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哪些小人物改变了历史走向?

中国历史上有一群小人物,之所以称他们为小人物,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都很低微,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改变历史命运的重任,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小人物的历史故事之后,不禁会不会感叹造化弄人……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对那些没有什么才学还敢对李白、杜甫的文章指手划脚的宵小之辈的讽刺,后来这句诗就被用来比喻力量弱小,却自不量力,妄想撼动强大的事物。


但是有时事情也并非完全如此,翻开历史看看,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还真的做成了一些转动历史车轮的事情,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得历史走向发生了变化。


1

   

夏无且


夏无且是谁?


夏无且历史上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秦国太医。


公元前227年,强大的秦军已经先后灭亡了韩国和赵国,在风雨飘摇中的燕国成了秦军下一个目标,燕太子丹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使燕国的军队抵御住秦国的虎狼之师,于是他孤注一掷,想到了刺杀秦王这步险棋。


就这样怀着最后一丝救国的希望,刺客荆轲提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来到了秦都咸阳,经过严格的检查之后,荆轲见到了秦王嬴政,他向秦王展开了督亢的地图。


那天荆轲献图,夏无且就在一旁老老实实的跪着,当荆轲欲行刺秦王之时,说时迟那时快,夏无且把一个药箱子扔出去,砸中荆轲,因为这片刻,秦王有了反应时间,拔剑反击。


结果都知道了,荆轲行刺失败。


后来秦始皇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夏无且下意识的举动,救了自己大王,而后秦王嬴政加速统一六国,结束数百年纷争局面,一统天下,威震四方。


这段,《战国策》有记载: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一个小小的侍医,一个下意识的投掷动作,却救了自己的大王,而他的大王在此后的数年间平灭了六国,结束了中国500多年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辟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  


2

   

乌江庭长

读历史,总觉得项羽原本是要渡江的。


行至乌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意思不难理解: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也有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满可以成为一方之主,大王赶紧上船,让我载你渡江。


现在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便汉军追到,他们也没法渡江。


这是一个规划,一个很完美的规划。既解决了项羽眼前脱身的问题,也对项羽今后的道路做出了安排。可谓周到之至。


然而项羽对这个规划的反应却很冷淡,他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意思是:这是老天要让我亡,我就是渡过江去还有啥用?当初我带了江东八千子弟去打天下,现在却一个人不剩,即便江东父老兄弟仍然拥戴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对他们?即便他们什么都不说,我怎么能做到问心无愧呢?


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这番感慨也很突然,因为项羽本意是想过江,《史记》说得很清楚:“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而且在事实上,项羽如果真不想过江的话,也就没必要颠颠地跑到乌江边上去了,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项羽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


原因就在于乌江亭长这番话。他伤到了项羽的痛处。


首先,他伤了项羽的自尊心。什么叫“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明显降低了项羽的身份,而且让项羽想到了自己现在的落拓。


那项羽是什么人啊,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号令诸侯,莫敢不从,是当个几十万人的草头王就能满足的吗?吃不上白面窝头也不错,合着我项羽就这点出息呗?


第二,他让项羽感到惭愧。当年项羽满腹豪情离开江东,就是为了打出一片天地。有机会在沃野千里的关中定都人家都不定,硬要回彭城,不就是想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一下吗?


现在光杆司令了回到江东,这脸往哪搁?这种心情是难以言表的。犹如一个踌躇满志、热情奔放的孩子外出闯荡,临走前父母对他说,等着我回来你们享清福吧。结果就差光着屁股回来了,你说他好意思进家门吗?


第三,他让项羽很没面子。没面子的表现就是小视了项羽的胆量,你看这亭长说的,“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这话本身就矛盾,就你有船,汉军追来也没法过河,那你还让项羽“急渡”个什么劲儿啊?“急渡”当然也是必须的,这毕竟不是演戏,讲究个张力,还是早到对面早安全。


可你不能这样说啊,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那才是帝王的本色,你以为是草寇啊?


项羽霸气惯了,这辈子都是别人怕他,他就没怕过别人,你这样说不是打他的脸呢吗?合着我项羽就那么怕死啊!跑这么狼狈像话吗?难不成我项羽就怕了他们不成!大不了是个死,死了也比受这窝囊气好。


你看,顺着思路往下走了不是?


