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不能“瞎”读


先给各位讲个故事:盲人摸象。

这个故事出自《长阿含经》卷十九:“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那么,大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把这几位盲者的感觉合并起来,基本就形容得比较完整了。这样还不够,还需要一个明眼人从整体上观察一下,形象地描绘一下,这头大象才算被“解读”明白了。当然,如果有更了解大象的专业人士来给大家讲一讲大象的生活习性之类的,那么我们对大象的了解就立体而全面的了。

“摸个象”都是如此复杂的事情,不能瞎摸。读对联这么高端的事儿,那更就不能“瞎”读了。当然,这里的“瞎”不是眼睛看不见,而更多地是“盲目”的意思。


对联圈里,不管是在论坛、群里交流,还是自己看书,基本上大家时时都在读对联。读古人也好,读今人也好,都是读。而在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看到一些人读完的感受。“对仗太差!”“平仄有问题吧!”“不明觉厉,看不懂!”“跟裹脚布似的,又臭又长!”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评论或多或少都犯了点“盲人摸象”的毛病,那就是只看到了局部,没有把握住整体。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觉得,做出这些“片面”评价的读联者,他们往往都是在怀着一种“批改作业”或者“阅卷”的心情在读联。这就好比一位评委在给一副对联打分:平仄有问题,扣分!对仗太宽,扣分!立意一般,扣分!总之,评委是尽量挑出对联中的毛病,而扣除相应的分数。毛病都扣完了,分数也出来了,评委读联的任务也完成了。

然而,平时在读联的时候,我们不是评委,也不是为了打分,而是要鉴赏,要学习,要取其精华。因此,按照上述的方法去读联,实在不是很好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打开正确的“读联方法”。那么这个正确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读一副对联的时候,应该按照下面的步骤去操作,我们才真正能够从中抓住我们想要的,从而有所收获。


一、背景“调查”

这一点对读古联更为重要,因为古人毕竟离我们比较远了,我们跟他们也不熟,因此,读他们的联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其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样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为后面的“弄明白”打下基础。读今人的联,比读古联稍微容易一点,但这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举几个例子。

郭嵩涛挽左宗棠联:

世须才,才亦须世;

公负我,我不负公。

很简单的一副联。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左文襄与郭筠仙为患难密友,左有急,郭常援之于朝。后郭官广东巡抚,左三疏劾之,去官。”这个背景,那么也就体会不到下联作者的表达含义了。

金锐题沧浪亭联:

一叶滞南乡,是吾家好山水,谁使君作价待沽,明月千钱,清风万贯?

七弦拟古调,想昔日倚亭台,尝与子驱车往见,卿言落木,我指沧浪。

此联如果我们不了解“金锐祖籍是江苏人”这个背景,那么对于上联的理解可能就会出现偏差了。


二、立意“把握”

了解了作者以及联题相关背景后,我们就可以整体去“探究”此联的立意了。立意,是一副对联的“灵魂”所在。就跟看人交朋友一样,这个人值不值得交,肯定是看他的秉性够不够好。看联也是如此。判断一副对联质量好坏,看其立意高低是首要条件。

有好多人肯定又有疑问:立意好不好,这个怎么看呢?好的立意是哪样?不好的又是哪样?当然,我们不能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立意才是唯一的好立意。这样的联作毕竟也只是凤毛麟角。在我看来,只要不熟滑、不纠结、言之有物、能自圆其说、能动人的立意,都可以算是好的立意。都可以值得我们学习。

举几个例子。

苏堤春晓(琴瑟静好)

供张新画本,恰红雨锁阑,绿烟带郭;

依约旧衣香,在南屏钟外,西子湖边。

苏堤春晓(海棠夜语)

长堤是西子妆台,柳幕桃屏,烟水六桥支镜匣;

胜日循苏公足迹,莺奴燕婢,春风一路到天涯。

同样是写苏堤春晓,琴瑟静好运用了纯白描手法,完全写景,靠诗一样的语言去表达,立意在“春之静美”。而海棠夜语则采用了比喻和拉人作衬的手法,写景写人,把人跟景物有机结合起来,立意在“春之热闹”。虽然立意不尽相同,但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苏堤春晓之美,因此都可称之为“好联”。


三、句式“解剖”

把握住作者立意之“妙处”,下面就应该去“庖丁解牛”,逐一分析,作者是动用什么手段来实现其立意的。那么,这分析的第一点,就是句式。句式就好比房屋的结构,是支撑联作的“骨架”所在。好的句式往往能对立意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很多人在看多和写多了对联之后,也都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句式,往往在写联的时候,不自觉就用上,这已经是“熟能生巧”了。

举几个例子。

林南题郁孤台联:

名州揽章贡风烟,襟古带今,近则抚匡庐,远则视吴楚;

壮气激山川怀抱,充天塞地,凝而为台阙,发而作诗篇。

此联的亮点就是结句的句式。结句运用了五五自对的形式,配合散句运用,在前两句起承的基础上,铿锵有力地予以收尾,使联作读起来舒张有致,掷地有声。

轻雪题芥子园(南京李渔故宅)联:

闲情寄十亩园中,聊安排碧沼幽花,笑称泉石经纶手;

浮生只一场戏耳,愿装演美人名士,同看金陵烟雨天。

此联句式的特点在于三个分句都是七个字。这种句式如果安排不好的话,联读起来就会感觉绵软无力,缺少节奏感。因此作者肯定就要在每一句的句式上去做文章。像此联,第一句、第二句,都是散句,并且节奏也不一样。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用了三四的句式,舒缓一下,第三句直接用律句,结得比较干脆利落。这样就避免了三个七字句排在一起带来的“尴尬”。


