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子格言赏析

 

“宗圣”曾子像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县人)。是孔门后期的弟子,小孔子46岁。曾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一般认为他上承孔子,下启子思、孟子,是“思孟学派”的鼻祖。曾子的天资一般,孔子说过“参也鲁”这样的话(《论语·先进十一》),在孔子所提到的自己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优秀弟子中也未提到他。(见《论语·先进十一》)不过曾子学习勤奋,悟性很高。曾悟出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指的是“忠、恕”,后世认为孔门弟子中只有他深得孔子学说宗旨,遂尊他为“宗圣”。在孔子的弟子中成“圣”的,只有他和颜回。南宋大儒朱熹甚至说:“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读得其宗。”

 

    在孔子的弟子里,曾子以“孝”闻名。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对于儒家的“孝道”有过很多阐述,据说“五经”之一的《孝经》为他所做。此外《大戴礼记》中的《曾子本孝》《曾子大孝》《曾子立孝》也都记载着他对孝道的论述。他的孝不仅表现在口头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双亲的供养也无微不至,流传下很多佳话。

 

    除了论孝的文章之外,曾子的作品还有《四书》之一的《大学》,以及《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在孔门弟子里,只有曾子的著作流传到今天。《论语》里收录了他的十三条语录。在《论语》中,称曾参为“曾子”,孔门弟子里称“子”的,在《论语》里只有曾参和有若。可见《论语》成书过程与这两人的弟子有着密切关系。曾子的这些著作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成为后世儒生进修的法则,而他在《论语》中的语录也几乎条条经典,几千年来广为传颂,至今仍流传不衰。这里我们列出几条,从这些语录中去寻觅这位古代先哲的思想光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

 

曾子的反省精神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曾子赞》中有这样几句:“一贯之旨,三省之功。格致诚正,万世所崇。”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名字据此而取。反省精神在现在是十分缺乏的,有句话说得好:“不懂得反省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不懂得反省的人也不会成长进步。如果每天我们都能象曾子那样给自己订立几条准则,时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坚持自己的这些准则,那么就会避免很多错误。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就会日趋醇厚。”

 

曾子提出了“慎终追远”的概念,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曾子看来,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而且还要时时追念自己的祖先,因为对自己的先祖有敬畏之心,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数典忘祖”这类事情的发生。我想起一个死刑犯人被押赴刑场前对记者说的一句话:“我对不起自己的祖先。”他到了另一个世界肯定是愧对先祖的,如果他心里早就有祖先的存在,也不至于有如此下场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宽弘刚毅,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行仁德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这个责任要终身承担,至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这是曾子最著名的一句话。“士”原为卿大夫的家臣,是贵族的最低等级。后来这一阶层的人掌握了知识,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又在“死而后已”前加上“鞠躬尽瘁”四字。让“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人表明心迹的豪言。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能从领导人的口中听到这句话。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也都有自己的使命,一样是任重道远。所以面对重任,我们也一样应该具有“死而后已”的精神。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曾子认为能称为君子的人能够有担当有信念。当一个君主能把自己的国家和幼子托付给的人,一定是具备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精神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率还是诸葛亮,在白帝城受刘备的托孤之情,刘备甚至说如果幼主不争气,他可以取而代之。而诸葛亮却始终尽心竭力地辅佐后主,为蜀汉的社稷殚精竭虑,死而后已。而如我们这等的普通人,平日里受人之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对于这些托付,我们应以自己的原则去选择接纳,但一旦受人之托,就要办中人之事。西汉时的名将季布就以重诺著名。因此当时有“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的民谚。诸葛亮与季布都堪称是这样的“君子人”。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先进十一》)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曾子的这句话同样很有名,著名的辅仁大学的校名据此而起。与同道中人在一起切磋琢磨,探讨商榷,无形中也会提高彼此的修养与品位,进而陶冶情操,培养仁德。曾子为我们设计了一种高雅的交友之道。交友的最高境界不是彼此利用,也不是江湖义气,而是“辅仁”。最终的目标是使彼此都成为“君子人”。如今这种交友之道几乎没有了市场。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文人之间“以文会友”的也很少了,“文人相轻”倒是很常见。这种“文人相轻”的结果,不仅不能“辅仁”,反而都成了等而下之的小人了。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十四》)