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项羽才说了那番话,发出那番豪言壮语,觉得自己败得很丢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不过话又说回来,乌江亭长的话是刺激了项羽,但说到底还是项羽的自尊心在作怪,他要是有人家刘邦化妆出城请救兵,或是让纪信和一帮老娘们儿替他挡枪子儿的二皮脸劲儿,也绝不会产生如此慷慨激昂的想法,早麻溜地过河了。


3

   

马夫羊斟


准确来说这是一碗羊肉引发的血案。


也是“羊斟惭羹”、“司马怒羹”、“因羹而判”、“各自为政”等成语的出处。


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


宋国派华元为主帅,统率宋军前往迎战。 两军交战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忙乱中忘了给他的马夫羊斟分一份,羊斟便怀恨在心。 


交战的时候,羊斟对华元说:“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驭战车的事,可就得由我说了算了。”说完,他就故意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里去。


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这样轻易地被郑军活捉了,宋军失掉了主帅,因而惨遭失败。


羊斟以私败国这件事被载入史册了,羊斟将遗臭万年。因为他把一碗羊肉看得比国家都重要。


另据记载,中山国也是一碗羊肉汤而亡国的。


根据《战国策》上的记载,中山国的国王,有一次,也同样熬了一锅羊肉汤,犒赏群臣,有个叫司马子期的小臣也在场。


但是,在打羊肉汤的时候,人人都有一碗,偏偏轮到司马子期最后,锅里空了,没有汤喝了。


司马子期拿着个空碗,看别人有滋有味地喝着,心里怒火中生,决定报复,于是投靠楚国,把中山国的军事机密,都告诉了楚国国王,并且鼓动楚王,灭掉中山国。


果然,中山国被灭,中山国的国王,开始到处流亡。


4

   

张闿


张闿,一辈子杀了三个人,一是曹操父亲曹嵩,二是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却影响了三国初期政治格局。


董卓迁都西安后,关东进入了诸侯争霸混战阶段。争霸的第一阶段就是二袁争霸。袁绍、袁术兄弟分别联络诸侯盟友,争夺地盘。袁绍阵营的盟友有曹操、刘表、刘虞等,袁术阵营的盟友有公孙瓒、陶谦、孙坚等(刘备是公孙瓒下属一员)。



一、杀曹嵩

陶谦是袁术阵营一员,帮助袁术与曹操开战,他甚至与阙宣联手,攻打兖州曹操。


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但袁术阵营面对曹操是节节败退,弄得陶谦只有设法讨好曹操,杀阙宣,吞并其军队。


曹操在陈留起兵,其父曹嵩不肯跟随其子,反而避难于徐州陶谦处。


193年曹操在兖州建立根基后,要接父亲回兖州居住。不料在途中被陶谦的部队张闿杀害。


张闿杀陶谦有两种说法:


一是陶谦授意。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二是张闿贪恋其财宝,自作主张杀曹嵩。


韦曜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本人倾向于后者,因为陶谦作为老谋深算的政客,杀曹嵩除了引来曹操复仇,不会有什么好处。他应该是劫持曹嵩为人质,威胁曹操,方才是政客所为。

不管怎么说,张闿更是杀害曹嵩一家,引来曹操复仇。


193年~194年,曹操两度兵伐徐州。这个收买人心的曹吉利因杀父之仇失控了,滥杀百姓,横尸遍野,直至泗水不流。


这逼迫得徐州军兵同心协力,共拒曹贼。


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


田楷和平原令刘备共同来援助。


这时曹吉利后院失火,陈宫、张邈勾结吕布叛乱,夺取兖州,断了曹吉利根基。曹吉利被迫退兵,便宜了刘备。194年陶谦死,临死前把徐州让给刘备。



张闿的所作所为造成的结局就是:


使曹操心理失控攻伐徐州,滥杀无辜,失了徐州民心;徐州军发共拒曹操。


刘备占了便宜,俘获徐州民心,夺了徐州,逐渐壮大;尽管曹操后来利用吕布、袁术、刘备的三角关系夺了徐州。但刘备政治集团第一部分——中原集团(或故旧集团)构成了,在关羽、张飞等武将上增加了徐州糜竺、孙乾等谋士,刘备的智囊水准极大提高。


二、杀刘宠及骆俊


且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原战乱不休,却有一块乐土,就是陈国。陈王刘宠骁勇善战,保土牧民,四方百姓争相投奔。董卓乱时,刘宠自称辅汉大将军,讨伐董卓。


