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古田特产
  古田银耳,福建省古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内外市场上的银耳80%以上产自“食用菌之乡”福建省古田县,1998年古田食用菌产量达1.8万吨(干品),总产值近4.2亿元,其中银耳产量8000吨,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福建古田银耳。

古田银耳
        产品特点
  古田银耳耳片全部展开,没有小耳蕾,形似牡丹花或菊花,朵直径12厘米~16厘米,朵鲜重150克~250克,耳片呈粉白色、下垂,弹性变差。总糖≥8%,蛋白质≥6%,含水量≤15%
  产地环境
  古田县地处鹫峰山脉南端,以中山山地为主,大部海拔500米以上。地势西、中、北部高,西南、东南低,溪谷相间。境内山地丘陵300.3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4%;耕地45.05万亩,占13%;水域10.8万亩,占3%。地势分别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两高两低马鞍状,其间重山叠嶂,溪谷遍布。气候属中亚热带型,夏长冬短,春秋对峙,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兼之。年均气温16-21℃,年降雨量1400-2100毫米,日照时数1894.9小时,无霜期276天。1958年,国家在古田县兴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我国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筑起长412米、高71米的大坝蓄水,淹没了逾千年历史的古田旧县城,形成了水域面积达37.1平方公里、蓄水量为6.41亿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1989年又因建闽江水口电站,淹地2万余亩,移民2万余人,新建黄田、水口两镇。1994年,水口电站跨江巨坝竣工,上流水位提高65米,形成境内水域面积34.8平方公里的大水库,库容量26亿立方米。
  古田县地理环境和气候成为驻留暖湿气流的“聚宝盆”,再加上两大水库散发出来的大量水分,形成这里独特的气候环境:冬暖夏凉、雨水充沛、空气湿润、光照充足,春、夏、秋三季云遮雾绕,成为银耳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
  历史渊源
  20世纪60年代末,始行人工栽培银耳。外贸公司从漳浦县步文真菌站首次引回银耳菌种,创办古田县外贸公司西山菌种站,向社会供应银耳菌种1万多瓶。同时,大桥镇苍岩村姚宜孝从松溪引进段木栽培银耳技术;大甲乡彭兆燧也开始培育银耳菌种,并采用段木接种栽培。银耳生产周期需200天左右,每立方米木材仅收干耳100克~450克,价格每公斤120元~240元。其主要产地在大桥、大甲公社的一些地方,未形成批量生产。
  1969年,大桥公社沂洋大队苍岩真菌所姚淑先引进上海农科院及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银耳木屑瓶栽,首试耳木分离法瓶栽银耳,1977年春试验成功。翌年,栽培5000瓶银耳,每50公斤木屑产银耳5公斤,比段木栽培增产15~20倍,生产周期只35~40天,比段木栽培缩短50~150天。闯出一条产量高、耗材少、盈利高,生产周期短的栽培银耳新途径。瓶栽银耳技术逐步推广到境内小东、北路、西路和南路的部分村庄。

古田银耳
  1979年,吉巷乡前垅村青年农民戴维浩取得栽培容器的新突破,即使用进口薄膜袋装料,打孔接菌,以卧式排架出耳,每50公斤木屑可收5公斤干耳。该法试验成功使成本大为降低,促进了银耳大批量生产,1980年全县银耳产量达104吨,比上年增长15倍。
  1983年,姚淑先等首先引进棉籽壳试种银耳并取得成功,棉籽壳取代木屑作为主原料栽培银耳的成功,变废为宝。此后,全国利用棉籽壳生产银耳供应市场,节约了大量木材,同时使单位产量提高30%。同年,古田县使用推广食用菌机械,年产量从1983年的978吨猛增至1984年的1927吨,比增197%。
  经过20年栽培实践的淘劣促优,至1990年,全县形成600多个栽培银耳专业村,其中重点村30多个。同年,全县银耳产量达2105吨,产值10029万元。
  21世纪以来,古田银耳又广泛推广工厂化生产,该工艺是建立银耳生产专用房,实行工厂化管理、无公害化种植。
        银耳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具有补脾开胃的功效以及滋阴润肺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含有丰富膳食纤维,可助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因此受到广大爱美人士的喜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古田推广新法栽培猴头菇
丁湖广|古田县食用菌小史
王炜皓丨闽东之光:“圣耳之父”——姚淑先
茶树菇周年生长栽培技术
适于北方引种的食用菌
古田:一朵菌菇,如何撑起百亿大产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