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溪远流·清代绘画思想史 / 高木森 新著

王时敏 仿黄子久立轴山水

中国绘画有很长的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殊成就,清朝从公元1636到1912年长达二百七十六年,可媲美于汉、唐、两宋和明朝,可是中外学者有关清朝绘画的论述多集中在清初的“四王吴恽”和“四僧”、盛清的扬州画派和清末的几位比较有创意的画家,完全忽略中清(约1750-1850)这一百年。此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人们看不到清朝中期绘画有何特殊成就。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综合呈现,绘画的发展进程与人类思想更不可分,而主导画家思想的除了画家自己的创意思维,最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带来的力量,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无论是清初、盛清、中清、晚清,绘画的走向背后都有很特殊的主导力量。因此这本书将从绘画思想层面切入,探讨每一时段绘画所呈现的思想含义,以及促成这些成果的复杂因素。

恽寿平 写生花卉册之萱花

一、世界文化与中国画家的应对

清朝的二百多年期间,西洋各国正处于“大探险时代”,人们在新知识、新技术和商业利诱的驱使下,掀起了新一轮扩张、贸易、殖民和传教活动的浪潮。十七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倾全力发展航海贸易,开拓殖民地。其后两世纪正是高峰期,有更大的航舰来回欧亚,又陆续有许多新的发明,如枪炮、蒸汽机(英国人于1764年发明)、照相机(法国人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发明)等,西洋军力、经济力冲击全世界,将世界文化带入“现代期”。

朱耷 双鹰图

在艺术方面也急速演化,从贵族色彩浓厚的巴洛克、洛可可快速转变,有以人类冒险、征战为主题的“浪漫主义”,结合古典画法与现实生活题的“新古典主义”,以实景为描写对象的“写实派”,到十九世纪中叶又有表现市民生活和以色光为主的“印象派”,可谓光彩万端。

石涛 唐人诗意山水册 八开之一

在这大探险时代,东方的艺术也给欧洲注入新的生命力。自十六世纪起,欧洲人开始收集印度和锡兰的象牙雕、棉帛织品。十七世纪下半叶欧洲人对中国的工艺品很感兴趣,尤其法国路易十三、十四时期皇家大量收集中国陶瓷、漆器、家具、壁纸、挂毡,开启了“中国风”(Chinoiserie)的热潮。这股热潮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随后逐渐消退,今日所知法国最后一座有中国味的建筑,是1864年建于巴黎的巴塔克兰剧院(Bataclan Concert Hall)。其顶层台阁屋檐是中国式的上翘龙尾造型。后来随着中国热的消失,大约在1900年被改造成欧式。

髡残 人物图册

十八世纪中叶之后,因为中国的锁国政策,欧洲人将目光转到门户比较开放的日本,兴起一股日本热潮,法国人称之为“日本主义”(Japonisme)。这股热潮并不局限在工艺领域,而是深入欧洲的高级艺术印象派。许多著名画家如马奈(Edward Manet)、莫奈(Claud Monet)、德加(Edgar Degas)、梵高(Vincent van Gogh)都有一些参考日本浮世绘的创作。

渐江 黄海松石图

与欧洲人野心勃勃的探险寻奇精神相比,亚洲地区这段时间显得相对保守落后。在西洋军事和经贸的压力下首当其冲的印度,十六世纪末期就被英国商人控制,完全失去了自主权,而且地方领主互相倾轧斗争,绘画的本土性也急速消失,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有回复迹象。

樊圻 山水册页八开之一

日本在十六、十七世纪对西洋人的活动采取严厉的管控政策,如1587年丰臣秀吉下令驱逐所有在日本的外国传教士,其他一般商人则限居于长崎。江户时期(1615-1868)德川家康在1600年获知刚到日本的英国人亚当斯有很好的造船、地理和数学知识,于是把他拘禁,令他在日本娶妻生子,而且成为德川家康的军事顾问。

孙逸 山水图

日本这种严厉管控洋人的政策在十九世纪逐渐松绑,1857年,英国素描和水彩画家威格曼(Charles Wirgman.1832-1891)来到横滨办艺术学校传授西洋画。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倾全力吸收西洋的一切,政府创立工部艺术学校,聘西洋艺术家入校任教,并派遣学生赴欧洲学习,回国后努力推展西洋画。1889年明治艺术学会成立,把这西化浪潮推上第一高峰。

龚贤 挂壁飞泉图

面对来势汹汹的浪潮,作为亚洲大国的清朝帝国一直采取锁国政策。清朝皇家满族与唐朝皇家突厥族都是外来民族,但两族的发源地不同,唐朝皇室与来自中亚的突厥族和鲜卑族有血缘关系,对中亚文化有浓重的感情,统治中原之后采取开放政策,丝路畅通无阻,带来国际化的文化,绘画也走上多元,除传统的人物画之外,有佛教壁画、极具实感的人物画、花鸟动物画,山水也有青绿和水墨。

