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悟道论道】内修自身 外济天下

 

 

 

 

 

【悟道论道】内修自身 外济天下

 

 

 

积德悟道的境界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就不同,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五十四章中描绘的几个层次,对我们积德悟道的修行有着很好的启发,他说: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老子在这里为我们指明了推行大道的过程,积德悟道的世界化首先就是积德悟道的自我化,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治身之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是统一的,而正确的处世之道、治国之道必须通过治身之道来体悟。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凭口头说教,而是要从推广积德悟道的修持开始,由点到面,由近及远,逐渐普及。一旦人人功成德就,天下也就太平了。这也就达到了老子所说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的境界。通过积德悟道不仅可以使自己享受福报,并且可以使其子孙世世不辍,祭祀不断。

 

对于积德悟道的几个层次老子描述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也就是说透过自我修身的印证,思想才会纯真;把修身之道推及一家,其品德就会在一家之中保留下来;把修身之道推广到一乡,其品德就会在一乡中成长;把修身之道推广到一国,其品德就会在一国中获得丰收;把修身之道推广到整个天下,其品德就会普及整个天下。这充分说明了欲建功于天下者,必须以道德化育天下;以道德化育天下,必须从自我做起。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儒家并不真正懂得修身之道,孟子虽然有一定的养生功夫,但其境界毕竟是低层次的,远远不能和彻悟大道的老子相比。因此,儒家只能推行“家国同构”的治国思想以及仁、义、礼、忠、孝等伦理观念,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封建等级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导观念就成为历史必然。道家则是“身国同构”思想,其生命哲学是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政治哲学则是追求人人平等自由。

 

“身国同构”和“家国同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造就的必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且只有“身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才能指导人类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人学为目的和归宿的。他根据宇宙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而人生法则又贯穿着社会法则,他明确指出了人们修身、处事、治国应当遵循的具体事项。所以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其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其德可谓有余;贯彻于全乡,其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其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其德可谓普遍。

 

老子所说的:“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其意思就是说观一身之德,可知治身之道;观一家之德,可知治家之道;观一乡之德,可知治乡之道;观一国之德,可知治国之道;观天下之德,可知治天下之道。

 

人们往往以为道很神秘,其实道是很平易的东西,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人都具有共性。我们可以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以我身之欲如此,观于他人,亦知其欲如此。以我家之欲如此,而知他家亦欲如此。推而至于乡、邦,莫不皆然。乃至于今日之天下,与异日之天下,莫不皆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个人的体验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就可推就能同宇宙的本体有所通契、契合、感通。人的精神就会得到提升。导出社会的"自然"状态。衡量社会的道德水平,不能仅从语言、行为上来衡量,也不能仅从社会的繁荣程度上来衡量,还应从社会成员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精神、心理等方面去衡量。因为修身悟道首先是从强身健体、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开始的。完善的治国之法来源于治身之德,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是相辅相成的。

 

在本章的最后老子得出了“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的结论。其意思是说我为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以积德悟道为标准来衡量的。

 

  老子在这里阐述的一个道理就是有德则昌、无德则亡,这是在劝诫世人积德悟道。积德悟道就是人类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积德悟道呢?这需要内外兼修。内修就是修身,外修就是普渡众生,兼济天下。其中内修是基础,是关键。内修首先就是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养道德的基础。悟“道”是先向内后向外的,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向内、出世就是从根本上悟“道”修“无”,向外、入世就是积“德”修“有”。我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也就是要“内修自身,外济天下”。老子在这里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多,其中心思想我们就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概括。

 

入世积“德”是我们悟“道”的辅助手段,也是渡化众生、普济天下的慈悲法门。但积“德”尽管只是悟“道”的辅助手段,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是悟“道”的资粮,尽管“德”是“有”的产物,但是只有“德”才能萌生“道”根。

 

“德”是污泥里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但能够成就世俗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美,而且是产生最终超越这个世俗的力量的基础。

 

如何积“德”?积“德”就是正心诚意地去明察那颗不被欲望和偏执沾染的“良心”。“良心”是秉承天地之间最纯正的气所生的,所以又叫“天地良心”。所以,一个能够时时刻刻明察自己“良心”的人,在“有”的层次上就是顶“天”立“地”的。

 

每个人都有良心,只不过不少人的良心经常会被欲望和偏执蒙蔽,这就是“无明”。“无明”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心灵的迷失。心灵的迷失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步又一步地远离良心的行为而造成的。“良心”是一面镜子,是人生的指南。看不到自己“良心”的人是睁眼瞎子,是可怜的流浪者、迷途的旅人。

 

能够明察自己的“良心”,并依天理、顺人情地去做,就是有“德”。“德”是世俗的最高标准。真正的“德”来源于内心的驱使,而并不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来维持、激励。

 

“德”没有任何固定、具体的表现,有“德”与无“德”只有用“心”才能感觉得到。是真正的大德还是沽名钓誉,是真人还是伪君子,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内心“德”修养深厚的人,他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放射“德化”的太阳。德化的光芒足以破除周围人们心中的昏暗,在德化的照射下,可以驱散阴霾,消除幻影,让所有人重见“良心”,发现自己本性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德光普照”。

 

“德光普照”的威力有多大,取决于积“德”之人内在德行的深浅。小的只能照到自己和家人,大的可以从家乡、邦国一直照耀到天下,让更大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见到自己的“良心”,回归“道德”。甚至历时久远,千年之后的后世晚辈,仍然能够感受到前辈恢弘博大的德化之光。

 

“德”是能够“明心见性”的,这个“明”和“见”的过程就是“观”。每当克服了一个越度的欲望、排除了一分自我的偏执,就是清除了一层心灵的蒙蔽。清除了心灵的蒙蔽,你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楚,更明白怎样做才是符合“道”、符合“德”的。

 

内在的“德化”越强大,能看清楚得就越多:从自身开始,看明白自己;到达家庭,看明白家庭;到达家乡,看明白家乡;到达邦国,看明白邦国;到达天下,就能看明白天下。

 

  徳是一种异常宝贵的品质,它表现在事无巨细的纯真与善的行为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浑厚质朴的意识中,其用无穷。拥有了德,搞建筑的可以不偷工减料,出力者不惜力的付出,就是最简单的祭祠祖宗之事也从不怠忘。这种德如若修身,其德必真;如若治其家,则家必兴;如若治其乡,则乡必旺;如若治其国,则国家丰厚大治;如若治天下,则天下太平,大道盛行。所以说德之善用在于自身就是一个家、一个乡、一个国家、乃至宇宙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这是老子对道与德、德与人、人与世,最高、最精辟的描绘之道。明白了这个大道,就会在“内修自身,外济天下”的修行中走向幸福的境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杂谈:不出户 知天下
62、第五十四章 德泽天下 造福万代
《老子》雅说 | 小雅专辑
56、老子运用善念修身、修家、修国、修天下的思想——走进《老子》
胡说《老子》52 —— 明道之用
(2)老子「三宝」的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