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实交融的元宇宙图景中社会科学的跃升
userphoto

2022.10.24 北京

关注
摘要:虚实交融的元宇宙,能够突破客观的物理时空之限,延展人类的思维意识之智,创新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变革精神世界的认知途径,丰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元宇宙是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交汇升华,数字化、互联互通、跨学科是其关键价值构成。元宇宙有助于改善人类与自然、意念与现实的交互方式,转变人们的认知观念及思维模式,使研究者跳出传统的学科理论架构,汇聚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探索创建学术元宇宙,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迈向新时代。
关键词:元宇宙  虚实交融   跨学科   社会科学
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人的主体性、适变性以及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性等,始终是横亘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道路上的难以逾越的屏障。人类社会活动的本征规律、特色显现等,需要有理论和知识体系的支撑传续,然而,当今信息网络时代人类的思维和智慧创造能否像文本和数据那样上传转换,AI(人工智能)能否自生意识,如何赋予客体精神和灵魂,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思想意念能否实时流畅地转换成鲜活生动的画面,神话科幻、虚拟景象及文学作品等精神产品能否直接转化为社会现实等,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虽然人们不断利用前沿科技努力开辟虚实交融的新路径,但仍未走出热望与茫然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摒弃传统观念,跳出既有思维框架、知识体系及相应的学科门类设置,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视角,对元宇宙等引领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新技术的实质、核心价值、基本原理、底层逻辑、虚实对接的规则转换等,进行深入的学理性探讨,以把握其本质特征、内驱动力、演进方向对社会科学发展及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跃升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虚实交融的学术元宇宙图景与精神财富创造
元宇宙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人与自然、意念与现实、科技与人文更加紧密超然地对接、连通、转换和交融,标志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关于随心所欲、随念而生的神话传说和科幻梦想的实现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然而,不是因为一部科幻小说才有了Avatar(虚拟数字人)、Metaverse(元宇宙)等概念和词汇,不是社交网络平台公司的更名才使元宇宙爆热,不是科技与产业资本的合流才使2021年成为元宇宙元年,不只是哲学上的思辨才使元宇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元宇宙也不是信息化、数字化、新一代互联网、AIVR+(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汇集升级和集成支撑的纯虚拟世界,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知识积淀和智慧创造,是种种偶然叠加产生的必然,是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交汇升华。元宇宙本身是一个高度智能的构体与现实世界交融共生的全新形态的世界(或者说是社会、宇宙),它是本体、实体、真实场景的高保真映射与数字虚拟体的融合。
从词源词义上来看,Metaverse是由Meta替换Universe(宇宙)中的Uni构成,Meta的基本词义是……之外超越(超然、超级),还有一层意思是化,即有起始、多元、变化、微粒和基元及沉浸触底之意。它实际上隐含或预示了人类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就是由唯一的整体宇宙的认知观转变到微观层面由基元构成宇宙、由精细的微粒到整个大宇宙形成的全过程,其词语本身就隐喻着以不同于传统的视角来看待由UniverseMetaverse的演变过程,暗合人本主导的分布整合(个体群体)思维认知模式的演变以及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元宇宙的兴起和发展有多支源流和多股动力,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是人类智慧创造的聚合结晶。按历史发展线索,可勾勒出对元宇宙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事件,如图1所示。
