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2001年12月)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2000-2005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年鉴 点击数:3707 更新时间:2008-8-25 14:56:47

一、县域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河北省是一个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省份,全省共有设区市11个,2001年城市人口1000.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9%;全省共有138个县(市),2001年县域总人口5698.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5.1%。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1、县域经济总量大,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强。2000年、2001138个县GDP总量分别为3504亿元、3825.32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9%68.6%。在三次产业中,2000年、2001年县域二产增加值分别为1723.34亿元、1825.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7.3%66%;2000年、2001年县域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028.03亿元、1133.7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0.3%和59.8%。2001年全省全部财政收入448.7亿元,其中县域创造的财政收入246.6亿元,占总量的55%。

2、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2000年、2001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046.57亿元和1135.2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4.8%和63.8%。2000年、2001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310.18亿元和1339.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0.9%和69%。2001年县域出口总额突破12亿美元大关,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30%左右。2001年,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8.82亿元的增量中有273.03亿元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直接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达4.8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5.85%

3、县域经济资源总量大。县域国土面积达 181159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96.52% ;县域内有林地、草场、水面面积分别为 424.9 41.398.0 万公顷,分别占全省的 98.1% 97.1% 94.4% ; 县域内劳动力3000多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量的90%以上。

4、基本农产品的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县域经济向全社会提供了绝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及其原料。2001年,县域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的96.79%96.39%97.51%,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95.69%95.50%84.14% ;水果总产量占全省的96.8 %,蔬菜总产量占全省的 92.24% ,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93.68%

5、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增长潜力巨大。2001年县域GDP增速9.2%,比城市低1.4个百分点;县域二产、三产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9%和10.3%,分别比城市低6.62.5个百分点。2001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2.2%,比城市低10个百分点。2001年,县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6.31元,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75.5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429.81 元,仅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31.9%

二、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谋划,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概括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特三化”战略。具体做法是:

1、突出特色。我省各县在确立和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过程中,采取非均衡的竞争战略,准确定位,抓住重点,经营强项,发挥优势。全省确立重点发展蔬菜、果品、畜牧三条龙型经济。环京津各县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将特色产业定位在京津的生态屏障、首都的“护城河”、京津的“后花园”、京津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京津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业配套加工基地上,服务京津、发展自我。辛集、安平、河间、清河等县注重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皮革、丝网、电缆、羊绒等已经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隆尧、鹿泉、怀来等县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以方便面、水泥、葡萄酒等为拳头产品的特色产业。遵化、围场、黄骅等县(市)按照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板栗、土豆、冬枣等特色产业。全省基本形成了一县一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格局。

2、典型引路。我省确定了辛集、丰南、三河、昌黎等25个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鹿泉市铜冶镇、三河市燕郊镇、高碑店市白沟镇等30个现代化建设示范镇,唐山开平区半壁店村、内邱县岗底村、蠡县朱佐村等50个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探索各地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步伐。

3、明确主攻方向。根据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明确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一是以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蔬菜、果品三大“龙型经济”为重点,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突破口,重点扶持6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立足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为切入点,以三河市、清河县等10强乡镇企业县,唐山国丰钢铁公司、华龙食品集团等10强乡镇企业为重点,加快乡镇企业改组、改造、改制步伐,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提档次,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三是遵循以业聚人、以人兴城的城镇发展规律,以推进户籍管理、土地流转与使用、财税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抓好23个县级市和111个县城的发展,着力壮大城镇产业基础,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

4、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资金投入上向县域倾斜。重点支持了县乡公路、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教育卫生等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安排1000万元贷款贴息支持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县域工业的技术改造。二是在土地政策上,建立、完善了农用土地流转机制,探索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县域特色经济项目用地给予优惠,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土地使用环境。三是对外开放上,每年组织一批县域特色经济项目、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四是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科技人员到各县、市企业就业和创业,搞好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成效

110大特色产业群体已具雏形,形成一批特产之乡。2001年,蠡县毛纺营业收入达到70亿元,毛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辛集皮革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清河羊绒、河间电缆、安平丝网、安国中药材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5.6亿元、40.2亿元、26亿元和25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名列第一;容城服装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高阳纺织、香河家俱、永年标准件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3亿元、34亿元和26亿元。形成了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遵化板栗等41个中国特产之乡,永年蔬菜、围场马铃薯、安国药材等88个河北农业特产之乡。

