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时间:2016-01-05   热度:22℃  作者:杜明奎   来源:

内容提要:课题组在经过为期3个月的不定期实地调研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西地区19个县(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提出了SO对策、ST对策、WO对策和WT对策。
关键词: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SWOT?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00-03?

引 言

县域作为落实农业政策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一个现实层面,其相对独立性和综合性的融合和渗析为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平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将其置身于市场经济转型和推进现代农业的特定背景下,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使其不得不面对诸多时代之变。甘肃省河西地区自汉代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地,所辖19个县(区)耕地面积约为全省的19.36%,但农业产值增加值2006年却占到了全省的37.07%。基于此点,课题组于2007年6月至10月不定期地对河西地区19个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量化考证,对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了一些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指立足当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对农业主要产品、特色产品,按产供销一体化的要求,实行优化重组,达到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企业化的目的。在具体实践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层面可能多种多样,但包括的必要但非充分元素主要由市场、当地优势、专业化分工、一定经济规模、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实行企业化经营这几个方面。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核心是如何将“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由H?Z?安索夫提出的,常用于竞争分析之中,是一种能够主客观结合准确分析和研究现状与对策的方法。SWOT四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优势与劣势属于内部因素,机会与威胁反映外部因素。此外,由SWOT分析法推演出的四种对策,即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优势)、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为分析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1.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作为派生在农业基础之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这一条件与产业化经营机制与理念的融合,方会有农业产业化及区域经济的后继发展。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一致认为河西地区19个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地域自然优势的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自然地理优势

作为西北地区的一处粮仓,河西走廊19个县(区)有耕地面积652 832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 371 288亩的19.36%。从地理条件上讲,河西地区地势在高海拔地区相对而言比较平坦,耕地也较为集中,土质以疏松、吸水保墒蓄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10g/kg以上的土壤为主;从气候特征上讲,河西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糖分积累,孕育出临泽小枣、苹果梨、早酥梨、李广杏、黄河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

1.2 基础设施优势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依托和保障,况且西北地区的农业耕作多以灌溉田地为主,这更显得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必要。河西地区库、井、渠水利设施配套较为完善,19个县(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36 465亩,占全省的53.35%。农业机械化程度也较高,2006年19个县(区)的农业平均机械总动力为32.98万千瓦特,为全省86个县(区)农业平均机械动力16.45万千瓦特的1.01倍。此外,河西地区日光温室、拱棚等现代设施农业的足迹也处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河西地区19个县(区)的日光温室为8万亩,约为全省86个县(区)的63%。

1.3 农业技术优势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历史性突破,往往会冲破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宽幅提高的阈值。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期衍生技术,河西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当地种植环境的适应和推广层面。相比而言,河西地区19个县(区)的农业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作物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组合模式类型丰富,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能力及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数据上看,河西地区19个县(区)平均农业技术人员为1 487人,高于全省86个县(区)平均1 010人的1.47倍;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共1 374个,占全省86个县(市、区)农业科技服务单位的21.47%。

1.4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优势

整体而言,河西地区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且粮经饲比例明显好于全省平均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已突破了“粮食约束”,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当人均占有粮在300公斤以下时,粮食生产会不断排斥其他各项生产;人均占有粮超过500公斤时,农村的非农产业结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2006年,河西地区19个县(区)的人均占有粮食558公斤,为全省人均水平的1.77倍。

1.5 主导产品和生产基地建设初步形成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主导产品的孕育及生产基地的建设,经过10多年的发展,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小而全”的旧模式,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如临泽小枣产业已逐步打开了甘肃小枣供需的市场,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按照“一乡一业,多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思路,建成了一批生产基地,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原料。?
总体来看,河西地区19个县(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为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Eviews软件对河西地区19个县(区)及全省86个县区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双对数模型:?
Log(GDP)=a+bLog(AI)?
其中,AI为2006年河西地区19个县(区)农业产业增加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结果如表一所示,河西地区和全省农业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相差不大,但河西地区19个县(区)的贡献值明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2.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为其产业化发展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农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衍生、派生之意,但是两者在表现层面和运行机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通过调查,本课题组研究认为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企业的自生能力较弱

企业或者更进一步说龙头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自生能力的不足,是推动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最大的瓶颈。企业的自生能力为“在一个开放、竞争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2]总体而言,河西19个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自生能力较弱,表现在产品对地方政府和地域的依赖性较强,并且附加值低、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进而表现为龙头企业的带动面较窄,没有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2.2 农业产品加工层级较低,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比较优势这一维度?
河西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偏弱反映在现象层面主要是对农业精深产品内外需求的不足,而导致的产品加工局限在初级产品层面。在19个县(区)中各类加工企业虽有1 600多家,但精深加工少,加工范围主要停留在联合销售、产品收购和初加工的初级阶段,企业涉及的领域为蔬菜脱水、制种和酿酒,经济作物的加工率尚未达到50%,产业竞争力的特性指标依旧表现为比较优势,尚未拓展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两个维度。