元宇宙大大超越了常规意义上主体对客观存在形成的概念和观念等,这或许是由解放提升体能到激发智能(慧)的前奏和必经阶段。为更好地展现人虚之间的内在关联,可大略绘制出元宇宙几大基本组成部分及代表性元素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之间是双向互反馈的高保真映射;Avatar、数字塑体,3D-Web3.0(新一代三维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物智交互、VR+等是支撑技术,虚实交融的生产方式凸显元宇宙在人类认知行动空间中的核心价值和优势,并可由此助推跨学科研发和创构新的学科及知识体系。因此,要更科学地研判虚实合体的主体行为对生产生活、消费升级、社交网络、智慧社会构建、公共治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应主动以数字化转型正向赋能,引导元宇宙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透过科技突进、资本市场燃爆、产业应用、舆论热炒、哲学思辨、文娱业乘势发展等现象聚焦到主体行为上,虚实交融其实就是各类主体的双向沉浸式行为体验,而由UniverseMetaverse就是强化异质性主体的万物互联集聚,由此既在宏观层面拓展了视野和想象空间,又在微观层面打开了行为黑箱,且可聚焦任意需要关注的点和问题(通宏洞微),或许这就是以学术元宇宙的方式开辟学科交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的新的可行途径        仿真和计量实证等理论方法,为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预案制定和决策支撑的智力服务。此类探索尝试可以看作学术元宇宙的试验品。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历来都是靠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的:一条轨道上是科技进步在物质财富生产上释放提升体能和提高生产力;另一条轨道上是精神财富的积淀创造和在逐步深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激发人类智慧(能)。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交错前行。元宇宙的出现,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也更有利于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技术工具应用相对落后的短板,使科技与人文双轮更加协调平衡。就元宇宙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目前还无法对其特征、概念等进行清晰界定和准确刻画,但从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的角度看,必然是要用元宇宙的虚实交融观念且在对元宇宙的不断深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元宇宙,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元宇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科技进步的交互中认知元宇宙,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同频、动态、全方位地看待、理解和创建元宇宙,否则就只可能是抢滩造势,甚至容易造成误导和偏引。
二、虚实交融元宇宙的价值构成与社会图景
对宇宙的认识,除了囊括全部时空、所有客观实在及能量信息的包罗万象的整体论,还有多宇宙论、有限宇宙论和虚无宇宙论等,这些都应划归为哲学的元问题。人类思维空间有无限的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现如今兴起的元宇宙,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表述,相应地,就会有不同规模(级)的、不同领域(行业)的元宇宙,也包括学术意义上的元宇宙。从学术探讨的底层逻辑与核心价值、从与人本结合的视角出发,可提炼出虚实交融元宇宙的关键价值构成或学理支撑:数字化、互连互通(物智连与双向转化)与学术研究中的跨学科(多学科知识和规则的对接转换),由此涉及和对应的技术实现方式多种多样且进展迅猛,相应的应用也加速拓展。从人的思行模式、社会运行态势来看,元宇宙中所有的技术都须围绕人(主体)的行为而非只是按传统的专业设置和知识体系延伸铺展,应以关键价值构成为基点,交织放射状展开,如此才能支撑起真正的学术元宇宙,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创新。
1.元宇宙的价值构成。
就元宇宙来说,也有虚拟或数字世界、平行或第二宇宙和3D-Web3.0及后现实社会和新新社会等之说,而若寻求其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聚焦行为、深度沉浸。元宇宙正在逐步打破原有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建构多重人格(身份)合体、分身与仿(替)身并体、虚实交融和人物叠合的数字身份系统,呈现出脑机互通、微宏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穿越、广域多渠道连接、结构洞和DAODecentralized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特点和群组形态。以数字化助推深化行为分析,考量差异化的秉性偏好分布、多元价值目标设定、多样化行为方式、多态异质感知和行为响应模式、多方联动等,这些必然要求有大跨度、大纵深的学科交叉、分布整合的思维与跨学科一体化,通过行为主体的仿身摹体和替身,在虚实交融、多元交融、物智交融、双向连通、匀称与非匀称叠合结构的交融中创造价值。由此对元宇宙的探索就需要跨界跨域、跨层次跨粒度、跨学科知识体系,以避免传统视角下的理论陷阱和潜在的认知瓶颈。
