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城未竟秦皇崩——河套访古之三

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人们把秦始皇比作桀纣一样的暴君,修筑长城成为其罪行之一。“泪满征衣怨暴秦”,历代文人在诗词里刻画出了一个暴戾恣睢的秦始皇,描绘出了一道用血泪和骸骨修筑成的万里长城,演绎出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秦国到底修了哪些长城?秦始皇又是怎么修筑万里长城的呢?

从秦昭襄王开始秦国就开始修筑长城了,战国秦长城不断向西北方向延伸的过程,也是秦国不断兼并它国开疆拓土的过程。《史记·匈奴列传》载“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时……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灭义渠在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大约从这一年开始,秦昭襄王在义渠故地修筑长城来防御鄂尔多斯境内的林胡和楼烦。这个时候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无定河北岸)以北的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还是赵国的领土,秦昭襄王长城还没有进入鄂尔多斯境内,更没有到达阴山下。

经过考古专家的田野调查认为,秦昭襄王长城西部起始于甘肃省临洮县北新添乡三十里墩杀王坡。秦昭王时期修筑的长城向东经甘肃、宁夏进入陕西省吴旗、志丹、靖边、安塞、子洲、绥德等县,止于榆林市榆阳区的鱼河镇。鱼河镇明代以来称作黑土圪垯,这里是无定河与其支流榆溪河交汇处,古称鱼河堡,秦汉时上郡的郡治肤施县便在附近。从杀王墩到鱼河堡的长城长约750公里,把秦国的陇西郡、北地郡和上郡圈在了长城内,拒林胡、楼烦于长城之外。

战国末年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不断开疆拓土,不断增修秦昭王长城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鄂尔多斯市境内。新补修的长城过无定河经榆林市北进入神木县,沿窟野河向北由府谷县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战国秦长城由伊金霍洛旗进入准格尔旗,再向东北进入达拉特旗,向西进入东胜区铜川镇,终止铜川镇店圪卜村西南约1公里处。据考古人员实地调查,战国秦长城在鄂尔多斯境内全长94公里,构筑方式有石块垒砌、毛石干垒、石块堆积、土夯筑四种。伊金霍洛旗境内纳林陶亥战国秦长城,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段落,这也是鄂尔多斯境内修建最早的秦长城,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先生推测,战国秦长城修至鄂尔多斯市,应该在长平之战之后。

今天,在鄂尔多斯市境内还有两段秦长城遗迹,即鄂托克前旗秦长城和新民堡秦长城。准确地说这两段长城应该是蒙恬逐退匈奴收河南之地修筑的,是秦统一六国后修筑的,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鄂托克前旗境内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秦长城,起自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四十堡小队东南3.1公里处,止于特布德嘎查十三里套小队西1.4千米处。这道大体上东西走向的长城,东西两端均可与宁夏境内的长城相连接,把河套地区包裹在了秦王朝的腹地。宁夏的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是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隋长城,张文平先生认为该段长城认为隋长城的说法疑点很多,从分布和走向来看这段长城向西可抵黄河对岸乌海市的桌子山长城相连接,向东与战国秦长城相衔接,应该是秦国在北地郡北侧修筑的防御体系。

在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新民堡村也有一段长城。这段长城东起于新民堡村附近的西岸,西部端点已难辨识,土墙仅存1.8公里,大部分已湮没于农田之中。学术界对其年代争议很大,有人曾认为该段长城为战国时期的秦长城和魏长城,有人认为是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修建的长城,还有人认为是汉武帝北逐匈奴前修建的西汉长城。张文平先生说,这段长城沿线有泥质灰陶遗片,纹饰多为是具有秦代和汉代早期特征的绳纹、抹断绳纹等,应该明确为秦朝始筑、西汉早期沿用的长城,这段长城意图延伸过河与乌拉山西山嘴附近的赵北长城衔接起来,将黄河两岸的平原包围起来。

战国之世七雄争竞无遑北顾,占据阴山南北及河套平原的匈奴羽翼渐丰。第一代匈奴单于头曼的王庭设在了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北的阴山南麓,和秦、赵、燕三国邻边,但实力还无法与中原强国争衡,战国末赵国的良将李牧使“匈奴不敢入赵边”。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将占领的赵国云中郡沿置为郡,疆土拓至阴山脚下,这一时期秦的西北界还在土默川一带,巴彦淖尔市的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匈奴活动的范围。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这个“河南”不仅包括今黄河几字湾内的鄂尔多斯市,也包括了今天巴彦淖尔市,因为这个河指的是“北河”,即清代已淤塞的乌加河,历史上这里才是黄河的主河道,水量远大于现今的黄河主河道南河。“头曼不胜秦,北徙”(《匈奴列传》)到了阴山之北的荒漠草原。