可惜好景不长,陈国夹在袁术、陶谦、曹操这些军阀之间,四战之地,又物阜民丰,自然受到军阀青睐。袁术这厮便向刘宠借粮,刘宠拒绝。


于是袁公路动了杀心,派一个刺客杀了刘宠及骆俊。


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中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


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及献帝初,义兵起,宠率众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国相会稽骆俊素有感恩,时天下饥荒,邻郡人多归就之,俊倾赈赡,并得全活。


后袁术求粮于陈而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


——《后汉书 孝明八王列传》


杀害刘宠的凶手是哪个?


就是张闿。


张闿杀了曹嵩离开陶谦后,投奔了袁术。


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之俊所,俊往从饮酒,因诈杀俊。


——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陈王宠传》引谢承《后汉书》


张闿杀骆俊造成的后果是:


1、陈国自此衰落,东汉最后一块乐土并入中原混战格局中;2、袁术杀陈王是最后猖狂,人心丧尽,曹吉利趁机攻打袁术,袁公路灭亡指日可待。


而张闿自此在史书上无载,要么死于陈国将士之手,要么死于曹吉利之手。


5

   

一名宫女和一名太监


明朝时期,一名宫女和一名太监舍弃自己的生命,成就了明朝一代中兴之主明孝宗朱佑樘的未来。以下摘自《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



成化六年(1470),七月,己卯。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经历了痛苦分娩的纪姑娘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她欣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这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紧紧地将他拥入怀中。她已经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因为即使他们没有在战乱中死去,也注定永远不能再见面。

现在她终于有了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儿子。

这是幸福的一刻,她孤独的生命终于有了寄托,有了希望。

可是她的幸福并没有延续多久,因为这一声啼哭也惊动了后宫中的另一个人,一个满怀失落和仇恨的女人。

她终归还是知道了这个孩子的诞生,嫉妒的火焰在她的心中燃烧起来,为什么她有孩子,而我没有?!我才是后宫的统治者,是皇帝最为宠信的女人,任何人都不能将这一切从我身边夺走!

她下达了命令:“溺死那个孩子!”

接受命令的人叫张敏,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宦官,但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名字。

他奉命来到纪姑娘的住所,推开房门,看见了纪姑娘和她怀中正在吃奶的孩子。

这一次,纪姑娘不再惊慌了,历经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她很清楚即将发生些什么。

她从容地说道:“做你该做的事情吧。”

张敏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这对母子,一动也不动,过了很久,他走了进去,从纪姑娘手中小心翼翼接过了孩子。

“孩子在这里不安全,还是交给我吧,过段时间你再来看他。”

他没有再看纪姑娘那惊愕的表情,抱着孩子径自走了出去。

张敏抱走了孩子,找了宫中一间空置的房子,安顿了这个孩子,他还和宫中的其他太监商议,从他们那少得可怜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钱,买来乳糕裹着蜜糖喂养这个没奶吃的孩子。在没人注意的时候,纪姑娘也会经常来看望她的孩子。

从此,这个孩子就成为了后宫中宫女太监们那枯燥生活的最大乐趣。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孩子,原因很简单,作为这座冷酷的后宫中的普通一员,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

可是随着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张敏等人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他们养不活这个孩子。

张敏是一个普通的宦官,并非司礼监,而他的同事和那些知情的宫女们都只是这座金碧辉煌的后宫中的最底层,没有额外的收入,除了自己花销外,每月根本剩不下什么钱,虽然这个孩子不用上托儿所,也不用交什么择所费,更不用上那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无法承担养育他的费用。

对于这个问题,纪姑娘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她只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也没有额外收入,养不起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养不起,难道要拿去送给万贵妃?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另一个人说话了。

“那就交给我来养吧。”讲这句话的正是前任皇后吴小姐。

虽然是前任皇后,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小姐家有钱有势,养一个孩子自然不在话下,当然了,她的动机估计没有那么单纯,打倒万阿姨仍然是她的最终目的,无论如何,这个孩子能够活下来了。

这之后的五年,纪姑娘的这个孩子一直在宫中生活,虽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亲、吴阿姨、张叔叔以及无数叫不出名字的内监宫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长着——至少比他的父亲幸福。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而这些生活在后宫最底层的人们却没有发现,他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时间,紧密森严的后宫中多了一个孩子,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宦官、宫女、妃嫔们都知道,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这个秘密。

