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在幼儿园超前学习获得的领先,到小学3年级后都会吐出来

01

2018年7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

可见我们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是严禁幼儿园小学化,严禁学前教育的

但是我们又看到这么一个事实:

大量的家长对儿童的学前学习有需求,不仅自己在家里教孩子认字、算数,而且专门给孩子报有学前班的幼儿园。如果幼儿园没有学前班,很多家长都不考虑。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很多幼儿园被逼违背国家规定,开设学前班:没有学前班,就没有学生,幼儿园就无法经营。而当周围的孩子都去上学前班时,那些本来不打算给孩子报学前班的家长也不得不报学前班了。

就好比电影院里看电影,有的人为了看到清楚,站起来看。旁边的人受到了影响,为了看的清楚,也就站起来,最终电影院里的所有人都站起来了。这样的结果是:有座位不坐,大家都站着看电影。大家都很累,但大家都没办法。

02

家长之所以想让孩子上学前班,无外乎下面3个原因:

1、家长深层次的焦虑

家长的深层次焦虑是家长向让孩子上学前班的根本。

我们中国别的没有,就是人多。人多就生存压力大,干什么都要跟别人争,跟别人抢。尽管现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国人竞争、拼抢的意识从来没有减弱,看看大家上飞机、高铁,明明大家都有坐,还急着往前冲,抢什么?早进去不还是坐你自己的座位?但大家还是不由自主的去抢?

中国人竞争的焦虑深化到骨子里了。我们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看别人加的XX,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相信很多父母都对自己孩子说过这样类似的话。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内心隐藏的竞争焦虑,希望孩子更加优秀,超过别人家孩子。

很多家长可能原本也没想给孩子太多的压力,逼迫孩子学这学那,但是当看到周围的孩子有各种才艺,能听说读写等各种技能,在看看自己的孩子,除了会玩泥巴、捣蛋,什么都不会,于是家长就开始焦虑了。再加上新闻经常报道“5岁的XX掌握3000个汉字,汉语拼音全会,能自主阅读,熟悉100以内的加减法……”好像整个社会的孩子都在进步,自己家的孩子成了倒数第一,于是父母便开始焦躁不安,觉得自己孩子不行,跟别人比差太多了。于是就开始给孩子施加压力,逼迫孩子提前小学化。

2、赢在起跑线

尽管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强调,人生是一个长跑,比的持续发力。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淡化赢在起跑线的观念。但是仍有很多家长相信,赢在起跑线,孩子才能步步为赢。于是,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

北京卫视有一档节目《老师请回答》,有一期请来一家嘉宾,他们一家为孩子赢在起跑线,报各种班,学习芭蕾、表演、声乐、钢琴、珠心算,还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去美国T台走秀。妈妈、奶奶每天都是带着她从一个培训班到另一个培训班。在孩子3岁到6岁这3年间,他们不仅投入了大量精力,更花了120万之多。为了支撑这么大的开销,他们甚至都卖了一栋房子。

是什么在支撑家长付出这么多?就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希望孩子以后能成才。

3、上小学后跟不上

让孩子上学前班的家长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怕孩子上小学后跟不上。

上小学后,如果周围孩子都学了,老师可能会教的很快,而自己家孩子没学,那可能就跟不上。跟别的孩子一对比,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学习不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以后的学习兴趣。

这种家长的心理跟我上面讲的看电影的心理一样。他们可能对孩子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没有赢在起跑线的思维,也不支持幼儿园小学化,但是当整个社会都在提前学习时,为了适应大环境,他们也只能被逼着让孩子学了。

大量的父母被整个社会裹挟着前进,只能随波逐流。

03

为什么专家、国家都不赞成学前教育,可能很多家长会说小孩子不懂,但是小孩子为什么不懂,90%的家长估计都不知道。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儿童只是微型版的成人,除了体型略小,其它的能力跟成人是一样的。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7岁下的儿童跟成人比较,可以算是两种生物。

根据心里大师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他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学龄前的儿童正好处于前运算阶段。

让·皮亚杰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1.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皮亚杰设计的“三山实验”就是为了验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皮亚杰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在比如说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 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2.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使之回到原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比如说:你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小明有个姐姐叫小红,小红怎么称呼小明呢,他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3.没有守恒概念

这个阶段的儿童判断问题时只能用一个标准或者维度,而不能多维度切换。皮亚杰为此专门做了一个守恒实验:他将容量相同的两杯水倒入高矮不一样的杯子里,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判断里面的水是不是一样多,这时候孩子便不能准确判断了。

