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原文化第一军政首府——绥远将军衙署

在草原文化研究中,有一块被人们忽略而难度极大地领域——军事,草原民族有傲称于世的军事成就,但是形成文字保存下来的不多,实物方面保留下来的更少,呼和浩特市竟能保存已有270多年历史的清一品封疆大吏将军的高级军事办公住所——清·绥远将军衙署实属不易。而且清朝所设十三处驻防将军(其中有两处是常设将军,绥远将军就是这两处常设将军之一),如今只有绥远将军衙署幸存至今,这就更不容易了。它作为当时绥远地区最高军事和行政中心见证了清朝朝廷对漠南蒙古地区实行统治的全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草原军事文化的研究价值。作为内蒙草原文化军事方面大载体,称它为“中华草原第一军政首府”也不为过。

一、屏藩朔漠——西北军机的首脑重地

绥远将军衙署首要设立意义在于军事上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数次攻掠,促使清朝朝廷要加强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西北的统治。因此,将军衙署虽早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已经建立,并负责原归化城内的警务和参加对准噶尔部的军事行动,但直到结束,为就地防守,拱卫京畿才开始建绥远城,历时两年多,到乾隆四年六月才建成,它作为军事要塞,不仅守护中原北大门,还保护着当时中、蒙、俄之间的商路。作为塞外重要军事城廓,建得十分坚固。

绥远城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绥远城垣加上城外,护城墩筑城四角外沿周长1960丈,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城墙东面宽1570米,南北长1 580米,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底宽3丈5尺,墙基为花岗岩石条,城墙内墙上顶部可8匹马并行,城外还有一条护城河,河上有四座桥。

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承熏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城门上还有箭楼,箭楼的旁边有瓮城,瓮城靠城门的左侧或右侧,又各建一便门。

将军衙署是绥远城内最高的军政指挥部,亦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位于城区南北中轴线中心区,占地面积为22500多平方米,纵跨两条街。城内有26条大街,26条小巷,形成棋盘式的街坊道路。

在衙署东北面是绥远城的钟鼓楼,是三重五楹式样,它的第一层楼上悬有“左钟、右鼓”,第二层上悬有“帝城云里”巨匾一块,为绥远城将军“定安手书”。最上层为玉皇阁。

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教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演武厅和“大校场” (现内蒙古人民政府驻地)。演武厅和大校场原为驻防将军平时检阅和操练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原有官厅及点将台等设置。  

将军衙署的下属衙署还有副督统属、左右司、笔贴式等用房8760间,另城内按当时典祀有很多寺庙,如万寿宫、财神庙、关帝庙、城隍庙等。

总之,绥远城建设规模之浩大,布局严整,城垣坚固,在我国古城建设史中甚为罕见。从当时的绥远驻防城规模和现存将军衙署,我们可以清楚而又具体的了解到清塞外军事城营的原貌。

清代绥远城驻军使用的兵器有弩枪、弓箭、火铳、鸟枪等,并配有当时先进武器一一红衣大炮,作为军事重镇当时配有24门这种重型火炮,从武器配备上可见当时清朝朝廷对北疆防务的高度重视,而这种重炮从南北运到塞外,显然也是很不容易的。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一种军事编制,它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一种军事与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是其余的五个旗。上三旗地位比较高,是由皇上亲自统领的,下五旗是由地方的旗主来管理的。

绥远城是一座八旗驻防城,每年春秋两季八旗兵都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一般都在大校场进行(大校场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位置)春季时在二月十五日开始操练,四月十五日停止,历时两个月。秋季七月十五日开始操练,九月十五日停止,也是两个月。演习内容:1.枪箭操:春季先空演鸟枪三回,实弹七回。秋季空演七回,实弹九回。2.吹演海螺:八旗满洲佐领,防御、每员海螺一个,每年开操日起,派能吹兵丁赴四城上吹演十五日。3.演炮:每年霜降前三日,派佐领一员,带兵到北门外哈尔沁沟口,演炮十日。4.演阵:九进十连环。这些演习均让将军检阅,合格方可停操。

绥远将军衙署当时抗外卫内的军务在准噶尔平叛后仍是非常多的,除这样的每年数月军事演习外,像59任绥远将军永德6年任期内就接连处理了镇压大青山骑匪、抗击沙俄、支持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等涉及内政外交的重大军事行动,而作为一品封疆大吏,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外交纠纷而获罪挨罚。而事实上,永德后来也因义和团之事被帝国主义列入“应清严惩外省官员清单”之中,清政府被迫查办,幸亏永德此时已病故任所,再查办也难追究了。

