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帝春节开笔书福是何考量

相传为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福”字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挂春联,贴福字,早已是中国民间传统过年习俗。一个大红的“福”字,意味着福缘滚滚,福气兴旺,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福”字书体千姿百态,其中有一个“福”字体流传甚广,据称是“天下第一福字”,因为是“康熙皇帝御笔”。其实,此说不虚,确实有些来历。

     

据有关资料透露,1962年,国家文物保护部门在重修北京恭王府时,在后花园滴翠峰的秘云洞内发现了一块乾隆年间神秘失踪的“康熙御福”石碑。石牌上大书一个“福”字,其上方盖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公元1673年,时年19岁的康熙皇帝依据“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的“五福”内涵,为祖母孝庄皇太后请福续寿,提笔挥毫写下了一个“福”字。此字又刻碑存于宫中,后被乾隆时中堂大臣和珅转移至私宅内据为镇宅之宝秘藏。

     

对此,史书亦有记载。据清代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载:“定制,列圣于嘉平朔谒阐福寺归,御建福宫,开笔书福字笺,以迓新禧。”每年腊月初,清宫过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就是皇帝御临建福宫,为迎接新年开始书写“福”字,以此祈福。写出的第一个“福”字挂于乾清宫正殿,其余张挂于宫苑各处。清宫的这一制度开始于康熙帝。《清宫述闻》记载:“书福之典故始于圣祖仁皇帝。”乾隆帝在为其书福诗作序时也写道:养心殿元旦开笔书福之典“始于皇祖而皇考继行之”。皇祖即康熙,皇考即雍正,由此皇帝书福赐福已成清宫过年“定制”。

     

开笔书福之制分为年终和元旦两个阶段,嘉平朔(农历腊月初一)和元旦(农历新年)子刻书福都是为祈福,然后赐福。开笔书福之制非常讲究,每岁元旦,丑时(早两点)皇帝起床,净面冠服到养心殿各处拈香,以后至暖阁明窗开笔。东暖阁明窗宝座处,案设金瓯一,盛屠苏酒;玉烛一,由皇帝亲手点燃。先御朱笔,后染墨翰,其笔管端刻字曰“万年青”、或曰“万年枝”,所书吉语数字,以祈一年政和事理。例如,乾隆三十五年,元旦开笔笺所书,中间一行红字为“三十五年元旦宜入新年万事如意”,红字旁边有两行墨笔所书,左边一行为“和气致祥丰年有瑞”,右边一行为“三阳启泰万象维新”。

     

皇帝赐福最初仅限于王公大臣、翰林之直两书房、后皇子、宗藩。新年十五、六日召御前大臣侍卫至重华宫,二十六、七日召诸王大臣、内廷翰林等至乾清宫分日赐福。“皇帝亲酒宸翰书福龙笺,每书一幅,王公大臣等一人进至御案前跪书皆叩首;只领太监二人恭奉前行,随而出,余依次跪领如仪。”书福所用之笺,乃以绢为质,传以丹砂,绘以金云龙。如贴于宫廷,用“朱红对笺,寿字笺。由江苏按尺度制进”,如颂次臣工,则用“南省方物所陈也”。

     

年终书福赐福自雍正后已成祖制,历代清帝都必须敬遵。乾隆帝为书福诗作序注:“岁暮书福以赐廷臣,仅遵皇考成例”,嘉庆等清帝还特制一些书福诗“以昭绳乘家法”。据记载,乾隆十七年以后,每年嘉平朔日,乾隆都要在书福前去阐福寺上香,“取阐扬福德之义”,而且徒步登楼,只是到了八十三岁,才开始坐小轿登楼。可见,乾隆帝对书福的虔诚和重视程度。

     

其实,迎接新年贴“福”字早已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民俗习惯,那么从康熙起的清朝皇帝也开始接受并推广这个汉族习俗,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考量呢?

     

应该说,开笔书福首先是清朝统治者展示皇恩浩荡的一种现实考量。皇帝春节开笔书福表达了皇帝的一种愿望,他把自己比作天子,传达天神对人的旨意,即代表臣民向天神赐福,反过来又以家长的绝对权威向臣民赐福。皇帝亲笔手书“福”字,并下赐群臣,这无疑代表了莫大的恩惠与信任,且紧紧的贴合了民间的习俗传统,并体现了一定的精神境界,这要比赏赐金银珠宝有格调的多了。王公,大臣等官员均以得到御赐“福”字为幸事,何其珍贵的“福”字自然不会贴在门上,而是精心装裱供奉起来,以示臣子对皇帝恩泽的敬拜。

 

(左)北京恭王府后花园滴翠峰秘云洞内的康熙御福石碑(右)工作人员正在精心拓片

 

清帝开笔书福使用的毛笔和手书的吉语笺

 

清代画家绘制的清宫春节场景

     

其次,从清朝统治者的长远政治发展考量来看,开笔书福无疑体现了一种集大成的文化意识。清初,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伴随着清廷文化政策的调整,满汉文化由剧烈冲突而逐步趋于合流。清朝统治者在继续确定民族高压政策的同时,也实施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康熙六年提出的“文教是先”为核心的治国纲领,使文化建筑重上正轨。科举取士制度恢复,博学鸿儒特科举行,图书的访求与编纂,迎来了足以比美前代的文化繁荣时期。康熙亲政后,亲临太学释奠孔子,恢复翰林院,重开经筵大典,此后每年春秋两次的经筵讲学便成为一代定制。

     

清朝统治者也非常重视汉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利用与继承,将其作为团结与笼络汉族的一种社会凝聚力。围绕着被清朝皇帝所重视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日,在清宫中展开了一系列习俗活动。其中元旦期间节日庆贺礼仪基本上延续了汉族过年习俗。如每逢腊月八日,清宫派出亲王、郡王或大臣到雍和宫举行施腊八粥仪式;每逢腊月二十三日,坤宁宫举行祭灶仪式,届时皇帝、皇后先后到佛前、灶神前拈香行礼;每年腊月十九日以后,若皇帝出宫入宫,每过一门,太监即放爆竹一声;每年腊月二十六日,宫廷各处张贴春联,自乾清宫至各门各宫张挂门神;每年除夕早四点、元旦早两点,皇帝到养心殿等处拈香行礼;每年元旦日,皇帝到太和殿受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朝贺,递如意。等等。

     

与此同时,历代清帝也以游艺翰墨为健康的雅兴,更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康熙不仅喜爱临摹,还喜欢亲自书写。据书家解析,康熙所书之“福”,一是字形长瘦(音谐寿),二是其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书法中的“寿”字体。于是,康熙所书之“福”遂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惟一的“福”字,所谓福中有寿,福寿双全。

     

由此可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众多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节日及其节庆礼仪和习俗,它们既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亦成为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工具。既然民间每逢节日贴“福”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民俗习惯,那么,一向遵循“与民同乐”的皇室贵族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展示皇恩浩荡的机会。这种朝野官民皆大欢喜的事情,清朝的皇帝们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赐福
释|吉星高照|皇帝的除夕比刷红包还精彩
郑学富:古书画中的欢喜年俗
迎春祈福,京城第一福地竟然在这里
恭王府康熙御笔“福”字碑历史钩沉 ...作者:张 军
《五福皇帝是怎么过年的?原来我们过年堪比乾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