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析及其发展概述上


精神分析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文化思想渊源和心理病理学的背景。

一、社会历史条件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一方面,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欺诈,人们普遍感到精神抑郁,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提高。因此,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能治疗心理疾病的理论和方法,而精神分析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19世纪末叶的奥地利还盛行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伪善道德观。在宗教和一切正式场合中,人们极力地反对性欲和享乐,但私下里却又受到社会禁忌的强烈诱惑。总之,这种陈腐虚伪的道德观在弗洛伊德所处的犹太社会里强烈地禁锢着人们自然的性冲动,使正常的性欲得不到满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性的压抑确实是许多人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由此,弗洛伊德强调性压抑在神经症和精神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坚持把整个的心理发展都建立在性本能的基础上,这虽然是矫枉过正,但也不足为怪。

二、文化思想渊源

(一)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首先,弗洛伊德深受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WilhelmNietzsche)哲学的影响。例如,叔本华认为,无意识的意志构成了世界的本原,万物成为我们的表象即是由于这种无意识的意志的作用。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本能欲望构成了人的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在意识心理和行为的背后总是潜藏着无意识的动机。再如,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具有非理性主义的重要特征。

其次,19世纪末出版了大量的探讨无意识问题的书籍。其中,哈特曼(Hartamnn)的《无意识哲学》肯定对弗洛伊德产生过影响。哈特曼认为,无意识是心理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可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无意识心理作为心理整体的绝大部分和行为的动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再有,弗洛伊德还深受享乐主义哲学的影响。享乐主义哲学主张,人的行为是由趋乐避苦的欲望引起的。弗洛伊德所主张的“本我的快乐原则”和“自我的现实原则”正好与未来的享乐主义的哲学主张是一致的。

就心理学的思想渊源而言,弗洛伊德受到了布伦塔诺、莱布尼兹、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等人的影响。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期间,曾听过布伦塔诺的六门哲学课程。布伦塔诺主张,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或物理现象在于,它具有意向性、能动性;意思是心理现象总是包含一种内容、指向一个对象的,而且这个对象是心理上的,即可以涉及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弗洛伊德倾向于把心理活动和能量看作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就是直接受到了布伦塔诺的影响。另外,弗洛伊德还通过布伦塔诺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发生学的思想;例如,他认为,精神结构的组织原则是较高水平总是包含了较低水平,因此,人的各种高级或复杂活动实际上包含了简单的动物本能,即生的本能或死的本能。

莱布尼兹在18世纪初提出了单子论;他主张,单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赫尔巴特进一步发展了莱布尼兹的观点,提出了意识阈限的思想。认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一个阈限,意识阈限上的观念可以转入阈限下而成为无意识的,而被压抑在阈限下的观念也可由于意识观念的吸引进入阈限上,成为意识的观念。费希纳又继承和发挥了赫尔巴特的观点,提出了无意识的“冰山”假说。费希纳认为,人的心理类似于一座冰山,它的大部分是潜藏于水下的,并在那里受到看不见的力量的作用;意识心理受水面下的冰山和不可见的潜流的作用。弗洛伊德直接采纳了费希纳的“冰山”假说,把心灵比喻成冰山,在水面上是意识,在水面下是无意识。另外,费希纳把无意识称为心理能量的观点,也被弗洛伊德所接受。

(二)科学思想的影响

19世纪的科学界盛行着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能量守恒和进化论的思想。这些科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弗洛伊德大学时的老师、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ErnstBrucke)对他产生了影响。布吕克主张,一切有机体内只有物质的力,如物理的力和化学的力在起作用,心理也是一种源于神经细胞的物质能力。弗洛伊德由此认为,人的心理本能欲望就是一种产生于身体内部而被心理器官所感受到的力。他还根据自然界的能量守恒规律,认为心理的能量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不会增加或减少。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弗洛伊德相信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他不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的区别,而是强调人与动物在本质上的一致,例如二者都受本能的驱使。

