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美术学院王卫民教授:我说大篆

王卫民

王卫民,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美术馆副馆长,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类)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书协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展全国六届书展,全国七、八届中青展,全国一、二届扇面展,全国二届楹联展,全国首届隶书展。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华夏传奇》于2018年7月拍摄播出王卫民纪录片上、下集《妙笔生花》、《墨影留韵》。

艺术感言

我主攻书体乃狂草与大篆。

大篆属古老书体,狂草则创立较晚。二者之别大矣!一者,大篆自用笔至结体皆一“慢”字;狂草则一“快”字。二者,大篆之状乃“古质”,质厚而古朴;狂草则“今妍”,妍丽而畅达。三者,大篆心如止水,状如刮铁,力能扛鼎;狂草则酣畅淋漓,气吞山河,一泻千里。由此,大篆与狂草对立者多,和韵者少,一同主攻实乃不妥。然不尽然,其二者处于书体发展之两端,可互补互鉴,亦可使处于二书体间之众书体必须涉猎,亦须深研,互润互通,更可激励大篆与狂草之深感、深悟、深思、深营。

我之使然,我之依然。


本文选自《书画世界》杂志2019年7月号

文_王卫民


    在说大篆以前,我们首先谈谈文字与书法。文字属于文字学范畴,被称为字体。字体有篆、隶、草、楷四大字体,其发展原动力是速度(提高书写速度),产生与发展阶段自甲骨文始至王羲之终。书法属于艺术范畴,被称为书体,书体共有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其发展原动力为时代崇尚(汉人尚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势),其在王羲之以前是和文字发展同步的,而在王羲之以后则单一发展。文字与书法的发展以王羲之为分水岭,故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和此有很大关系。

    篆书作为字体属于古文字范畴,而隶书、草书、楷书属于今文字范畴。作为书法艺术的书体,篆书属于最古老书体,为隶书、草书、楷书及行书等书体之祖。说起篆书,不得不谈谈文字。中国的字和词都可究根求源,就文字而言,何者为“文”,何者为“字”呢?很简单,独体字为“文”,合体字为“字”。


王卫民 王涯《春游曲》诗  50cm×50cm  2013


    “ 文 ” 即 “ 纹 ” ,就是纹饰的意思,把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实物通过中国人的造型方法——线、艺术追求——意 描 绘 出 来 , 使 人——看便 知 道 是 什 么 东 西 。如“日”“月”“人”“羊”“虎”“门”等。还有能让人感觉到的如“一”,“一”就是地平线的意思,天地皆有就是“一”。这也就是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论”中提到的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在象形文字中,在其某一部位点上一点,就是强调了这一部位,这个字就变成了专指这一部位的字。如“刀”字,在其刀刃部位点上一点,这个字就变成了“刃”;在“木”字的根部点上一点就是“本”,在其上边点上一点就是“末”,也即树根为“本”,树枝为“末”,不能本末倒置;在“女”字的胸部点上两点,即强调女人的两个乳房 — 哺育小孩,“女”字就变成了“母”字。这些也是独体字,在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论”中属指事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字和指事字都属于独体字——文。汉字被称为象形字,而象形字(包括指事字)——“文”只有300多个,其余的字都是根据“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也可比喻成英文的26个字母。


王卫民 徐渭题《画梅》  138cm×69cm  2014


    “会意字”“形声字”就是合体字。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 ,武信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字”是会意字,其意即房子里面小孩出生(在文字里“宝盖”就是房子)。房子里面小孩出生,是父母结合后产生的新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既是独立的,也和父母有无穷的关系。这种会意就是“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产生了新的合体字。古人太聪明了。会意字带“宝盖”即房子,比如“寒”,篆字是房子里面两个人,铺的是草,盖的也是草,这种感觉就是“寒”。而“冷”则是形声字,原意是水结冰,使人感觉凉或者冷。所以,“寒”在内,而“冷”在外,如“寒心”“冷水”等词。再如“安”字,这在过去生存环境恶劣的年代,女人长期在房子里待着是安全的;而随着时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女人长期待在家里对女人和男人也都是安全的。还有的会意字演化到现在其楷书结构有所变化,如“温”字,按今人的理解,应该是器皿里的水被太阳晒热即为“温”;但其篆法则不是这样——下面是“皿”,上面是“囚”,左面没有三滴水的偏旁。《说文解字》解释为“囚得食也”,指囚徒在监狱里有饭吃,这对囚徒来说是一种“温暖”。温暖的事情很多,但当初造字的人偏用这种状态作为温暖的字源,很有意思。会意字还有很多,这里不是讲古文字,略知一二即可。

    篆书传统讲有大篆和小篆。大篆即金文,也叫钟鼎文字,指商周期间在金属器铭上铸造或锲刻的文字。小篆单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所颁布的文字政策 — 书同文,由李斯、赵高等以秦国原有的文字为蓝本,总结创造一种新的书体 — 小篆,也叫玉箸体。另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也被列为大篆。


