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句话不是让我们仅仅关注一个三岁的孩子智商有多高,而是让我们看他在三岁的时候通过待人接物所显现出来的品性是什么样的。而这又与一个心理学名词关系密切——依恋关系!

所以,今天我想“揭秘”如何通过依恋关系培养宝宝的高情商!

如果真的有时光隧道,如果真的可以把你送到数十年之后,你希望看到自己成年后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呢?

我在这里做了总结:首先这个孩子要有信心和坚实的自尊,要有能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要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要有对权威的尊重,要有解决问题的技能,要敏感,要有幽默感,要有不懈的追求目标的能力,另外还要有诚实的品格,要有健康的性意识,要有责任感,要有求知欲。(这么完美的孩子,感觉不可能啊……)

如果你的目标和我一致

我们就开始着手如何实现这些规划

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宝宝呢

父母如何让孩子做他们希望孩子做的那些事情,而且是他们自觉自愿的做呢?这是一个古老的养育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要引导孩子的行为,还要激发他们养成良好品性的主动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与孩子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比起采用所谓的正确的技巧要来的更为重要。

所以今天我想要说的就是如何让孩子拥有高情商,并教会父母如何理解孩子的心思,教会孩子如何顾忌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而这个过程,最需要依靠的便是一种“依恋关系”。

一、什么是依恋

刚才我说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在心理学上也是被认可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命运,那么三岁之前就是我们给自己命运起稿的阶段,到了七岁基本定稿。起稿的时候有个心理学理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依恋关系”。

刚刚生了孩子的母亲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上班快要迟到了,但孩子却因为感到脱离了妈妈的怀抱而大哭不止,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受到惊吓或者感觉到要分离的时候会紧紧贴着父母,这也是许多年轻妈妈们最为难过的时候,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每一次的短暂分离,都要经过一番心理上的挣扎,在分离重聚的时候,他们又会冲着父母微笑、拥抱他们。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依恋。

二、依恋的功能

依恋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使婴儿努力的靠近养育者,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存几率,依恋在最初的功能是要保证婴儿活下去,因为婴儿不能养活自己,也不能保护自己,他需要别人的帮助。

我们可以把依恋想象成人体内部的一个软件,它能够让我们适应其他人,适应其他的人际关系。通俗的讲,依恋是能诱发正向情绪的社会链接。

婴儿的依恋主要帮我们调节四个方面的外部环境:

  • 调节我们的心理状态,通过依恋,寻求和保持与依恋对象的亲近,维持亲密感;

  • 在环境中是否有人能满足儿童的需求,把依恋对象作为探索外部世界的基地;

  • 依恋还可以抗拒分离,寻求与看护者的亲密,拒绝分离;

  • 要看环境中是否有因素会促使他情绪上的反应,从而使他请求别人的帮助,当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能寻求依恋对象的帮助获得安全,从而找到避风港。

三、依恋模式的产生

依恋模式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所选用的模式,而这又是由依恋关系来决定的。依恋关系是一种调节型的程序,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都要依赖于与他人有效的人际交往,社会化是贯穿我们一生的过程,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和环境相关的经历,才引导我们对特定的人物产生特定的反应。

通常依恋模式由两个方面所决定,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我们一般认为,遗传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生物前提,环境又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因此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才共同决定了一个个体的发展。

关于遗传,孩子有与生俱来的脾气和秉性,有的孩子比较容易看管和照顾,容易安抚,和母亲的关系融洽,但另一些孩子就比较难以预料,可能拒绝和母亲亲近,不容易被安抚。这种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

关于环境,是指婴儿和主要看护者、抚养人之间的内部工作模式。比如你就是一个婴儿,当你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看不见、不能说也不能动,孤独的躺在那里,饿了渴了只能用哭声来表达。可当你一哭就有一个人来帮助你,并且积极的猜测你的想法,你心里是不是很安全,很舒服?如果此刻任由你哭不理你,那你是什么心情?你越哭越用力,可还是没有人理,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很沮丧,很失望,觉得你不重要,没有人会帮助你,渐渐地你的哭会变得越来越少,不是因为你越来越独立了,这个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独立,你只知道发出的信号没有人理会,所以你也越来越不在意别人的帮助,对别人的帮助也很怀疑。

依恋模式有两个维度是相互联系、补充的,第一个就是依恋的对象,第二个是对自己的评价。而这就会产生“我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值得被别人看护”,如此内部工作模式就建立了个体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心理表征,并在长大以后影响这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婴儿的依恋性,最根本取决于婴儿和看护者的互动行为。

四、依恋模式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主要表现为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探索外部的环境。他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而是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的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觉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或不安,但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会立刻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将其作为避风港,容易被安抚。

2、回避型依恋

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里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接触,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3、安全型依恋

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非常的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他很生气,拒绝,推开,但是让他重新回到游戏当中似乎又不太容易。总是向母亲那边看。

其中,回避型与焦虑矛盾型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既有明显的稳定性,但是当家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后,母婴的关系可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五、依恋模式的差异

依恋类型的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安全依恋型关系中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有一个适当强度的回应,对婴儿的愿望需要都非常敏感。知道孩子的心情,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面对面的互动中,也会有积极的回应,并快速响应婴儿的各种需求。

而不安全依恋关系中的母亲,首先对婴儿需求的反应不足,另外一种就是对婴儿的需求有过多的反应。你需要按照适当的方式回应儿童,同时能按照婴儿的状态进行匹配。比方说,1岁左右的小孩子走着走着摔了,此时他的心理不仅是疼,可能还很懊恼,但这个时候家长看到孩子萌萌的样子很可爱,就有可能会哈哈大笑。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一次,这并不能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不注意,经常如此,就会给孩子造成早期的精神创伤。

另外,对于婴儿来说,父亲也是主要的依恋对象,实际上父亲对婴儿的情绪和社会幸福感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十八个月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可以形成多重依恋的关系,这个时候父亲是作为第一候补进入这个关系。与父亲的依恋程度高,适合培养孩子更多的社会规范性、能力,以及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因为一般父亲都比较好动,和孩子的肢体接触比较多,打打闹闹的游戏也比较多。

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少相互的承诺、帮助和支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如果父母经常采取过多的控制、拒绝以及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也会促使孩子焦虑障碍的产生。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有一定的联系,早期的人际经验,影响在后来人际发展的轨迹,比如说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能够容易比较快乐的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产生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那回避依恋型的儿童,经常会迁怒别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长大以后容易变得紧张和过分的依恋,表现出对别人的过分攀求。当然,尽管还有人对这个理论表示质疑,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相信,人们在早期安全依恋是形成健康的成人社会观念的基础。

当儿童得不到养育者的关爱时,通常在长大之后也不太会去关爱别人,另外许多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小的时候也大多遭受过被忽视、被挨打。现今社会的留守儿童,可能以后就会面临许多心理上的问题。

如果破坏了一个孩子的依恋关系,一般的婴儿都会表现的比较沮丧,不久之后变得比较退缩,甚至绝望,那么成年之后也会痛苦不堪,无论是由于死亡还是分离,成人也会产生一系列不安全的因素,接着就是痛苦和悲伤。

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瞬间就破坏那亲密长久的依恋关系,解除依恋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所以在父母决定出去工作,或者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需要提前几周,甚至提前几个月来做准备工作,与孩子沟通,以便孩子慢慢接受这短暂的分离,保护孩子不受分离的惊吓与伤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爱情中的那些不合理依恋
要想改变回避型,先从认识ta的原生家庭开始
如何让宝宝长大后变得更浪漫?
依恋研究对早期教育的意义
心理学依恋理论: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