(三)心理病理学的背景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理论,它的产生显然与当时的心理病理学的进展有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人类对心理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中世纪,由于神学和宗教的统治,人们用中邪、巫术或魔鬼附体等来解释精神病的原因,并用残酷的刑法,如鞭笞、拷打、火烧和禁闭等方式来驱除魔鬼,企图治愈精神病。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过,文艺复兴强调的人本主义精神为近代以来主张对精神病人也要实行人道主义的对待和治疗奠定了基础。19世纪时,对精神病的成因,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生理病因说和心理病因说。生理病因说认为,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方面的病变,特别是大脑的器质障碍。而心理病因说认为,应该从精神的或心理的方面寻找精神病的原因。当时,生理病因说在精神病学中稍占据优势。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主张心理病因说的,这主要是由于他受法国精神病学家的影响。

心理病因说的先驱是奥地利医生麦斯麦(Friedrich Anton Mesmer)。他认为,人体中有一种动物磁液,如果它在身体中不平衡,人就会得病;而通过意识的作用,可以使它重新分配,达到身体的平衡,治愈疾病。因此,麦斯麦术又被称为通磁术,并带有鲜明的江湖骗术色彩,但它确实能够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机理实际上是后来流传的催眠。

19世纪,英国的外科医生布雷德(James Braid)把催眠的生理机制解释为大脑前额叶的疲劳,并认为催眠的心理机制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催眠术开始为科学界所接受。而当时在法国运用催眠术治疗心理疾病的有南锡派和巴黎派。南锡派关注催眠中心理的方面,并认为催眠和睡眠没有差异,催眠完全是暗示,与神经症无关。巴黎派强调催眠中生理的变化,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神经症,由神经症所引起,只有神经症的患者才会被催眠。

弗洛伊德与两派都有联系。他学习过暗示法以及如何用它来治疗心理疾病。另外,巴黎派的领导者认为癔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并跟性有关,还有认为心理因素综合体的分裂导致癔病等观点,都给弗洛伊德以直接的启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进一步强调了性的因素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并把催眠术对心理疾病形成的内在机制的看法和治疗方法改编为自己的精神分析术语,如把心理分裂改为精神宣泄、心理分析改为精神分析、心理组织改为情结、意识的缩小改为压抑等。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极富创造性,内容十分丰富,但也隐含着矛盾和明显的不足。它为后来精神分析的发展提供了灵感的来源和争论的材料。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在照片中的弗洛伊德总是一脸严肃,表情沉重——穿戴无可挑剔,发式整齐,肃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写的回忆文章里都证明,他是一个极为机智的人,他喜欢讲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种心理学观点带进故事里。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从他对幽默的研究《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选出来的:如果(一位医生)问一个年轻病人,说他是否与手淫有关系,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语:‘呵,不,从没有”——可是,在德语中,onanie的意思就是“手淫。”)

弗洛伊德最伟大和最大胆的一些理论思想都是从细微的小事上得出来的——病人梦中的一个图形或者一个名字,说话走了嘴,一个玩笑,一个奇怪的病症,儿童时代某个场景的回忆,一种面部表情等。在一次有关“闪失”(小毛病,小过失)的讲座中,弗洛伊德对听众说,他知道听众都会觉得这些东西属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研究,可是,他以那无法摹仿的迷人风度解释说,这都是些线索,可以追踪到隐藏起来的心理学真情。正是因为他对病人和无穷无尽的一些细微琐事的高度注意,弗洛伊德才把他创立的心理学当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串起来了。

弗洛伊德(1856-1939)生于现属捷克共和国的摩拉维亚的小镇弗莱堡。在他4岁时,全家迁居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在那里居住了近80年,直到晚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被迫流亡英国。

弗洛伊德聪明好学。1882年,他和布洛伊尔(Josef Breuer)联合开业,专门研究和治疗神经症,并于1895年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通过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该书构造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许多知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1908年,在奥地利西部的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鉴。同年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讨论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这些都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成立。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所谓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这三者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始终在积极活动着,不时通过伪装伺机渗入到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怪异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不过是无意识的产物,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因此,精神分析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这与传统心理学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形成对照。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因此,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是: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1、自由联想法

①心理学实验技术。萌发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879年由高尔顿首创。有两种形式,不连续的自由联想和连续的自由联想。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方法。让患者无拘无束地如实说出由刺激引起的、进入意识中的所有内容,诊疗者根据患者联想到的内容对其症状做出分析、解释、使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动和痛苦完全释放出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然后,精神分析者根据患者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分析者和患者都认为找到了病根为止。