第一,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借助数字化仿体/摹体,元宇宙能够实现数字分身和多重人格叠加,映射扩展现实,发掘深层人性,展现思想精神的外化实体,对主体、关联、场景、过程等进行精细刻画。数字化虚拟主体的排他性、稀缺性和可分性参与,有望破解市场上商家与用户的供求错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体缺位和不可分性等问题的困扰。元宇宙中所有的体验都围绕用户的化身展开,化身的形象是元宇宙中自我呈现与形成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是备受资本关注的领域。元宇宙可使稀缺的土地等资源的价值高度分化适配,DAONFT等与数字化身结合的重要价值在于发掘和激发主体的智慧创造及相应的行为价值,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均衡利用。
第二,连接。从及时通信到场(实)景社交,从追求时效到具身体验,从即时互动到共享时空,元宇宙利用多元化技术方法激活场景,提升各类真人、化身及新物种社交的参与积极性和互连互通、双向反馈的通达性。在元宇宙中,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客观物体与人类智慧的虚实交融、脑机对接、人机协同,多源多态、异质异构、广域网联信道的信号传送,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和规则的对接转换等,能够突破时空稀缺性和交往局限,降低社交圈层和子群结构的壁垒门槛,更好地揭示个体到群体行为、局部散点到全局整体的复杂的传导和凝聚机理。
第三,跨学科。由于人的行为及影响不受现有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定,而且行为秉性、影响因素及响应模式等都很难满足独立维度、正交试验的要求,因此对元宇宙中数字虚拟人行为的理论研究必然要跨科扩容,但同时也要注意想象力与技术实现匹配之间的两难悖论及相应的真实社会的人类行为伦理等。换言之,对数字化和物智互联的元宇宙的跨学科探索研究中,一方面,虚拟世界的功能大大增强,更为丰富便利,可利用全景可视化技术手段验证现实世界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延展激发人类智慧,换言之,其作为生产要素和工具手段在产业领域呈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也在不断地扩展、把控、引领甚至解构、重构虚拟世界,以实现对自身认知和行为模式及方式的变革与提升。
2.元宇宙中的未来社会图景。
最好的预测未来是创造未来。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元宇宙探索、解释,还可在其图景中设计、描绘、引领、调控和创造未来,建造历史与现在贯通的时光隧道,在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之间任意穿梭,连接天地人寰,大大拓展元空域,由此真正构建自由王国,并在其中随心所欲、足够逼近现实。虽然主体身份确认,人权、物权、虚拟产权,信息除噪减损,伦理道德规范,行为边界的界定和秩序规则的建立等新的关注点,在元宇宙中有自然的衔接拓展,但主导观念、层次格局、结构过程和体系轴心等,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开放封闭共存,大小宇宙嵌套,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自己的新时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时空是如何嵌入大宇宙的,而且任何技术都要通过人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发挥作用,都可在元宇宙的前沿技术汇集应用中实现。
在元宇宙中,现实与虚拟互渗和交融,虚为合体,实为分体,虚虚实实,分分合合。一方面,能使真实社会中的人与物全方位、更精准地匹配,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降本增效,提高生产率,极大地丰富物质财富和满足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大大拓展和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构想,商家与用户、讲者与听众、医生与患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台与UP主等真实社会中的主体与元宇宙中对应的数智体(数字孪生或塑身),具有同处一景的同感、同思、同行、同步、同享,这已不是云端见面交互的简单升级,而是有真实的交融感知。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人宣称:能够借助元宇宙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破解DNA密码和揭示生物免疫功能机理来攻克癌症和有效控制疫情,可以测定质子寿命和暗物质成分,成功演示意识的起源和进行双缝干涉实验,透解第一性原理的启示,充分展现大科学实验的成就,可控可视地提高人类思维的容量规模、速度效率、逻辑性和精准度……换言之,当今人类面对的诸多世界级难题,或许在元宇宙中就不复存在,但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复杂度更高的元宇宙级问题。从愿景构建、目标选定、行为实施到观察感知、抽象假设、逻辑推演、实证检验、仿真模拟,现实中各种可能场景下的行为发生、常态与反常的理论规律的验证、各类真实异质性主体的关键行为特征的交叉叠合等全都可纳入元宇宙,于是,人们可在回路的沉浸式体悟中使历史重演、时空伸缩,创意可任意地逼真呈现,更多样的类型效果可供比较鉴别,以此化解虚实交融带来的困惑、疑虑和茫然,但同时也有可能使人类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未知),产生新的疑难,如由此带来的虚实不分、真假难辨等可能会引发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从数字化视角看,元宇宙是极好的思想实验平台和技术实现工具,但无论元宇宙还是任何单项技术,都一定要与人类的全面发展协同进化,真正把握住人类的创造性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从有我变成无我,使社会进入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更高的有序的加速自组织境界。所以,对于数据与数据环境、行为与场景、模型算法与程序算力、全新的思维研究方式等,都可借助元宇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就是元宇宙的核心价值和最大贡献。由此就能低成本可控可视地检验和评价理论成果和创新,贯通理顺社会运行演变的内在动态一致性,构想、设计、规划、调控和引领未来,最大限度提高人类福祉。
