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 |站在孙犁先生塑像前
userphoto

2022.07.11 海南

关注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站在

孙犁先生

塑像前

                        文|李培禹 

        今年,是孙犁先生辞世20周年。在先生生前,我本有机会去拜见他的,甚至曾动了给先生写一封信的念头,然而,终因觉得自己啥都不是,有什么资格去打扰老人家呢?这种自卑感好像只有对孙犁先生才有过,而我内心充盈的是一种深深的敬仰。

        说来,我与孙犁先生有缘。

       我在北京二中上初中时,那是一个没有书可读的年代,我的语文老师把他家里的藏书(那时都是禁书)一批批拿给我看,其中特别吸引我的有一本薄薄的小书《铁木前传》。我被那诗化的乡村描写及铁木两匠的故事打动了,更对纯朴、美丽的九儿与六儿萌动的爱情命运而怦然心跳、情陷其中。后来才知道,那是大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以后,我才拜读了《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等先生的名篇。

       笔会作家们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雅丹地貌合影 

       1981年,我第一次到天津,在《天津日报》实习,那时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三的学生。带我的是农村部的女记者韩国珍。韩老师人到中年,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她性格稳重,不事张扬,对我的帮助、关照,都是默默的。那时,我常有意走过文艺部的门口,没少了往里张望,因为那里曾是孙犁先生工作过的地方!作为农村部的实习生,在完成采访任务后,我热衷于“文学创作”,在四个月实习期快要结束时,我鼓足勇气把一篇散文习作《雨》,拿给了文艺部的编辑。今天,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是哪位老师接过了我的稿子,他或她是如何处理这篇唐突的投稿的?实习结束,我返回北京,忙于应付紧张的期末考试了。一天,班里的书报员付绍万(他也在天津日报实习,后担任《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递给我一个大大的信封,啊,“天津日报社”几个红色的字迹格外显眼,我在寄来的样报《文艺周刊》上,竟看到我的那篇《雨》发表了!那是我的作品第一次登上《文艺周刊》的版面,我胡思乱想:孙犁先生没准儿也看到了吧?

       1990年,在《北京日报》当了8年记者后,报社领导调我到文艺部做记者、编辑,我竟有机会成为孙犁前辈的同行。一晃,20年过去,我已在副刊部主任岗位上躬耕多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副刊”人。记得2010年初春,为办好北京日报新增加的副刊版,报社邀请了部分作者在白洋淀开笔会。其间我们参观了坐落在淀中岛上的孙犁纪念馆。大家纷纷在孙犁先生塑像前留影,刘庆邦老师、凸凹、徐迅拉我站在中间一起拍下了一张庄重的合影。几位著名作家都是我的好友,他们也许在想今后的创作如何向大师靠近,而我想的是作为一个副刊编辑的同行、晚辈,和这位大师级的楷模还有多漫长的路要追赶啊!

       回京后我把那张合影做了自己电脑的桌面。

       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一年之后的2011年深秋,我又一次沾了《天津日报》的光,来到团泊洼领取首届全国“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兴奋与惶恐交加,我与《天津日报》有缘,我与孙犁先生太有缘了!11月5日上午颁奖典礼,下午所有获奖者应邀参观天津日报社,我比其他人都激动,真有点“衣锦还乡”的虚荣心。更让我差点落泪的是当年《天津日报》指导我写作的作家王道生老师和当年农村部的孙妍,已在报社门口等我了。这天是周六啊,他们本不来报社的。孙妍还是那么质朴,她说我就知道你行,我今天挺激动的。我不由地想起30年前她就常爱对我说:“我就知道你行。”我提议我们三人在孙犁先生塑像前合个影,刚要拍照,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作家侯军兄也加入进来——当年他也是天津日报农村部的啊!

