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書 ll《安陽博物館藏甲骨》

■ 編輯委員會

主任:周偉

副主任:苗利娟 陳欽龍 史軍紅 彭曉丹

委員:周偉 苗利娟 陳欽龍 張怡 陳淑娟 史軍紅 彭曉丹 楊紅梅 李晶 王志毅 傅春喜 賀貴明 鄭嘉鳳 楊鶴 唐宗欣 王玉清 党甯 劉元培

主編:周偉

副主編:苗利娟 陳欽龍 史軍紅 彭曉丹

執行編委:楊紅梅 李晶

攝影:王志毅

拓印:傅春喜 苗康康 徐文玉

摹寫/ 索引:苗利娟 陳欽龍

釋文:苗利娟 張怡 陳淑娟

■ 前言

古都安陽位于今河南省北部,屬《尚書·禹貢》九州中的冀州之地。商代後期在安陽建都,甲骨文稱“大邑商”“天邑商”,史籍稱“殷墟”。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中發現了甲骨上的刻辭,并認爲其是三代古文字。此後,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胡厚宣、于省吾等一批學者對甲骨文進行了更爲深入的研究。1908年,羅振玉通過派人查訪,找到了甲骨出于“濱洹之小屯”的證據,確認甲骨卜辭均出自時稱河南省彰德府西北的小屯村。殷墟遺址也第一次被學術界所知曉。1910年,羅振玉考證出甲骨卜辭“實爲殷室王朝之物”。1917年,王國維利用殷墟甲骨卜辭,證實《史記·殷本紀》所載商代先公先王世系,進一步確認了殷墟甲骨文的重要歷史價值。

甲骨文是契刻、書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占卜、記事文字。自殷墟甲骨文發現以來,它曾被稱爲“龜”“龜甲”“龜甲獸骨”“龜版文”“骨刻文”“龜甲獸骨文字”“契文”“書契”“貞卜文字”“殷虚文字”“卜辭”“甲骨文”“甲骨文字”等等。1921年,陸懋德提出了“甲骨文”的名稱,1924年容庚使用了“甲骨文”的名稱,1925年王國維使用了“殷虚甲骨文字”的名稱,1931年郭沫若使用了“甲骨文字”的名稱,1933年董作賓在著名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使用了“甲骨文”的名稱。此後,幾部重要的甲骨著録都使用了“甲骨文”的名稱,如著名的《甲骨文編》《甲骨文合集》。誠如胡厚宣先生所言:“總之,一切的名稱,都不如叫甲骨文或甲骨文字,比較恰當。”目前,最早能見到的契刻甲骨實物是在河南省賈湖遺址第二期發現的,距今已有約八千年的歷史。殷墟時期,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

自殷墟甲骨文發現以來,到今年已經120年,而出土甲骨的具體數量却因爲種種原因衆説紛紜。以董作賓、陳夢家、李學勤、王宇信等爲代表的觀點認爲約十萬片;以胡厚宣爲代表的觀點認爲約150000片;以陳煒湛爲代表的觀點認爲有60000多片。2006年,孫亞冰對甲骨進行了重新統計,認爲甲骨文包括殷墟和殷墟以外,共計出土130000片。孫亞冰文章發表後,故宫博物院藏品清理所編《總目》,公布了2010至2014年院藏甲骨爲22463片。2016年“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專案組年度工作報告提出爲21280件。此外,鑒于自殷墟發掘以來,流散到私人和國外的甲骨無法準確計量。綜合董作賓、胡厚宣、陳煒湛、劉一曼、孫亞冰等先生的統計,殷墟出土甲骨文的數量暫定爲150000片以上應是比較客觀的。

目前,學術界公認,殷墟甲骨文共發現單字5000多個,有1000多個單字已經被釋讀,其他未被釋讀的大多是地名、人名、族名或祭名等。

學術界一般認爲,商王朝建立于約公元前十六世紀,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被西周滅國,先後持續約500年。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遷都今安陽北蒙(1999年發現的洹北商城,增加了“河亶甲都相”的可能),史稱殷商。殷商時期,文字載體多種多樣。從考古發現來看,商代文字的載體有甲骨、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角器等,相應就有甲骨文、金文、玉石文字、陶文、骨角文字等。其中,刻寫在甲骨上的甲骨文,約150000萬片;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金文,約6300多篇,占據了商代文字材料的絶大多數。

