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洗尘现象
 潘洗尘现象
                                                     张德明
 
1、潘洗尘之为现象,即是说其在新世纪诗歌中有某种显在的符号意味。近五年来,潘洗尘以一系列惊人的举措在中国诗坛的平静(或许并不平静)之湖上扔下了几块巨石,溅开的水波清晰可睹。其诗学意义究竟有多大,也许要待若干年后才能揭开谜底。
 
2、作为校园诗人的突出代表,潘洗尘早期的诗歌写作深烙着八十年代的历史印记。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时代弄潮儿的角色期待,都在他的诗歌篇章中显露无疑。《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初九的酒》这些激情洋溢的诗篇,之所以诞生之后缕获赞评,是因为它们写出了那个时代一代知识人的青春底色和真实心怀。在那些不乏稚气的语词之中,我们能确切地阅读到一个真诚的诗人难能可贵的理想、憧憬与期待,它生动呈现了80年代一种富有宗教色彩的生命情绪。
 
3、在文学创作与大众娱乐同场竞技的当下语境里,诗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今天阅读《六月,我们看海去》,有如看一场成年的老戏。曾经的戏迷还是能读到激动,如今的后生很可能会感到某些困惑与不解。在那些翻波涌浪的长句式中,我们几乎无法闻见新世纪高密度的商业与市侩气息: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
    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
    大海呀大海离我们遥远遥远该有多么遥远
    可我们今天已不再属于儿童属于单纯属于幻想
   
    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
    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
    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
    有时对着脏衣服我们也嘻嘻哈哈发泄淡淡的忧伤
   
    常常我们登上阳台眺望远方也把六月眺望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
    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
    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
    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
    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
   
    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也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
    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
    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
    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
   
    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去远方”、“看大海”,构成了整首诗令人心动的主体旋律,密集的意象组接,滚烫而饱满的抒唱情绪,让我们读来有应接不暇之感。那是一代青年人生命的乌托邦的诗化素描。在高分贝的激情颂赞曲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80年代流金岁月的历史心跳。
 
4、也许激情的燃烧终究会如喷涌的火山一样,瞬生瞬息。作为80年代校园诗人代表的潘洗尘,在90年代的诗人阵营中难见踪影。他的消遁,似乎预示着那个特定时代令人怦然心动的青春剧,就此走向了尾声。
 
5、潘洗尘重新引起诗坛瞩目是在2007年,这一年的1月底,他主持的清水洗尘诗歌论坛联合《诗歌月刊》下半月刊编辑部、撒娇诗院等,在哈尔滨主办了“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的主题诗歌活动。14位诗人齐聚冰城,共同签署了号称“中国第一个诗歌自律公约”的“天问诗歌公约”,成为2007年春天中国诗坛发生的第一件大事。身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董事长的潘洗尘,为这次活动应付了大额的开支,其不吝重金投资新诗的心愿在此已露端倪,而80年代的理想主义情怀,以一种新的形态再次发出光亮。
 
6、2007年之后,潘洗尘除了出资主办以“天问”为标牌的系列诗歌活动外,还以每年数十万(其实何止数十万)的巨额投入,主编和参与主编《诗探索》、《星星诗刊》理论版、《中国诗人》、《诗歌月刊》等期刊,并新近创办了《读诗》季刊。近三年来,他还编辑出版了《诗歌EMS》周刊100多期。资金的巨大投入只是其一,为了编好这些刊物,精力的过度耗费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有时总是担心这个熬更少睡的诗人,他的身体会因承受不了太多的担负会突然崩垮。这是一个诗坛战士的形象,有着让生命“一直燃烧下去”(张清华)的决心和勇毅,必须向他致敬和鼓掌。
 
7、写作是诗人的天职。潘洗尘在新世纪“归来”之后,诗歌的产量是很大的,而且质量也丝毫不逊当年。他的《一片稻田究竟有多丰富》一诗,不仅展示了一片稻田的“丰富”程度,还展现了诗人个体在遁隐诗外多年回归之后依旧丰富的内心悸动和同样丰富的创造能力。诗曰:
 
    窗前的这片稻田
    我已经看了很多年
    但我一直不知该怎样描述
    该从哪儿开始描述
    春天  或是秋天
 
    一片稻田究竟有多丰富
    从翠绿到金黄  是色彩的变幻
    也是时间的变幻
    一种水中的植物  始终与青蛙
    蝌蚪和蚂蚱相伴
    声音与色彩
    在阳光下在月光下交响
    在风中在雨中交响
    我的稻田
    何止气象万千
  
