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3.中基 · 第13讲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13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1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由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以它为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就是中医学的结构学理论,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

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

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

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 藏与脏、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ang]和读[zang],两种读音。 [cang],它的义项为: 隐脏、藏匿的意思。是深的意思,这个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ang]的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喻一下。 [zang],义项:是储存东西的地方, 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ca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就汉字的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也可以用这个,月肉这个是由它()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是我们现在简化字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它原来就是繁体的,按照现行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a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 这个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在哲学里面,器与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那么器和道,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哲学有形下、形上这一类范畴,把它再抽象出来,称为道器的范畴,那么,器,是指在哲学上具体有形的物质,而道,是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应出来的规律,道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重要的范畴,它在中医学历代文献里面也反应出来,尤其是《内经》,那么《内经》在说明世界和说明医学问题的时候,它也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来论述自己的问题,在中医学里面,这个器,一是指躯体,二是指器官,这是第一,讲什么叫做器。 什么叫做脏器?脏器在中国古代的中医文献里面,也常常出现这个术语,但是按《照现代的汉语词典》、《辞海》、《辞源》,我们所说的脏器这个符号,这个概念,是指与内脏通称,也就是说内脏与脏器它俩通称,在解剖生理学上,主要是解剖学的概念,是指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几个系统的器官的总称,就是人体器官的总称,称之为脏器,它属于解剖学概念,实体性的器官,叫脏器,中医学文献里面,并不是不使用脏器的概念,也使用脏器的概念,它反应出来,中医学是有解剖学基础的,现在一般意义上讲,脏器就是一个实体性解剖学概念,有别于脏腑这个概念。

脏腑,什么叫做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它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属于中医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基于解剖,又非为解剖,我们前面讲科学思维的时候,中医脏象学是以象定脏,基于解剖,又非解剖,由此我们理解脏腑这个概念,它是基于解剖,但是脏腑的概念不完全是解剖,既是又不是,因此,学习中医脏腑的概念,与解剖学脏器不能等量齐观。

脏腑和脏象

脏腑,脏腑的本义和引申义,就中医学脏象学说里面所提到的脏腑,其本义是人体实体器官,我们现在脏象学说里面所说的,心、肝、脾、肺、肾,在中国最早的字书里面,可以找到根据,《说文》它们同属于肉部,在象形文字里面,它们都有具体的形象,它表示了是人体内的、体腔之内的,具体的实体器官,它的本义主要是指五脏,但是中医学按照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按照中国文化传统,来阐述医学问题,形成中国传统医学的思维方式,那么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它所形成的这个概念引申了,我们今天认识脏腑这个概念,本于实体又非为实体,它具有什么特征、属性呢?是形态和功能相统一,而又重在功能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学脏象学说里面,脏腑这个概念,必须牢牢记住,它有解剖学基础,但是又非是解剖学的概念,那么怎么样来正确理解呢?它是形态与功能的统一,又重在功能,这样一个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脏腑的内涵,为什么是这样说呢?因为脏腑概念,我们前面讲思维,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意象思维基础上,中医学运用抽象思维形成概念,那么这个脏腑就是一个概念,它的形成,一、源于解剖学的内脏实体,因此,中医的五脏,大多与内脏的实体非常相似,有的就是解剖学的内脏,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也就是说,脏象学研究的特殊的方法,是以象定脏,不是以这个实体来定脏,因此,它的认识过程,是整体曾次把握它的功能,从而建立脏腑的概念,这是脏象学的方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是从整体层次上把握生命现象,根据象,以象定脏,总体层次把握生命现象,是指它的生理功能而言的,由此而建立脏腑的概念,那么从脏腑和脏器这两者的关系来说,如果说解剖学的内脏是实体、是原形,我们就可以认为脏腑是一种模型,是人体内脏的模拟物,是一个思维模型,就这个意义讲,有的学者认为,中医脏腑的概念是思维模型,那么思维的产物,最后抽象思维要形成概念,说它是模型,模型是模拟原形,与原形某些部分完全一致,它模拟了原形的某些表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原形,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脏腑的概念,可以认为是一个思维模型,因此,中医学脏象学说所说的脏腑,与解剖学所说的脏器或者称内脏,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在决定了我们研究学习中医脏象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我们讲脏象的含义,什么叫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反应于外的征象,关于脏象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有两种定义的方法可以称之为经典定义,定义脏象是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而我们今天在这里定义是,人体内在脏腑生理功能反应于外的征象,这是第二种定义方法,那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取这个定义呢?经典定义是源于《内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脏腑的生理功能,历代中医文献讲述脏腑生理的同时,又把病理讲了,就是生理和病理同时来讨论、来论述,这是一。