從目前可見到的材料看,商代文字絶大多數是用刀契刻,如多數的甲骨文、陶文。少數是用毛筆書寫的,學術界稱之爲書辭。材質和器形包括了玉戈、玉柄形器、玉璋、陶器等。書辭文字多用朱色和墨色,字體清晰鮮明,筆劃或粗而柔、或細而勁,筆鋒或雄渾、或剛勁有力、或纖細柔弱,也反映出當時的書寫工具(或爲類似毛筆類)和書法技法已經相當嫻熟。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安陽市博物館田野考古部(今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殷墟戚家莊M63發現的四件殷墟時期的青銅器爲刻銘,字體與同期甲骨文相類。從字口痕迹觀察,爲單刀契刻,筆劃較細,起筆收筆處較細較尖锐,長筆劃的中部較粗壯。此外,1998年、2009年、2010年殷墟考古發掘出土的三枚青銅璽印,不僅對于認定三枚傳世璽印的時代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于璽印的起源和功用探討具有重要作用,也值得格外關注。此外,我館近年在館藏中發現了一件殷墟出土的骨爵殘件,雕刻殷墟青銅器常見紋飾,并契刻“天丁”銘文。該器爲仿青銅爵形制。經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教授、動物考古學家江雨德(RoderickB.Campbell)鑒定,該爵爲鹿角製作。這是殷墟目前所見唯一的一件鹿角銘文爵。殷墟時期的文字,因毛筆或類似工具的出現(目前尚未發現毛筆的實物),存在書辭與刻辭兩種不同的方式。這與文獻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和甲骨文中“冊”“典”字的出現相吻合。

學術界認爲甲骨文除了少數是毛筆書寫的書辭以外,絶大多數是用青銅刀類的工具契刻。甲骨文是先寫後刻還是不書而刻,也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劉一曼先生認爲甲骨文大多數是不書而刻,僅少數是先書後刻,書辭并不都是爲刻辭而作,書契有分工,未必爲同一人。2005年至2008年,朱清時在用數碼式光纖顯微鏡對2002年發現的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實物進行觀察時,發現某些甲骨上的文字發黑,但并非填墨,而是當年“灼燒”文字時產生的鈣化部分與炭化部分的殘餘物所致。據此,他提出了殷墟甲骨文字并非全部用刀刻而成,其中有一些是“灼燒”(灼燒過的金屬針契刻)而成。同年十二月,康睿元結合仿刻甲骨文的經驗,提出了這類甲骨文是在刀刻基礎上再施用灼燒的意見。而根據我們使用高倍放大鏡對甲骨文字口的觀察,確實在字口内發現有炭粒的存在,而炭粒的現象在我們所見的甲骨文中比較普遍。這一現象確實值得關注。2013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動物考古實驗室通過對孝民屯遺址出土晚商卜骨進行攻制工藝重構實驗後認爲,晚商甲骨占卜中出現的吉凶兆紋基本上是可控的。這一實驗研究成果,將對揭示商代占卜制度的發展和演變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3月,何毓靈在大司空村H37出土的一版牛肩胛骨上,發現了左利手即左手契刻的證據。2018年8月,在殷墟大司空東地發現的165片無字卜骨。這些新發現爲甲骨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殷墟是商代甲骨文出土最多的地方。此外,鄭州商城遺址、濟南大辛莊遺址、寧夏彭陽縣姚河塬商周遺址等地也出土了少量商代甲骨。根據已公開發表的資料,截止目前,各地商代甲骨文發現的情况如下:1953年,鄭州二里崗商代地層發現两件字骨。一件爲牛肋骨,十一字(或認爲十字);一件爲牛肱骨骨片,一字。1954年發現的一片,因難以辨認,衆説紛紜。李學勤先生認爲,雖有刻劃,但不是文字。1989年,河南水利第一工程局灰坑内發現字骨一片。1990年,鄭州電力學校H10發現字骨一片。1996年,山東桓臺史家遺址、唐山遺址發現字骨七片,發掘者認爲是二十個字(含刻劃符號,兩個羊肩胛骨認爲屬于岳石文化晚期)。2003年,山東濟南大辛莊遺址發現商代甲骨四版(經綴合),計四十字。此外,周原地區發現的大量西周甲骨,學者們認爲,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商代甲骨文的可能。全國其他地方主要發現的是商代的陶器刻文、陶器朱書文字。這一時期的文字與殷墟甲骨文屬于同一個系統,已經具備記録語言的功能。但是,因發現的數量太少、而且比較零散,難于總結出其規律。因此,學術界一般認爲,直到目前,具有一定體系和較嚴密規律的文字,還是殷墟甲骨文。

