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样是汉朝的近邻,为何匈奴频频被提及,而乌桓的记录却如此少?|东胡|乌桓|保塞|刘彻|匈奴|武帝|汉朝|王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地横龙朔连沙暝,山入乌桓碧树重。”

乌桓分布于汉朝东北之外的塞外之地,它是西汉匈奴的邻居。《汉书》上关于乌桓的记载寥寥无几,

因此,后人了解西方汉代乌桓的历史,主要依靠《魏书》和《乌桓鲜卑传》这两本史书,这两本史书记载了西汉初期乌桓的宗族起源和人文风俗,对于探析乌桓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一、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

汉武帝时期,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有乌桓的存在,也知道它的地理位置,但汉王朝并不重视它。司马迁对于匈奴和朝鲜都有详细的记载,但在提起乌桓时只说它是匈奴的邻居,并无过多的笔墨。

这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乌桓与汉朝边境接触甚少,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昭帝年间,才有乌桓侵入汉朝边境的记载。

尽管《史记》对于乌桓并无详细的记载,但是《汉书》的《匈奴传》中提及了五个有关乌桓的历史故事。

第一个历史故事是范明友大败乌桓,故事发生在汉昭帝时期,这一段故事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来龙去脉,双方的军事实力都有清晰的记载。

《后汉书》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

范明友第一次攻打乌桓是在公元前七八年的冬天,汉军的本来要攻打多次骚扰边境的匈奴,但是发兵之后,匈奴却没有迎战

,汉军便掉头攻打刚刚被匈奴暴揍过的乌桓。这场战争的胜利果实是擒获乌桓的三位重要首领,斩杀乌桓六千二百人。汉军之所以攻打乌桓,其实也是因为它多次骚扰边塞,

《汉书》用“乌桓反”来形容乌桓的暴乱事件,说明之前乌桓都是臣服于汉朝。因此,他的越界入侵行为被认定为叛乱。

但是这一次痛击并没有伤到乌桓的元气。三年后乌桓又一次冒犯边境。范明佑开启了第二次攻打乌桓,然而这次《汉书》并没有交代战斗的地点和结果。

第三个历史故事是公元前五十八年,乌桓打败了匈奴

姑息王

,俘虏了大批匈奴士兵,惹得单于暴怒。

第四个故事记载了王莽执政期间,对外政策改变,使得汉朝和匈奴、乌桓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也改变了。

汉平帝时期,王莽想要向匈奴展示汉朝的威严,要求匈奴不得接纳任何从乌桓出逃的人员,同时还要求乌桓不需要向匈奴缴纳皮布税。

然而汉朝并没有给予乌桓应有的物质支持,乌桓拒绝向匈奴纳税后,受到了匈奴出兵攻打,大量乌桓居民被匈奴杀害。

王莽即位后,派遣使者代前往匈奴宫中,发现有很多乌桓人滞留在匈奴境内。

第五个事件是记载了乌桓替汉朝保塞的事件。汉宣帝在和赵充国谈大事的时候,赵充国认为匈奴从一开始就有联合羌人攻打汉朝的阴谋,

现在匈奴被汉军围困在西方,听说乌桓也来帮忙保卫汉朝,匈奴担心在东边发动战争会遭到汉军的进攻,所以想在西边找汉朝的麻烦。

二、西汉董贤方佞幸,孔光迎拜卑如奴

根据书中的上述记载,昭帝、宣帝、平帝、王莽时期,乌桓都臣属于汉朝。《汉书》只记载了范明友征伐乌桓的事件,

后来一直到西汉末年都没有记载两者之间的军事冲突,而乌桓和匈奴之间的战事却频繁发生。

由此可见,从昭帝到王莽时期,乌桓很可能长期臣属于汉朝。汉宣帝初年,乌桓乘匈奴被暴风雪袭击,反叛了匈奴。

相比之下,西汉中后期的乌桓与汉朝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臣属关系,但与匈奴的臣属关系并不牢固,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记载西汉武帝以前的乌桓历史,也没有记载乌桓的源流风俗。这一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王臣所著的《魏书》,

虽然该书早已失传。

《三国志》与《魏书》和《续汉书》的观点相同,认为乌桓出自于东胡

《三国志》记载:“乌桓、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

乌桓是东胡后代,汉初被匈奴所灭并以所避逃到的山名为族号,这个观点最早见于西晋时期成书的史籍,两汉时期的文献中根本没有关于乌桓族源的记载,也没有记载西汉昭帝以前乌桓的历史。