       这次获奖者中大多在副刊编辑的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而我是从新闻记者的岗位调到文艺副刊部的。因此我没能经历从一个文学编辑到副主任再到主任的过程,我一过来就做部门主任。可想我的压力有多大。但我觉得离孙犁先生更近了,我要向先生那样,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当好一名称职的副刊编辑。我认准了两条:一是团结扩大作者队伍,二是抓好部门建设。还有一个“残忍”点的自律:尽可能不在自己主管的副刊版面上发自己的稿子。

       因为我也是一个业余作者,因此我深知一个作家写出一篇力作要付出的艰辛。我提出善待每一位作者、善待每一篇稿件,用真诚赢得信任,用负责换来好稿。北京的著名散文家韩少华先生曾有不少名篇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首发,后来因半身不遂多年没有作品发表了。我逢年过节就去看他,给寂寥中的韩先生带来些许快乐。当他用左手终于完成了初愈后第一篇作品时,我和他一样高兴。要知道韩先生是有多篇作品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大家啊!可此时,我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把这篇仅有五六百字的散文梳理好。韩少华的名字又出现在我们的副刊上,引来北京文坛小小的震动,史铁生向他致意,北京作协和出版社编选他的新作品集,而我们此后不断得到他的大作,其中一篇《记冰心先生的一次谈话》发在作品版头条,多家报刊转载。王道生老师去了一趟韶山,他忍不住给我写来一封长信,谈他此行的所观、所闻、所感、所思,我读后被打动了,觉得题材很好,建议他改写成一篇文章。道生老师说,全权交给你了,随你怎么改吧。这天我一直编到深夜,当把反复定夺后的7000字长文签发到版上后,才觉得一阵头晕——滴水未进呢。这篇《韶山情思》以整版的篇幅和读者见面了,第二天,各大网站几乎都全文转发,并在首页挂出标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力强给我发来短信,称赞这个版题材好,写得好!

    作家们在蜀南竹海合影

        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有时稿子不错,各种原因没能见报,尤其是约来的名家稿件。我比作者还郁闷,怎么办?我尽一己之力尽量弥补,一是把编好的定稿发回作者,一般作者一看就能看出我们对作品的认可和认真,二是在征得同意后我积极把稿件推荐给适合的报刊。著名作家李迪就是这样成为我们的“铁杆”作者的,他的一篇报告文学我编好待发,却没能发出。后来他看到我们的改稿、改题,十分认同,一家中央大报要用时,他坚持用我们做的标题和定稿。出于信任,不久他就把另一篇更加精彩的报告文学发来了。这稿题材十分独特,是写丹东看守所的所长和管教民警为死刑犯人送行的。文中狱警与在押犯之间的真实故事,体现了政策尺度掌握的一种境界和悲悯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和责任编辑。我把原题“砸脚镣的锤声传递着死亡消息”改为“非常送行”,觉得没什么纰漏后送主管副总编辑审。这一下午我什么也干不下去了,为这篇稿子揪心,因为我们从未发过这么敏感的题材,况且我们的版面做得很震撼。终于,领导退样子了,我问编辑怎样?答:一个字没动,发。我长出了口气,马上给李迪老师发了一条短信:“非常送行,非常精彩。版面非常好看,我非常感动!”

       你把真心交出来,作者也会把心交给你。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停掉了正常的副刊版面,决定集中力量连续推出8块抗震救灾作品专版。刘庆邦老师在出差的路上赶写稿件,著名军旅作家、诗人刘立云、辛茹第一时间把来自第一线的作品发到了我邮箱里,年愈古稀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编剧梁秉堃,含泪写来了《人性的尊严》,韩美林大师挥毫写下“民瘼怀忧”四个大字,寄托自己心忧汶川人民的感情。这些作品情真意切,大多稿出名家,在社会上和圈内都引起热烈反响。让我铭记在心的作家朋友太多了,王蒙给我留下永久通信地址,他说,你什么时候都能找到我!陈祖芬跟我有个暗号:“革命到了危急的关头”,她说培禹一发此信息,我毫不犹豫往前冲!2010年底,“陕京三线”即将完工,任务派到副刊部,我们一天内组成五位作家的采访团,冒着凛冽的寒风踏上征途,他们中有高红十、胡健两位著名女作家。多年来,北京日报副刊部组织的赴各地采风活动,应邀参加的作家、评论家、画家,均没有任何“出场费”,他们中有梁衡、李滨声、梁秉堃、陈祖芬、刘恒、张胜友、艾克拜尔·米吉提、孙郁、刘庆邦、李迪、王谨、凸凹、徐迅、沉石、李桦、胡健、高红十、王道生、王乾荣、刘齐、辛茹、陈士奎、朱小平、施亮、韩晓征等名家,他们为北京日报副刊奉献了多篇精彩佳作。

      新疆笔会部分成员与胡杨林合影 

       《北京日报》从她创刊的第一天——1952年10月1日起,就有了“副刊”,刊登的第一篇散文就是臧克家先生的《欢迎》。这是一篇起点很高的副刊作品,60多年前向臧老约稿的编辑已追溯不清,但以第一任社长范瑾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报人对办好报纸副刊的高要求和重视度却是鲜明的。为庆祝报社创刊60周年,编选一本《北京日报创刊60周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的任务,落到了副刊部身上。这是好事,却也是难事,60年过去了,要从两万多个日子,上千万字的副刊作品中选编出一本“精选集”,谈何容易!