历代文献都没有达到像今天这样,建立一个完整的病因病机学,没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定义的时候,就尊重传统,还传统的本来面目,定义脏象是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那么随着学术的发展,我们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在已经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已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病理学,或者称之为病因病机学,如果现在用经典的定义,定义脏象为人体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那么我们的脏象学说这一章,就应该讲述,按照这个定义,一要阐明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二要讲述中医脏腑的病理变化,而我们现在的学科体系,现在脏象学说的内容,把原来《内经》所建立的这个,关于病理学理论的这一部分,移到病因病机这一章,构建了完整、系统的病因病机体系,基于此,我们采用现在的定义,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生理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如果按照现行的教材体系,按照现在的学科体系,我们仍然用经典的理论,我们在逻辑上势必会出现一个相悖的现象,我们讲述脏象学说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而不讲述脏腑的病理变化,恰恰定义脏象学说,脏象是人体生理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这在逻辑上会出现问题,基于此,我们在这里没有采用我认为叫经典定义,把生理病理都放在脏象里面来谈,我们在这里面把它的外延缩小,把它的内涵加深,征象都是外延,但是我们迩过内涵把它缩小了,缩小为仅谈它的生理功能,而不谈它的病理变化,脏象的病理变化,放在脏腑病因范畴里面去讲,这一点,大家在看书的时候,现在的教材,现行教材都是。

关于脏象的定义,就这两种定义的方法,都供同学们参考,而我们在这里面,是根据本门课程所建立的体系,就这样来定义的,这就保证了逻辑上的一致性,我们用这个示意图进一步来看,来理解脏象的概念

脏:它的本义是人体的实体脏器,那么它是象的本质,脏和象相比较而言。

象:

一有形象、形态的意思,就是它的原来的解剖形态、形象,

征象或者i是现象,是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就是经典定义讲的这个,这个,是脏的外在反应,这个象,

有摹拟、象征的含义,咱们引用《易经》一句话,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个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印象,

意象思维,用意象思维,再经过抽象思维建立起这个概念,它有最鲜明的特征,叫意象思维,因此这个脏象的象,它有想像、意象的含义。

对于脏象的象,将这四种要素综合起来,才能正确把握脏象的象,这一个汉字就形成一副图画,有立体的感觉,将脏象定义为,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脏象是内脏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就是经典的脏象说定义,我们这里居生理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是内脏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这是我们现在的定义的基本含义。

三、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第三个问题讲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请同学们注意,对于脏腑的分类,我们前面讲了,是以象定脏,脏象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的概念,是一个思维模型,因此决定了中医学对脏腑的分类,是从功能来分类的,根据功能与它们的功能特点作为划分的标准,严格地说来,都不能用分类这个概念,但是大家已经习用了,至多属于划分,分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层次,有种属关系,但是现在大家都习用,如果在讲逻辑学的时候,划分和分类就是严格区分了,我们在这里面使用这个分类,似乎分类和划分,找一个中性词,这样来理解,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它们的生理特点叫藏精气,用内经的文献所说,脏宜藏,叫藏而不泻,满而不实,这句话,这句经典的判断,不要求同学们深刻的理解,都背下来,不要求,将来在内经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述,到内经讲这个的时候,还要讲什么叫做藏而不泻,什么叫满而不实,满是什么意思,藏是什么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教科书做个了解,就记住三个字,五脏的生理特点--“藏精气,就可以了。 那么六腑呢?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它的生理特点是传化物,也就是传导代谢产物,用现代语言来说,传导糟粕,气化以后的产物,用内经的语言来描述,叫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后世医家把它根据六腑这样一个生理特点,概括出来一个它的生理特性,共同彴特性,叫腑宜通,就是指它的气机应该通畅,气机就是人体之气运行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形式,必须在正常状态,才能够保证六腑的通畅,就这个意义讲,腑宜通,腑气宜通,只要求同学们掌握,五脏的生理特点--藏精气,六腑的生理特点--传化物,同样的道理,教科书关于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作了描述,同学们自己看,理解了就可以,按照藏精气,传化物,就是贮脏精气,还是传导化物呢?按照这个生理功能的特点,来对脏腑进行划分。

还有一类,它既不像脏又不像腑,从功能上看,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打入另类,称为奇恒之腑,恒者常也,恒,那必须遵守,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来划分,说奇者异也,它不同于六腑,也不同于五脏,因此叫做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哪些呢?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的生理特点,形态似腑,功能类脏。