    一片稻田究竟有多丰富
    我看见很多活着的词语
    在蓝天和白云之下
    郁郁葱葱地生长
    一些名词如汗水
    一些动词如收割
    一些形容词如饱满
    我原本就是从这些词语里生出来的
    几经迷失的我
    今天终于又从这些词语中
    活过来了
 
    一片稻田究竟有多丰富
    丰富到我再也找不到词语去描述
    丰富到差一点
    就成了被忽视的细节
 
    在缪斯的稻田里,潘洗尘勤耕博种,孜孜不疲。从词语中生长,又从词语中复活,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商海沉浮,又再度回归诗歌原野的艺术耕夫,我们兴奋地看到,他的“农作物”至今长势喜人。
 
8、作为多家诗歌刊物的主编,潘洗尘不仅为新世纪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发表和传播提供大量版面和鼎力支持,还时刻关注着诗坛的动向,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在年前写下的《乱象杂谈》系列文章,正是一个具有责任感和诗学良心的诗人对当下诗坛的纷纭乱象的及时弹劾,尽管个别观点我并不认同,但诗人真诚可感的责任意识却是我不得不赞慕的。重新做一个“愤青”,这是潘洗尘最近喊出的一句口号。可以看到,80年代富有理想和朝气的青春形象,在潘洗尘那里迄今都没有多大改观。
                                                                      2011.2.5
 
                       “归来”后的新气象
                                   ——从潘洗尘近作谈开去
                                                              张德明
    在新归来诗人群中,潘洗尘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这不仅因为他是当下一个诗歌理论刊物的主编,是许多有意义的诗歌活动的操办者,还因为这位被诗歌界称为“还乡团”团长的校园诗人,在新世纪归来之后不断有新作问世,创作数量之多与质量之高,丝毫不下于当年混迹大学校园舞文弄墨时的青春之作。最近一些日子来,潘洗尘突然灵感迭涌,诗性勃发,一口气写下了数十首诗,不少诗作都显露出拨动心弦的艺术魅力。从这些诗歌中,我能清晰地捕捉到潘洗尘“归来”后诗歌所呈现出的一些新气象,同时也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新归来诗人群对于新诗创作来说所具有的重大诗学意义。
    从潘洗尘的近作中,我欣喜地发现了他对词与物关系的新开掘。诗歌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无理而妙”的说法见于清代词论家贺裳《皱水轩词筌》一文中,贺裳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时言道:“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是指诗歌语言往往不遵循日常生活逻辑,而只遵循一种艺术逻辑,这样,从日常的理路上来解诗,只觉得它是“无理”的,但从艺术的径路上来解诗时,又感觉其妙无穷。在新诗创作中,拆散词语与事物之间的日常联系,重构二者之间的艺术联系,也就产生了“无理而妙”的表达效果。
    潘洗尘的近作在开发词与物的新关系上可谓颇费思量,他有时会“深陷于某些词语  不能自拔”(《秋天的某种气息》),他感觉“大地累了”:“我可怜的大地   人类甚至把贪婪和仇恨/也化作枪林弹雨/疯狂地倾泄在你的身上/如今  他们又在你早已不堪重负的躯体之上/互相攀比着看谁把钢筋水泥落得更高了”(《大地累了》),“累”这个形容人类个体的身心疲惫的词语被用来形容大地的不堪重负,实在妙不可言,这不觉使我们想起了一年前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汶川大地震,那不也是因为“大地累了”吗?而在《赵敬福  多么好的名字》一诗中,潘洗尘对诗人莫非的真名进行了诗意再现,还原了莫非与这个世界的原初联系。还有《声母》、《现在我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声母》、《这一年的伤痛不痛还痛比空还空》等等,我们从这些诗中都可以发现诗人试图拆解词语与事物之间的惯常联系,重构二者间新型关系的艺术努力。在我看来,《一片稻田有多丰富》一诗,最集中体现了诗人试图建构词物新关系的美学尝试。诗歌写道:
 
窗前的这片稻田
我已经看了很多年
但我一直不知该怎样描述
该从哪儿开始描述
春天  或是秋天
 
一片稻田究竟有多丰富
从翠绿到金黄  是色彩的变幻
也是时间的变幻
一种水中的植物  始终与青蛙
蝌蚪和蚂蚱相伴
声音与色彩
在阳光下在月光下交响
在风中在雨中交响
我的稻田
何止气象万千
 