根据《史记》记载,为了防御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匈奴被蒙恬斥逐北徙后,秦始皇开始加强系统防御体系的修筑。首先,修筑一条“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始皇本纪》)的长城,这条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蒙恬列传》)。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万里长城;其次,移民实边来守边。把罪人和戍卒发配到新收的河南地,即“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匈奴列传》),就是说把内陆的罪民和戍卒充实到这新筑的四十四个县城中;最后,就是修筑直道。《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2年修秦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蒙恬列传》记载蒙恬负责修通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秦直道从咸阳一直向北,从陕西省进入鄂尔多斯市境内,从达拉特旗昭君坟渡过黄河,到达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

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修筑,主要沿用了战国秦长城、赵北长城和燕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载长城“因边山险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从临洮(今甘肃省岷县)经宁夏的长城进入内蒙古乌海市和鄂托克前旗,沿用以前修缮的鄂托克前旗和新民堡的长城,然后由达拉特旗境内过黄河,与乌拉前旗境内西山嘴附近的赵北长城衔接起来。在阴山河套地区,秦始皇长城主要沿用了赵北长城,从乌拉山西山嘴沿乌拉山、大青山南麓向东直到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卓资山附近,蜿蜒进入河北省境内与燕北长城相接。据内蒙古文物研究所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李逸友先生实地考察,大青山以南的赵武灵王长城,大部分为秦代所沿用,只是个别地方有新筑,个别地方利用了山险。

秦国都城咸阳直北的阴山河套是防御匈奴的重点,因此在修筑连接万里长城的同时,蒙恬同时修筑了阳山长城以加强防御。《蒙恬列传》载蒙恬“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这里的“河”指黄河在巴彦淖尔境内的故道乌加河,“阳山”是相对于“阴山”而言,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黄河原主河道乌加河之北的阴山称作阳山。蒙恬所修的阳山长城西起于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旗交界处,经乌拉特中旗进入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然后由西向东进入包头市固阳县和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最后进入新城区毫沁营乡,沿大青山南坡向东南延伸在新城区坡根底村东侧与赵武灵王长城相交会。这段全长约410多公里长城大体沿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的山脊北坡延伸,将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的明安川一带组成的“北假中”包围起来。

这样在秦始皇时期阴山河套地区有了两道防御匈奴南下的防线。一道是阴山南麓的秦始皇长城,这是修缮赵北长城而成,以土夯为主。另一道便是“北假中”北侧的蒙恬阳山长城。这两道长城将匈奴彻底赶出了肥沃的河套地区和明安川一带,使他们不能以河套地区为据点直接威胁阴山南麓。从地图上看,蒙恬阳山长城保护的地区向南正对着秦国都城咸阳,如果从咸阳向北划一条直线为“秦直道”,这条秦直道直抵阴山脚下的麻池古城,这也是秦直道修筑的战略意义所在:一旦长城沿线和边境出现警情,直道可以迅速向边境地区输送军队和物资,考古发现秦直道每隔15公里左右就有一处兵站,沿途约有30多处兵站。所以,秦直道尽头一带的长城修筑最为用工坚固,今天所能看到的小佘太和固阳秦长城修筑最为用工精细,尽管好多是汉代缮治。

秦始皇时代在阴山河套地区修筑的这两道长城战略构思是高明的,可以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是递万世而为君的长久治安之策。可惜秦朝国祚短暂二世而亡,没有完成这样宏大的防御体系的建设。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西北斥逐匈奴开始,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短短五六年是修筑不完延袤万里的长城,秦亡时长城成了一个“半拉子工程”,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缮治加固并增修,完成了秦始皇时期蒙恬的战略构想。张文平先生说,最新长城调查的结果表明,秦始皇万里长城主要沿用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长城,新筑了连接这些长城的线路;蒙恬所筑阳山长城沿线可见个别秦代修筑的长城墙体、烽燧和障城,其主体均属汉长城。