       “选”的过程,累、痛并快乐着、兴奋着。我和副刊部的几位编辑陈戎、彭俐、王丽敏、马益群、李静,加上部门的实习生储慧超、梁延东、脱曼,还有出版社支援过来的缪鹏,埋头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采集着,而初选出来的大部分文章还要重新录入。那些天,在完成日常副刊版面的编辑工作之余,全是大家在各自的电脑前闷头敲字的身影。汇集起来的A4纸有一千多张,初选文字近百万。再进一步筛选,就有痛感了——遗珠、割爱的“忍痛”。

       就阅读而言,文学作品的“年选”一般就比较引人眼球了,何况一本历经60年积淀的“文学作品精选集”,读者对它抱有几分期待也是可想而知的。我想的是不仅要把60年来的“珍珠”串连起来,而且考虑入选文章的标准是今天读来仍养眼、可读性强。让读者打开这本“精选集”,仿佛看到60年来留在报纸上的一颗颗“珍珠”,被拂去微尘,愈加闪亮、耀眼。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在第一辑“散文随笔”集中,我们看到了刘白羽、杨朔、萧也牧、冰心、袁鹰、老舍、宗璞、曹禺、王蒙、叶君健、韩少华、梁衡、李滨声等大家的名篇佳作,其中不少首发在《北京日报》上的散文,如杨朔的《香山红叶》、王蒙的《国庆的礼花》、韩少华的《花的赞歌》等,都曾被选入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堪为经典。第二辑“小说”集选入了严文井、浩然、刘绍堂、刘厚明、刘庆邦等不同风格的作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小说,值得一读。从这一辑中出现的“节选”,读者也得知,当年曾轰动文坛的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也是由《北京日报》的副刊首发连载的。第三辑的诗歌集可谓精中选优,郭沫若先生1956年发表的《骆驼》:“骆驼,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在第四辑“人物·报告文学”集中,虽然也收入了陈祖芬、刘恒、梁秉堃、王道生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但明显看得出这部分却是以题材、人物作为主要入选标准,出自非名家之手的《送世纪文化老人张中行》、《黄永玉:大师之境》、《齐如山:与梅兰芳同行的岁月》、《梨园“冬皇”孟小冬》、《浩然在三河》等报告文学力作以及撰写钱钟书、任继愈、季羡林、乔羽、叶嘉莹、李心草等人物视角独特、文字优美的佳作。

       北京日报副刊部部门例会

       《北京日报》副刊部多年来形成了团结、尊重、善待作者的好传统,一直拥有一支让人羡慕的由众多作家、评论家组成的优秀的作者队伍。此次编辑“选萃”的工作,同样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令人感动。臧克家先生的女儿臧小平,提供给我们的是她请人录入并校对好的文稿,她说,想到你们多忙啊,我尽点力吧。散文大家杨朔先生的女儿杨渡提供了父亲几次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的准确日期,供我们挑选。王蒙先生还记得,他在19岁写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之前,就在《北京日报》上发表过“通讯”了,不过发出来的稿子就剩几行了,曾得稿费八毛钱。此次,他自己“选”了散文《国庆的礼花》。刘庆邦老师提交了两篇小说“候选”,我们建议选他的另一篇小说《过年》,他欣然回复说:“同意,选这篇更好。”

       作为首届“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获得者之一,在副刊编辑岗位上我不惜力拉套“为他人做嫁衣裳”,直到年届60岁退休。那天,我最后一次在副刊版面“清样”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心中淡然。走出供职了32年的报社大楼,依然是长安街华灯初上,车水马龙。西边的晚霞还没褪尽,它在等着我和它挥别吧。

原载2022年5月19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有  言

王维强,作家,资深体育记者,现为中国体育网栏目主持人。

         日报副刊部是作者的大家园

                    王维强

        人这一辈子能认真去记住的事情不是很多,大都是过烟眼云。我也算北京日报副刊部的铁杆作者,十几年来好像只给这家报纸写稿,细想,许多稿是被亦师亦友的培禹兄“逼”出来的,如写黄永玉、文怀沙、韩美林、黄玉斌、范圣琦、庄则栋、李光曦等。我曾多次参加《北京日报》副刊部组织的作家笔会,让我记忆犹新。因为笔会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和幸福!办笔会看似简单,实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事无巨细,人吃马喂,操老了心了!湖北黄梅、江苏景德镇、江西修水、云南玉溪、福建永定、四川西昌、新疆塔里木……有培禹在,总是一路欢笑一路歌!

