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理窥寻:读罢今“赋”强说赋

读罢今“赋”强说赋

杨 豪

引 言

  可以说,作为中国算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赋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因为它是一种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又衰落于宋元明清的文学体裁。赋的衰落恰恰是因为其“发展”造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赋从唐代开始就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样一直沿袭到清末,可它越往后体式越严,内容越来越变得矫揉造作,于是就越来越失去文学的应有的真实生命。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清朝的灭亡也敲响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丧钟,从此它不仅不再是莘莘学子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且也显得“后继乏人”了,后人尤其是现代人对它的了解无非是通过读前人的作品或一些相关理论,真正进行创作实践的人凤毛麟角。


  但从另一方面说,真正衰退甚至消失的并不是赋这种文学体裁的本身,而应该是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学作品,相反,古代的很多名篇佳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则永远在中国文学史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至今读起来依然令我们感佩不已。可喜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体裁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尤其是《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面对全国征集“城市赋”这一活动,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成为“辞赋文化”当代复兴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同时也催生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名篇名作,如《西安赋》、《南京赋》、《长沙赋》、《昆明赋》、《济南赋》、《大连赋》、《重庆赋》、《香港赋》、《贵阳赋》等等,诵读这些作品,无不充满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又有着别开生面的时代特征,读起来叫人神清目爽,快意盈怀!


  “辞赋文化”之所以大放异彩是有原因的,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更加意识到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这就让赋成为城市形象宣传的首选文学手段,一篇好赋就是一张城市名片得到广泛认可;二是当代国学文化的复兴给“辞赋文化”提供了优质的社会土壤。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有很多根本不知赋为何物的人也在创作“赋”,可他们要么把赋同杂记、散文及说明文等同起来;要么以为赋就是把标题称为《××赋》就成了赋;要么以为只要有“之乎者也”的文白夹杂就叫赋;甚至认为这是赋在新时代的发展,是发展了的赋,既然体式太严的不好,我就来点随便的,提笔就成赋,这样的赋未免太简单了!有东拼西凑的,有堆砌罗列的,有装模作样的,而且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作品中屡见硬伤和斧凿痕迹,很有一些贻笑大方的味道。


  我不是一个懂赋的人,自知浅薄,所以轻易不敢作这样的文体。只是在看了一些“赋”之后,感觉到对赋这种文体的常识性、基础性认知显得非常必要。在参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以自己肤浅的理解,借“它山之石”试作该文,故名之为《读罢今“赋”强说赋》。

  一、赋的源流概说

  在汉唐时期,赋是一种相当流行的文体,所以有人说那时只有专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由此可见一斑!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远胜于诗,相比于赋的最终衰落,这可谓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现象。


  但赋首先并不是一种文体,其含义的最终定格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说明那时的赋是“诵说”的意思而不是一种文体,所以在《汉书·艺文志》里才有“不歌而颂谓之赋”的说法,意思就是“不是用来歌唱而是只用来诵读的文章”就叫赋。其实今天我们还有“赋诗”之说,这个“赋”也是一个动词,是“做”、“作”或“写”的意思,可以说与古代“赋”是“诵说”之意遥相呼应。《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之说,“六诗”在《毛诗序》中则称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的“赋”又是指什么呢?据郑玄注解,赋是指“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那么“赋”就是“铺陈”的意思了,仍然不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一种写作手法。但这“铺陈”之意对“赋”最终形成文学体裁就有直接的影响,《诗经》中有“铺陈言志”的手法,所以班固在《两都赋序》里这样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里的“古诗”指的就是《诗经》,班固的意思是,赋就是诗经风格一类的文章,这样的说法已经在表示赋是一种文体了。


  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这算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把赋作为文体的第一人是司马迁,这里有故事,汉文帝时“诗”设立博士,成了经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屈原的作品为“诗”就不合适了,但称为歌也不对,因为屈原的作品只能诵而不能唱,于是司马迁便选择了辞、赋(偏向于辞)两字来命屈原的作品;真正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赋的第一人则是司马相如。