李永昌 春山亭子图

反观清朝满族来自中国东北,与中亚的文明国家没有接触,自身文化又不如汉人,为保持其统治权,乃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撑起维护汉人传统的大任,延续明朝的一些制度,像地方吏制,提倡汉学、八股文考试等等,绘画也以宫廷画和正统文人画为主轴,至于外来文化,则以极为谨慎的态度对待。

李流芳 雨中山色图(局部)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宫廷吸收一些西洋画家,严控在宫廷中工作,与外面民间画家没有机会接触。十八世纪中叶之后国势急落,但因地缘广大,人口众多,对自我领土和文化的保护还是有一定的稳定度。而在危机意识主导下,朝廷继续实行锁国政策,严厉控制洋人的活动,使得清朝从皇帝、官员到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维护传统,抵制外来文化”的思维。

萧云从 丹霞山十六景册 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主流画家和画论家的思想主轴是“古人法度”与“我之心思”的辩证。在清初有“以古人法度运我之心思”的正统派“四王吴恽”和“以我之心思,运古人法度”的表现派“四僧”。两种思辨中前者谨守某种古人笔法,用来表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后者用比较自由的心态去运用古人不同流派的笔法,不局限于某一种格法。两者基本上都是“法度”在古,“心思”也在古。

查士标 山水图

这种辩证类似董其昌所说“夫无不肖(古人),即无肖也”的禅家语,有很大的诠释空间。画家对“古法”有很多不同的认知和解释,如果从技法出发,就是古画的题材、布局和笔墨,也可以归结到谢赫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但如果往美学方向去思考,那就可以上溯到苏东坡的“萧条淡泊”,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孔子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以及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就是朴素与空灵之美。

戴本孝 苍松劲带图

对“古法”不同层面的认知又取决于“心思”,清初那些重要画家在董其昌的影响之下,能够对此绘画哲学做较深入的体会,以得超越性的思维。后来的一般画家,把“古法”定在笔墨技法的层面,因此对古画的临仿成为重要的工作。可是有清一代自乾隆执政之后因为所有五代、宋、元、明的画尽入宫廷,民间一般画家己无真正的“古法”可学,只能从上辈画家学习。唯有一些寻找创新的画家,如扬州画家和任派会将民俗画纳入“古法”和“心思”,开启创新的道路。

梅清 黄山天都峰图

二、清朝绘画史的分期与论题

清朝绘画从“维护法统”到“锁国”,再到“国门洞开”,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每个时段因国力的不同促使绘画有不同的走向,这也就给清朝绘画史区分了不同的时段。

马国权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铜版画

清初(1636-约1700)满洲人入主中原后由顺治、康熙统治,中央集权时期,皇家拟以“继承法统”为策略建立稳定的政权,实施“胡萝}、加大棒”的手段控制知识分子和画家。西洋画家在宫廷中从事装饰工作,受严格控制。人文教育和科举考试皆以维护正统为务。知识界有投清、避清两派,他们都是明末政局动荡时候留下的遗民或遗民第二代。

郎世宁 十俊犬图·茹黄豹

画界也形成两个主流画派:“四王吴恽”的“正统派”和“四僧”的“表现派”。此外有活动于江南一带的画家,他们继续着明末少数画家参考的《圣经》铜版画插图,吸纳简单的写实概念,但因为没能接触真正的西洋画,所学也显得肤浅,不受中国史学家的重视。

焦秉贞 历朝贤后图册之一

主要议题是这些画家在古法、新法、心思之间“起承转合”的运作,此中有很多议题要考虑。除了政治影响之外,也要探索他们的天赋、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宗教思想等与美感有密切关系的因素。

丁观鹏 法界源流图(局部)

盛清(约1700-1750)时段包括康熙执政的最后二十一年、雍正执政的十三年和乾隆执政的前十四年。这半个世纪尽管有一些皇室斗争、地方动乱事件,整体政局仍然相当稳定,皇家财富雄厚,大量吸收画家入宫。其中有洋人、华人,都以画工身份应召。他们除了作装饰画之外,也为皇帝的骏马、出游、巡视作纪录画。此外朝廷也招揽很多文人画家入仕或入宫,延续正统派文人画。此时是宫廷画最昌盛时期。

杨晋 仿古山水册页之一

与此同时,政局稳定也带动地方经济繁荣,尤其江南一带的扬州成为盐商和画家的聚集地,因此民间画家风格也两极化,在内陆大多保持正统作风。扬州暴发户的商人艺术品味大不同于皇家和士人,他们喜欢奇而怪的风格,即有“扬州画派”作为发展的画家有“八怪”之称。此“八怪”即俗语“丑八怪”之谑称,不是只有八位画家。