      作家个性强,散漫惯了,他不直接出面,而是任命严肃认真的杂文家王乾荣和学者作家朱小平出任“纪委”,稍有混乱苗头,小老便厉声道:“秩序!”乾荣老跟一声:“秩序!”队伍立马齐整,听指挥了。2011年吧,赴四川宜宾和云南昭通,跨省了,30多人的机票啊!他“逼”着我(实际是我在民航的朋友)一张一张地落实,作家又是个事多的群体,改迁、换人、退票、再出票,培禹主任真是善待每一位作者。往往一场笔会下来,白胖白胖的培禹兄要掉几斤肉。这背后的辛苦,怕是只有我知晓了。记得梁衡老师说过一句话:“有这样一位部门主任,想不办好副刊都难。”

李培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五度“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曾任《新闻与写作》杂志主编、《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等职。报告文学曾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选金奖,散文、杂文、诗歌等均有作品获入全国选本。近年在《人民文学》《军报解放》《解放日报》北京作协等征文中获奖。出版有《走进焦裕禄世界》《您的朋友李雪健》《笔底波澜》《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西河渡》等。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你的样子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虎虎生威的“钢铁侠”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白马尖的光芒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 |我在大学当老师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把愿望留在最高的枝头

周末散文有约

华静|把诗发表在

长安街上

李林栋|嘉宾有言

2022·6·3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张志强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王彬    孔会侠

艾 英   李青松  张国领   叶竹钧  碎碎

王子君 王克臣  欧阳青  郑润良   章平

林遥   江南    陈戎      张刃  周华诚

 江耀进  刘笑伟   周敏  王巨才 高众  

杨勤良 孙书柱 卢盘卿  陈先平 孙现富  

 苏湲   沉石   施亮   刘红  雷健  李明新  

孙晓青 董国政 刘永良  廖华歌  王晓霞   

金涛   盛慧    黄传会   邱梅    初小玲  

蔡秀文  北乔  王升山  刘海燕  周振华

夯石 舟扬帆  张健 李玉梅  陈新  彭俐 

王晓君  续维国   赵岩  曹怀新  孟庆忠

纪从周   白忠德  吴小妮     吴重生  王玫

李丹莉  王永刚  蔡红霞 方丽娜 朱小平

柳易江  海盈  练佩鸿  杨浪  庞余亮

董山峰  饶丹华   朱惜珍    蒋殊  刘国震

韩志远  曲令敏  姜范  彭见明  哈斯乌拉

刘先琴  愚石  杨志学  王志清    赵炜 

张海龙  李笑萌  方健康 仇秀莉  汪振军

朱明德  夏鲁平  赵勤   魏华莹   田炳信  

韩梅  阮直  华袤  刘玉琴   刘军  秦岭  

赵美宁  雨霖  耿安辉  李玉梅  木汀  

张天韵  徐祯霞  王宁   梅先生 朱小平

 顾丁丁  凸凹   楚丽  周蓬桦  姜波

黄圣凤  迟凤君  胡霞  王维强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报日人民、报日人民海外版、军报解放、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民族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天津日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海口日报、通辽日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北京文学、 天津文学、青年文摘、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雪花、安徽文学、安徽省文联、科尔沁文学

    每周一书

   桂花王

  作  者:沈俊峰

 安徽文艺出版社

  长篇小说《桂花王》以逶迤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为故事背景,以农家女桂小香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笔触从20世纪30年代绵延至今,刻画了桂小香、方子成等一大批平民英雄形象,描绘了皖西大别山近百年来风云变幻的时代画卷。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忠实于生活,具有雄阔的史诗般的意义,是献给英雄大别山的一部倾心之作。

(京东、当当有售)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新华网》客户端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从记者到作家,从高原到高峰
胡邦定:忆孙犁
散文《第一次笔会》作者:黎强
经济日报——大贤门下立雪迟
孙犁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陈希瑞:我所知道的孙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