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瑜之死与孙权的幽微关联(文末免费送书)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于巴丘,时年36岁。其西取巴蜀,进而一统天下的宏图由此成空。周瑜之死,本传语焉不详,然而细究《三国志》,会发现孙权的复杂心态。


文|周绍纲


 


生于晚清,死于文革的卢弼,对周瑜有一个论断:


“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在卢弼看来,周瑜如果不英年早逝,将会是曹操的隐患,刘备更是难以克定巴蜀。


这个论断的依据,当是指周瑜的西征和北伐宏图。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从南郡(郡治荆州)专程进京,向孙权提出扩展霸业、一统天下的战略规划,《三国志·周瑜传》(下文一律称本传)载: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后,因关西有马超、韩遂的威胁,一时难以再度南顾。在这个空白的时段,周瑜想西取巴蜀,事成之后,再挥师北伐。


这个战略的部署大致可以分五步:


1、进军四川,吞并刘璋;


2、兼并川北的张鲁,由奋威将军(孙瑜)留守四川;


3、联合马超,巩固西部地盘;


4、自己回师与孙权攻襄阳;


5、以襄阳作为北伐的突破口,进逼曹操。


如何评判周瑜的这个战略?


小老虎从战略提出者、战略本身、战略执行三个层面来分析。

 


战略的提出者周瑜,在此之前,对人事的判断有过三次,都非常准。


第一次是在建安三年,24岁的周瑜对袁术的判断,本传载:


“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便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一年后,袁术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吐血而死。


第二次是在建安六年,27岁的周瑜对时局的判断,本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转而经略南方,让孙权“质任子”,即派一名亲近的人到许昌去做官,实际上就是当人质。孙群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张昭、秦松等大臣犹豫不能决,孙权把周瑜带到母亲那里,三人密谋对策。


周瑜先对双方的局势做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送人质是最优选择。周瑜的分析异常精彩,因为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引了。


孙权的母亲对于周瑜的分析非常认同,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孙母将周瑜当成儿子,并让孙权以兄事周瑜。


东吴拒送人质的政治表态,意味着与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彻底决裂,从而引发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


第三次是建安是十三年,曹操得荆州之后欲伐吴,34岁的周瑜对战局的判断,本传载:


“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驻兵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改用船舰,与生长在水乡的江东人来决一胜负。现在正是严寒,战马缺乏草料。而且,驱使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区,不服水土,必然会发生疾疫。”


周瑜言排群议,力主抗曹,并指出曹军的四个隐患,最后得出“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战争结局如其所料,周瑜率领5万联军,大破曹操的20万大军,得以成就一世盛名。


从这三次人事预判可知,周瑜对于时局观察,敏锐精准。

 


先西取巴蜀,再北定中原。


这个规划是周瑜的一时心血来潮吗?可以对比同时代的政治家的战略。


距周瑜“母前定议”后六年,即建安十二年,27岁的诸葛亮也对时局进行了分析,也就是“隆中对”,其主旨有四:


1、支持刘备与曹操决裂;


2、先夺荆州,再取四川;


3、凭借荆、益二州,巩固基业;


4、兴师北伐。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与周瑜的如出一辙,都是先西征,再北伐。可见,这个方略是三国早期卓越政治家们的共识。


周瑜和诸葛亮作为世家子弟,在27岁的时候,都主张与东汉朝廷决裂,后来又提出相同的战略规划,唯一的区别是,周瑜主张二分天下,诸葛亮主张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正在东吴的掌控之中。此时的局面,更利于周瑜执行自己的战略布局。


周瑜向孙权提出西取巴蜀的战略时,川北的张鲁正和益州牧刘璋火拼,孙权是如何看待周瑜的的建策的呢?


本传载:“权许之。”


孙权似乎同意了周瑜的主张。

 


紧接着,陈寿笔锋一转,写到了周瑜之死: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回江陵(荆州)准备西征,惜乎在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时年36岁。在此,陈寿用的词是“病卒”。


周瑜得的是什么病呢?