只有一个人不知道——万贵妃。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史实,是发生在以争宠夺名、勾心斗角闻名于世的后宫中的史实。在这里,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守了这个秘密,证明了善良的力量。

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就这样在后宫中快乐地生活着,对他而言,有母亲的陪伴,还有那么多叔叔阿姨宠爱着他,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但纪姑娘明白,这种日子是不会长久的,她和她的孩子最终还是要面对命运的最后裁决。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成化十一年,五月,丁卯。

朱见深坐在镜子面前,一个宦官正站在他的身后为他梳头,端详着镜中自己那憔悴的容貌,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虽然他还不到三十岁,却已未老先衰,这倒也罢了,他真正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我还没有儿子啊!”

当朱见深为自己的不育问题而烦恼时,站在他身后的那个人也正在痛苦中思索着自己的抉择——说,还是不说?

这个梳头的宦官正是张敏。

五年前的那个夏天,他奉命去除掉一个孩子,面对着那对孤苦的母子,他最终违背了冷酷的命令,选择了自己的良知。五年之中,他和这个孩子朝夕相处,看着他一天天地长大,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日子,可他很清楚,这件事情总会有一个了结。这个孩子必须获得他父亲的承认,才能活下去,并成为这个帝国的继承者。

现在时机到了。

但他也很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宦官,无权无势,如果说出真相,以万贵妃的权势,他将必死无疑。

真相大白之日,即是死期来临之时。

这是张敏一生中最为痛苦的时刻,要让这个孩子活下去,他就必须舍弃自己的生命。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一生低声下气、地位卑微、终日带着讨好笑容的张敏终于做出了他人生最后的抉择——一个伟大的抉择。

“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

朱见深惊诧地回过头,第一次认真地打量着这个为他梳头的宦官。

“你刚才说什么?”

“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

朱见深一动不动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张敏,确定他并非精神错乱之后,方才半信半疑地问道:

“在哪里?”

但这一次,张敏没有立刻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选择了沉默。

朱见深疑心顿起,厉声追问道:

“为什么不答话?!”

跪在地上、半辈子卑躬屈膝的张敏抬起了头,无畏地看着朱见深,提出了一个条件:

“我自知说出此事必死无疑,但只要皇上能为皇子做主,死亦无憾。”

就这样吧,我相信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朱见深被眼前的这个小人物震慑住了,他知道,一个有胆量说出这句话的人是不会说谎的。

“我答应你,告诉我在哪里吧。”

然后他得知自己有一个已经五岁多的儿子,正在后宫的安乐堂内玩耍。

此时的朱见深什么也顾不上了,他喜形于色地奔向了后宫,并立刻派人去安乐堂接他的儿子——大明皇位未来的继承者。

此时的后宫已经乱成一团,大家都已知道皇帝派人来接孩子的消息,宦官宫女们都十分高兴,而妃嫔们也纷纷来到纪姑娘的住处,向她道贺。

这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自古以来母以子贵,纪姑娘保住了孩子,很快就能成为纪贵妃甚至纪皇后,甚至有可能取代万贵妃成为后宫的统治者。

纪姑娘微笑着送走了前来祝贺的人们,然后她关上了房门,向她的儿子做了最后的道别。

她在战争中永别了自己的亲人,被俘获进宫,在孤苦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直到这个孩子的出现。六年的含辛茹苦,九死一生,她和自己的孩子最终熬到了出头的这一天。

但此刻的纪姑娘并没有丝毫的喜悦,因为她十分清楚,虽然皇位正向她的儿子招手,但死亡却离她自己越来越近。

万贵妃会毫不犹豫地杀死所有与她为敌的人,在这座皇宫中,没有任何人可以保护她的安全,即使她是皇子的母亲。而孩子的父亲,软弱的朱见深对此也无能为力。

她看着自己的孩子,这个她在世上唯一的亲人,最后一次亲手为他穿上了衣服,最后一次紧紧地将他拥入怀中,哭泣着向他告别:

“孩子,你走后,我也活不了多久了,你去到那里,看见一个穿着黄色衣服,有胡子的人,那就是你的父亲啊,今后一切千万小心,母亲再也不能陪伴你了。”

