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涉县古今邮政

 


涉县古今邮政

按:《涉县志》(1998版)

九 交通邮电

第六章 邮电

 

第一节 邮政


一、驿站、驿铺、局、所

 

明,境内已有驿站,以供官文书札传递者中途换马或休息,同时增设急递铺。南有神头铺、响堂铺,北有北岗铺、井店铺、窑则铺、石泊铺、猛虎(今龙虎)铺,总铺在县治。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更名驿铺。有十里铺、井店铺、偏店铺、鸡鸣铺、西戌铺、马布铺、神头铺和响堂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县城设大清邮政代办所。

民国8年(1919年)改称中华邮政涉县局,为三等局,属河南邮区,由河南豫北道管辖。

民国29年(1940年)61日,中共抗日新闻机构《新华日报》、《胜利报》分销处和办事处合并,在境内西辽城村成立新华日报太北区中心办事处,负责报纸发行,同时兼公文信函传递,为时3月。

同年91日撤销办事处,成立冀太联办交通总局(简称交总)。

次年9月改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交通总局(迁址索堡),并在林旺和索堡设交通站。

民国31年(1942年)春,县交通局成立,与索堡交通站合署办公,由“交总”第五分局管辖,负责全县邮件寄递和报刊发行。

民国34年(1945年)交通总局外迁,晋冀鲁豫太行交通局在索堡成立,下设6个分局,县交通局由第六分局和县政府双重领导。

次年2月,太行交通局改称太行区邮政管理局,县交通局与索堡交通站合并,称县邮局。

3月,县中华邮政局并入县邮局,称邮政局。局址由索堡迁至县城,属第三专区视察办公处辖,为三等局。

民国36年(1947年)改由第五分区办事处辖。

翌年夏,太行区邮政管理局迁至岩城(今乱石岩村),于民国38年(1949年)撤销,县邮政局划归河北省(属北京邮区),受县政府直接领导,为三等甲级局。

19537月,县政府电话班并入邮政局并更名邮电局,隶省邮电局。

19557月,县邮电局定为七等局,并在河南店、索堡、西戌、偏城、西达各设邮电所1处。

1958年,邮电所改称邮电支局,同时增设井店、固新两个支局。

次年,武安县贺进、活水、阳邑、徘徊、崔炉5个邮电支局,随公社一并划入涉县,1961年又随行政机构返归武安县邮电局。

1969年,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电信系统归军队领导”之精神,县邮电局分设为邮政局和电信局。

19739月,重新合并,复称邮电局。期间,又先后在符山、石门、宇庄、木井、东风、一五零设邮电所。

1996年,县邮电局共下设8个邮电支局,4个邮电所,8个代办所,3个集邮台,1个营业班组,全局干部职工248人。

 

二、邮路

 

古代,邯郸至上党邮路由阳邑进入县境,经东豆庄、沙河、西戌、偏店、井店、县城、河南店、神头、响堂铺达上党。

三国和北齐时,邺城通太原、出临水(今峰峰)、经鼓山由猛虎(今龙虎)入境,过鸡鸣铺走赵峪、前寨、白泉水、娲皇宫到索堡西北行,由辽城出境。

明、清时涉县属河南省,主要邮路有两条:

一出林县姚村至合漳入境,经东、西达城(今西达、东达)、林旺过河西行,由原曲过河,从韩王山下达县城;

二改走偏店、西戌古道,也有出阳邑,经郭口马布西戌、鸡鸣铺、偏店、井店、北岗到县城。

时,传递主要靠马匹,称走递马,送信人称走递夫。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全县共有走递马29匹,走递夫7人。

民国初期,邯长邮路仍为北岗、井店、石泊、龙虎出境至冶陶;至太原仍走龙虎、鸡鸣铺、赵峪、白泉水、辽城古道。

抗日战争时期,邮运路线称交通线,时交通线分三部分:

通往各战略区的邮运干线,叫环线;

区内邮运路线叫干线;

县到各乡村邮运路线叫乡村交通线。

因边区政府、交通总局均设在索堡,索堡遂成为边区邮递中心,区内共有8条干线;

索堡至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桐峪站;

索堡至阳邑站;

索堡至山西省黎城县虹梯关(今山西平顺县)站;

索堡至黎城县东阳关站;

索堡至黎城县西井站;

索堡至林旺站;

索堡至黎城站;

索堡堡至偏城站。

除索堡至桐峪站是从桐峪到索堡外,其余均由索堡派人出班投递,每日一班。时,送信人称交通员。

民国31年(1942年),全县共有交通员31人。

在战争环境中,除索堡至桐峪是靠驴驮外,其它均靠人力传递,每个交通员一根扁担、两条麻绳、三块油布、肩挑四五十公斤,日行三四十公里,没有节假日,遇有病、事即更换临时顶班。

此外县到各区镇的信报由县交通局交通员转递,区到行政村由区政府通讯员或干部开会转递,行政村到自然村则靠群众来往转送。

解放战争时期,干线邮递多改由马车,其余仍靠人力步行传送,时境内步班8条,均由县城到达各区政府。

民国35年(1946年)3月,县邮政局局员改称邮务员,交通员改称邮工,全局有邮务员10人,邮工20余人。

民国37年(1948年)4月,邯郸至岩城段邮路首次使用火车运邮,县外来件也多靠小火车运达。

1949年至1952年,全县邮路34条,仍为步班。

1953年,始出现自行车邮路2条。

1960年,全县邮路30条,长1025公里。

1968年,自行车邮路增多,步班邮路减少,并始有1条摩托车邮路。

1970年,县内首次用汽车邮运,负责转送6个支局、所的邮件、报刊。即县局至更乐井店至西戌;县局至索堡至五厂和六厂邮电所,全程85公里。

1970年,摩托车邮路增为4条:

县城至六九八五钢厂(今天津铁厂);

县城至木井驻境部队;

县城至偏城;

县城至西达。

1975年,全县主干线邮路均为摩托车化,长1022公里、288个村看到隔日报纸。

1996年,全县邮路32条,长1452公里,投递到村率100%

 

三、邮政业务

 

旧时,驿站、驿铺以传递官方信函公文为主。

民国26年(1937年),县中华邮政局始开办小额汇款。

民国31年(1942年),县交通局除传递信函、报刊外,还接受中华邮政之托,代办中华邮政业务,凡见贴有中华邮政邮票的邮件,均义务代为传递。同时,办理民邮,发售邮券(后改称邮票),办理挂号,实行有资寄递。

民国35年(1946年),县邮政局成立,开办公私函件、包裹传递、汇总3种业务。当年,受理信函2060件,包裹310件,汇票1300张,报刊1000余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悠悠大公桥(118)
​凉州文化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武威邮政业的发展
嘉鱼县邮政发展历程(原创)
驿骑如星流的鄂州古代驿道
专栏文章 | 百年沧桑的西大街邮局
纪11 中华邮政开办四十周年纪念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