二十年來甲骨資料的整理與出版有了較大發展。一是田野考古發掘資料的整理出版。2003年12月、2012年4月,《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布了這两批重要的殷墟考古發掘資料整理成果。二是舊有資料的整理與出版。2001年7月,以臨寫爲主的《河南省運臺古物·甲骨文專集》在臺灣出版,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殷墟發掘甲骨的部分面貌。2009年12月,《雲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墟文字舊拓》由線裝書局出版。三是國内學術科研機構所藏資料的整理與出版。2008年11月,《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同年十一月,《史語所購藏甲骨集》由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出版;2011年8月、2014年10月、2016年10月、2019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集》《復旦大學藏甲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8年6月,郭妍利發表《陝西師範大學博物館藏甲骨文釋讀與研究》,公布了館藏六十五片帶字甲骨;另據悉,《山東博物館所藏殷墟甲骨》也將在今年完成整理出版工作。四是國外機構所藏資料的整理與出版。2013年12月,《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8月,《卡内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五是個人藏家資料的整理與出版。2006年7月,《洹寶齋所藏甲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由線裝書局出版;2012年1月,《中國民間私家藏品書系·奧缶齋》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公布了109片甲骨的圖片。2015年1月,《殷墟甲骨拾遺》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同時,一些藏家所藏甲骨的墨拓本也少量流通。此外,《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新甲骨文編》《甲骨文字編》等研究成果陸續刊行。

安陽博物館1958年5月成立,是河南省内成立較早的地市級博物館之一。雖地居殷墟,但收藏甲骨數量并不豐富,整理、研究、刊布等工作較爲薄弱。截止目前,安陽博物館共收藏殷墟甲骨446片,多數爲徵集品,少數爲考古發掘出土。其中40餘片甲骨的拓本、摹本曾著録于《甲骨續存》《甲骨文合集》等。1981年2月,朱愛芹首次公布其中100片甲骨的整理和釋讀成果。焦智勤、党寧也陸續發表了一些研究文章。爲推動館藏甲骨的整理出版,2017年,我館與時任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考古系主任的苗利娟博士合作,啓動了安陽博物館館藏甲骨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經過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拍攝、拓印、摹寫、釋讀等,并在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謹以此書向120年以來爲殷墟甲骨收藏、發掘、保護、研究、出版、傳播等做出貢獻的先賢和學者們致敬,向關心、支持安陽博物館發展的各界人士致意,并祝願甲骨學發揚光大、代有傳承,祝願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昌盛。

河南省安陽博物館2019年7月

 (本公眾號發文將原文注釋和相關表格從略。)

■ 目録

全編凡例

安陽博物館藏甲骨概述

索引凡例

部首表

字形檢字表

字詞索引表

筆畫檢字表

安陽博物館藏甲骨釋文

甲骨圖版(正、反照片拓本摹本)