2、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技术。去掉显性梦境的伪装以了解隐性梦境的本来意欲。弗洛伊德视之为了解潜意识的好方法和心理治疗的基本途径。在弗洛伊德看来,梦中蕴含的个体潜意识欲望和情感(即隐性梦境)由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不能以本来面目出现,而通过梦的工作予以伪装以对自我不会产生威胁的变形(即显性梦境)出现。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为了揭示潜意识的愿望,他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形成是从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他称之为梦的工作,主要包括:凝缩、移置、戏剧化和润饰;梦的解析则是从显梦到隐梦的破译和探测的过程。

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对正常人的小过失进行分析,同样可以揭示潜意识愿望。这些小过失主要有:口误、笔误、疏忽和遗忘等。

(三)本能论

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强度这四个特征。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状态或需要,主要是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本能的对象是可以变化的,与本能的根源没有固定联系。而本能的强度取决于身体的欠缺程度。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对象。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需要和冲动,目的是寻求满足,以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对象是能满足身体需要的对象或手段,本能的对象是可以变化的。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与性本能两种。在他的晚期理论中,他修正了早期本能理论,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大体相当于人类的两大需要:爱与饥。性本能又被他称为力比多(libido),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满足。而自我本能则趋向于避开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伤害。

弗洛伊德在晚期理论中修正了早期的本能理论。他既引申出死本能的概念,又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并为生本能。总之,生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其目的是生命的生长与增进。死本能则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力量,目的是死亡或回复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的解体状态。

(四)人格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第一个系统的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它是理性的,遵循着现实原则,并会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本我的本能冲动。自我的能量来源于本我,且是为本我服务的。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超我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它遵循至善原则,起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的作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幼儿期会产生对父母的乱伦的本能冲动,为了压抑这种本能冲动,儿童对父母产生自居作用,从而将父母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加以内化。超我是对本我压抑而形成的,它的能量最终仍来源于本我,所以说,超我的一部分仍然是潜意识的。

自我并非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初只有本我而无自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本我与环境相互作用,本我接近外界的那部分逐渐成为自我。故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必须从本我中汲取能量,故它在本质上是依附于本我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本我的本能满足服务。但自我是理性的、审慎的、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本我的本能。本我虽然隶属于自我,但自我并不完全是意识的,它的一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通过父母的奖励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和行为符合父母所持的观念时,父母就予以奖励,父母据以奖励的标准就会内化到儿童的心目中,成为个体的自我理想;良心是通过惩罚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与行为违背父母所持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就予以责罚,父母据以责罚的标准就会内化到儿童心目中,成为良心。超我遵循至善原则,督促自我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之合于社会道德规范。超我的能量也来自本我,超我的一部分也是潜意识的。

2、人格发展

由于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本我的主要内容,因此,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也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但他所理解的性是包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它们都通过性感区的概念而具有性的象征意义。性感区是指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20岁)。他把前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认为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还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众所周知的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第三阶段,是对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对象现象的一种概括。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而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则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一是固着,即无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力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二是倒退,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他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以潜意识心理和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为依据,建立了心理学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但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恋母斥父欲望。弗洛伊德援引自古希腊神话,古老的希腊传奇里,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流派收入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主和后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有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很久以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一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1、焦虑论

焦虑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心理不适状态,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是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他的这种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由于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导致心理疾病。所以,焦虑在先,为因;神经症在后,为果。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后续焦虑是作为信号的焦虑,即个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力比多的涌现使自己可能再次陷入被动无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因此,在原始焦虑中,自我是被动地体验到焦虑;而在后续焦虑中,自我是主动地体验焦虑,并且以此为信号来调动自我的防御机制的。但无论如何,焦虑实际上是早期创伤经验的反复出现。

弗洛伊德还探讨了焦虑的种类。因为自我受到现实、本我和超我这三个主人的压制,所以,相应地形成了三种焦虑类型:现实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他认为,个体的焦虑状态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状态。

