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壮族“蚂 舞”探析(全文)

摘 要:拥有铜鼓的民族,基本都有图腾崇拜,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兰,南丹、天峨、凤山等世居于红水河流域的壮族,自古就崇拜青蛙(当地人称“蚂■”)。因此,他们每年都要过“蚂■节”,在“蚂■节”中跳“蚂■舞”,本文从“蚂■舞”的来源、铜鼓上的青蛙纹饰、花山崖壁画中的蚂■舞壁画等进行探析,以左证“蚂■舞”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保护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蚂■节”;“蚂■舞”;铜鼓面铸上的立体蚂■;花山崖壁画中的蚂■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43-02

流传在东兰、南丹、天峨、凤山等县的壮族“蚂■舞”(又称“青蛙舞”、“蛙婆舞”),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民间舞蹈艺术,这种原始舞蹈有几个特征:

一是酬神中的娱乐舞蹈,这种舞蹈是为了祭祀蚂■而跳,既有娱神的性质,也有自娱自乐的性质。

二是没有规范性。它不是哪个舞蹈专家创作的,而是流传在民间生活中的一种即兴舞蹈。没有严格的规范和严整的形式,只有几个比较简单的动作。

三是一种模拟性舞蹈。因为这种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体动作和手势,是和当时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审美印象,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模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部份都是模仿劳动过程,或者是模仿动物动作。

今天,我们对壮族“蚂■舞”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目的是探索如何使这个古老、原始的“蚂■舞”得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蚂■节”的来源与传说

“蚂■舞”也称“蛙婆舞”(汉称“青蛙舞”),天峨县六排纳洞村壮语称“跳蝰”或“携(xien)蝰”,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壮语则称“朝苗”。虽然叫法各异,但其舞蹈动作和程序都是与农业生产有关。

据《河池地区民族概览》“壮族”第三节中“风俗习惯”的记述:蚂■节又叫“蛙婆节”,是东兰、风山、南丹、天峨一带壮族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源于古代的图腾崇拜,至今仍在盛行(《河池地区民族概览》第25页)。

为何要举行这么一个节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红水河边有座凤凰山,山下有块好水田,田中有很多很多的蚂■,每年春季的惊蛰节后,就咕呱咕呱地叫不停,农家年年获得好收成。谁知当地有一个土官就霸占这块宝田,但他又嫌蚂■吵,就令长工烧了好几大锅的滚烫的开水浇到田里,把蚂■全烫死在田中。

第二天,这个土官患了重病,有一算命先生告诉他:“人间不能得罪蚂■,要消灾除病,你必须找人将蚂■拣起来,挑着蚂■敲锣打铜鼓走村串寨游说向蚂■道歉,并分发给各家各户,还要请歌手唱歌为蚂■送葬,为蚂■行孝一个月。” 土官怕死,急忙照办。据说,他们拣得蚂■足有20箩筐,请了好多长工挑着蚂■敲锣打铜走村串寨去游说,足足搞了一个月才结束,那土官也因此倾家荡产了。

说来也巧,当年凡是为蚂■行孝送葬的村寨,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此后当地的村民都年年为蚂■行葬致孝,而且还一年比一年隆重,流传至今变成了“蚂■节”。

二、“蚂■节”中的蚂■舞蹈

“蚂■节”的活动是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要持续到月底或者二月初一、初二结束。“蚂■节”中的几个重大活动是:1、找蚂■;2、祭蚂■;3、葬蚂■。但整个活动要进行十几个程序。

一、取仙水;二、找蚂■;三、立篙悬幡;四、孝蚂■;五、唱蚂■歌;六、集资筹粮备火把;七、制作蚂■桥;八、服装制作;九、面具制作;十、游田地村寨;十一、跳蚂■舞;跳“蚂■舞”是整个程序中最欢乐、最风趣、最热闹的场面。其内容包括:1、皮鼓舞;;2、蚂■出世舞;3、祭蚂■神舞;4、祭铜鼓舞;5、耕田舞;6、播秧舞7、榔树皮衣舞;8、驱邪除瘟舞;9、插秧舞;10、薅秧舞;11、丰收祭拜蚂■舞;12、打猎舞;13、打鱼捞虾舞;14、纺纱织布舞;15、繁衍舞;

十二、众人咒骂皇后;十三、大头仙驱瘟邪。

做完这些项目后,就到葬蚂■了。而葬蚂■的时间比较长,除唱蚂■歌跳蚂■舞外,表演者就利用这个时间做各种游戏。这些游戏一般由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统一安排,有竞赛式的、娱乐式的、也有一些杂耍技巧性的。

三、铜上的立体蚂■与花山崖壁画中的蚂■舞蹈

壮族先民崇拜蚂■ (青蛙),首先表现在铜鼓的纹饰上。从铜鼓面铸上的立体蚂■可以推断到东汉时代之前。因为广西历年挖掘出来的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冷水冲型铜鼓面都饰有蚂■塑像。而专家对这些铜鼓的流行年代大都判定是“公元一世纪的东汉初期至十二世纪的北宋年间”(《铜鼓艺术研究》蒋延瑜著第8至12页)。

