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屠呦呦,当代的“神农”,实现中国本土诺奖“零的突破”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女士从传统中药中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artemisinin),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获诺奖的“零的突破“,也是全球华人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 #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尽管青蒿素的发现距今已四十余年,荣获诺奖是实至名归。

居住在城市里的我们,生活条件比较好,可能对疟疾没有什么感知。

但在科技和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全球每年还有2亿人感染疟疾,超过40万人死亡。正是因为这个疾病的凶残,我国把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

屠呦呦和同事参考《肘后备急方》 中记载的“治疟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

目前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联用的“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成为治疗恶性和重症疟疾的推荐疗法之一。

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70%以上是5岁以下的幼儿。但是,得不到ACTs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600万到6900万之多。

一、“三无人员”屠呦呦

中国和世界肯定屠呦呦,是对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的认可。

早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就引起中国舆论的深度关注和讨论。

此次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引发了激烈的分歧。

因为屠呦呦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更无中国两院院士头衔,被很多人戏称为“三无”人员。

她连续获得“拉斯克奖”与诺贝尔奖,是国内某些领域的科研评价体制问题,还是世界奖项高估了屠呦呦?

二、诺奖为何颁给屠呦呦

事实上,诺奖的评定准则有两个:第一,原创性;第二,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

屠呦呦的原创性体现在:她从上百种民间治疟药方中(多数都不靠谱),在同事的前期工作和东晋葛洪古方的启发下,锁定青蒿。

在提取方法上,屠呦呦富有创意地利用乙醚,在中性pH条件下,首次可重复地提取出对动物疟疾模型有效的粗提物,跨越了疟疾治疗这个科研项目最大的技术门槛。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指出,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在她的研究基础上,屠呦呦的团队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发现了更高青蒿素的药源,用化学分析手段得到了纯化的单一成分,分析了它的化学性质,解析了它的分子结构,并在病人身上进行了有效的临床试验,最终确定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挽救了几百万恶性疟患者生命。

屠呦呦等人四十多年前做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普遍应用,直接产生了治病救人的效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屠呦呦等个人的成就并未获得国内相关机构充分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

三、为何屠呦呦的研究很艰难

中国和世界肯定屠呦呦,是对屠呦呦在艰苦环境下所取得科研成果的迟到感谢。

屠呦呦在诺奖颁奖典礼的发言中,并没有过多提到研究的心酸。她说: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

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实际情况是,屠呦呦和团队能够提取出青蒿素,异常艰难。

20世纪50年代,中西方长期隔离,科研条件艰苦暂且不论,团队也无法获得世界最新研究成果。

十年浩劫,知识和文明受到肆意践踏。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因各种原因被停止工作、靠边站,甚至面临牢狱之灾、性命之忧。

七八十年代,科研工作渐渐恢复。但是很多学生从未上过生物学课,更多是农业基础知识。同时“两弹一星”和国防投入耗资巨大,在资金有限情况下,医学科研项目很难得到支持。

尽管道路险阻,但在屠呦呦之前和之后,还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完成了大量药理、毒理试验,最终实现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

屠呦呦在40年前做出的成果,是在中国本土做出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工作,是中国近代新药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现在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方式进行毒理、病理测试,真正为人类所用。

屠呦呦获诺奖,引起中国公众对中国科学家的注意,也引起了各界对中药化学成分和现代化之路的关注。

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中西医药应该在现代科学的指导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中国人曾经、正在为人类的健康、减轻人类的病痛做出重大的贡献,在将来,我们会更大程度地贡献自己的科技成果和研发力量。

中国人告诉科学界:我们来了,以后会经常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88岁的中国老太太,低调寡言、不近人情,可她凭什么让全世界为她鼓掌?
屠呦呦获诺奖作文素材+写作范文
呦呦鹿鸣,屠呦呦不鸣
诺奖后又有突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怎样的贡献?
屠呦呦,为什么能够独自代表青蒿素获诺奖?| 众口谓
你们知道疟疾吗?屠呦呦是谁?青蒿素是什么?让你一看就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