2、自我防御机制

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其特点是伪造或曲解现实,潜意识运用。包括压抑、投射、反向形成等。适当的应用防御机制,可暂时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避免精神崩溃,但如不适宜的过度应用,会妨碍对现实的正确考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后来总结发现,他主要提出了以下八种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否认、移置、升华、自居作用和倒退。但他除了对压抑有一定的论述之外,其他只是提出了概念而已。

压抑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个体将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冲动经验和记忆放逐到潜意识中去,使之不为意识所觉知,以避免产生焦虑、恐惧、愧疚的过程。作为一种本能的动机性选择遗忘,目的是选择的八那些使个体体验到的冲突或紧张的记忆或相关经验摒除于意识之外。被压抑的经验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出于潜意识之中,积极寻找宣泄的出口,常以梦、口误、笔误的伪装形式出现,获得暂时的、象征性的满足。有时表现为神经症症状。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有两种:原始压抑和真正的压抑。

(六)社会文化观

在晚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领域,广泛涉及人类诸多的社会文化领域,如宗教、人类学、文学、艺术和伦理学等。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性和人类文明相对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他把人性中比较崇高的无私地对他人和社会的爱解释为是性爱的扩散,即避免对性爱对象的过分依赖而把爱的能量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结果,从而说明人类群体相互团结和文明借以巩固的心理原因。弗洛伊德据此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他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具体来说,他认为原始人类的图腾禁忌和图腾崇拜,实际上源于人类祖先的俄狄浦斯情结。再如,他把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解释为是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从本能和心理动力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富有创造性的。但是,他把文明发展与人性相对立,把人性仅仅理解成是人的本能,又是极为片面的。本质上,他的社会文化观是唯心主义的。

三、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尽管片面但却深刻,在心理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乃至于整个人类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

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现象;对无意识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始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看作是人类心理的主要方面,用临床方法,对无意识的形式规律和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揭示,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开辟了心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辟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常被称为泛性论,因为他特别强调性本能的动机作用,并把一切看似与性无关的活动,都与具有性色彩的心理能量运动联系起来。可见,他对性的象征心理和性本能的研究是独特的深刻的,特别是它打破了文明时代对性研究的禁忌,使性心理有可能进入科学研究的视野。弗洛伊德也不满足于传统心理学对心理和行为的表面描述,而是用能量和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它们背后的机制。开创了动力心理学研究这一新领域。另外,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神经症的变态心理的研究迥然不同于传统,他用潜意识理论对变态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全新的而且是系统的研究,开创了现代心理治疗。至今,精神分析还是心理治疗的基本范式。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揭示了人类深层心理和整个的人格,成为一种可以解释个人、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超越了心理学的范围,对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尽管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也存在明显的错误和不足。

1、非理性主义倾向

弗洛伊德把潜意识看作比意识更重要,而且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与社会相对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是心理的实质,否认了意识的主导作用。

2、生物学化的倾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所以,他对个人和人类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解释,都具有生物学的色彩。例如,他把宗教和道德解释为是人类普遍的神经症,提出俄狄浦斯情结是它们的根源。结果是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抹杀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抹杀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3、方法论上的局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他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实践,因此他得出的是变态心理规律。但他把它们推论到所有正常人身上,在方法论上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而且,他忽略个体和群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和文化的差异,这同样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体现了他持有一种庸俗的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还原论。

第三节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荣格家中一共有9个牧师,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荣格常常是一个人玩,自己做各种模仿宗教仪式的游戏;他常常沉湎在梦、幻觉和离奇的想象中,他喜欢独自面对美丽的湖光山色,享受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领悟大自然给他的神秘启示。

这一切使得荣格自小就非常内向、敏感。荣格曾经是弗洛伊德热切的信徒,但两人的亲密关系毕竟不能掩盖他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思想上的分歧。他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1914年结束,但终其一生,他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一)荣格的生平

