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札记40:司马光与书局诸人的关系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更有情怀

司马光与书局诸人的关系      

 

      

司马光与刘恕、刘、范祖禹三人交情深厚。除范祖禹是温公的地道晚辈外——范祖禹的从祖范镇,是司马光的好朋友,刘恕、刘与司马光又有同事之谊。三人皆因史学才干得到司马光的赏识。

      

刘恕、刘与司马光的政见之所以能拢到一起,我想应该是在经常接触的过程中,互相影响的结果,没有事实表明温公有刻意拉拢的嫌疑。刘恕、刘两人,之前和王安石的关系都相当好,王安石亦赏识刘恕的才干,曾想拉他参加三司条例司(王安石主抓变法的机构),刘恕借故推辞。及吕诲为御史中丞,上书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必误天下,因而得罪罢职,出知邓州。刘恕往见安石,劝他变更不合时宜的新法。王安石怒,脸色铁青,刘恕也是牛脾气,于是绝交。待司马光出知永兴军,刘恕担心受到王安石的不公正对待,也告归南康去了。

      

亦与王安石有旧,但政见也不合拍。熙宁中,朝廷酝酿“教改”,刘与王安石的立场就相左。审阅廷试卷子时,王安石的高徒吕惠卿将阿时者列为高等,有批评时政者居下,刘覆考,悉反之。刘的这个脾气和司马光相似,所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诚然。嘉六年(1061),司马光做考官,看到两个考生的卷子,辞理高绝,切中时弊,考官胡宿力请黜之,司马光不同意,说:“若不蒙取录,恐天下谓朝廷虚设直言极谏之科,而日后将以直言为讳。”乃复收入等。这两个考生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苏轼、苏辙兄弟。当时王安石为知制诰,对苏轼的文章看不上眼,不肯撰制词,范镇只得改命他人为之。写《司马光年谱》的顾栋高说:“盖此时气类已微分矣。”于是刘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论新法不便,惹怒王安石,斥通判泰州,两人至此相失。

      

刘恕的儿子刘羲仲在《通鉴问疑》一书中说,一切删削悉出君实之手。这话没错。书局诸人尽管在具体问题上,各人也有各人的主张,但总体上拿主意的还是司马光,也都能服膺司马光的“学术权威”,诸人的不同意见便各以文牍传世。在《通鉴》开篇于三家分晋的问题上,刘恕就有不同的看法,尝问疑于温公,《通鉴》为什么不从远古起笔,或者直接上承《春秋》也可以啊?司马光说,周平王之后的事,尽在《春秋》,孔子之经不可损益,而经又不可续。其实司马光这是客气的说法,温公起始三家分晋,是有他很深的道理在里面的,“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他写了一篇“臣光曰”来阐述他的理由。于是刘恕动手作了《通鉴外纪》,起始伏牺氏,至三家分晋前。其在自序中说:“公为历代书,而不及周威烈之前,学者考古,常阅小说,取舍乖异,莫知适从。”刘恕是想弥补《通鉴》不写三家分晋前之史事的缺憾,他曾嘱托司马光,他年如果作前后纪,可删削《通鉴外纪》之烦冗者而为《前纪》。只是温公在编撰《通鉴》之前,就撰有《历年图》七卷本,“上采共和以来,下讫五代”,之后又有《百官公卿表》十卷,叙列宋朝官制。后来温公将这两书合编成《稽古录》,起始时间上溯至伏牺,多少也算是对刘恕的交待。至于司马光有没有采用刘恕的书,史无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温公并没有删削《通鉴外纪》而化为己用。刘恕对温公不别正闰的问题上也有过质疑。

      

入书局后也写过一部作品,《编年纪事》十一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因司马温公所撰编次”,大概可以看作是《通鉴》的节选本。但无迹象表明,刘与温公就史实上有严重冲突的地方。范祖禹职分唐史,因此之便,著《唐鉴》十二卷,其《唐鉴》自序说:“臣祖禹受诏与臣光修《资治通鉴》,臣祖禹分职唐史,得以考其兴废治乱。”范祖禹采唐事可为法戒者,作论三百六篇,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作者)说:“议论佳者,已俱采入《通鉴》。”后人对是书评价甚高,称深明唐三百年治乱。范祖禹编是书,史学主张有与司马光不同者,如《通鉴》以武后纪年,而《唐鉴》则据《春秋》书法,系之中宗,称“虽得罪君子,亦所不辞。”

      

《通鉴》编成,司马光并不是功劳独揽,却是对书局诸人眷顾有加。刘恕不幸早逝,疑憾未见书成。司马光在《乞官刘恕一子上札》中推刘恕于书局诸人中“功力最多”,今书成奏御,臣等皆蒙恩褒赏,独恕一人不得沾预,良可矜闵,乞用黄鉴梅尧臣例,除一子官,庶平生苦心竭力不为虚设。诏录其子羲仲为郊社郎。元七年,《通鉴》版成,诏赐刘恕家一部,司马光还特地交待刘羲仲,如有好读书者要看《通鉴》,应与之共享,不要吝啬。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在《荐范祖禹状》中说:“臣于熙宁三年奏范祖禹……同修《资治通鉴》,至今首尾十有五年。由臣顽固,此书久而未成,至祖禹淹回沈沦。祖禹安恬静默,如可以终身者。臣诚孤陋,所识至少,诚见祖禹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于士大夫中,罕遇其比。今所修书已成,窃为朝廷惜此良宝,伏望陛下或使之供职秘省,观其述作;或使之入侍经筵,察其学行。自余进用,系自圣衷。”诏以为秘书省正字。

      

独刘出了大力,却没能得到奖赏,原因是,朝廷认为刘在京东转运使任上办事不力,坐废弛,黜监衡州盐仓,故不及。“转运使”一职始设于宋太祖,掌管一路财政,地方官包括节度使都无权过问,“于是财利归于上矣”。刘为京东转运使时,务为保全百姓,财政收入滞后(我认为是故意抵触新法),而取代刘的吴居厚严格按照朝廷的法令办事,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乃追坐其废弛。元元年七月二十三日,中书舍人苏轼同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上奏《乞留刘状》,共力荐之。“右臣等伏见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刘,近自襄阳召还秘省,旋以病,乞出守蔡州。自受命以来,日就痊损,假以数月,必复康强。谨按名闻一时,身兼数器,文章尔雅,博学强记,政事之美,如古循吏,流离困踬,守道不回。此皆朝廷之所知,不待臣等区区诵说。但以人才之难,古今所病,旧臣日已衰老,而新进长育未成,如成材,反在外服,此有志之士,所宜为朝廷惜也。欲望圣慈留京师,更赐数月之告,稍加任使,必有过人。臣等备员侍从,怀不能已,冒昧陈论,伏候诛谴。谨录奏闻,伏候敕旨。”(《苏东坡全集》)始召拜中书舍人。

      

可能是避嫌,公亦未荐其子司马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历史】刘恕:呕心沥血编国史
如果没有他们,《资治通鉴》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
如果没有他们
中国人都知道的正统史册,编写者都是奇葩大牛,你认识几个?
司马光:如何编撰《资治通鉴》?利用怎样的方法?
《资治通鉴》是如何修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