後記

■ 全編凡例

一、圖版部分

甲、圖版分照片、拓本、摹本三部分,照片和拓本包括甲骨的正反兩面。

乙、該書共收録甲骨446版,其中龜甲250版,獸骨196版。圖版按館藏號順序排列,個别略有調整,無字、僞刻甲骨置于書後。無字甲骨、僞片無摹本。

丙、所有甲骨照片、拓本、摹本皆按原大刊布。

丁、每片甲骨一個編號,分兩部分組成,前面的數字爲本書序號,後一個數字爲館藏號。

二、釋文部分

甲、依圖版序號逐片釋文。

乙、釋文一般采用嚴式隸定。但常見字,如讀爲“貞”的“鼎”,讀爲“在”的“才”等,則徑作“貞”“在”。有些尚有争議的字,爲排印方便,暫用一説,加注釋説明。前人未釋的文字,按字形結構能隸定者則進行隸定,不能隸定者,則摹畫原形。

丙、釋文中“[]”括起的字,指據辭例或殘筆畫可將之補出的字。“□”表示在甲骨上可見其殘畫,但無法明確判斷是何字之殘。“■”表示根據辭例可推知缺一字,“…”則表示缺兩字或以上。异體字、假借字等一般隨文注明,字外加“()”。

丁、對于不確定的擬補文字、釋字或組類,在其後標注“(?)”。

戊、凡一片甲骨上有多條卜辭者,釋文以⑴⑵⑶標明次序。卜辭順序以干支先後來排序,若無明確干支,一般按從下往上、先右後左的次序排列。没有辭序號的則表示此版甲骨僅此一條刻辭。

己、兆序、兆辭附記于相關卜辭之後。兆序、兆辭與卜辭關係不明者,則寫在全版釋文之後。

庚、甲骨正反均有刻辭時,釋文前分别加“正”“反”標注。若無標注,則表示刻辭刻于甲骨正面。

辛、釋文中引用各家對某字的考釋成果時,衹對該字在釋文中首次出現時注明出處,書後再次出現時,不再一一加注説明。

壬、引用甲骨綴合成果時,一般用“+”表示。如“《屯南》856+2155”,表示《屯南》856號與《屯南》2155號可相綴合。 

■ 索引凡例

一、本索引的考察對象是安陽博物館藏殷墟有字甲骨中能確定字形的甲骨文。

二、索引分《部首表》《字形檢字表》《字詞索引表》《筆畫檢字表》四部分。

三、《部首表》共分七十九部,采用學界通用之字形。不能入部之文字則歸入“其他”類。部首左側的頁碼分上下兩處,左上爲字形檢字表頁碼,左下爲字詞索引表頁碼。

四、《字形檢字表》按《部首表》依形部居。“其他”之后附“數字”“干支”“月份”“祖先稱謂”。

五、《字詞索引表》中所録文字僅限安陽博物館藏殷墟有字甲骨。但下列情况,不在收録範圍:(一)前辭中的干支及“卜”(倒書的除外);(二)兆序;(三)殘字;(四)據上下文義推斷的字;(五)習刻;(六)僞字。

六、“字詞索引號”依《字形檢字表》中字形先後順序排列。

七、《筆畫檢字表》的索引對象是可隸定的甲骨文字。文字排序依筆畫由少到多排列;同一筆畫則按在《字詞索引表》中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

■ 後記

安陽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5月,原名安陽市博物館,2010年3月改爲今名。現爲國家二級博物館。建館伊始,即配合殷墟考古發掘成立了田野考古部,參與部分殷墟遺址發掘,并入藏了部分出土文物。196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後,安陽博物館主要負責殷墟重點文物保護區以外區域的考古發掘。1996年,安陽博物館田野考古部獨立并成立安陽市文物工作隊(今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後,安陽博物館不再承擔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其間,通過劃撥、出土入藏及購買等方式,安陽博物館陸續入藏殷墟出土刻辭和無字甲骨若干。

2012年,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啓動。安陽博物館對館藏甲骨進行了統計和上報,并由省文物局組織進行了鑒定。2016年完成的統計和鑒定結果表明,安陽博物館共收藏各類甲骨59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件,國家二級文物1件,國家三級文物320件,一般文物149件(含仿刻10件),參考品104件。其中的甲骨著録和研究情况,在前言和苗利娟博士概述中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省文物局領導陳愛蘭、鄭小玲、馬蕭林等高度重視,要求儘快開展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儘快向社會公布這批甲骨的情况。