三、元宇宙助推社会科学的创新与提升
元宇宙或将重新定义人类文明4.0,促使人类行为及社会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划分发生变革与升华,推动以人格物化为思想底色的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升到2.0时代。
1.人类自我认知的初心、动力与方向。
社会科学研究(也涉及人文类)的初衷和目的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前行的动力在于在逐步满足欲求的过程中认知和激发人的能动性,其科学化道路上面临的困境和障碍及未来的方向和重点也在于人。元宇宙的价值和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虚实交融的生产方式创新上,而且更表现在解放人的精神、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在元宇宙中,各类虚实合体和新物种既不受物理时空和生物机能的限制,又可被赋予真实人的思想灵魂、遵循真实人的行为规律。所以元宇宙的观念和思维,包括对科学的理解、学科的设置等,就不一定是以简单的眼见为实为标准,但它的核心是如何在虚实交融中把逻辑推理升华(还原)到映射生成,这也是科学研究范式的华丽转换,人们设法将严谨的推理转变到对真实社会的双向数字化映射,即生成式科学(generating-science),特别是研究社会经济异象和复杂管理问题时,能够将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心理和伦理等融入知识获取过程,即把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结合起来探索自身及社会。
从人类社会的进化、科技的进步和元宇宙未来的发展来看,人们对元宇宙正在从茫然热捧到逐步清醒和坚定信心,这源于人类的自我认知定位。在原来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获取过程中,人类的主体性和易变性等是被忽略和掩盖的。利用人机交互、脑机对接和人机协同应对复杂性问题时,对人在临界状态或者奇点时的大脑思维、意识细胞和神经元等是如何发生突变以及神经网络结构性功能等问题,传统的将人类大脑与其他生物体类比的方式是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将其当成木头或者其他物质来研究更不恰当,甚至可能使人们陷入认知困境。而如今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元宇宙技术得到解决,即把人类大脑的实物通过生物芯片连接,利用神经网络、类脑科学等大跨度的多学科交叉技术传输、分析人类对社会真实场景的活体感官体验,不同形态的信号转换、对接、传输、发送,不同的规则、逻辑、套路等问题则需要借助数字化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这就要从底层逻辑上解决规则转换问题。
元宇宙的建构和发展历程显现出其鲜明特色——多元化价值取向、多主体差异化目标设定、多场景交叠切换、多学科理论方法交互渗透、多态数据形变统合、多模型思维建模、多模块算法分设组配、无限算力支撑、多类终端云接网联、多专业领域应用检验以及认知模式和方法论的升级变革等,这些特征改变着科学家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能够提供全实验室和具有超强功能的研究平台,为科学家提供新的生产工具,进而催生科研新范式。灵境幻景的假亦真和真亦假,不确定性中的确定、确定中的不确定,规律中的不规律、不规律中的规律,都可在元宇宙中进行思想实验并实现思维过程可视化,可在任意精度、任意粒度上聚焦任意关注点,如此能够综合和提升现有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优势,使我们逐步逼近真实,探索真理的方式甚至真理的标准也可能由此发生全面彻底的改变。
2.元宇宙视角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的若干基本点。
在虚实交融的元宇宙基点上,审视人类对自身与社会的认知研究方法,会引发对若干基本问题的更深入、更聚焦、更具针对性的思考,具言之:
第一,社会科学的科学观和评价标准。科学的本质和精神在于探求真理,即实事求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的实质和精神上具有共性,遵守共同规范,但在研究对象、目标设定、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知识(专业)体系等方面,二者却有显著不同。形式从属和服务于内容,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大门类的学科群,应按人的行为逻辑、社会运行逻辑、历史逻辑、事件逻辑等,创建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及相应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囿于传统的认知模式、人格物化为主导的思想底色,照搬、套用和跟随已有的规范、方法、程序、范式、发展路径及相应的评价准则,不宜仍停留在盲人摸象般的感知方式、表象分析的思维模式和黑箱推断类方法,也需尽可能摆脱社会热点引导、网络流量评定等造成的困惑,(学术)元宇宙能为此创造有利时机,提供新思路。
