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享单车,管理不是封堵和收费

如雨后春笋般的共享单车,在给民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拉出了一批负面清单,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是无序停放。它们被视为隐患,也被视为社会负担。

各方都在积极应对。国家层面出台了《指导意见》,热点城市进行属地管理。国家的政策应算有理有据,而个别地区的管理措施则显得武断,有直接下禁令要求企业停止投放,或设定总量限制。

同时也有一些“专业人士”的呼声,认为应当通过收取公共资源占用费来平衡社会成本。

楼主的意见是,要管理,但不要封堵和收费。

封堵和收费是懒政者最容易想到的办法,然而在一个正常社会中,应该是最后的办法。

自行车是举世公认最为节能环保的出行手段,作为早已名不符实的“自行车王国”,能够借着互联网东风意外重拾风采,是非常令人惊喜的收获。作为中国原创的共享单车,也在迅速地铺向国际市场,而且并非亚非拉难兄难弟,而是欧洲日本这样的发达地区,也是极为罕见空前的成就,证明了全世界对此模式的认可。

它们给百姓带来的便利实实在在。尤其在出行密集、高峰拥堵的大中城市,共享单车成功解决了近距离通勤的死结,无须公交车挤成图片,无须看出租车司机嘴脸,无须跟黑摩的讨价还价,只需掏出手机扫码……纵然企业的野蛮生长存在诸多不完善,受益的群众仍然无条件为其辩护,充分证明了民心所向,百姓欢迎这个新事物。

所以大前提就是,对这一切成果,需要珍惜,不要随意喊打喊杀。个别地方政府的粗暴围堵,不得人心。

珍惜当然不等于纵容。对于安全隐患和公共负担,以及不良经营的倾向,需要及时介入管理,政府责无旁贷,让良性的企业做大做强,让不轨的企业痛改前非,让不守法的使用者受到惩戒,这是必须的。

然而管理不等于收费,尤其在这个项目上不能轻言收费,为什么?首先因为其惠民的性质、公共交通的属性。而公共交通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全力保障和补贴的对象,原则上是倒贴都要鼓励的,而不是相反。

北京公交车一年补贴一百多亿,而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同一批基层百姓、同样的交通出行问题,还可以为公交地铁分流,降低补贴成本。

各大城市还曾动用民脂民膏建立起“公租自行车”,也是认准了这个节能环保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共享单车产业的雏形,然而由于其昂贵的桩位、天价的单车、僵化的管理……最终没有发展起来。政府曾经烧钱也没能搞成的好事,民营企业把它做成了,不花公家财政还能上缴利税,有什么道理去围堵、收费?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收费首先不得民心,收费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譬如所谓“公共资源占用费”,能解决什么问题?收少了不痛不痒,无序投放依然故我,收多了势必转嫁给消费者,提高使用成本引发民怨,同样未必能解决乱停乱放,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法治和科技。

为共享单车设定标准规范确有必要,可以从技术上解决大部分问题。譬如,实名注册并与信用账户关联,100%实现电子开闭锁和GPS定位,就可以杜绝儿童私自开锁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为成年人合法骑行进行有效制约。

车子的产权虽然是企业的,但是凭借科技手段,确保每一段骑行和停放都有具体使用人负责,就一定可以遏制违法使用的乱象。乱象就是因为没有监督、找不到人,很简单的事情。

无序停放问题实际已有技术方案,譬如用GPS定位实现的“电子围栏”等,配合充足的地面划线指引停放,并将小区内部、距离地铁出入口过近的冲突区域设为禁停区等……我们要相信技术的力量。

目前未能积极推动实施,并非技术不给力,而实际是出于博弈观望,单车企业那么多,如果不能一根线起跑,谁先自我限制谁先死。所以,一是标准贯彻不够坚决,二是企业消极应对。

所以在国家《指导意见》的后续,应该把行之有效的规范落实推行,譬如机械锁一律限期收回,强制建立共用的电子围栏数据库等等,确保大家公平竞争,同时做到令行禁止。

同时,作为快速发展的产业,管理也不可能一蹶而就,必须随时跟随经营模式和科技手段的变迁,以及群众的呼声,及时调整相关标准,实行精细化动态管理。行业变化快,管理也不能慢,谁都不能懒。

最后,作为习惯性围追堵截的大杀器:“总量限制”等老手法,要尽量杜绝。先不说群众对它没有好感,技术上讲,谁也不知道共享单车的需求量是多大,还是要让市场说话,让企业在公平的法治环境下自由竞争,民众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随着共享单车的便利性提升,对私人自行车的保有量是有个替换效应的,这个潜在市场量很惊人,当年自行车王国的鼎盛时期,一个特大城市就可达千万辆之巨,如今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更高,谁也摸不到平衡线在哪。

但无疑,这个出行比例距离当年的峰值越近,对解决环保拥堵的替代性就越好,我们不能自断其进程,这可能是解决汽车时代环保死结的天赐良机,谁扼杀其生命,无异于历史罪人。

而目前,全国共享单车总投放量才1600万(交通部统计),最多的上海刚刚突破百万,而广州投放量只有70万就惊呼“单车围城”,并声称要进行“总量控制”,在日后必将成为笑话。

作者:纸上建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广时评:城市管理,别让共享单车甩在后面
共享单车调研心得体会
共享单车考验社会共享思维
治理共享单车乱停放 得技术配套双管齐下
“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谁满足?
杭州已有共享单车44.86万辆 管理共享单车“杭州标准”昨天发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