如果从先天遗传疾病来讨论周瑜的死亡,则离不开他的家族史。在周瑜的家史中,有一点值得怀疑,是周瑜的儿子周循:有瑜风,早卒。意思是周循与周瑜有相似之处,而且早逝。


考察史书的记载,周瑜的父系都很正常,唯一的可能是周瑜从母亲身上遗传了某种疾病,并且传给了他的大儿子周循。不过,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史载“瑜长壮有姿貌”,周瑜平时身体强壮,气色很好,不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之类的遗传病。


排除先天遗传病,就只能从周瑜的外伤史来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北遁,由曹仁留守荆州。在攻打曹仁的过程中,周瑜受过箭伤,本传载: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这一小段话可以归纳出四点:


1、周瑜受箭伤了;


2、受伤的部位在右胁;


3、伤得很重,卧床不起;


4、为了鼓舞士气,周瑜带伤上阵。


箭伤在右胁,也就是胁弓与腋下的部位。如果位置偏上,箭伤引起肺部损伤,最有可能是气胸,运气不好的话还会引发脓胸,造成一侧肺部功能损失,甚至引发大咯血;如果如果位置偏下,可能引起肝脏的损伤,如果破损较大,则当场死亡,考虑箭伤比较小,会有血肿,不感染的话,安静休息一个月会好。


鉴于周瑜伤后还上阵了,并没有好好休养,以致迁延不愈,最大的可能是肺部受损,终在一年后复发身亡。

 


有时候了想,如果周瑜不死,西取巴蜀是否可能?


这取决于孙权的真实态度。


尽管本传说“权许之”,但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孙权是另一种态度——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持,周瑜、甘宁并劝取蜀,权以咨备……”


在周瑜提出西取巴蜀之际,孙权跑去问刘备的意见了。结合周瑜曾向孙权秘密提出过软禁刘备,而遭到孙权否决的情况来看,孙权对于周瑜的西征计划,真实态度很值得怀疑。


《三国志·鲁肃传》又载: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借之,共据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刘备曾去建业见孙权,求借荆州,鲁肃劝孙权借之,以共抗曹操。对此,晚清理学名臣李安溪点评说: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当操,无玄德即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


李安溪认为鲁肃所谋,未为非也,因为周瑜不在了,孙权难以独自抗曹,这从侧面应证了周瑜对于孙吴的重要性,不过,李安溪明显忽略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可知,刘备提出借荆州是在建安十三年,此时周瑜还活着。也就是说,赤壁之战之后的东吴,在未来的战略规划上存在着两派:以周瑜、甘宁为代表的西取巴蜀派和以鲁肃为代表的出借荆州派。


这两派是无法兼容的。


西取巴蜀必然要以荆州作为依托,无论是周瑜的战略,还是诸葛亮的规划,都是包含了这一步,而出借荆州给刘备的话,则意味着无法西取巴蜀。


对于西取巴蜀派,孙权的态度表面上是“许之”,实际上却去征询刘备的意见,刘备当时说,他与刘璋是宗室,大家都是为了匡扶汉室,言外之意是否决了。面对刘备的否决,史书没有明确提到过孙权的想法,不过《三国志·鲁肃传》记载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


后来刘备取了益州,由关羽留守荆州,孙权大呼上当。由此反推,孙权当时应该与刘备达成了双方都不图巴蜀的口头协议。


总结以上梳理,孙权既同意了周瑜西征巴蜀,又与刘备达成了不图巴蜀的协议。


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哪一个是假的?


这很难判断,不过从周瑜死后发生的事情,可以一窥孙权的隐晦心态。


一是西取巴蜀的战略被搁浅。


周瑜死后,在鲁肃的周旋之下,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以及确认刘备可分得武陵和桂阳两郡。甚为悲凉的是,周瑜逝前的官职正是偏将军兼南郡太守,生时所牧之地,却在死后被送给了自己一度计划压制的刘备。当然,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周瑜已死,西征无人,只能联刘抗曹。


二是西取巴蜀派被打压。


西取巴蜀派主要包括周瑜、孙瑜、甘宁。


先说周瑜的势力。周瑜已死,他的部曲应该是被孙权收编了。本传载:

“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


周瑜长子周循早逝,次子周胤由孙权授兵千人。从孙权早期资助孙策以及赤壁之战任大都督来看,周瑜的部曲应该有不少,但周胤并没有继承周瑜的部曲,不仅如此,后来周胤“以罪徒庐陵郡”,降为匹夫,被发配到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诸葛瑾、步骘上书苦苦哀求,孙权才同意收回成命,可惜周胤已经病死了。


收编周瑜的部曲,打压他的后裔,可见孙权的态度。


再说孙瑜。绥远将军孙瑜(封为奋威将军是建安十八年的事了,此处应该是陈寿搞错了)在建安二十年去世,时年39岁,也算是早逝。


最后说甘宁。甘宁为人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个人技术上勇武无匹,战术素养上攻守兼备,经常以一敌十。尽管如此,甘宁极少有统率一千兵马的机会。


