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谢邀。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将先民们带入西周晚期,这时的天子说话已经没有多少人听了。权利下移,诸侯纷争此起彼伏,来到了春秋战国。于是各路高人,有识之士各抒己见,各献良方,百家争鸣,好不热闹。孔子说,克己复礼,回到西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商鞅提出改革,增强国力,依法治国。那么老子的主张又是什么呢?

老子抛出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而《道德经》的核心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问题来了。什么是'道'? 什么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呢?

什么是'道'? 老子是这样解释的:

《老子》所说的“道”,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声音,是一种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的超时间、超空间的永久存在。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三章说,“天地尚不能久”,十六章说“道乃久”。

《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体,而是不可认识的精神性的存在。在它看来,“道”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万物是从“道”派生出来的,从而是第二性的。四章把“道”叫做“万物之宗”又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老祖宗,出现在上帝之先。四十二章说“道”产

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是由精神性的“道”产生的。“道”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老子》的这种论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老子》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二十五章说“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是说“道”生万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没有意志,因为它无所求,无所私,无所争。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说“道”生养了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也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去宰制它们。它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呢?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消极的,它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它认为幼小的东西虽然柔弱,但能从柔弱中壮大;相反,等到壮大了,反而接近死亡。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它认为对待生活也是这样。三十章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说,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会使它早日结束它的生命。四十二章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它认为最好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不会转坚强,不但可避免走向死亡的结局,且能战胜强者。七十八章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因而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教人向柔弱的水学习。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以柔胜刚的原则在生活方面的运用。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二十二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虽知雄强,却安于柔雌;虽知什么是光荣,却安于卑辱;虽知什么是光彩,却安于暗昧。它以不争之争来保全自己。

和孔子一样,老子的学说也被后人添加了不少私货,有积极的如魏晋时的阮籍,剔除了《道德经》中唯心的部分;也有消极的如东汉的张道陵,创立了道教。此事后话,按下不表。

总之,正确理解二千多年前先贤们的高论,要实事求是,不可任意贬损与拔高。如果说古代帝王在立国之初用无为而治,缓解矛盾,修养生计还靠谱的话,那么还有人说,无为而治就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恐怕就走得有点儿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与管理》:老子管理哲学的形成路径——观水
《道德经》第28章
《道德经》中的意象分析
《道德经》教我们的五大智慧,一生受用不尽!
老子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里隐藏的惊天秘密,2000年无人发现,原来是被我们忽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