 

曾子:“君子的思维不能超越自己的位置。”

 

这是曾子复述《周易·艮》卦象词的话。(原文为“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曾子借这句话告诫弟子“思”不可浮,不可滥。因为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思考的问题也自然不同。比如你是个普通工人,就要想着怎么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干好,而不是想我要是这家企业的老板应该怎样经营管理。甚至想象我要是当了市长该怎么管理这座城市,我要是当了总统该怎么管理这个国家。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浮躁的体现。对自我认识不清的结果。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思想不应超过一个限度。比如某些人贪财好色,每天都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就是思想的“越位”,如果不及时“刹车”,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说:“能力的人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却向知识缺少的请教;有学问就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我却不计较,当年我的学友(颜回)就是这样做的啊。”

 

在孔门弟子里,孔子最喜欢的就是颜回了。有一次鲁国执政季康子问孔子,说在你的弟子离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以前有个颜回好学,不幸早逝,现在没有好学的了。(见《论语·先进十一》)孔门三千弟子,除了颜回以外就没有好学之人了吗?当然不是。只是颜回的好学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所以才这样突出。不仅是老师,他的同学们对这位师兄也是满怀敬仰之情。曾子所说的颜回这些优点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求学态度。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常人所能拥有,因此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同曾参一起成为孔门仅有的两个“圣人”。

 

曾子有疾,召门人曾子有疾,召门人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患了重病,召唤门下的弟子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正如《诗经·小雅·小旻》上说的'小心谨慎,如同面临深渊,如同践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能免于祸难了,学生们!”

 

按照儒家对于孝的理解,不仅要爱父母,也要爱自己。孔子曾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因为自己是健全地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因此也要健全地离开,才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儒家的几位“圣人”在临终之时的遗言都耐人寻味:孔子说:“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孟子说:“(圣人)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达的都是大道既隐,又后继无人的伤感。而对比之下,曾子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却达观得多。他认为自己一生都在谨慎与惶恐中度过,唯恐哪件事做错了有辱自己君子的名节。做君子并不容易,因为要面对的纷争与诱惑实在太多,任何的持身不慎,都会使自己的进修前功尽弃。如今终于要摆脱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而且自己始终保持了君子的风范。自己的身体也没有毁伤,因此没有任何悔恨和遗憾,所以就可以走得了无牵挂。也就像庄子所说的:“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患了重病,孟敬子前去探望他。曾子对孟敬子说:“鸟在死亡之前的叫声,是很悲衰的;人在要死亡之前的话语,是很善意的。君子的人生观最可贵之处有三点:第一,能常常保持诚敬、谦和的容貌,从来没有粗暴、傲慢的表情;第二,能常常保持神色和蔼庄严,让别人一看到就感到是值得可以信赖的人;第三,能常常讲话文明,从来不讲鄙陋和低级趣味的言语。祭祀方面的问题,则有专门的主管官员负责的。

 

曾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不忘君子的修身准则,他一生也谨尊这些准则行事。他的这些准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同样适用。为什么有的人让人一看就值得信赖,有的人让人一看就心有防备?为什么同等条件下有的人面试能成功,有的人就会失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修养中时刻注重自己的神情和言语,那么在与人交往中就能够做到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是曾子这位儒学伟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格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门弟子研究:孔门弟子(一)
曾子与《论语》
【孔门】樊迟:小人之辩(上)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安贫乐道
【论语导读】论语各篇主要内容简介
网上对孔子弟子介绍最完整的文章-孔门十哲(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