2014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孫亞冰博士到館,調研館藏甲骨文收藏、著録和研究情况,并指導進行學術研究。2014年8月,安陽師範學院歷史系苗利娟博士(2018年調入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到館進行學術講座,表達了合作開展館藏甲骨整理和研究的願望。2016年8月,美國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教授江雨德(Roderick B. Campbell)先生訪問安陽博物館,并對骨爵的材質進行了考察,確認爲鹿角製作。2017年,經過協商,我館與苗利娟博士團隊進行合作,委托其負責館藏甲骨的整理和研究。其間,先後對館藏甲骨進行了分類、拓印、拍照、摹寫、釋讀等,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的支持,成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課題『甲骨文全文數據庫及商代語言文字釋讀研究』(編號:16@ZH017A2)、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安陽市博物館藏甲骨』(編號:1425)。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全部館藏甲骨的整理和初步研究,這本書就是此次整理和研究的成果。

本書的出版工作,得到了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責任編輯王一帆女士爲本書的順利出版傾注了大量時間和心血。文雅堂楊廣泰先生、彭秋梅女士給予了鼎力支持和技術指導。安陽一銖閣傅春喜先生等精益求精,著力墨拓,完成了全部甲骨拓本。我館王志毅同志克服困難,承擔了全部甲骨的拍攝任務。楊紅梅、李晶等同志也爲本書的出版做出了貢獻。我省著名書法家傅飛舟先生,題寫了天丁銘鹿角爵(天禄爵)的跋文。我市書法篆刻家李永成先生也爲本書專門治印。因此,本書的出版又是一項集體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在此,謹代表安陽博物館向上述單位和個人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書的前言、後記由周偉同志撰寫并統籌全書文稿,摹寫、概述、凡例、索引、檢字表由苗利娟(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陳欽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同志完成,釋文由苗利娟、張怡(中國文字博物館)、陳淑娟(中國文字博物館)同志完成。楊廣泰、傅春喜先生也爲全書文稿的完善提出了建議。本書編撰過程中,還得到了宋鎮豪、王藴智、劉風華、門藝、齊航福、章秀霞等師友的指導和幫助。因編者水準所限,若因此産生的任何錯漏,均由編者負責。

安陽博物館成立已60餘年,館藏文物種類、數量繁多。希望藉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以本書的出版爲契機,陸續推出館藏文物的各種圖書,把館藏商代玉石器、商代青銅器、商代骨器、明清書畫、明清古籍,館藏碑刻與拓本、瓷器等逐一向社會各界公布,讓八萬餘件館藏文物走出深鎖的庫房,讓更多的文物資訊成爲瞭解華夏歷史文明的路牌,讓更多的社會公衆共享文物保護的成果。

謹以此書獻給殷墟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河南省安陽博物館2019年7月

《安阳博物馆藏甲骨》

安阳博物馆编,周伟主编,2019年10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著录安阳博物馆馆藏全部甲骨446片。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安阳小屯征集而来,少部分为考古发掘品。本书含图版、释文、检索表三部分,图版部分为甲骨的正反彩色照片、甲骨正反原大拓片及摹本。这批甲骨内容丰富,有5个新字及新见字形。新提供的拓片可订补旧释之误。书甫出版,便有学者发现4片甲骨可以缀合为2版,并已有学者提出,这批材料为与其他收藏单位藏品的缀合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图版编次以藏品号为序。释文依照图版顺序逐版释读。做为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的纪念,这批甲骨材料的公布,对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精装8开344页,内附一铢阁全形拓该馆馆藏天爵杯一纸 (印制),定价1200元,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惠售价840元 (含国内特快专递邮资)。
文雅堂网络书店
文雅堂网络商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董作賓甲骨文作品精选集展示
《甲骨文献集成》目录(1-10册)
趙愛學:善齋甲骨來源考
一片甲骨驚天下—殷墟(完)
国博第一次举办“甲骨文文化展”讲述甲骨发现120年的过往与成就
殷墟甲骨: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