2、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200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2%,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600多亿元。建成了三鹿、露露、长城干红等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近400亿元,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12个蔬菜、40个果品产业主导县普及了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布局区域化日渐明显,石家庄、唐山和保定的乳业,廊坊的肉牛,邢台的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张家口和秦皇岛的酿酒葡萄,承德的山杏加工,坝上地区的错季菜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农业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渐形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近500万户,农户参与度达到33%。经营品牌化进程加快 ,形成了“国人”啤酒、“福城”肥牛、“金草”苜蓿、“长城”葡萄酒、“南大堡”无公害蔬菜等一大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蔬菜、果品、畜牧三条龙型经济迅速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农业龙型经济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在奶牛业强劲增长的带动下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96.9亿元,比上年增长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在第一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播种面积达到1559.3万亩,比上年增长11%,无公害生产取得新进展,推广了18个蔬菜、瓜果品种的20项无公害操作规程地方性标准,5个县被确定为国家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19个县被确定为省级创建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示范县,无公害注册商标达到47个,18种蔬菜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果品业优质化程度提高,全省共引进果树新品种25个,新发展名特优果树148.5万亩,建成了面积达8万亩的全国最大黄金梨基地,建成出口创汇果品基地35万亩,新增设施果树栽培面积2.6万亩

3、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加速。藁城、鹿泉、丰润、滦南、遵化、丰南、迁安、武安、清河、蠡县、高碑店、任丘、霸州、三河14个县,200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其中丰南最高,达到185.2亿元;正定、辛集、藁城、遵化、丰南、迁安、三河、枣强、冀州9个县市,2001年工业企业增加值超10亿元,其中丰南最高,达到31.1亿元。

4、城镇化步伐加快。2001年底,全省建制镇达到910个,县域内城镇人口达到840.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形成了白沟、上庄、留史、胜芳、鸦鸿桥、燕郊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产集中、商贸活跃、交通发达的中心城镇。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功能进一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作用日益突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从宏观政策上,摒弃计划经济时代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转移农村劳动力。

三是改革财税管理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县域经济倾斜,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四是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2001年12月)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2000-2005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年鉴 点击数:3707 更新时间:2008-8-25 14:56:47

一、县域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河北省是一个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省份,全省共有设区市11个,2001年城市人口1000.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9%;全省共有138个县(市),2001年县域总人口5698.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5.1%。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1、县域经济总量大,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强。2000年、2001138个县GDP总量分别为3504亿元、3825.32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9%68.6%。在三次产业中,2000年、2001年县域二产增加值分别为1723.34亿元、1825.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7.3%66%;2000年、2001年县域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028.03亿元、1133.7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0.3%和59.8%。2001年全省全部财政收入448.7亿元,其中县域创造的财政收入246.6亿元,占总量的55%。

2、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2000年、2001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046.57亿元和1135.2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4.8%和63.8%。2000年、2001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310.18亿元和1339.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0.9%和69%。2001年县域出口总额突破12亿美元大关,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30%左右。2001年,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8.82亿元的增量中有273.03亿元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直接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达4.8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5.85%

3、县域经济资源总量大。县域国土面积达 181159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96.52% ;县域内有林地、草场、水面面积分别为 424.9 41.398.0 万公顷,分别占全省的 98.1% 97.1% 94.4% ; 县域内劳动力3000多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量的90%以上。

4、基本农产品的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县域经济向全社会提供了绝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及其原料。2001年,县域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的96.79%96.39%97.51%,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95.69%95.50%84.14% ;水果总产量占全省的96.8 %,蔬菜总产量占全省的 92.24% ,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93.68%

5、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增长潜力巨大。2001年县域GDP增速9.2%,比城市低1.4个百分点;县域二产、三产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9%和10.3%,分别比城市低6.62.5个百分点。2001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2.2%,比城市低10个百分点。2001年,县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6.31元,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75.5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429.81 元,仅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31.9%

二、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谋划,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概括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特三化”战略。具体做法是:

1、突出特色。我省各县在确立和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过程中,采取非均衡的竞争战略,准确定位,抓住重点,经营强项,发挥优势。全省确立重点发展蔬菜、果品、畜牧三条龙型经济。环京津各县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将特色产业定位在京津的生态屏障、首都的“护城河”、京津的“后花园”、京津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京津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业配套加工基地上,服务京津、发展自我。辛集、安平、河间、清河等县注重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皮革、丝网、电缆、羊绒等已经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隆尧、鹿泉、怀来等县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以方便面、水泥、葡萄酒等为拳头产品的特色产业。遵化、围场、黄骅等县(市)按照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板栗、土豆、冬枣等特色产业。全省基本形成了一县一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格局。

2、典型引路。我省确定了辛集、丰南、三河、昌黎等25个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鹿泉市铜冶镇、三河市燕郊镇、高碑店市白沟镇等30个现代化建设示范镇,唐山开平区半壁店村、内邱县岗底村、蠡县朱佐村等50个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探索各地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步伐。

3、明确主攻方向。根据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明确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一是以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蔬菜、果品三大“龙型经济”为重点,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突破口,重点扶持6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立足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为切入点,以三河市、清河县等10强乡镇企业县,唐山国丰钢铁公司、华龙食品集团等10强乡镇企业为重点,加快乡镇企业改组、改造、改制步伐,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提档次,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三是遵循以业聚人、以人兴城的城镇发展规律,以推进户籍管理、土地流转与使用、财税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抓好23个县级市和111个县城的发展,着力壮大城镇产业基础,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

4、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资金投入上向县域倾斜。重点支持了县乡公路、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教育卫生等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安排1000万元贷款贴息支持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县域工业的技术改造。二是在土地政策上,建立、完善了农用土地流转机制,探索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县域特色经济项目用地给予优惠,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土地使用环境。三是对外开放上,每年组织一批县域特色经济项目、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四是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科技人员到各县、市企业就业和创业,搞好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成效

110大特色产业群体已具雏形,形成一批特产之乡。2001年,蠡县毛纺营业收入达到70亿元,毛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辛集皮革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清河羊绒、河间电缆、安平丝网、安国中药材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5.6亿元、40.2亿元、26亿元和25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名列第一;容城服装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高阳纺织、香河家俱、永年标准件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3亿元、34亿元和26亿元。形成了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遵化板栗等41个中国特产之乡,永年蔬菜、围场马铃薯、安国药材等88个河北农业特产之乡。

2、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200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2%,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600多亿元。建成了三鹿、露露、长城干红等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近400亿元,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12个蔬菜、40个果品产业主导县普及了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布局区域化日渐明显,石家庄、唐山和保定的乳业,廊坊的肉牛,邢台的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张家口和秦皇岛的酿酒葡萄,承德的山杏加工,坝上地区的错季菜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农业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渐形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近500万户,农户参与度达到33%。经营品牌化进程加快 ,形成了“国人”啤酒、“福城”肥牛、“金草”苜蓿、“长城”葡萄酒、“南大堡”无公害蔬菜等一大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蔬菜、果品、畜牧三条龙型经济迅速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农业龙型经济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在奶牛业强劲增长的带动下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96.9亿元,比上年增长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在第一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播种面积达到1559.3万亩,比上年增长11%,无公害生产取得新进展,推广了18个蔬菜、瓜果品种的20项无公害操作规程地方性标准,5个县被确定为国家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19个县被确定为省级创建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示范县,无公害注册商标达到47个,18种蔬菜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果品业优质化程度提高,全省共引进果树新品种25个,新发展名特优果树148.5万亩,建成了面积达8万亩的全国最大黄金梨基地,建成出口创汇果品基地35万亩,新增设施果树栽培面积2.6万亩

3、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加速。藁城、鹿泉、丰润、滦南、遵化、丰南、迁安、武安、清河、蠡县、高碑店、任丘、霸州、三河14个县,200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其中丰南最高,达到185.2亿元;正定、辛集、藁城、遵化、丰南、迁安、三河、枣强、冀州9个县市,2001年工业企业增加值超10亿元,其中丰南最高,达到31.1亿元。

4、城镇化步伐加快。2001年底,全省建制镇达到910个,县域内城镇人口达到840.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形成了白沟、上庄、留史、胜芳、鸦鸿桥、燕郊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产集中、商贸活跃、交通发达的中心城镇。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功能进一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作用日益突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从宏观政策上,摒弃计划经济时代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转移农村劳动力。

三是改革财税管理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县域经济倾斜,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四是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县域经济工业化的思考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湖南全面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 优旅网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图)
浅论欠发达地区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