二、建城安民——绥远政务的指挥要署

在军事第一要务外,显然政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绥远将军衙署不仅从当时组织机构上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清政府省级政务组织架构情况,而且向我们完整提供了清朝67位绥远将军的档案资料,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第一位绥远将军王昌亲自督建绥远城始到最后一位将军坤岫止,历时174年。其中任期最长为58任将军克蒙额,供任职11年,并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提了“屏藩朔漠”的石匾。而其中任职最多的是嵩椿,曾担任第9、17、20任的绥远将军。那些将军在任搞什么政务呢?我们可以从63任绥远将军贻谷了解到实例。他在任职7年内被大家公认的业绩有:

一、疏河开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贻谷将后套八十渠收回官办,修浚招垦,修通长济、永济两大干渠,又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诸渠,增开支渠数十道,子渠三百余条。总之,在河套灌溉区开挖渠道五百余条,灌溉面积达三百万亩。成为我国塞外著名的农垦区。

二、分地旗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清廷准许,从河套耕粮田中拨一千顷分给八旗满民耕种,谓“安插地”并发给购置耕牛、农具和下分户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奏朝廷,把套渠的肥沃土地分给绥远一千二百顷,分给五千一百余旗丁。

三、开办工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归化、绥远开办工厂企业,让满族民子弟入厂学徒,寻找生活出路。

四、创建学堂——办教育,让满族民子弟入学学习,贻谷创办了“陆军学堂”,建立了中学堂,高等小学堂及满蒙学堂十数所。发动开放义学二三十所,并出资送学生留洋。

五、设厅造林一一建设兴和、陶林、武川、五原、东胜五厅并植树造林,劝课园圃。

由此可见,当时将军衙署政务上管屯垦戍边设厅造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办工厂发展工业,下管兴办教育出洋留学和修史编志,还要考虑与时俱进,进行土地改革,是非常繁忙的。而管辖的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正是像贻谷这样一些有文武全才的“能尽其职”、“才足当一面”的官员“著边功,勤旗务”,才使将军衙署能发挥出类似内蒙政府的功能,使民族边疆地区工农等各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后来他因追查前任将军信格调任后一批补修军械巨款经归化城副督统文哲晖处理后下落不明问题,后被文哲晖恶人先告状,诬其贪污而被管入狱,被判“遣戌川边”安置易州,直到辛亥革命后,国民北洋政府才给平反表彰,赠“蓍英望重”大匾以资誉慰。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清政府走向没落时的腐败和黑暗。

三、修文办学——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心

绥远将军衙署在文化方面其价值可能是更大一些:其一,是本身的军事建筑历史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全国唯一的清朝塞外高级军政指挥部建筑群,其建筑设计、建造构架、材料、建造过程都是很好的研究典例。二是人文上结合清史档案的历史研究是极大地课题,67位一品清朝官员,究竟在任职期间干了什么大事,清廷又是怎样指挥和任命的,这对当时内蒙内外发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些需要从大量清朝档案和其他资料去查询和研究,而从中将会了解到清朝期间内蒙的各行各业,从上到下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尤其是生态和民俗等方面),对促进现在发展肯定是非常有益的。三是从将军衙署见证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史,如满族的民居和礼节,满、汉、蒙的三文联发文书,各民族人物的书画创作和交流,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供奉和民间传说交流等。清政权的办公文化史研究等。四是将军衙署和当时城市建设的考证研究等。

四、设厅造林——边疆生态的绿化源头

将军衙署内除树龄已301年的八株古榆树外,以遍种丁香而闻名。据有关人士考证,这些丁香树是从北京颐和园移种过来的,是呼市种植年代最早的丁香树,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了。据呼市当地老人们说,呼市周边所有的丁香树都是从这里移栽的。丁香花曾被呼市定为市花,每年四月中旬开放,而此时又是将军衙署举办一年一届丁香节时,那时遍赏满园丁香,欣赏热闹演出,思古忆今,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将军衙署不仅以引种花卉,美化青城而首创生态榜样,而且从贻谷当时建兴和、陶林、武川、五原、东胜五厅并植树造林,劝课园圃可以看到当时高层领导已非常注意绿化内蒙,造就良好农牧业生态环境的战略意图。虽然当时因城建而在大青山大量伐木,但毕竟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相信这方面的事实和例子将会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绥远城与绥远将军府
将军衙署
呼市的前生往事—绥远城是什么样的?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正白二甲街
呼和浩特绥远将军衙署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