2.3 尚未形成属于河西的全国知名大品牌

名牌是一个地区无形的资本,河西地区形成的名优特产品众多,如临泽的小枣,民乐的马铃薯和大蒜,凉州区张义、天梯山的人参果等,但是至今没有形成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没有形成稳定的适销对路的市场。这一方面是由于外界对河西本土特色产品的不了解导致了需求的不足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河西地区各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相对封闭的经营理念导致了一个产品受资金限制不能配套相关宣传进而形成“拳头”,而多个产品又不能整合打包一体化经营所致。

2.4 善于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家资源相对较少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而在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3]。此外,有时外地企业家打算或来到河西地区投资之后,常因市场潜规则的不适应,而放弃在河西地区发展。

3.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会

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机遇主要源于国家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壮大县域经济”等举措,当然在执行中央的政策中,地方政府也往往出台一些适宜本地的政策。但总体来说,主要包括在四个方面:(1)在西部大开发方面,钱学森指出,发展农业是西部开发的基础。西部虽有过前两次大的建设,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主要原因是没有和西部的农业基础结合起来。西部开发虽然是全面的、综合的,但仍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西部的落后状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4]。河西地区农业的大发展离不开这一宏观背景,在此过程中的需要把握好农业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当地优势、专业化生产和基础设施配套的有机结合。(2)新农村建设方面,国家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在2006年及2007年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举措,并配套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主要体现在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安排扶持农产品加工的补助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这四个方面。(3)壮大县域经济方面,十六大报告提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西地区19个县(区)发展农业产业中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更是发展河西地区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农业产业化开发中,需做好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要打好一张牌,注重基础设施的整合和配套措施的落实。(4)主体功能区划分方面,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虽尚未完成,但参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拟给予政策可以看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将会加大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力度;对于河西地区生态薄弱的地方,如民勤县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平衡地区间人均享有公共服务等差异。将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的财政支持;将实行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4.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威胁

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农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层面上,河西地区虽有沙漠绿洲之称,但是河西地区主要的水源祁连山脉近几年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雪线已明显上升。水资源的相对不足将会成为河西地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主要表现在:地表径流锐减,湖泊面积缩小乃至干涸,挤占生态用水情况严重三个方面。2000年河西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总量79.83亿立方米,供水量76.75亿立方米,缺水3.08亿立方米,考虑到地下水超采量,缺水达到8亿立方米左右。从宏观上看,河西地区水资源供给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 766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人均值的1/5;亩均水资源15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值的约1/3,是世界人均值的1/4;三大流域中,石羊河流域人均指标仅为全国的1/3,亩均指标为1/5,指标最低;黑河流域人均指标为全国的3/4,亩均指标为1/3;疏勒河人均指标为全国的2倍,亩均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持平[5]。并且河西是甘肃荒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荒漠化面积达2.13×10?5km?2,占全省荒漠化总面积的3/4,占河西总面积的76.9%[6]。

在具体的运行层面,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市场化进程中介入的同类企业竞争,并且日趋激烈。如甘州区制种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刚起步之时,当时尚无一家上规模的企业,主要从事制种业的人员为农科所的职工,但是现如今许多制种公司陆续到此或相继成立,制种业的利润已下降了20%~40%。

5.结论及对策

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思路为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包括SO对策、ST对策、WO对策和WT对策。综合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后,具体如下表所示:

SO对策。
即最大与最大对策,着重于考虑河西地区县域农业产业的优势和机会,努力使这两种因素都趋于最大。这是四大策略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积极的策略。一方面,利用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搭建的政策平台,用足用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技术扶持、税收减免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积极支持社会有志之士开办农产品企业,鼓励闲散劳动力从事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工作。

ST对策。
即最大与最小对策,主要考虑优势和威胁,努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消除或降低外部环境的威胁。一则开展标准化生产,提升无公害蔬菜、特色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等各环节,建立由农业投入品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业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以及配套支撑标准组成的农业标准体系。二则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WO对策。
即最小与最大对策,着重考虑弱点和机会,努力克服县域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弱点,最大化利用外界机遇。主要通过省、市、县项目扶持,条件成熟时亦可申请国家技术创新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加工层级,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河西地区农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须加大包装及宣传力度,将本土品牌推向全国。同时注重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有效联结形式,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WT对策。
即最小与最小对策,主要考虑县域农业产业化存在的弱点和威胁,努力将这些限制因素趋于最小化。这是四大策略中最保守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提倡支持对本地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化产品在本地市场的萌芽和成长,提升当地市场的占有率。另一方面,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积极促进由节约型农业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当然,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是相互交错的,并不体现为某一策略的单一性。并且上述策略主要表现为效率问题(do things right),但具体选择何种策略,即效用问题(do right things)将要结合各县(区)的具体情况,这将是课题组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2006年社科规划项目《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闫沛峰.河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探讨[J].甘肃农业,2002,(3):15-16.
[2]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2,(12):15-24.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4]科技部.农业产业化与西部大开发[EB/OL].http://www.qb5200.com/silkroad/article/lplt/20000530-2.htm, 2001/06/06.
[5]雍海滨,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思路研究[J].开发研究,2003,(1):41-46.
[6]尚正永.河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47-51.
[作者简介]杜明奎(1970- )男,河西学院经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7-1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论欠发达地区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浅析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县域经济工业化的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