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村落的大秘密:张士诚与朱元璋争天下的战略重地

张士诚与朱元璋争天下时的屯粮之所竟是这个小村落

**——海陵仓,鱼米乡

文/幻小凡 特别授权发布

01

从兴泰公路开车,去姜堰的叶甸乡,必经一个小村叫仓场。

来来去去若干趟。一直以为,仓场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角落。“仓场”喊来更显其土,总不过是农民伯伯收着庄稼、打着谷子,慢慢给叫出来的吧。

却不知,人不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小角落也可能有被历史的尘埃暂时掩埋的辉煌。

翻开史料,才知,原来这里竟是以海陵古粮仓而得名。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旧时王谢堂前燕纷纷飞入百姓家,不起眼的小村落也藏着大秘密。

图中仓场村中心南侧,那株苍劲秀挺的古银杏树下,有原泰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春,横置白色大理石碑1座。高0.34米,长1.5米,砖砌碑座。

海陵古粮仓

碑上隶书阴刻红字“古海陵仓遗址”,背面刻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碑文: 泰县,古临海,夏商扬州,春秋吴,战国属楚,称海阳。秦属东海郡。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邑中盛产稻谷。《汉书》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西晋左思《吴都赋》云:“郦海陵之仓,则红粟之流衍。”唐骆宾王赞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元张士诚起兵,亦曾以此屯粮碾米之所。《民国泰县志稿》载:“海陵仓,一名大仓,在坂伦正南仓场庄。”夫,喜看今日仓场,垅亩欢歌,稻谷丰盈,贡献之巨,绝非旧时可比矣,实邑之胜也。是为志。

汗颜,无知真可怕。寻常人,有空还是要读点儿历史,涨姿势。

仓场,原指古代官家收纳粮食的地方。

其间变迁,说来话长。

02

故事不妨先从当年的盐枭张士诚说起。

张士诚,那是谁?吴王,元末横扫江浙沪的土皇帝呀!灭元的盖世英雄之一,离真龙天子就差那么一点点。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五月,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

不堪凌辱盘剥的盐丁张士诚,纠结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三兄弟及李伯升等十四位热血好汉,在咱大泰州白驹场揭竿而起,策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十八条扁担起义”。

操着贩私盐的家伙“扁担”当武器,灭了欺压贫苦盐民的盐警邱义。他们又凭着一腔余勇冲进当地大户家中,开仓放粮分钱,把打砸抢行动完美演绎成一场义举。

苦无出路的盐丁们感恩振奋之下,索性推张士诚为主,大举起兵反元。

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各路义军纷纷来投。不久攻下泰州、高邮。

张士诚率众一路征伐,羽翼渐丰,直奔着那争王争霸的路上行去。

先在高邮建立政权,以周为国号,天佑为年号,自称诚王,其后又自封为吴王。与抗元起义领袖中贫农出身的陈友谅,和麻面的乞丐和尚朱元璋成了称霸天下、改朝换代的强劲对手。

兵家之争,历来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练兵屯粮自然成了头等大事。

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老谋深算的张士诚早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富庶之地,海陵仓。

03

《汉书》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西晋左思《吴都赋》云:“郦海陵之仓,则红粟之流衍。”唐骆宾王赞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

关于“海陵之仓”的具体位置,不少专家都认为就是俞垛仓场。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这里叫顾家墩。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濞封吴王,向百姓征集稻谷,择地建造粮仓,以保军需和百姓日用。

经过实地考察,刘濞发现里下河多为低洼平原,唯有顾家墩地势较高,水路通达便利,连接里下河各地及吴国大小城市。

于是刘濞在顾家墩设立了粮食仓库和晒谷场。数年后,便形成了150户左右的村庄。其时,刘濞下令将顾家墩改名为海陵仓。

“祖师殿”

无独有偶,转世吴王张士诚,作为一个差点坐拥江山的人而言,情商和眼光必然也是高的。他同样看中了这处得天独厚的屯粮之所。

1356年,张士诚攻下苏州后,派出身此地的部将夏思恭,坐镇盛名不衰的仓场屯粮碾米。在他的劝诱下,家乡父老将堆积如山的稻谷碾成白米,以供军营急需。

不久,倾倒的稻糠多得填平了河沟。粮商米贩云集,在河旁这里搭棚开店做生意,形成了仓场的商业街道,当时人戏称这里为“糠爿街”。

当地传言,现在的街北原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沟,只要向下挖几锹,就能挖到过去张士诚部在这儿碾米倒掉的稻壳。在不远处的一座桥附近,以前挑河时,还发现在地下有砖铺的街道。