“随着濮人向东迁徙,与东来的骆越人融合,出现了骆越铜鼓。……骆越鼓为壮族先民骆越人所铸造”(据范宏贵、顾有识编的《壮族论稿》中的“壮族及其先民的铜鼓”第292页)。

广西著名的铜鼓研究专家蒋廷瑜在《铜鼓艺术研究》一书中专门论述了壮族铜鼓的“青蛙塑像”,“铜鼓上最大量的塑像是青蛙。除了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石山寨型铜鼓和晚期的麻江型铜鼓没有青蛙塑像之外,其它各个类型的铜鼓都毫无例外地有青蛙塑像(蒋廷瑜著的《铜鼓艺术研究》第80页)”。

广西著名民间艺术家蓝鸿恩在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的《壮族青蛙神话剖述》中曾指出:壮族是崇拜青蛙的,在著名的左江崖壁画里,“每个人的形象都是叉开双脚,两手拱起,手指和脚趾叉开,形同青蛙。……红水河中游的“蚂■舞”是用竹子扎成青蛙形状,如同人们舞狮子一样拿来舞弄,步法全按青蛙跳跃形态,这是青蛙表演”(《广西民间文学丛刊》1985年第12期)。

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是我们国家发现崖壁画中最大的一处,是古代壮族先民的优秀文化遗产。崖壁画上有上千个人物图象,其图象中的动作和姿势几乎都是双手向上弯举,双脚向下屈膝叉开,模仿蚂■站立起来跳跃的动作。壮族祖先因为崇拜蚂■,因此在祭祀时都模仿蚂■的动作进行舞蹈。我们看花山崖壁画的各种舞蹈动作,大都是模仿蚂■动作,让我们联想到当时的广西左江一带发大洪水,驱妖降魔的师公为了施法降洪水而画的,他们边念咒语边跳“蚂■舞”边画,直到水降到一定的位置才停下来。花山崖壁画是宗教活动的历史遗址,是战国至汉代遗留下来的充满宗教色彩文化的产物。铜鼓面上的立体蚂■与花山崖壁画上的蚂■舞蹈,都是表现从远古时代起,壮族祖先崇敬蚂■ ,祭拜蚂■,将蚂■视为神灵。因此,我们说这种舞蹈是一种酬神的舞蹈,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民间舞蹈艺术。

四、敲击铜在“蚂■舞”中的作用

据《河池地区古代志书整理汇编》录载,“马援于交址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式。按:蛮俗最尚铜鼓,相传即伏波所遗,时有掘得者。其制如坐墩,空中极薄而坚,花纹细绉甚精古,四周有小蟾蜍(即青蛙,作者注)昂首环向,受击处平如镜面稍厚,叩咚咚,如不作铜声。盖南方易雨而铜鼓经霖潦湿露,其声尤清越。云诸蛮战阵祭享合乐皆用之”(《河池地区古代志书整理汇编》184页)。“河池瑶壮十居八九,……祭祖宴宾,多从其厚,惟喜鬼跳神,汉人时或效之”(《河池地区古代志书整理汇编》174页)。古代的壮族人比较崇拜铜鼓,把铜鼓视为神灵的化身。他们认为铜鼓是神器,可驱邪赶鬼,可呼风唤雨,可求来年丰收六畜兴旺。因此,“蚂■节”中在“找蚂■”、“祭蚂■”和“葬蚂■”的过程中,必须要敲击铜鼓,他们说有铜鼓祭祀才灵。

东兰、南丹、天峨一带的壮族敲击铜鼓来伴奏跳“蚂■舞”己成为固定的格式,一般要用大皮鼓一个,铜鼓最少4个,分公母不同声音。皮鼓也是敲击鼓心和鼓边,形成了高低有序变化进行。有的地方还吹奏着唢呐伴奏,还加锣和钗等,场面热闹非凡。“蚂■舞”就是在这种铿锵的节奏中翩翩起舞。上面己说,“蚂■舞”是娱神、酬神舞蹈,但也不纯是娱神、酬神,因为在舞蹈中,有不少是娱人的舞蹈。

五、河池对“蚂■舞”的保护与传承

广西河池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按照中央国务院及文化部的有关指示,“毛南族花竹帽纺织工艺”、“壮族蚂■舞”、“壮族舂榔舞”等24个项目己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池对“蚂■舞”己作了保护和传承的努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和提高,“蚂■舞”在今后的文化市场中能否占一席之地,那就就看今后人们对“蚂■舞”的不断认识、改编和创新,使它能适应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观念、新的形势。

参考文献:

[1]范宏贵,顾有识编.壮族论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书号:ISBN7-219-01099-0/I・304.

[2]蒋廷瑜著.铜鼓艺术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书号:ISBN7-219-00991-7/I-263.

[3]黄相编著.壮族歌谣故事风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书号:ISBN962-450-195-5/D・42226.

[4]广西河池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河池地区民族概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书号:ISBN-7-5435-0703-X/G・58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明花山壁画
【广西】神秘莫测左江宁明花山岩画
壮族的蛙崇拜文化
旅途见闻故事:广西左江花山崖画 千古留画 壮家山魂
34个“广西之最”都在这了,看看你家上榜了没?
经络的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