高其佩 庐山瀑布图

中清(约1750-1850)可分前、后二期各约五十年。前期是由盛转衰的过渡,而其主要人物就是乾隆皇帝。他称帝十五年后有倦勤怠惰之状,沉迷于古董、书画之收藏赏玩,乃将一切政务交给和坤。结果政纲松弛,全国上下都是贪官污吏,国势也由盛转衰,也自然影响画家的生活。

任熊 十万图册之万壑争流

再者,乾隆对古董和书画的爱好也在学界和绘画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学界带动“乾嘉学风”的产生,在绘画界因为乾隆的品味偏向文人性质,宫廷画家洋人减少,华人文士画家增多。再者,他搜刮古代书画,也使民间画家无真正的唐宋元明古画精品可临摹学习,只能在前辈中寻求“古法”。

钱杜 罗汉图

中清后期因为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国势逐渐衰退,更加严禁西来的贸易、文化等活动,画坛也走入谷底。宫廷画家寥寥无几,民间画家也多延续中清前期的保守作风,采取继承师法、以清秀为体的做法。唯此时江南一带也有画家以“穷则变”的态度从“民俗画”中吸取灵感,略增一点创意。因此有“谷底清音”与“谷底杂音”。

顾沄 暮云春树图

最后,晚清(约1850-1912)是鸦片战争后到清朝灭亡这六十多年,其间清朝政权己奄奄一息,内忧外患加剧。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急速衰退,外来的军事、经贸、文化冲击已非任何人可以阻挡,画界又现生机,但一直到十九世纪末还是不能接受西洋艺术,只能在古法与民俗艺术的互相激荡中成长,有传统变调与时代新声的“海派”。

居廉 花卉虫草册页

本书共分六章,前五章分论清初、盛清、中清、晚清及其后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绘画的发展。第六章《附录》,收集三篇与清朝绘画有关的专题研究:一、《从<个山小像>看八大》,这篇文章已经收入拙著《自说自画II》,但因为与清画这个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再次刊印。二、《石涛生卒年考》主要是为石涛的出生年份做比较明确的分析,结论肯定了一些专家的努力研究,将之定为1641年。三、《石涛<画语录>新解》,把石涛这部画论从第十八章往回读,并提出一些新观点。

清溪远流 清代绘画思想史(毛边) / 高木森 著

出版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3

书号 / 9787534078156

装帧 / 平装16开400页

定价 / 168元

高木森,著名美术史学者,师从李铸晋先生,学术专长为中国绘画史研究。毕业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获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堪萨斯艺术学院、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加州圣荷塞大学。2001年自美国加州圣荷塞大学退休,为荣誉教授。著有《印度艺术概论》《西周青铜彝器汇考》《五代北宋的绘画》《自说自画I》《自说自画II》《古意今情》《亚洲艺术》《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等中文书,及The Life and Art of Li Kan, Art of Aisa, East Meets West in Art等英文著作。

▎目 录 ▎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清初(1644—约1700)
第一节 正统派——“四王吴恽”
第二节 表现派——八大、石涛、弘仁、石谿
第三节 其他画家——江南风情
第二章 盛清(约1700—1750)
第一节 宫廷画家——中西交融皇家品味
第二节 扬州画派——“八怪”画家
第三章 中清(约1750—1850)
第一节 中清前期——古风荡漾
第二节 中清后期——谷底之音 
第四章 晚清(约1850—1911)
第一节 中清余音新调——传承的辩证 
第二节 时代新声——溯古与外摄同步
第五章  清溪续流(约1911—1950)
第一节 晚清格法余韵——正统派与表现派
第二节 传统古法余韵——入古出新
第三节 洋风起浪——东风与西风    
第六章  附录——专题研究
第一节  从《个山小像》看八大
第二节  石涛生卒年考

第三节  石涛《画语录》新解

▎实拍书影 ▎

▎相关推荐 ▎

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 / 高木森著

出版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

书号 / 9787534071058

装帧 / 平装16开400页

定价 / 168元

古文献中记述宋人绘画的著作很多,当代中外美术史家亦极重视宋画,在一些美术史和绘画史书中都有概要介绍,亦有许多史家的论文对一些作品、画家、画派作深切探讨。高木森先生将《五代北宋的绘画》,和《宋画思想探微》两本书整合、改写,完成这部《宋代绘画思想史》新著。书名“宋人丘壑”来自王翬《清晖画跋》的一句名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今重撰此书,旨在将五代、两宋联结,阐明这段绘画发展的经纬脉络。特别注重画迹的分析和比较。在分析时也尽量兼顾主题、风格、思想和情感的时代意义,其中牵涉到生活、宗教、政治、文化教育等等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欣赏】张大千绘画,意境清丽雅逸
《江左风流——14至20世纪的江南绘画》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8
名家名画欣赏之一
只知道仿古,不知道师造化,王宸山水画赏析
北宋宫廷画家赵昌绘画赏析《写生蛱蝶图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