仓场,原是如此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当年的仓场名为“仓厂”。张士诚征召的军粮均在此地设砻去稻壳成精米,供给军中,这里可算一座粮食加工的大工厂

04

其时,张士诚手握雄兵,地处富庶,实力非凡,大可一争天下。

怎奈优柔寡断的他,却和勇戾无谋的陈友谅成了猪一样的队友。他想着坐山观虎斗,贪得渔人之利,却忘了朱麻子是个比狼还厉害的虎豹对手。

很快被善于把控人心、狠厉决断的朱元璋准确定位,各个击破。

兵败如山,至1367年被俘,关于张的死法说法不一。有说是触怒朱元璋被杀的,有说是自缢而亡。

总之,成王败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以朱元璋的手段之狠,无论何种方式,他都是必须死得不能再死的。

功亏一篑,时也命也。他曾对朱元璋切齿长叹“天日照尔不照我”,抑郁悔恨之心,大概只差吐血三升了。

可想而见,死前他是有多么的不甘心。

梁羽生的《萍踪侠影》里杜撰,张士诚的孙子叫张宗周,偏生了一位侠骨柔肠的张丹枫,在反明复周路上家国情仇纠结不断。他的后人或许也是如此吧。

05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以朱元璋的心性手段,对付此等余孽自然是毫不留情。

果然朱元璋称帝后,下令将海陵仓改为仓场庄,仓场村由此得名。对与其争夺天下的张士诚的老家泰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打击。

据说文物考古人员寻遍整个大泰州,也找不到一处明代中期以前的民居建筑,唯独仓场一大片晒谷场西北的一块高地上,有一处年代为元末明初的小小的三间平房,村民们称它为“祖师殿”。

坐北朝南,两披水的硬山屋顶,青墙黛瓦,高高的台基,檐下是从东到西的长廊。从外表看去很寻常,然而登上5级台阶,入室抬头仰望,那粗大的梁架、罕见的内部构造不仅在里下河一带为绝无仅有,就是在苏北扬、泰、通、盐地区范围内亦很是罕见。

如此奇特,可以想象。

除了在元末张士诚砻粮时有可能建一座带有元和元以前特征的祖师殿外,进入明朝以后,谁敢在这泰州之北的水乡僻壤,建造带有明初或元以前风格的建筑。

在泰州地方志里很少看到明清以后有关仓场的记载,或许元末之后的仓场,在朱元璋雷霆手段的威压下,早已远离了历史的舞台。

昔日的海陵仓,今时的仓场村。**

六百多年风云变幻,湮没了多少志士英豪。泰州人,对张士诚的起义经历知之甚少。

泰州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张明代万历年间的泰州四境图,上面标注仓场是古海陵仓遗址核心部位,尘封的祖师殿里发现了一篇元末张士诚起义的好文章。

祖师庙为研究张士诚以及古泰州史、古海陵仓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周末了,我得去仓场好好走一走。

看一看,祖师殿和那座石碑。

泰州人,怎能不知泰州事。

资料:

祖师殿

祖师殿

这是座六架椽屋的厅屋,用的是六根桁条,进深606厘米,与当地老百姓用5根桁条建筑的5架梁,或用7根桁条建筑的7架梁房屋不一样,在仓场以至附近地区绝无仅有。面阔三间722厘米,明间特别大,成方形,系公共活动之处,次间比较窄。梁架简朴,前、后单步梁,中为抬梁式四架扁作梁,不设前金柱,用减柱做法减掉此柱,后金柱落地,有侧脚,柱高359厘米、柱径32.2厘米,前步柱跟后金柱间用四架大梁。梁扁作,长300厘米、高39厘米、厚18厘米,前金桁下节点安荷叶墩式驼峰,两侧阴刻简洁荷筋纹,上承方形斗和丁头拱,脊桁两侧安三角形抱梁云,下置方形斗,斗的两旁用叉手斜插于三架梁上,桁下削成椭圆形,用多瓣形雀替。檐柱高254厘米,脊桁下高437厘米,柱头卷杀、收分,无柱础,用方形柱顶石。此建筑梁架用减柱法,金柱落地有侧脚,脊桁下安叉手,节点用斗拱和驼峰等风格,都是沿用宋、元时代的做法。而开间前阔后窄,用斗拱,但无柱间铺作,拱口较小,桁下制作成椭圆形等特点,又具有较多的地方特色。另据群众说,梁柱全是楠木,由于上面漆满了红色油漆,无法鉴定,若真是楠木,会更加珍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甸古迹】古海陵仓遗址
泰州城隍庙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讲讲张吴王
游访留念-张士诚墓(张吴王墓)-2020.03
张士诚:瑕瑜有公论,百姓久思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