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要知道,儿童对行为对错的判断,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儿童对于道德规则的认知都来自于父母的教育。

比如我们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要相互谦让、相互尊重,打人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这些道德规则都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父母、社会的不断教育形成的。

那么当孩子懂得这些规则后,是如何理解并运用这些规则,并以此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呢?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个经典的“对偶故事法”来测试儿童对于道德规则的判断: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出房间时,不知道门后放着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15个杯子,结果一推门,把椅子给推到了,15个杯子都被打碎了。

(2)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趁他母亲外出的时候,想偷偷的从橱柜里拿一些蜂蜜吃,结果在他站到椅子上,伸手够蜂蜜时,不小心把蜂蜜旁的一个杯子给打碎了。

皮亚杰问孩子们:这两个孩子哪一个犯的错更大?

他发现,大部分7岁以下的孩子会认为约翰的孩子犯的错更大,因为他打碎的杯子更多;而7岁以上的孩子会认为亨利的孩子犯的错更大,因为他是在偷吃的情况下打碎的。

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皮亚杰得出了一个结论: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了一个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过程。

什么是客观责任、主观责任

1、客观责任

客观责任是指儿童在评价行为是主要依据行为带来的客观结果,与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没有没有关系。在“对偶故事法”中,7岁以下的孩子认为约翰犯的错大,因为他打碎的更多。这“打碎的多少”就是客观结果。

处于客观责任阶段的孩子对于道德规则的理解简单直接。他们会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严格的道德规则框架,这个道德框架是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凡是符合这个框架的行为就是对的,凡是不符合这个框架的行为就是错的。他们对道德规则的理解是如此的简单直接,使得他们就像圣人一样严格遵守规则。

假如你跟一个处于客观责任阶段的孩子外出,并且他掌握了红灯时不可以闯的规则,这时候如果你因为有特殊原因想带孩子闯红灯,孩子会批评并制止你,认为你闯红灯是不对的,不管你是出于何种原因。

尽管这阶段的孩子有很高的道德表现,但是严格的说,他们还不能称为有道德的人,因为他们对于道德理解是停留于表面的,是受父母、老师约束的结果,他们遵守这些规则更多的是害怕受到惩罚。

客观责任的发展起因于强制,咬文嚼字、循规蹈矩是客观责任阶段孩子的恰当概括。

2、主观责任

主观责任是指儿童评价行为时不仅仅是依据行为的结果,更多的是依据行为者的动机。

在“对偶故事法”中,尽管约翰打碎的多,但是他不是故意的,所以情有可原。而亨利虽然打碎的少,但是他却是想偷吃蜂蜜,主观动机不正确,因此他的错误更大。

处于主观责任阶段的孩子开始意识到遵守道德规则并不仅仅是避免惩罚,更重要的是道德规则是社会成员之间更好的协作的保证,是互惠互利的,因此他们从内心接受道德规则,形成了内在的道德标准。因此这时候不用父母再监督提醒,他们就可以做到自觉的遵守。

同时,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意识到道德规则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一成不变的,只要相互成员之间同意,规则是可以更改的。因此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他们的道德标准更加灵活。

主观责任的发展起因于写作,自律、灵活多变是主观责任阶段孩子的特点。

儿童的道德判断为什么经历了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看了几十本育儿书,还是教不好孩子?家长该醒悟了
如何训练我们的观察技能?
错误评判按主观还是客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发展
行政违法构成的两个要件
不真实连带责任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