《史记》本身关于乌桓和东胡的内容容易使后人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史记·货殖列传》在叙述西汉时期的故燕地物产及周邻时写到:“燕北邻乌桓、扶余。”《匈奴列传》中还描述了春秋时期秦、晋、燕三国所北邻的北方民族的名称和方位。

东胡在战国晚期仍然存在,并在秦汉之际被匈奴冒顿所灭,

而西汉中期乌桓取代东胡之名成为故燕地的北邻,这很容易使人将两者联系起来,认为乌桓是东胡的后代。

南朝宋时期成书的《后汉书》比西晋时期文献又新增加了一条有关西汉中期乌桓历史的记载,即汉武帝迁乌桓于五郡塞外:

《汉书》记载范明友在昭帝元凤三年是出辽东击退乌桓的,由此可知昭帝即位的第十年,辽东郡北面已经有乌桓扰边,那么在此十年前的武帝时期乌桓也很有可能已经在辽东郡以北了。

由此可以推测,武帝时期辽东及其以西的其他四郡的塞外肯定都有乌桓存在。

三、西汉君平莫是渠,萧然闭肆或旬馀

昭帝元凤三年,范明友出兵辽东的原因是“辽东乌桓反”,这说明在此之前乌桓是臣服于汉的,这种臣属关系也有可能是在此十年之前的武帝时期已经确立了。

因此,西汉武帝时期乌桓已经成为汉的臣属,并分布在上谷至辽东五郡塞外,这是有史实依据的合理推测。

《后汉书》记载:“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

《汉书·赵充国传》提到汉宣帝元康三年时乌桓来保塞,说明在汉宣帝前期乌桓被迁到边塞附近防御匈奴,从武帝元狩四年,

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迫使匈奴王庭迁到漠北,到武帝征和二年,期间有近三十年的时间。

虽然在这三十年间,汉、匈之间不再有更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史记·匈奴列传》仍然详细记载了两者之间几次战争的概况,以及汉朝防御和削弱匈奴的策略、两国之间使者的往来情况。

武帝元封年间,汉朝派杨信出使匈奴,《史记·匈奴列传》描写了从匈奴北迁漠北至杨信出使匈奴之前,

汉朝已经采取的削弱匈奴策略,以及当时汉朝大臣对匈奴态度的转变。

当时汉朝削弱匈奴的策略是,在匈奴的东方将朝鲜降服并设郡县直接管辖,在西方通过设郡县和匈奴邻国通使、和亲等办法分化瓦解匈奴和邻国的联盟关系。

武帝时期,乌桓分布于上谷至辽东五郡塞外,并臣属于汉朝,但乌桓只是臣属于汉,并非是早在霍去病破匈奴左地后,

即被汉朝迁过来监视匈奴。到西汉宣帝元康三年乌桓确实已经为汉朝保塞,这时他们才应该是被迁到边塞附近的。

在《后汉书》采取了将较晚时期的历史事件年代提前的不严谨方法,将宣帝前期迁乌桓来保塞的事件提前到武帝前期。

不过较前文提到的将西汉末期,匈奴向乌桓强征皮布税的事提前,到西汉早期相比,这里只将迁乌桓保塞之事提前了约五十余年,还没有超出西汉中期的范围。

总之,虽然西晋时期成书的《魏书》和南朝宋时期成书的《后汉书》中有关于乌桓历史的记载,而且它们明显比两汉时期记录得更为详细,

但里面关于西汉前中期乌桓历史的内容,很可能是根据《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进一步推导和综合而得出的,其中难免掺杂了史书编写者的主观认识。

结语

要想了解西汉时期乌桓的历史,不能完全信从王沈的《魏书》和范晔的《后汉书》,相比而言,《史记》和《汉书》的成书年代距西汉最近,因此里面关于西汉乌桓历史的记载也最可信。

参考:

《史记》

《后汉书》

《魏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霍去病大破匈奴,好心救回两群奴隶,却在210年后为中国带来巨祸
中国北方三大古老民族--秽hui貊mo(二)
鲜卑族源考
东胡:乌桓与鲜卑
“乌桓之先”与“东胡”及“通古斯”名号考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 卷二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