年幼的皇子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周围的人今天表现得如此奇怪,为什么母亲会痛哭失声。他只知道,自己就要离开这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去找一个有胡子的人。

离开了哭泣的母亲,这个孩子在他出生五年后第一次走出了自己居住的地方,离开了母亲,坐上了迎接他的小轿,踏上了未知的道路。

很快,他到达了这次旅行的终点,他的父亲正在那里等待着他。

由于深居简出,这位皇子快到六岁了还未理发,头发一直垂到了地上,他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向那个穿着黄色衣服、坐在椅子上正凝视着他的人走去。

朱见深看着这个向自己走来的孩子,激动的心情再也无法抑制,他立刻迎上前去,抱住了这个孩子,放在自己的膝上,仔细地端详着他。

很快,他哭了,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紧紧地抱着孩子大声说道:

“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儿子啊,他像我!”

不用亲子鉴定,不用指认,不用证据,这就是我的儿子,毫无疑问。

他牵着这个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寝宫,并告知母亲周太后和所有的大臣们,自己有儿子了。

所有的人都欢呼雀跃,周太后更是兴奋异常,抱着她这个来之不易的孙子丝毫不肯撒手,大家都在为大明帝国后继有人而高兴,只有一个人例外。

后宫中的那个女人已经愤怒得几乎丧失了理智,派去堕胎的人敷衍了她,派去谋杀的人隐瞒了她,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却没有一个人告诉她。

“你们都欺骗了我!”

复仇的欲望在她心中猛烈地膨胀。

让那个孩子和她的母亲消失,让一切都回到事情的起点,敢于欺瞒我的人,一个也不能放过!

那个在宫中躲藏了多年的孩子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生活下去了,他有了自己的寝宫,自己的宫女宦官,自己的从属,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朱祐樘。

纪姑娘也变成了纪妃,正式成为了朱见深的合法妻子,这个广西来的小姑娘似乎已经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但事实证明,她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十分准确。

朱祐樘进宫一个月后(成化十一年六月),纪妃死于后宫住所,死因不详。

关于她的死亡方式,最终并没有一个定论,有的说她是被逼自尽,有的说是突发重病身亡。但她的死因却似乎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论,后世那些特别热衷于挖人隐私的历史学家们,出人意料地对这件事情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

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凶手的名字以及行凶的动机。

这位从广西来的小姑娘就此结束了她的一生,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家庭成员,甚至于她的准确年龄。因为她不善言谈,入宫之后大多数时间,她只是静静地干着自己的工作,接受着别人交给她的任务,从未向人谈起她的故乡和亲人。

十二年后,她的儿子、已经成为皇帝的朱祐樘曾发动无数人去寻问他母亲的家世和亲人,广西各级官员自发动员起来,从布政使到县令,甚至包括当年曾经出征广西的韩雍手下的将领们,纷纷赤膊上阵,改行当了户口缉查员。他们挖地三尺,历时近十年,把广西全境翻了个底朝天,闹得四处鸡犬不宁,最终却只找到几个想借机发财的骗子。无奈之下,朱祐樘唯有在当地树立祠堂,册立封号,以缅怀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哀思。

在历史上,她最终也只是一个昙花一现、连名字也未能够留下的女子。

但我仍然记下了她的名字——一个尽力保护自己孩子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女人。

听到纪妃去世的消息,宦官张敏苦笑着叹了一口气:

“这一天迟早是会来的。”

几天之后,他在后宫中吞金自尽。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就在给朱见深梳头的那一天,张敏对天许下了一个承诺,用他的死亡去换取这个孩子的生存。上天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公平,他履行了义务,给了这个孩子快乐的生活,也行使了权利,把张敏送上了不归之路。

我查了一下史料才发现,从仕途上讲,这位叫张敏的宦官混得实在很失败,从头到尾,他只是一个门监,在今天这一职务又被称为“门卫”或是“看大门的”。

可就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看大门的宦官,却做出了无数名臣名相也未必能够做到的事情。面对死亡的威胁,他选择了良知。

舍弃生命,坚持信念,去履行自己的承诺。这种行为,我们称为舍生取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7条历史典故,知道这些就懂了半个中国!
150条历史典故,读懂5000年中国史
陈琳
难吗?读读曹操你就释然了
曹操与袁绍:最敌对的“挚友”
魏武帝曹操:一个不知如何描述的多面君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