正是因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学龄前儿童的这些思维缺陷,所以在教育孩子认字、算数时,孩子不容易理解,往往费很大力气,孩子还学不会。为什么我们国家规定从1年级开始学习算数、认字?就是因为这符合我们的生理发展规律,这时候学习最合适。

04

当我们逼迫学龄前儿童小学化后,我们就是在违背儿童的生理发展规律,就好比孩子没有眼,你还非要逼着孩子回答你看到了什么。

这样不遵循规律的教育结果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厌学。

当父母用小学的知识教育学龄前儿童时,孩子理解力不够,就好比对一般人讲微积分一样,听天书,所以孩子肯定会学习非常困难,学的慢,学不会。因为这些知识对孩子是很大的挑战,孩子总不能理解,做不到,让孩子产生了挫败感,孩子就不想去做了,于是孩子会表现为拖拉、不认真。

但对于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没有专业的育儿知识,看不到孩子认知的不足,思维的缺陷,觉得孩子之学不会,不是孩子笨,而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努力,不认真,总做小动作。

这就产生了因果倒置。

所以,父母会总拿孩子学习拖拉、不认真说事,想纠正他们的态度。但孩子不会的根本原因是认知不足,由于父母没有抓住主要原因,父母会发现孩子屡教补改,于是父母就容易情绪失控,对孩子发火,进而加大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力度。

而父母发火,却进一步导致了孩子的畏难情绪,面对父母时学习紧张,更加学不会,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终结果是:孩子觉得自己笨,学不会,对学习产生畏难学习,从而导致孩子厌学。而父母无法控制情绪的批评打骂则更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厌学情绪。

05

所以,学龄前儿童最终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以下技能:

1、运动

学龄前儿童最需要做的是运动,就是要疯狂的玩。

2018年6月9日,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其中首次提出学龄前儿童每天活动应达3小时以上。这就从官方上给了儿童运动指导。

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儿童运动?

因为此时正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快速成长期,2岁时大脑达到成人脑重量的60%,6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90%,所以此阶段是神经系统、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大脑发育

而运动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让神经系统更加高效,传递信号更快。因为神经系统存在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进废退”,越用越发达,不用就变弱甚至消失。

所以如果儿童运动不足,相应的神经系统得不到充分锻炼,孩子后期就容易表现为感统失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当然,运动不仅让孩子大脑更加聪明,而且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让孩子更加健康。

2、注意力

学龄前儿童需要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技能是注意力,这牵扯到孩子上小学后能否认真听老师讲课,对孩子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很多父母在幼儿园时,没有关注孩子的注意力问题。结果上小学后,孩子坐不住,调皮捣蛋,老师各种找,父母才开始知道自己孩子注意力不行。然后开始急了,各种想办法补救,给孩子报感统训练班、注意力培训班,一节课200多块钱,但是效果也不怎么样。

注意力的养成关键期就在于学龄前期的教育,所以,在学龄前父母就应该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一是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专注时刻,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画画的时候,不要以“爱”的名义让他吃东西、喝水等,这些行为只会干扰孩子专注力的养成。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了被打断,无法形成专注。

二是跟孩子玩一些注意力游戏,比如舒尔特方格、捡豆子等,游戏很多,关键是要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专注力的好习惯。

3、规则意识

学龄前是儿童规则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因为7岁前的孩子基本父母他们就听什么,因为他们还不会自主思考;等7岁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就会思考父母说的对不对,然后才思考要不要听,这时候你再想教育他,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他把学龄前的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2—5岁)和他律阶段(5、6岁~8岁)

前道德阶段,就是孩子没有道德观念,以自我为中心,想怎样就怎样,所以孩子容易撒泼打滚,不听劝。然后逐渐过渡到他律阶段,孩子开始建立规则意识,接受父母、老师等权威的指定规范。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打了孩子,不让他们告诉家长,他们就不告诉家长。

所以,学龄前儿童是规则养成的最好时期,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如何跟别人交往。这样孩子以后才能健康成长,父母也省心。

结语

学龄前的儿童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有没有得到充分的运动,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建立起正确的规则意识。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赢在了起跑线,却输在了后期成长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警惕“幼小衔接”沦为“准小学”
从幼儿园开始,让超前教育慢下来
给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建议
幼儿教育:玩与学谁是中心
与学龄前儿童到9岁儿童相处的建议
家长不要违背孩子的“时间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