一片稻田究竟有多丰富
我看见很多活着的词语
在蓝天和白云之下
郁郁葱葱地生长
一些名词如汗水
一些动词如收割
一些形容词如饱满
我原本就是从这些词语里生出来的
几经迷失的我
今天终于又从这些词语中
活过来了
 
一片稻田究竟有多丰富
丰富到我再也找不到词语去描述
丰富到差一点
就成了被忽视的细节
 
    对事物进行“描述”,也就是用词语来标画事物,勾勒出它的品性与特征,诗人一开始就说,“窗前的这片稻田/我已经看了很多年/但我一直不知该怎样描述”,他不知道怎么描述眼前事物,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描述手段,不满足于已有的词与物的言说关系,而自我对这片景物的准确言说还没成形,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一直未曾找到词与物之间的新型关系。为了寻找到一个稳妥的词语,一个新奇的词汇,构建出词语与事物的新对应,构建出自我与世界的新型关系,诗人只能倾心注视这片稻田,从色彩到光泽,从植物到动物,不断咀嚼其中的丰富内蕴,以便深入到事物最核心的部位。
    在这首诗的第三节,我们最真实地感受到诗人面对稻田,在一些习惯性语汇中反复折腾,不断反刍中的心灵悸动,在稻田金黄翻滚,蛙声成潮的时候,诗人的心怀是不可能静若止水的,他不免会涟漪层起,难以平静。他想起若干的词汇,“一些名词如汗水”,“一些动词如收割”,“一些形容词如饱满”,这些词语曾经喂养了他的童年,他又曾经在这些词语前迷失,意思是说,这些惯常的词与物的联系,多年来无法激起他的情感冲动。而如今,他“终于又从这些词语中/活过来了”,这意味着他再度发现了这些词语与外在事物的新型关系,他为这些词语附加上了别致的意味。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显示出不同的意味,这是否定之否定后达到的新的意义高度。这次的词语与物质的联系,不再是孩童时期被动接受的,而是自我通过内心的反刍才终于找回的,是一种主动的构建。这有如佛家的炼化,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后的“山水”已不再是最初的“山水”,它是主体心灵过滤后的新景观。这里呈现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描绘稻田时,虽然诗人启用的依然是原来的词语,但由于主体心理情状的迥异,词与物之间的新关系便被重新建构起来。诗人虽然并没找到新的词语,但他通过赋予旧有词汇的某种新意,在已有词语上打上自我生命的烙印,也就创化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新关系。
    把思维再扩展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新归来诗人群的归来,也一如潘洗尘再度建构了稻田的丰富性一样,他们再度建构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诗性联系。新归来诗人群中,除了潘洗尘,还有苏历铭、汤松波、周瑟瑟、红烛、邱华栋、胡茗茗、古筝等,他们曾经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自我的校园岁月,采写了绚丽的青春风华,但后来一段时间,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他们一度暂别了诗坛,告别了构建词与物关系的文字生涯。当身体的奔波显出了倦态,缪斯的向往又黄钟大吕般在心空擂响,他们便沿着青春时期的激情与梦幻的路线,重新“归来”。诗人的这次归来,是带着鼓鼓的行囊从容归来了,心中盛满的不仅是岁月流逝的感慨,还有阅尽人世沧桑的繁复,更有笑看风云的闲淡。所以呈现他们面前的虽然也是诗,但显然不再是青春年少所认识的那种情态,而是多了许多新的内涵与韵味。
    潘洗尘归来后的诗歌少了青春校园时期的浪漫与漂浮,多了对生命的冷峻审视和哲性沉思。这数十首近作艺术质素很高,对生命中诸多深意的心灵感悟和理性审思也是其中闪光的部分。这里有悲与喜的二元对照,有人与物的相互关联,更有生与死的频繁对话。而生死对话这个主题,正是我阅读潘洗尘近作感触最深的部分。
    生死本是人生寻常事,古往今来,无数生命就如这水田里的禾稻一样,收了一茬再栽一茬,栽了一茬又收一茬,不断的逝去又不断的降生,生生死死,无穷绝也。看惯了生死的人生游戏,许多人麻木了,冷淡了,不理会了,在死亡面前,心灰意懒,无动于衷,正如诗人伊蕾所云:“因为是所有人的恐惧/所有人都不恐惧”(《独身女人的卧室》)。但诗人非同常人,他们往往会无事生非,会杞人忧天,会神经过敏,而正是这样的精神,才会使他们洞察到常人难以洞察的人生胜景,体验到常人难以体验到的生命滋味。在生与死的对比性考量中,潘洗尘常常对死亡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悚感,生的闪耀和死的陨灭之间构成的巨大反差,令诗人总是显得“无所适从”。他在《熄灭》中写道:
 