  但赋作为文学体裁可以追溯到楚辞。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的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为屈原编集时才始称“屈原赋”,于是《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了“宋玉赋”、“唐勒赋”,因此楚辞与赋之间历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后代文体分类才往往以辞赋合称,并认为屈原是辞赋之祖。但事实上楚辞的这种“辞赋”与汉以后的赋(被称为“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是有区别的,所以后人又将“辞”与“赋”加以区分,即屈原与后来仿屈原的作品均称为“辞”,其它的就称为“赋”,似乎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但仔细理解也是很容易的。


  总而言之,赋体是以楚辞为滥觞(起源),到战国后期荀况始有定名,直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裁,这就是赋的渊源。

二、赋的流变概况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1、骚赋。或称楚辞、辞赋、辞、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是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韵绵邈,句中或句尾喜用“兮”、“些”、“只”等语气助词来调节音韵。骚赋不同于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也尚未形成固定的体制。


  2、汉赋。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的《七发》发端,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其特点是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用典多,难字多,典雅堂皇、肃穆凝重,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这样诗的气息就大为减弱。


  3、骈赋。也叫俳赋,产生于汉魏之际,盛行于两晋南北朝,实质上就是汉赋的变体,《汉文典》如是说:“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相对于骚赋与汉赋,骈赋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严了,它有这样五个明显的特点:


  ①句子的特征是“骈四骊六”,即全篇均由四言和六言的对仗构成,句式整齐。
  ②句句丽藻雅辞,写得花团锦簇。
  ③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化而换韵,格式上较为固定。
  ④已经逐渐(指在前有基础上)讲究平仄协调,读起来具有音乐之美。
  ⑤由于篇幅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所以失去了汉赋的那种宏廓气象。


  从以上五个特点可以感到,由于骈赋注重形式华美,趋向于绮丽,辞藻益茂,于是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就相对削弱。可以这么说,赋体走到骈赋,其文学的生命力已经开始走向衰退。


  4、律赋。由于唐代科举盛行,赋被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称为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的句式和韵式作了严格限制。因为有太多的矫揉造作,事实上赋体从这里开始就逐渐失去了文学生命,它之所以能够一直沿袭到清末,其关键砝码在于被作为读书人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赋体是在“强迫”中“发展”的,但越“发展”越衰落。


  5、文赋。有严格的就必然有“松散”的,与律赋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就呈现出由骈体返回散体的倾向,即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相对开放流畅,句式相对错落多变,押韵相对自由松散,具有了散文清新畅快的风格,这类赋就被称为文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就是文赋的代表作。


三、赋的艺术特点

  既然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赋自然有它本身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固定的,因此,作赋就必须符合赋的特点,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赋。那么,赋都有哪些特点呢?


  1、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
  上文说过,古时候的诗歌是用来歌唱的,而赋则不能,它只是用来朗诵的,但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它等同于散文,它虽然外部像散文,内部却有诗的韵律,也就是说,赋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边缘文学体裁,如同当今的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一样,纯粹的诗歌不能叫散文诗,纯粹的散文也不能叫散文诗,只有既像诗歌又像散文的作品才能叫散文诗,同理,赋必须既像古典诗歌,又像古典散文。陆机在《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2、为文造情,叙事状物
  从写作“源点”上说,诗大多是“为情而造文”,即必先有情感才会“喷发”出“诗”,就是平常所说“心底情澜,笔端诗花”的道理,它的目的在于抒发情感并以之为重;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即在写作中“制造”情感,是因“叙事”得以“状物”,目的就在于“叙事状物”。所以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3、铺采口文,体物写志
  从文体所表现的内容上,《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口文,体物写志也。”“铺采口文”是赋的形貌,就是说,赋的词藻是相对华丽的,要讲究一定的声韵之美,即把散文的章法和句式、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及排比、对偶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严谨、流动而凝滞的文体,既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决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说明在艺术表现上就要注重铺陈才有事物的外象和内理,与“诗言志”相比,赋首先必“体物”,即摹写事物,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统一的,那种认为“诗言志”而赋“不言志”的看法当然是错误的。