荣格生于瑞士康斯坦茨湖畔的凯斯威尔小镇。父亲是个牧师,母亲是一位神学家的女儿;因此,他家里的宗教气氛十分浓厚。这对他以后试图在分析心理学中调和宗教传统和现代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荣格于1900年从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医学院毕业,同年成为苏黎世大学伯格尔私立精神病院的助理医生。随后几年中,他和同事们做了大量的字词联想测验,发现了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确实存在压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丛——后来被他称为情结。1912年,他写了《力比多的变形与象征》,用神话分析的方法来解释梦和幻想,提出了对力比多的不同于性欲的理解;1921年出版了《心理类型学》,标志着分析心理学的创立。30年代以后,他的论述除了涉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外,更是广泛涉及人的本性、象征、神话、文学、艺术、炼金术和宗教等领域,从而使分析心理学成为人类20世纪科学和文化史上最显要的理论之一,他也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巨人之一。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

荣格把自己的思想叫分析心理学,是为了区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同时,荣格认为,分析心理学实际上可以包括一切对潜意识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说。

分析心理学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荣格创立的,是从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过渡的产物。在理论上,荣格虽然深受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但实际上,荣格早在他的医学博士论文中就已经确定了分析心理学的雏形,他提出的情结和个性化概念,以及他对潜意识的看法都可以在他结识弗洛伊德之前的那段时间找到踪迹。在某种意义上说,分析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说具有某些共同的研究基础,但他们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大的区别,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情结、集体潜意识、梦的分析、人格动力学、人格类型学等理论及心理学的应用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

荣格和他的同事在1904年在伯格尔私立精神病医院对患者做了大量的字词联想实验,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这不仅直接证明了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现象的存在,而且为他的分析心理学的心灵自主性概念提供了启示,并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国际声誉。

荣格在用字词联想实验技术来协助诊断患者的心理症结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对有些联想词会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包括反应时的延长、对反应词的再现错误、对反应词的重复。他把这些联想词叫做“情结指示词”。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些词的分析,就可以探测出患者心理的症结所在。

荣格在联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他认为,情结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情结是潜意识的,但足以影响意识活动;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它是集体潜意识或原型和个人经验相联合而形成的;情结是人人都有的,但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上因人而异。荣格认为,情结主要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道德与人性的冲突。

2、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同时,意识也在不断发展,重新塑造和完善新的自我,他把这一过程叫做个性化(individuation)。荣格认为,个性化或人格的发展并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的主体是潜意识的自性(the Self)。

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荣格认为,心理治疗就是要帮助患者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他后来认为,情结不只是消极的,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他还认为,情结并非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而是根源于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位于心灵的最深层。荣格常把它和原型、原始意象、本能的概念混用。它一般是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深奥难解,既是荣格最伟大的发现,又引发了最大的争论。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3、心理类型学

荣格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阐述了完整的心理类型学说。荣格对心理类型的研究在分析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使他成为人格类型和人格差异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他的心理类型理论已被实验心理学家证明是基本可信的。

4、心理动力学

人格结构要正常活动需要一个动力系统。荣格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是,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我们的感官不断地从外界接受能量,每个心理系统也会从身体接受能量,它们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荣格所理解的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有前行和退行两种流动方向。前行是有意识地适应外部世界的方向,即努力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退行则是潜意识地满足内在的要求,即激活被排斥的潜意识内容以产生新的机能以适应现实。他认为,前行和退行的适当调整对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荣格主张,心理的动力不仅遵循因果性原则,还符合目的性原则。因果性原则即承认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行为具有影响;目的性原则即认为未来的目标和欲望也会对当前行为产生影响。例如,他认为梦不仅可以用童年期的经验加以还原论的解释,而且可以是对未来的预演,反映了做梦者对未来的期望。

5、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他早年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⑴人生第一年;⑵童年期到青春期;⑶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⑷老年期。

后来他又做了修正,具体分为: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经历了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二阶段是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第三阶段是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第四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即追求的最高目标——自我实现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二)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评价

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虽然是受到很大争议的心理学家,但是他们及其思想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有必要辩证客观地看待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首先,分析心理学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荣格用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难题进行了研究,对后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而他把宗教心理学化,把心理学宗教化,为人们理解宗教心理体验和人的心理深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其次,荣格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中的新领域。他的心理类型理论使他成为人格类型研究方面的先驱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并已得到广泛的验证和认可。

再次,荣格的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他的字词联想实验经过后人的改进,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情结的概念是当代心理学普遍认可的基本概念。

