在意里。”第六十八回:“原来只认的他家汉子,倒把客人不着在意里。”也说“不放在意里”。第四十三回:“你说你这般把这一个半个人命儿打死了,不放在意里。”均其文例。

软意浓

动人春色娇还媚,惹蝶芳心软意浓。(第二十八回)

梅节(2004:136):“‘意’刘改‘又’,非。‘软’应为‘转’之误。第七十七回重出作‘惹蝶芳心软欲浓’,‘欲’为‘意’之音误,‘软’亦‘转’之误。”上句“娇”“媚”义近,下句“软”“浓”义近,故常并举。第二回:“软浓浓白面脐肚儿。”第四回:“鼓蓬蓬,软浓浓。”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你看梅钱已落,柳线才黄,软软浓浓,一院春色,叫俺如何消遣也。”所以“软”不是“转”之误。该句应该是“软欲浓”,与“娇还媚”对仗。“意”为“欲”之音借。

到后边对你春梅姐说有梅汤提一壶来,放在这冰盘内湃着。(第二十九回)

白维国(2005:8):“湃bá,把食品放在冰或冷水中使变凉。”各家释义一致,但在注音及词源方面有歧异。徐世荣(1990:9):“拔bá,谓夏季用冰或冷水浸泡食物,使之变凉而爽口。……《红楼梦》三十一回曾用‘湃’字,晴雯把果子‘湃在水晶缸里’,疑即‘拔’的来源。北京土音中不少减去韵尾之例,如:‘苤蓝’的‘蓝’变读lɑ,‘揩油’的‘揩’kāi变读kā等。‘湃’pài变bá,也有可能。”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6295):“湃pài,用冰或凉水镇物使冷。北京官话。”今北京话中冰凉义之湃并不读pài。冰凉义作拔早见于元末明初,资历可能比湃还要老。《原本老乞大》:“你将料捞出来,冷水里拔著。”(1418—1450页)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走的通身是汗,坐着吃冰拔的窝儿白酒。”所以拔来自湃的说法有问题。日本空海《篆隶万象名义》卷十九《水部》:“湃,普辨反。水势。”“辨”当为“拜”之形误。《大广益会玉篇》卷十九《水部》:“湃,普拜切。滂湃,水势也。”普拜切今读pài,与冰凉义之湃无关。拜古代也有拔的读音。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拜,假借为拔。”《诗经·召南·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郑玄笺:“拜之言拔也。”因此,湃估计也有拔的读音,故冰凉义或作拔,或作湃。但湃、拔都非本字,其本字应为冹(参杨琳2011:105—106)。《玉篇·冫部》:“冹,寒冰皃。”《广韵·月韵》:“冹,寒冰。”《集韵·勿韵》:“冹,寒也。”另有沷字。《唐韵残卷》(蒋斧印本)弟二十九叶:“沷,《说文》云:寒水。”《玉篇·水部》:“沷,寒也。”冹《广韵》有方伐切,沷《玉篇》音府伐切,二字音义相同,应为异体关系。冹古今不见用于名词冰义,应为形容词,义为冰凉、寒冷,前人训为“寒冰皃”“寒也”都是正确的,“寒水”当为“寒氷”之误,“寒冰”则是脱漏了“皃”字。

(杨  琳  天津  南开大学文学院yanglinnank@163.com)

* 本文为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瓶梅》词汇研究百年终结”(18BYY151)的部分成果。

引用书目:

《猜灯谜赏诗词》,江更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

《灯景·灯品·灯情》,王余、李北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

《腹地》,王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5年。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

《花旦》,火仲舫,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

《灵魂战记》上卷,何子丘,海洋出版社2005年。

《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64年。

《生活之歌》,王啸天,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三程随笔》,程思远等,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

《西宁方言词语汇典》,朱世奎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日。

《中华罗氏通谱》第五册,罗训森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參考文獻:

白维国  卜  键  1995  《金瓶梅词话校注》,岳麓书社。

白维国  2005  《金瓶梅词典》,线装书局。

白维国  2015  《金瓶梅风俗谭》,商务印书馆。

陈  诏  1999  《金瓶梅小考》,上海书店出版社。

蒋礼鸿  2001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

刘敬林  2008  《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线装书局。

龙潜庵  1985  《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梅  节  2004  《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齐如山  2010  《北京三百六十行》,《齐如山文集》第7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利器(主编)  1988  《金瓶梅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王夕河  2012  《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漓江出版社。

魏子云  1988  《金瓶梅词话注释》增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

徐世荣  1990  《北京土语辞典》,北京出版社。

许宝华  宫田一郎(主编)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许少峰  2008  《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杨  琳  2011  《训诂方法新探》,商务印书馆。

姚灵犀  1940  《瓶外卮言》,天津书局。

张鸿魁  1996  《金瓶梅语音研究》,齐鲁书社。

张鸿魁  1999  《金瓶梅字典》,警官教育出版社。

张惠英  1992  《金瓶梅俚俗难词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  相  1953  《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琳 | 俗语词“靶子”“躧狗尾”“摭溜子”考释
杨琳 | 俗语词“掉、绰、哨腿”考释
张惠英:从谢在杭《金瓶梅跋》说起
《金瓶梅词话》语词释补
张鸿魁|《金瓶梅》「扛」字音义及字形讹变──近代汉语词语训释方法探讨
《金瓶梅》版本告一段落,做个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