但历代相传修筑万里长城已成为秦始皇的“暴政”之一,“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这一“暴政”已成为历代文人讽咏不绝的题材。在文人们的笔下,长城是白骨撑起来的,“长城窟,下见征人骨。长城窟虽深,见骨不见心。谁知征人心,怨杀秦至今……”“古来长城窟,中有战士骨。骨久化为泉,马来吃不得……”;在文人们的笔下,长城塞下血泪成河,“长城窟深战骨寒,万古牛羊饮冤血”“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在文人们的笔下,不施德政的“暴秦”是愚蠢的,“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仁守国自固,不仁祸期宏。祖龙不知此,纵暴劳苍生……”。遍览历代歌咏长城诗,我们看到的是骷髅和血泪。万里长城积聚沸腾的民怨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宋刘克庄《蒙恬》诗云“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其实从蒙恬统兵的数就有不断的夸大,《史记·匈奴列传》作“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蒙恬列传》及《秦始皇本纪》并作“三十万众”,《淮南子·人间训》已经增益成为“五十万”。

后来,民间还演绎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使人们更加对嬴秦痛恨不已。其实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的齐庄公时代,这个记载于《左传·襄公二三年》的故事,说齐庄公的先锋杞梁攻打莒国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妻时向她吊唁,杞梁妻不以郊吊为然,“齐侯吊诸其室”。到了汉代演绎成了孟姜女哭夫崩城的故事,到了唐代已有了杞梁妻哭倒长城的完整故事,哭倒的是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明代开始还出现了给孟姜女立祠立庙的风俗,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也作万希郎)被秦始皇抓去筑长城的故事渐成妇孺皆知的故事。其实万希良是“万杞梁”的谐音,秦始皇实在是给比他早300多年的齐庄公背了锅。文人们绘声绘色地给这个故事添油加醋,唐代诗僧贯休的《杂曲歌辞·杞梁妻》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杞梁妻成了诗人们笔伐暴秦的又一个流行题材,“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匈奴驱向长城外,当日蒙恬计未非”,秦始皇让蒙恬斥逐匈奴筑长城是非常必要的,把修长城作为秦始皇的“暴政”实非公允之论。长城未竞秦皇崩,秦始皇和蒙恬没有修成他们规划的防御体系,到了汉武帝时终于完成,才有了卫霍的功劳,才真正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才有了“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大汉气魄。秦始皇真有那么罪大恶极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第五“秦隋之恶”条云“自三代讫于五季,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所麾斥者,莫若秦与隋,岂二氏之恶浮于桀、纣哉?盖秦之后即为汉,隋之后即为唐,皆享国久长。一时论议之臣,指引前世,必首及之,信而有征,是以其事暴白于方来,弥远弥彰而不可盖也”,此实为诛心之论。后来的文士不敢对当时朝事置喙,只能极力渲染秦朝和隋朝的残暴不仁。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秦始皇实在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在统一天下短短几年,便完成了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辆轨距等,同时收军器、堕城郭、决川防、夷险阻,防止六国死灰复燃,又在北方修筑长城和直道使匈奴和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不敢窥边,这样浩大的一系列工程和制度设计,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大一统走向,“秦王手创万世业”,所以柳宗元在《封建论》里说“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现代的考古成果显示,好多关于秦始皇的暴政其实是人们有意归恶于这位目光如炬持虑深远的皇帝。就像考古发现秦时长城汉时修一样,极尽奢华的阿房宫只是一个传说,根本没有建成的阿房宫仅有地基而已,项羽火烧阿房宫更是子虚乌有之事。

  “长城万里英雄事”,如果不是秦皇汉武修筑长城斥逐匈奴,哪里会有后来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请求为臣,哪里会有自汉宣帝之后“数世不见烟火之警”的和平。“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金秋时节伫立于长风浩荡的秦长城遗址旁边,我遥想“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的威仪,我浮想“六国敛袵朝秦王”的场景,我感佩“秦王筑城三千里,西自临洮东辽水”的气魄。(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城是从哪里被连接起来的
什么是秦直道?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秦直道?
匈奴传《七》大秦帝国的如意算盘
邯郸去疢:秦时明月汉时关
游牧民族第一强国:先秦时期的匈奴汗国(公元前300年~前215年)
秦始皇之所以被称千古一帝,除万里长城外,其实还有一项逆天工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