《三国志》将甘宁和陈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一起列传,清人潘眉指出,这是陈寿为甘宁抱不平的曲笔,因为同传的其他人都生前封侯或死后追录,唯独甘宁没有,可见孙权待甘宁之薄。


从西取巴蜀的战略被搁浅,以及西征派后来被打压的情况来看,孙权未必真心同意周瑜的战略。


孙权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

 


建安六年,周瑜反对东吴向曹操送人质。建安十三年,周瑜力排众议,主张抗曹。


这两个决断其实并不是周瑜下的,而是孙权本意就如此。


无奈朝臣意见不一,孙权需要周瑜的支持,周瑜确实也能够为孙权排忧解难,尤其是建安十三年那次,周瑜更是不孚众望,打出了那场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


正是如此,周瑜的威望一时无双。


建安十三年,刘备到建业向孙权讨要荆州,返程时,孙权和大臣们给刘备宴别,酒喝得差不多了,孙权把手下支了出去,和刘备密谈。


腹黑的刘皇叔说了一句话,估计把阴忍的渣权吓了一跳,周瑜本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


(刘备)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无独有偶,傲娇的曹孟德也忍不住夸周瑜,《江表传》载——


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和曹操二人,都认为孙权难以驾驭周瑜。


孙权到底怎么想,《江表传》没有说,但孙权有自己的想法,则是一定的。


此时的孙权年方十九,秉国之钧,四方是维,早已非建安六年时的懵懂稚子。

 


请允许小老虎继续追问,假如周瑜不死,且孙权真心认同周瑜的战略,西取巴蜀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可以从刘备后来成功克定巴蜀的事迹来考察。


刘备取巴蜀之所以成功,其关键之处是荆州,关键之人是庞统。


当时周瑜就占领南郡,原本就打算以此为跳板,西取巴蜀,所以依托荆州这条符合。


我们再分析庞统。


周瑜与庞统的关系异常亲密,依据有二:


其一,周瑜曾与庞统分享过机密事宜。


《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刘备曾问庞统,听说周瑜曾经劝孙权软禁我,有没这回事?庞统回答说,有。


考虑到周瑜是密奏此事,身为周瑜佐吏的庞统,能够得知此事,极有可能是周瑜告知他的,甚至有可能,劝孙权软禁刘备的布局,周瑜曾与庞统商讨过。


其二,周瑜死后,庞统送丧至东吴。


《三国志·庞统传》载:


“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庞统抛开南郡之政务,亲自送丧,其目的也许不仅仅是送故主周瑜一程,间或有探听西取巴蜀一事的意味。


奇怪的是,东吴人士久闻凤雏之名,却没有挽用之意。庞统随即改投刘备,两年后为刘备献上了极为关键的征蜀三策。


设想在南郡的日子,周瑜、庞统二人在处理日常政务之外,两个胸怀天下的人,有没有夜下挑灯,共话巴蜀?

 

 

周瑜死后二十一年,即黄龙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谓公卿曰: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如果不是周瑜,我孙权今天不能称帝。


孙权这句意味深长的话,究竟是指江左周郎谈笑赤壁,从而奠定天下三分的基础,还是指箭伤未愈的公瑾暴亡巴丘,无意中消除了自己心中难以言说的隐痛?


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而周瑜死前还在东吴筹谋,《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临死之际,周瑜上书孙权,提醒他提防刘备之外,还推荐鲁肃接班。此时的鲁肃,与赤壁之战时站在周瑜一边不同,他是主张借荆州给刘备的。


周瑜深知自己死后,西征筹略恐将付之东流,尽管政见存异,但还是推荐鲁肃这个最优的接班人选。


江左周郎,谋的是天下大局,而非个人荣辱。


八百多年后,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的苏轼,睹景思人,写下了这一阕千古绝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免费包邮送书

 

在本篇文章下面评论(右下角),表明自己希望获得《林肯传》一书,并说出理由,小老虎将抽取点赞最多的一位读者免费快递,截止日期为5月5日。顺便说一下,小老虎希望将本书送给读书人,所以不提倡拉票,请自觉遵守。感谢本书译者田雷先生提供图书赞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他的公号雅里读书(yalipub)。



 

书名:林肯传


作者:[]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 M. McPherso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不死诸葛亮刘备将永无出头之日,三分天下根本无法实现
鲁肃:少有壮节择主而适 联刘拒曹继瑜为帅
周瑜之死——1800年前的政治疑案探究
第3篇 周 瑜
赤壁战后东吴外交策略分析
手不释卷的鲁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