要求同学们对脏腑的分类和生理功能特点,掌握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四、 脏象的方法

第四个问题,讲一讲脏象的方法,脏象学的方法,再一次来加深如何学习脏象学,这也是中医科学思维方法,在人体结构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我们前面讲过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用今天的话说,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有理性认识。 我们看感性认识,在科学术语上叫做感性认识所收集到来的,人体的生理现象、生理功能,表现于外的一些征象,通过直观感受,这些称为科学事实,就是人体在生命过程中,脏腑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那些征象,这是客观事实,通过感官,把它收集起来,这就形成意象信息,那么这个叫什么?叫科学事实,这个科学事实是通过什么途径?把它得到的呢?完整地建立起来,这个脏腑生理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呢?是通过内外相系,我们前面讲过内外相系的方法,就是司外揣内,切而验之,内经讲,那就是说通过人体的活体,在动态的状态下去看它,另外一种途径叫司内揣外,是见而得之,通过解剖、静态的来观察,这在中国中医学发展史上,从《内经》开始,一直到清代,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都采用这个方法,也就是:

一、从外,从活体动态中、从总体来考察它。

二、从静态上,从解剖学来考察,司内揣外,把两者结合起来,内外相系,建立起人体五脏系统生理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把这个称之为科学事实,那么这个科学事实,要经过抽象思维的过程,形成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叫理性认识,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就是人体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那些各种各样复杂的征象,将这些征象,经过理性的认识,建立起科学概念,形成脏腑的概念,这个过程,是合而察之,在内外相系,收集资料,获得感性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一、依据生物学基础,二、利用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整体、结构关系、功能状态,进行综合起来,用系统思维的方式,来建立脏腑的概念,因此,中医学所说脏腑的概念,与解剖学脏器的概念可以是同名,但是它所表述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并非与解剖学脏器完全一致,解剖学脏器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析还原的基础上,它用的是线性思维的方式,虽然是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它以生物学的解剖学为依据,用线性得出来的,而系统思维是非线性思维,大家知道,现代系统论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系统的整体所反应出来的功能,大于各个子系统功能之和,那么中医学的脏腑的概念,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它是在系统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脏象学的方法,来进一步加深脏腑概念的理解,由此,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去学习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脏象学的思想,真正掌握脏象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五脏

我们下面讲第一节,五脏,我们前面讲过,讲到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什么叫五脏,另外,在中医脏象学说里,把心包络也称之为一脏,源于经络学说,称心包络为脏,因此,在中医文献上,也有称六脏,与六腑相对,我们这个教材,我们现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讲五脏,强调的是心肝脾肺肾五脏,而心包络作为心的附属物,作为来论述它,因为心包络所反应出来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与五脏相比较而言,还不是那么系统,那么完整,因此,我们讲五脏,不讲六脏,据说,现在有些学者提出,六脏,一是遵循经典的六脏,就是五脏加心包络,那么现在的学者,也有人提出来,心肝脾肺肾再加上脑称为六脏,至于后者,目前是一种假说,正在探索,同学们仅仅了解,有兴趣的同学,到了高年级以后,可以进一步参与这种讨论,第二、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来明确,我们在讲述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时候,为了便于学习,把它分解开来一个一个讲,学习某一个脏腑、某一个生理功能,绝不是某一个生理功能仅仅是这一脏、这一腑所独有的,因为我们在讲脏象学的方法的时候,已经反复强调,中医学考察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首先把五脏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坚持人体五脏系统作何一个生理功能,都是五脏的整体调节的结果,共同参与的结果,仅仅是又承认某一脏,在执行这样的生理功能的时候,与其它脏相比,占有特殊的地位,这就叫做整体和局部的统一,这就是系统整体思维思想,离开这样一个思维方式,简单地、机械地去背诵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建立不起来中医的思维方式,形成不了对中医脏象学的某一个科学术语、科学原理,一个完整的认识,这一点也希望同学们注意来加深理解,反复深思,慢慢地真正从本质上来理解脏象学说的具体内容。

(附心包络)

