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族首次大规模南迁,前后持续近200年,若无这次移民可能会灭族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而其缔造者-汉族,长期聚居在中原地区,因而就历史、人口和开发程度而论,北方要远远超过南方,甚至到了晋朝初年,整个南方大体上还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中。南方之所以得到大开发,最关键的原因是接收到大量的北方汉族移民,而汉族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永嘉之乱”前后的近200年间

五胡内迁及入侵中原形势图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由匈奴人建立的汉赵帝国大举进攻中原,迅速占领晋朝的都城洛阳并俘获晋怀帝,同时杀害王公士民3万余人。面对匈奴军队的侵略和杀戮,中原百姓纷纷出逃,沿着水路、旱路前往南方避难,史称“永嘉之乱”。由于南逃的汉族中包括大量的缙绅﹑士大夫,他们都穿着代表高贵身份的衣冠,因此历史上又把这场大变故称为“衣冠南渡”

其实,早在“永嘉之乱”爆发前,中原民众便开始进行颇具规模、有组织的南迁,时间大约在301年前后。当时,“八王之乱”发展到最高潮,鉴于江南比较稳定,手握大权的官僚们便设法把子弟、亲属安插到荆、扬等州做官,以为将来自保之地。这批移民不仅身居高位,并且霸占江南最有价值的土地、山林、水源,其富裕程度可想而知。

八王之乱形势图

西晋灭亡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真正开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被迫南迁,时间大约在313年前后。当时,主要来自今天河南、河北、山西、山东4省的难民扶老携幼,蜂拥前往江淮地区避难,并且大都停留在淮南地区,过江南渡者只是少数(“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见《宋书·州郡志》)。

汉族在“永嘉之乱”前后的第3次南迁,发生在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 年),其主力是寓居在淮南地区的中原难民。当时,东晋大将苏峻、祖约在淮南发动叛乱,而由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后赵又大举南侵,迫使从中原逃到当地的汉族移民,只能渡过长江往更南的地区迁移。此次移民主要分布于晋陵郡界,东晋为了安置侨民,“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 见《宋书·州郡志》)。

永嘉南渡路线图

汉族在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南迁,发生在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 年)。当时,刘宋发动的北伐以惨败告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南侵,兵锋直指距南朝都城建康仅有一江之隔的瓜步渡。居住在淮北的汉族为躲避战火,被迫流寓江、淮之间,而宋文帝为安置流民,特地在次年冬天颁布谕旨,“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于姑熟,合万许家”(见《宋书·文帝纪》)。

汉族在南北朝时期的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年间(465-471 年)。当时,北魏利用南朝发生内乱的良机,派军队大举南侵,“青、冀、徐、兖及豫淮西,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虏庭”(见《宋书·州郡志》),迫使黄河以北诸州的百姓再次大量移居江淮地区,其中大部分位于今长江三角洲范围内。为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刘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还设置了若干侨州郡县

部分侨州郡县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自“永嘉之乱”以来,北方士民相继南渡,大多数聚族而居,主要集中于荆、扬、梁诸州。东晋南朝统治者为拉拢南渡士民,在南方设置与其原籍州郡县同名的地方政府,以此来安置侨人,有时也会加上表示方位的名词,以区别于原州郡县,如南豫州、南兰陵郡等等。在侨州郡县中,移民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获得政府给予的优待特权,并不受当地政府的管辖。

刘宋灭亡后,汉族南迁的活动并未停止,其后在齐、梁、陈时,淮水流域一带常有战事,南迁流民仍然不少。例如,梁末陈初,北齐威胁南梁,要求后者割让广陵等地,南梁大将、日后的陈武帝陈霸先“引军还南徐州,江北人民随军而南者万余口”(见《陈书·高祖本纪第一》。不过,从总体上来讲,刘宋灭亡后,汉族南迁的规模远不及上述5次。

王仲荦先生认为南迁总人数约为150万

关于“永嘉之乱”前后汉族南迁的总人数,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按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的权威王仲荦先生的说法,移民总数约为30万户,如果以平均每户5口人计,则总数约为150万。但是,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研究,截止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90万。不过,上述数字都是载入国家户口统计的数字,即著籍户口数,考虑到大量隐没户口,实际人口数恐怕会更多。

总之,汉族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前后持续近200年,先后出现过5次高峰,主要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而给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面貌带来极为深刻的变化。总结起来,其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汉族历次大规模南迁路线图

首先,在后赵统治期间,北方汉人数量由3000多万锐减到不足400万,几乎被消灭殆尽,因此,大量汉人的南迁,保障了文明和族群的延续,使其免于亡族灭种;其次,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仍处在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状态下的江南,客观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大发展;再者,使南方的人口大增,亦在政治、文化层面增强东晋南朝的统治合法性,这也是它们能维持近300年时间的重要原因。

由于南方因北方汉族的迁入而得到大开发,其与中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有反超的态势。因而,此后每逢大规模的战乱,都会吸引更多逃避战火的北方汉族南迁,如晚唐黄巢起义期间、北宋“靖康之变”后、明末清初的战乱期间,等等,不一而足。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汉族移居海外,其中大部分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客家人举行祭祖仪式

北方汉族的大规模南迁,不仅使南方得到大开发,并且还产生出一个特殊的支系-客家人,包括海外成员在内,如今总人数已超过1亿。虽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客家人慎终追远、不忘根本,顽强的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方言、文化,沿袭着中原故土的古老习俗。不仅如此,客家人坚韧不拔、聪明勤奋,在各领域都取得光辉璀璨的成就,可以说是汉民中最独特、最聪明的一支。

参考书目

房玄龄(唐):《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沈约(南梁):《宋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

姚思廉(唐):《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李延寿(唐):《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姚思廉(唐):《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嘉南渡”:南方汉人对根的回顾
遭遇乱世、重税时,为什么古人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避难?
西晋世族 西晋末年留守北方的世族与流民动态研究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
从侨置州县和土断制度,浅析东晋王朝对北来侨民的政策
这个朝代昏君迭出、乱象频仍,给后世中原人民带来一场巨大的浩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