四、虚心学习今人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因为发展,赋才有了从骚赋演变到文赋的过程,那么今天我们写的赋该叫什么赋呢?说它是文赋我想不会错,但未必准确,因为从文赋的产生到现在时间毕竟相隔了一千多年,时代的不同意味着思想的不同,写作手法也会有相应的改变,不可能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如同新诗与古诗的区别一样,应该说现在写赋是相对自由多了,所以我认为把当代赋文称之为“今赋”才是比较合适的。但所谓自由不等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基本的一些东西还需要讲究,新诗必须像诗,“今赋”当然也必须像赋,决不只是一些简单的“之乎者也”的文白夹杂。怎样的“今赋”才算是好赋?这个问题似乎不是我的水平可以谈得好的,只能在这里节选一些“今赋”以供参考,相信会从中得到启示:

  1、《西安赋》节选

  人文之都,文脉恒昌,礼乐雅集,诗书传承。图绘彩陶,文铭青铜。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哲学宝典,包罗万象;太史公写史记百又三十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都两京,汉赋华章,李杜白韩,大唐诗星。唐诗圣殿,空前绝顶,篆隶行楷,书法更兴。乐舞宫廷,梨园始创,戏剧鼻祖,大秦之腔。西安方言,语言化石,长安画派,开新画风。《创业史》、《白鹿原》,辉煌中国文学史;贾平凹、张艺谋,文坛艺苑负盛名。江山代有才人出,大家名士气若虹。维今艺苑红梅叠开,文坛新作接踵,大唐乐舞誉满欧亚,长安鼓乐逸韵正声。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抖擞精神高奏时代大风,满目锦绣华章,弘扬精神文明。长街宽阔,广场坦荡,草茵茵,花艳艳;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天蓝蓝,水泱泱。雍容儒雅古都气度,温厚淳朴斯地民风,人美物阜安居乐业,踏歌乐奏祥瑞康宁。以人为本,广厦崛起,数千搬迁户入住新居尽欢颜,看风雨不动安如山;关注民生,听取呼声,寻常老百姓联网市长共交谈,谋发展大计水乳融。

  2、《重庆赋》节选

  纵览斯城之大观,皆然于山水合璧,天地一统。长江纳千水而来,浩浩乎惊涛卷雪;嘉陵携百川以至,滚滚乎飞浪溅玉。二龙交汇,奔腾勃怒,喧虺震鼓,遂挽狂浪而东去。赤甲天堑,黄金水道。旦夕舟船破浪以行,暮夜流霞剪径锦而飞。山笼于山,峰冠于峰。势若蛟龙出海,气贯长虹;形若大鹏飞溟,翼搏青云。远眺江南,山峦若簇;近观江北,广厦若云。房屋依山,鳞次栉比;大厦擎天,裁云镂月。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水。火树银花,金相玉质。广场如画,游人如织。立交蟠龙,长虹卧波。公路盘山,车辆泛浪。两峰终年以凝翠,繁花逐节而缤纷,灯海星海,错杂而拥;地气人气,结缘而沸。渝城大观,伟哉!壮哉!奇哉!美哉!

  3、《贵阳赋》节选

  高原城市,天地氤氲。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六千举人,七百进士,讲述明清两朝之盛况;三线建设,人文蔚起,话说当世之海晏河清。文昌阁兴黔中之儒雅;甲秀楼藏科考之大名。守仁知行合一,圣人满街而德济天下;赤松开宗明义,衣钵遍地而智启苍生。致良知,龙场悟道;施善举,弘福梵音。天河潭,访诗人行踪,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南城畔,问丹青何处?想一窗影、一幅画、一奇人。烟岚翠嶂,幽壑流泉。钟灵毓秀,地杰人灵。画中九友,江湖隐士。出自山林,塑以天心。周渔璜诗题西湖,惊动文苑;姚茫父笔走燕京,力铸画魂。达德书院,王若飞悟革命真理,谈  判烽火重庆;贵州大学,龙永图蒙春风雨露,决胜欧美群英。圣也!哲也!贤也!诗耶!志耶!禅耶!

  向以上几赋的作者表示感谢!不用多举了,在我的心目中,只有这样的赋才叫赋,才叫正宗的“今赋”,一是因为都是出自今人之手;二是因为都吸收了古典赋文的优良成份;三是因为读起来的确非常舒服。三者共同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先进的文化视野与时代精神,没有一点陈腐之气,读后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赋的韵律、结构和体裁
中国古代文体-辞赋
如何写赋
赋体文的演变
怎样写赋
第一讲   赋的由来和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