() 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有二。

第一,心主血脉,首先讲心主血脉的含义,什么叫心主血脉,我们采用结构定义的方法,发生定义法,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把这个作用叫做心主血脉,看这个示意图,我们讲心主血脉涉及到三个概念,心、血、脉,心是五脏之一,叫心脏,它的本来意义,就是指人体内的跳动的心脏,血,是流动于人体内的,脉管内的血液,脉,注意,大家在这里注意,这个脉是指脉道而言,就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因此,它又称之为血府,心、血、脉,在结构上,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或者说称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心的作用下,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循环不已,把这个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条件,心主血脉的功能,从结构上涉及到心、血脉,那么心主血脉的条件,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保证心能不断地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呢? 就心本身来说,要求心的阳气充沛,请同学们注意,将来我们在讲气血时会进一步强调,那么人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人体的本源来说,气是阴气、阳气的一而二,二而一,那么落实到脏腑上,我们说脏腑是物质,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心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心脏本身的阴阳的对立统一,那么为什么强调心在主血脉当中,心的条件,它的功能必须保证阳气充沛呢,加了阳气呢,或者说把阳气加于心气充沛,为什么不讲心血,只讲心阳不讲心阳呢?这也是由中医的理论所决定的,它具体为什么?我们将来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讲气血观的时候,着重讲它,这是一。

第二,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我们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说心脏的功能正常,必须是心脏本身阴阳匀平,那么心主血脉这个功能,心要想执行主血脉的功能,心脏本身必须阴阳匀平,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心主血脉条件之一,那就应该是心的功能正常,怎么理解心的功能正常,心的阴阳匀平,而不仅仅是说阳气充沛,这样一种观点,是由中医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所决定的,一、中医学承认事物一定要在正常的范围一定是阴阳匀平的,可是这两者关系,在阴阳学说里面有明确规定,用四个字概括,叫阳主阴从,就这一点,和现代的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有本质差别,现代的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规定事物,这两者谁主谁从,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而我们中医学讲事物的阴阳属性,永远规定阳主阴从,这就是《内经》讲,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为什么不说,阴气者,若天与日...”中国的文化所决定,如果同学们将来感兴趣,可以念念《易经》的卦,乾卦和坤卦,乾卦是阳卦,坤卦是阴卦,这样一种思想和《易经》它们是一致的,表现了中国的伦理道德,阳主阴从,形成了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说句题外话,为什么在我们现在年青人,女孩子找男朋友,都希望找个帅哥,象小说里描写,心胸宽阔,能容纳你这个女孩子柔弱的躯体,期望他来保护你,把自己放在从属于男性的这个地位,这是根深蒂固的,为什么?阳主阴从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总是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而不强调阴,即不把两者放在平等地位,而是把阴放在次要地位来看,人死了,说亡阳,本来亡阴亡阳同时存在,非要强调亡阳,而强调亡阴的程度不如强调亡阳,在这里多说几句,旨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来进一步理解,否则的话,同学们感到,李老师你讲的这个课程,逻辑上出现混乱了,或者至少说出现片面性,回来,我们进一步来理解它,就是说心主血脉条件之一,一定是心脏本身的阳气充沛,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一定是充盈的,用现代的语言说,它必须满足生理所需要的,必须的血液量、血容量,多了不可以,少了也不可以,运行速度快了不可以,慢了也不可以,始终处于充盈状态,这个所谓充盈状态,就是满足人体生命过程中所需要的、必须的血量。脉道通利,就是运行血液的这个通道,要想通利,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脉管必须完好无损,如果脉管发生破损,血就出来了,不能正常运行了,就出血了。血液在脉管运行中,虽然脉管完好无损,但是内部环境会影响血液的运行速度,也不可以。一、它本身结构上完好无损,二、内部环境保证它气机通畅,为血液运行提供一个畅行无阻的通道,具备上述三者的条件,才能够使心完成主血脉的功能。

讲心主血脉的具体生理功能,一、从定义,我们看,说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运行的功能,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得出心脏,心主血脉的具体生理功能,用两个字概括就是行血,就是推动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不已地进行运行,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行血,但是《内经》里面也明确记载,它不仅行血,它也有生血的功能,心生血,《内经》也有记述,虽然后世医家强调心主血脉的功能的时候,重在强调行血,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循行的功能,而少有讲心能生血的功能,我们今天提出来,它主要的功能,一是行血,二是生血,理论依据有二:

《内经》明确记述了心生血,

将来我们在讲血液的生成的时候,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的思维方法就强调,刚才反复强调,人体五脏系统任何一个生理功能,都是在五脏系统共同参与协调平衡的结果,不是某一个脏所专属。

s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人体血液的生成,心也参与,至于具体,心怎么参与血的生成,将来我们在学气血津液血液生成一节再进一步讲,这个思想也决定了我们在临床治疗当中,治疗血液生成障碍,调节心也是一个手段,历代医家不乏其术,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3 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脏象要旨38-49.
内经第一论:''''藏气''''的概念
13《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13)脏象学说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观象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