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悟| 太极拳推手中的绵沉轻灵

在近年的推手交流中,我遇到不同风格的拳友。具体体现为轻灵和混厚。在所接触的人中,几乎没有一位能将这两种风格完美地集于一身。我一直怀疑轻灵的很难玩出混厚,混厚的也不见轻灵。读了这篇博文,我对轻灵与混厚有了新的理解:轻灵与混厚既可以是不同身形、不同个性修炼者的侧重风格,同时这两种风格亦有因果关系。松沉为轻灵的前提,轻灵是松沉的结果。我不禁想起那句话:去僵求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我以为,松沉还只是一个阶段,轻灵应是松沉后的产物。为了将轻灵与太极操中的漂浮作个区别,我打一个比方以作区别:轻灵是牵着线绳的风筝,掤劲不丢;漂浮是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倘若对绵沉感、轻灵兴趣,不妨读读王荣泽的这篇文章。


太极推手从 的角度来讲,有两种比较明显的风格:绵沉和轻灵。与此相同,则走架的风格也主要分为绵沉和轻灵两种。从理论上讲,习练太极拳功夫者应该是绵沉、轻灵兼而有之,沉时静如山岳,轻时动若脱兔,但是具体到不同体质、性情的人,就会是或偏重绵沉或偏重轻灵。一般情况下,体型硕大者偏重绵沉,小巧精瘦者偏重轻灵。拳家谈练拳心得,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经意间或侧重谈如何绵沉,或侧重谈如何轻灵。作为习练者,应该知道绵沉和轻灵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同的用意、不同的练法、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与不同的作用。

 一.绵沉

 不管体型是硕大还是小巧,在有了初步的劲感后就要先追求绵沉,绵沉是基础是根本。如何做到绵沉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务令沉 着,静如山岳;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体整如铸,身如灌铅;体会自身整、沉、稳、 感觉与空气的共振;体会空气阻力,用与阻力相等的力量与之迎合;意念活动不加入适当的力量,是近乎无效的意念活动等等。

 意念要有:举手投足要有与空气阻力相等的力量与之相应合,身体与空气共振鼓荡,推不动拉不回压不瘪。肢体要有:身体各部位之间互争互抗,挺拔,腰形上顶,手指舒展劲不失。开始用力,击应该从手上开始,而手指又是关键。走架时,留意手指有没有保持舒展劲不失状态,如果丢了就要捡回来。手指舒展 的时候,为不过于僵硬,要检查有没有同时做到劲不失。手指舒展是一个方面,手指劲不失是另外一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待手指能做到舒展劲不失,定型的时候,就要尝试把这种力延伸到全身。初期尝试延伸时,身手两分家,手上有力身上无力,慢慢地身上也会来劲,最后实现不仅仅是用手打拳而且是用身体打拳的目的。手指舒展劲不失时,手指是多用了力,但却换来了全身的更放松。走架要抓住这个窍要,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放松。

 为使绵沉看起来更直观,操作起来更容易,我们不妨假借蟒蛇攻击猎物时的情景来说明一下。蟒蛇在攻击猎物时,会动员全身力量缠裹收缩紧箍猎物,用的劲就是绵沉之劲。我们在推手的时候常会碰到这种劲,这种劲常来自于体型硕大者。他们身重力沉,本能的臂重体重软绵绵地压过来就像蟒蛇缠裹猎物。走架时要把这种绵沉的体验带进来,推手时把这种体验加到对方身上。

 二.轻灵

 轻灵是从轻开始,先有轻然后才慢慢地有轻灵。断线的风筝是轻,线头拽住的风筝是轻灵。初学者练拳时给人的感觉是轻,轻飘飘;练拳数年者练拳时给人的感觉是轻灵。如何做到轻灵,方法也不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气遍身躯不稍滞,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气须换得灵,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迈步如猫行等等。

 练拳时加一个的意念,轻轻地走架,感觉与绵沉就会大不相同,两臂如风吹杨柳,轻松飘逸。练拳时不能加的意念,则一加上的意念就难免过灵,趋于滑浮不实。灵是从轻开始从绵沉而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匀缓的走架能使技击时运动速度更快,练习时越是注意养生越能提高技击能力。轻灵是从长期的绵沉而来。走架绵沉,节节贯穿了,挺拔力练出来,轻灵就来了。轻灵与绵沉、挺拔、贯穿紧密关联。轻灵不是一点也不用力,而力度减少。为了表演为了拍照为了造型为了表现精气神,走架时活灵活现神情外露,那不是轻灵,轻灵是神情安逸庄重不卑不亢。  

 三.绵沉与轻灵

绵沉与轻灵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面,无法分开。不能做到轻灵,绵沉就会陷入滞僵;不能做到绵沉,轻灵就会是轻浮。初学者是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既轻灵又绵沉 的,不妨一个时期专执绵沉,另一个时期专执轻灵,或这一趟拳专执绵沉,下一趟拳专执轻灵,或该次练习专执绵沉,下一次练习专执轻灵,一点一点地来,慢慢找到或轻灵或绵沉的感觉,最终达到绵沉与轻灵兼而有之。

有人用微信聊天,

有人却在微信中每天学习,

自我成长。

关注太极养生堂,健康一生!


太极养生堂 微信号:TaiChiTang

每天分享太极拳理论知识

解析名师心法、秘籍、拳论,

传播生活、健康、养生知识!


关注太极养生堂公众号:taichitang

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第一福利:曲黎敏讲《黄帝内经》智慧养生(全集)视频

回复 数字:101010 即可获得

第二福利:太极拳教程大礼包(八套DVD视频教材+图书

回复数字:1001 可以获得



要健康,就一起练太极吧@Taichitang

免费学习和交流,只为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推手的要诀
学习篇| 太极拳中的提劲论“上拢下提君须记,闪惊巧取有谁知。”
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的由来和特点——王培生
太极五步
太极真韵 (转) - 太极老丁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和健身者谈谈学练太极拳的几个阶段【四】(李力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