一盏灯  从我的身后
照耀经年
我总是抱怨她的光亮
经常让我  无所适从
无处遁形
 
现在  她在我的身后
熄灭了  缓缓地熄灭
突然的黑  一下子将我抓紧
我惊惧地张大嘴巴
却发不出声
 
    不难领会,灯光的“熄灭”其实是生命消逝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而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熄灭”结局,诗人除了莫名的惊恐就是难以言说的无奈,“突然的黑  一下子将我抓紧/我惊惧地长大嘴巴/却发不出声”。诗人的死亡体验是直观的,也是充分的,在那种“惊惧地长大嘴巴”的表情里,我们能深味到命运的酷烈和人生的悲凉。海德格尔说生命是朝向死亡的存在,其实预言了人每时每刻都将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将像一盏油灯随时可能被夜风熄灭,面对个人难以把握的死亡结局,有谁还能从容不迫地行走在这大地之上呢?
    生死主题是那样鲜明地映现在诗人的思维屏幕中,使他常常见花落泪,鸟飞惊心。当一朵花凋零的时候,他感叹“西番莲在深秋到来的时候死了”(《一朵花的凋零》);他认识到秋天之所以使人伤感,是因为“可怜的草  还没来得及用露水把自己最后一次洗干净/就突然黄了”,“树开始等死  并为自己抛撒招魂的纸钱”;而在时间这把刀子面前,“一切有形的东西/终将扭曲于无形”。诗人采用“以我观物”的方式来审察世界,“故万物皆著我之色”(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有的事物都被诗人的生死观所笼罩。在死亡面前,显得最哀痛和绝望的自然是这首《来不及了》:
 
远离宗教  没有天堂或地狱
我悲哀  悲哀到对死亡的恐惧
也早已丧失
 
我是一个卑微的人
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
死神就用贫穷和饥饿
以及各种负担和压力
威胁我
这使我很早就成了一个
贪生而不怕死的人
 
但我知道  有很多事情
还是来不及了
我甚至没有时间  再远足古代
做一回车裂的商鞅
或乱剑下的荆轲
那怕是能在宫门前怒立一秒
向暴君发出最后的断喝
 
但来不及了
死神的脚步已越来越近
死亡
将突兀而至
 
而此后谁人将哭  谁人将笑
这对一直渴望速朽的我
已不再重要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生命具有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对于不贪生不怕死的人来说,生命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坦然;对于那些不贪生却怕死的人来说,生命就是“人生苦短,只争朝夕”的困惑与矛盾;对于那些贪生怕死的人来说,生命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的经验主义;而对于那些贪生而不怕死的人来说,生命或许是无畏又无奈的双重锁链。这最后一种心理情态,就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最悲哀的事物,而把死亡变成了最无意义的存在。在《来不及了》这一诗中,诗人以一种极度绝望和失落的语调,言述了自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生命感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
     潘洗尘一拨人在新世纪的“归来”,是具有诸多的诗学意义的。我认为,打破现代诗人艺术寿命很短的陈说,是他们“归来”后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这些诗人在归来之后,已经年近不惑,有的甚至四十出头,按照传统的说法,他们已过了写诗的年龄。年龄对于古诗创作来说,似乎不是问题,杜甫曾称赞庾信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可见古诗创作是可以做到老而愈工的。但是新诗却不一样。在一般人眼里,新诗创作是年轻人的某种专利,写诗是人在青春岁月激情澎湃时才会去做的事情。事实上近百年来新诗创作的实际也印证了人们的这种说法,在中国新诗史上,许多诗人都是在年轻时候才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诗歌,而过了一定年龄后,要么就是才华枯竭无力再做新诗,要么是兴趣转移改做旧体诗词,比如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卞之琳、何其芳、林庚、徐迟,等等。但潘洗尘等人却不一样,他们归来以后,不仅新诗创作的数量没有减退,而且质量也丝毫不逊当年,甚至在对生命体味的深度、在情感表达的幅度上要远远超越以前,也比当下被媒体炒作的70后和80后的许多诗人要强出很多。新归来诗群用自己的创作实绩告诉世人,新诗也是可以像古诗那样,做到“老更成”的。

                                                                                 2009.10.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首好诗的四个品相
你也可以成为大师
向余怒致敬
近五年诗歌创作:诗人从“沉思的生活”中走出
诗歌之死——何以为诗
诗人物语(第36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