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熟读与深思
熟读与深思(2010-01-21 10:06:11)

读书是我们所有的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这里说“我们”是指儿童、少年、成年、老年,所谓活一辈子,读一辈子。要是做学问的人,就更应该研究一下如何读书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的句子。安惇是一个秀才,他考举人不中,准备回家,苏轼写了这首诗送给他。“失解”,就是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苏轼劝慰他,不要以是否中举为念,重要的是回去读书既要“熟读”又要“深思”,务必把其中的道理弄明白。 

一般人理解这两句诗,都会把重点放在第一句上,那就是“旧书不厌百回读”,即反复读,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理解当然是不错的。“旧书”或理解为好书、经典著作,一定要读多遍,甚至背诵下来,那么才能逐渐的用自己人生的体验去理解。对于读中国书的人来说,自然也要一定的阅读面,但不要一味追求阅读的量与面,与其读十本书,不如熟读其中一本书。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古汉语老师是陆宗达教授,他是章黄学派(章太炎、黄侃)的传人。他一生把《孟子》和《说文解字》两部书背个滚瓜烂熟。给我们上古汉语课的时候,他从不带讲稿之类的东西,只带几只粉笔。一堂课就讲4个字。

把每个字的原义、引申义、再引申义侃侃讲来,中间穿插一些小故事,清晰,生动,吸引人,学生们很喜欢他的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多么“可怕”,我们今天的人已经很难达到这种程度了。所以,我是主张读古代经典是必须“熟读”的。“熟读”到那一行行的字词句变成自己的血肉。可以随手抓来就用。我把这“熟读”的过程,称为“入”的过程。这就是每读一遍,你都进入一点,一直读到完全进入为止。其实对于搞中国学问的人,面不要太宽。例如你一生研究一本《左传》就可以。你不但要熟读《左传》本身,摸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摸清《左传》与当时史官制度的关系,考证它的作者,还要弄清楚《左传》的各种版本,研究历朝历代的学者对《左传》的考证、注释、理解等,加在一起要读的书就很多很多,但所读的书都以《左传》为中心,都不离开《左传》,然后你自己的关于《左传》的著作就会一本一本写出来。 

但是我觉得解“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人,可能对诗中“熟读”两字印象很深,但对“深思”两字却缺少理解。实际上对于某一部书仅仅“百回读”,仅仅“熟读”,是不够的。因为“百回读”、“熟读”还只是停留在“入”的过程,也许更重要的是“深思”,“深思”好像是更深地进入,实际不是。“深思”不是继续“熟读”,而是从书中跳出来,回望书中所写所思,就像一个登泰山的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从一个更高的视点来思考书中的意义与价值的方方面面,这样你就会有所发现,甚至发现你读的书的种种不足与缺憾。这才真的进入研究过程。如果说“熟读”是“入”的话,那么“深思”就是“出”了。先“入”后“出”,这样才会有自己的读书心得,你把自己的心得整理出来、提炼出来、概括出来,这也许就是学问了。对于文科,不要老是讲什么创新,重要的是心得。要获得心得就非“深思”不可,非“出”不可。这也是我对读书、研究的一贯的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
文以载道丨苏东坡:旧书不厌百回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全诗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0、读书要熟读精思
【古代读书诗】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