最后,荣格式的心理治疗理论对其他学派的心理治疗家影响很大。荣格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拘泥于某种理论、概念和方法,而要完全站在为患者服务的角度,做到法无定法;二是强调对患者起治疗作用的不是分析家的技术,而是分析家的人格,或者分析家与患者的相互作用对于治愈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2、分析心理学的局限

荣格学说的核心和基石是集体潜意识概念,而集体潜意识是不可证明的“物自体”,其存在只能根据一些效应来推测。并且荣格不愿拘泥于可知觉的、相互分离的、机械因果的现实世界,他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过分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把意识降低到了附属的地位,这不符合人类心理的现实,容易导致非理性主义。

总的来看,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第一,思想观点呈现出多样性。之后荣格学派就反映了分析心理学内部的分歧和张力;第二,理论更多地与治疗的实际相结合。后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家注重吸收和融合其他治疗学派的思想和技术,如精神分析,特别是对象关系学派;人本主义和存在分析等;第三,在继承荣格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后荣格学派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大胆地修正荣格的观点。第四,加强了分析心理学的科学色彩。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心理学名称。所谓“个体”,并不是指个人主义或自我中心,而是强调人的社会情感和一体性,强调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只有通过对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联系才能理解个体。他侧重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神经症的成因与防治的心理学体系。是精神分析内部向弗洛伊德开战的第一个理论体系,对精神分析由生物还原论的本我心理学转向社会文化取向的自我心理学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从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过渡的中介。

阿德勒是最早与弗洛伊德决裂另创自己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个体心理学对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和儿童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阿德勒的生平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1888年阿德勒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他帮助组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明确揭示了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1911年,他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退出精神分析协会,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不久,阿德勒组建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协会”,1912年改名为“个体心理学”。他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与儿童抚养和教育的实际相结合。1920年,他与他的学生一起在维也纳30多所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诊所,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阿德勒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感到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5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丢掉小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但阿德勒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成了优等生。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与社会和他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它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在人刚出生时,它只是一种潜能;但从5岁起,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2、自卑与补偿

阿德勒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他们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当然,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但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自卑情结是个人不能补偿正常的自卑情感而产生的一种状态。个体潜意识中与软弱无能和无价值感有关的复杂心理倾向和生活风格。与“优越情结”相对。核心是己不如人的自卑观念。阿德勒认为,它由婴幼儿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引起,对人有普遍意义。人们都试图补偿自卑而真正或想象地胜过他人。自卑既是驱使人追求优越的力量,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

3、生活风格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但有时他又给出其它定义,如一个人自己的风格、人格的统一体、个体性等。总之。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阿德勒认为儿童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阿德勒把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人格,是人格的统一性、个体性,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方法和希望对人生做出贡献的愿望等。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在5岁左右就基本形成了,不过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

阿德勒提出有三种途径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首先是出生顺序。因为他认为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学校的同学。其次是早期记忆。阿德勒根据人的记忆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认为个体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往往为人们了解其独特的个性提供了线索。第三是梦的分析。阿德勒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梦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4、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指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植根于每个人的潜能之中,因此,必须先发展起社会兴趣,才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风格。阿德勒还把社会兴趣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阿德勒强调,社会兴趣根植于每个人的潜能中,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能否形成成熟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三大任务的顺利解决反映了个体具有丰富的社会兴趣,反之则是缺乏社会兴趣。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一种是优越情结;另一种是自卑情结。他还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他认为,前三种类型的人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都是错误的,只有第四种类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5、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的思想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是针锋相对的,他极其重视自我及其创造性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这深深地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的自我概念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评价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有重要的贡献,又有明显的局限性。

他的贡献表现在:首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自我心理学的形成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价值取向。再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提出了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最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推动了心理学走向应用。

而他的局限也很明显:首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仍然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和生物学化的倾向。其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人性的社会本质的看法仍然是肤浅的。再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最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科学性不强。他的学说虽然是建立在临床观察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的,但后来的许多研究并未对其科学性提供较多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
论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
精神分析学说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如何解释恐惧和非理性恐惧
【心理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上)| 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
荣格分析心理学主要思想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