王卫民 王维《汉江临泛》诗  22cm×62cm  2017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清末大官僚、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1899年无意中发现的。那年他得了疟疾,在家人抓的中药中有一味药叫龙骨,他发现上面有刻痕,后又有古董商范维卿赠送龙骨,又购买北京各大药店有刻痕的龙骨,最后查阅资料,辨认文字,最终确定这些龙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 甲骨文。《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也没见过甲骨文。从此,甲骨文研究及收藏一时响彻神州,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殷虚书契待问编》、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襄《簠室殷契类纂》、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叶玉森《殷契钩沉》、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孙海波《甲骨文编》、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等。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当时人们不懂科学,对自然无法理解,更无法控制,只有通过占卜来获取自然知识,并祈福求吉。殷商时期几乎无事不卜,甲骨就是当时的占卜工具,甲骨文就是占卜的卜辞。所以,甲骨文也是当时的皇室档案,涉足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

    甲骨文不但是成熟的文字,而且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也是最早的书法作品。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说:“卜辞契于龟甲,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当代甲骨文书法书写最好者当数已故河南安阳书法家刘顺先生。其生前为安阳博物馆馆长,长期浸淫于甲骨实物,书法功力深厚。他所书甲骨文有别于历代古文字学家之作品,不但甲骨本质渊深,而且书法味道强烈。其以笔代刀之游刃有余状,为甲骨文的创作开辟了一种境界。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王卫民 樵语经声五言联  136cm×34cm×2  2019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钟鼎”也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钟鼎”铭文分两种,一种是凹进去的阴文,叫作“款”;一种是凸起来的阳文,叫作“识”(音同制)。金文按年代分可分为殷商金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三大部分。殷商时期甲骨文和金文并存,由于文字载体和制作方式不同,虽然显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其都具有人类童年的气质,表现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朴拙的时代美。其稚拙童真、憨态可掬的天趣美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相提并论的。这时的文字多有图画意味,字形大小不一,章法排列自由。代表作如《后母戊方鼎器铭》《小臣俞尊器铭》等。西周金文是金文的鼎盛时期,铭文弘美,字数繁多,内容广泛。西周初期铭文风格沿袭殷商,但字数明显增多,造型由图画装饰成分多转为文字书写成分多。代表作如《利簋铭》《天王簋铭》《大盂鼎铭》《小盂鼎铭》《何尊铭》等。西周中期金文比初年更进一步,装饰成分几乎被书写意蕴湮没掉,用笔劲健匀挺,畅达爽朗,章法排列整齐协调,格调典雅平和。代表作如《大克鼎铭》《墙盘铭》《卫鼎铭》等。西周晚期是金文的成熟期,器铭众多,铭文亦多,金文及书法已趋成熟、完美,用笔及结体已趋稳定。代表作有《毛公鼎铭》《散氏盘铭》《虢季子白盘铭》《颂鼎铭》等。春秋时代,平王东迁,诸侯纷争,战事连绵,文字也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崛起而趋于地方审美。除秦地沿用周文字审美外,其余东部各国文字变化较大,表现在金文上亦然。秦国《秦公敦铭》线条遒劲而婉逸,结体严正而清隽,“玉箸”之意飘然而出,上承《虢季子白盘铭》之遗风,下开秦小篆之先河。楚国《王孙遗者钟铭》结体细长,线条柔美。《中山王鼎铭》为细长结体金文之代表,亦多具装饰意味。在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比较特殊,在文字审美上亦大大区别于其余各国。《楚王酓肯鼎铭》为楚国金文之代表,结字取横势,有太极回环之意,书写意味强烈,似乎和同时代的楚简异形而同质。


王卫民 王维《终南山》诗  200cm×68cm  2018


    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金文发展历经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浩瀚宏大,作为古文字学研究不能有丝毫遗漏,但作为书法艺术则可以选择临写。根据历来金文学习的经验看,《散氏盘铭》及《毛公鼎铭》最适宜学习。

    散氏盘为西周晚期周厉王时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而得名。此盘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19行,375字。《散氏盘铭》以其无与伦比的豪迈、雄壮、朴茂、厚重,屹立于青铜时代书法艺术之巅。其不可一世的霸气,与当时其他铭文相比,使人有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之慨。其用笔粗犷奔放,结体扁厚博大,整体体势左欹右侧,章法茂密浑穆,遂铸成不朽的青铜铭文之冠。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铭文是一篇册封书,亦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名篇。铭文凡32行,499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为青铜器铭文最成熟的文字,洋洋约五百言,典雅耿隽,气格浑严,笔法高古,结体瘦劲。其可视为小篆的前身,是金文学习的极好范本。


王卫民 《毛公鼎》集联  55cm×55cm×2  2016


 扫码即可学习郭继承教授國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章篆刻与篆法
篆书学习心得
钟鼎款识 西周书法
杨家衡:大篆辨识临帖及创作思考
汪永江大篆教学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还有金文和刻石等铭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