四、语言“品味”

对任何对联来说,语言都是其“血肉”构成。语言不过关,立意便如“游魂野鬼”,不能成形。对联的语言风格有多种类型,有的清雅、有的空灵、有的稳重、有的奇崛、有的需要硬嚼、有的需要回味,有的像诗一样优雅,有的像元曲一样俚俗,有的甚至直接用现代文入联。

可以说,能够用于对联表达的语言风格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正体现出对联“海纳百川”之包容性。不管采用哪种语言风格,只要运用得体,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的。

举几个例子。

燕子王拟60自寿联:

文字益争奇,挥刑天斧,挽鲁阳戈,三百篇于我何加?揭开这浑浑噩噩旧乾坤,莫问此身贫且病;

锋芒真未折,做思想家,当实业派,六旬叟因材而用,创出些烈烈轰轰好局面,翻知吾辈老尤雄。

此联读起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其语言风格的功劳不可小觑。作者燕子王的联被称为“乡村教师体”。就如此联一样,他运用了民国初期那种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使人读起来感觉“自带幽默感”。

一散人集字题山东潍坊“康桥水岸”:

撑篙寻着梦,轻轻的来,是虹影招摇水草;

挥袖别了云,悄悄的走,那星辉荡漾康桥。

一散人这副联完全采用了新诗的语言风格行联。整幅联作读起来犹如徐志摩的诗一样。虽然如此,我们说他的对联属性一点没有削弱,反而因为其比较特别的语言风格而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五、典故“探析”

有些对联为了表达的要求,会用典。就好比诗词一样,用典最高的境界为化典于无形。因此,用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能够把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人,想必古文功底都是很深厚的。

在读联时,如果能对其中的典故了然于胸,那对于我们理解联意就大有裨益了。

举几个例子。

琴瑟静好题石联:

身世自堪嗟,维其时沧海不平,青天有缺;

生涯何以寄,乃所愿幽栖云水,独抱丘山。

理解此联,肯定要弄明白联中化用的典故了。沧海不平、青天有缺,一个是精卫填海的典故,一个是女蜗补天的典故。这两个典故中,石头都是充分的“主角”,而其担当的重任也都是“填海”、“补天”之大用。这些神话故事的运用,给石头的“身世”增添了何其神秘的色彩,说“堪嗟”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刘太品题永安桃源洞联:

此乃陶元亮记中之境,看灵秀溪山,入洞皆为寻胜客;

吾从鲁仲连乡里而来,对沧桑城郭,问津欲作避秦人。

如果不太理解典故,此联读起来也基本能明白。但是如果弄清楚其中化用的典故的话,你就更会为作者的巧思拍案叫绝了。“评者以为(此联)工妙高绝,典切雅正,其行联之法度尤其为人称道:起句就风景之名展开联想,此寻常人皆能想到,然下联奇峰忽起,引鲁仲连之典呼应上联。鲁仲连与作者皆为齐鲁人士,故言‘乡里而来’,而鲁仲连义不帝秦,乘槎浮海,又洽洽呼应了《桃花源记》中‘先世避秦时乱’一句。此联先为所咏之地找一典故,再找一与自己相关之典故,然后于两典故之间寻找一枢纽,将作者与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金锐语)


六、对仗“检阅”

完成上述五步,一副联的精华部分基本已经被我们充分吸收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再去看看其对仗和平仄。这也不完全是为了挑刺儿。试想,一个已经会写联的人,他在写联的时候,会置平仄与对仗而不顾,胡乱去写么?

基本上,如果一副联的平仄或者对仗有瑕疵,那要么是作者的疏忽,要么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说,平仄和对仗是对联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没必要去在读所有的联作的时候都一门心思去“检验”。就好比没有人在读唐诗的时候,挨首诗去查看其格律有没有问题一样。

不过,对联初学者除外。初学者还没有掌握对联格律对仗的时候,对于每副联的格律对仗那肯定要去学习琢磨了。而对于已经成熟的联手,我们读联要去关注更“高级”一点的东西,不要只盯着最基本的格律对仗看,舍本逐末。因为,我们不是评委,不是“阅卷人”。

当然,在看联的时候,看到一些对仗精妙的地方,我们大可以仔细品味,借鉴而来。

举几个例子。

一散人题曹植墓联:

一醉卧千年,襟上酒痕遗太白;

无人分八斗,坟前诗稿对空青。

此联立意无特别出奇的地方,但其出彩之处在于结尾“太白”对“空青”的对仗。

一散人题海天禅寺联:

海遥空绿;

天重名蓝。

此联同样的亮点也是“空绿”和“名蓝”的对仗。名蓝,即名寺的意思。作者运用这个词跟上联的颜色来对,可谓是妙手生春,把一个四字联处理得熠熠生辉。

总体上来说,按照上述一些步骤去读对联的话,我相信这能够使我们充分地去读懂、读透一幅联作,而且能充分地把握住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至于犯“盲人摸象”的问题。大家不妨按照这个方法去找副联来读一读,看看效果到底如何?


对  联  中  国
公众号ID:duiliancn
中国楹联论坛 duilian.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欣赏学习中国楹联必读 陆震纶 《对联结构》 上
成联创作初期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铁嘴评联:洗却枝头绿上尘 ——2019年长沙高考考点楹联难得的新意
全面打造对联之稳‖ 上联:秋草埋荒径,有请下联!
第三章 对联创作
对联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