第二,数据与数据增强。数据是联结现实社会与认知空间的纽带和媒介,主体与客体、行为与发生场景、数据与数据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二元体,要客观、全面、纵深地反映对象,需尽可能地获取四实(实体、实景、实时、实效)的信息数据,实现数据驱动的双轮加速(科技与人文),通过数据增强提升信息价值,并形成相应的数据思维。由于数字化及相关技术能对每一主体、每一因素、每一环节、每一事件(问题)进行精准刻画,也能展现多路径的互联互通和双向互反馈机理(如数字孪生/分身、多重人格虚实同体的沉浸式体验),因此利用元宇宙可实现由对规模、数量、传速、形态、算法、效率的技术性增强转变到对品质、结构、源头、响应模式、专业领域特色和价值提升的人文性增强,数据特征则可由被动、事后、局部和表象转变到主动、事中、全局和深层刻画等,从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和不确定性,降低复杂情景中的决策难度,减少信息噪音和避免数据陷阱。元宇宙能够以迄今为止最彻底的方式增强现实与虚拟的对接交会,消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体性缺位、适变性困扰等问题的羁绊,为认知变革和理论重心转移创造了绝好时机,从而更有利于科技与人文的实质性融合创新。
第三,模型、算法与实证。模型反映关联(连接),算法是一种转换,实证保障结论可信,如果说数据、模型刻画和反映的主要是因素关系,遵循科学规范,(学术)元宇宙则可以说是综合的、全包容的,且可任意分割、选择性聚焦和融合多元化思维的理论方法的超级模型。元宇宙中的研究观念和技术路线由考察外因条件转变为分析主体行为的内源驱动,再加上科技方法助力与数据辅证,使其既能凸显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人文特色,也能体现分布整合的思维特征。
3.社会科学2.0
一般而言,一种新事物(概念)出现得越迅猛,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越广泛,就越难了解和把握,对这类事物的期待和认知就越容易产生泡沫且泡沫极易破灭。(学术)元宇宙中出现的新人类、新物种、新机遇和新社会形态,研究中的数据思维和跨学科多元(维)思维等,必然要在与现实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入中才能持久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根、铸魂、赋能。
类比语言翻译和算法程序,不仅有单词和语句的转换,还要有概念、语义和语境的对应,元宇宙中的多物种、研究中的多学科,也要有与相应背景结合的对接转换。科技进步与人文灵魂、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需要在对接互通的底层逻辑上深度融合,从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才能使原来的不可能、不清晰、不精准、不可操作在虚实交融的元宇宙中变得相对可能、清晰、精准和可操作,在科学化道路上变得相对自立。元宇宙中的分析能将着重对外部条件变化的考察转变为对内源驱动的分析,由经验、理论、数据驱动和技术方法助推,转向内源(主体和结构)驱动、个体分布式描述和整体生成,个体禀赋、文化基因、内赋动能和心智差异等都可以考虑在内,发现和遵循的规律也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得以验证和有效应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推动我,我辅助你,引入(学术)元宇宙有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权且称之为社会科学2.0,与传统的社会科学对比,两者的一些典型特征见表1
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理性主体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如何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利用元宇宙则可研究各种复杂情景中真实主体行为与资源、要素和外部条件变化等的适优匹配。在元宇宙支撑的社会科学2.0时代,个体更加自我和不自我(自由)、人格物化与物性拟人化、场景清晰聚焦与模糊延展、简单与复杂交织叠合,由此也可能引发对伦理道德、法律规则的深入思量甚至重建。(学术)元宇宙,不只是一般意义上方法论的升级,而是研究对象、观念、方法和手段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与升华,计算社会科学、物理+经济/金融/管理/社会学等拼盘组合式的学科交叉前沿分支等,也将被自然容纳,并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任意放缩时空,任意选定落点,任意选择粒(精)度,任意推拉层次,任选模型方法(学科理论)……无论何种观点、假设、猜想、推断、数据、学说等,几乎都可在(学术)元宇宙中以生成式科学的方法予以验证。
如果要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人文类学科,那确实会使人文社会科学显得相对粗糙、多变、不精准,比如人的行为度量、人的情感和相互之间的信任等,都难以按客观尺度那样精准测度。但若能找到合适的标准和测量方法,按照数据的获取、量化、测度和相应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可以建立起来的。信息数据获取中强调的实体、实景、实时和实效是数据信息(数字化)产生价值的根源性保障,既要知道数据怎么处理、怎么用,又要知道数据怎么来、如何反映对象、有什么样的传达方式等,既能真正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又能在计算机上自动处理这些数据,由此就能实现元宇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技术性参与。
结语
未来已来,元宇宙代表的未来人类社会和文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无论是新生事物还是概念翻新,不管喜爱还是质疑,元宇宙都将是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演进的一个新发展阶段。虽然人们对其概念内涵、本质特征,未来发展的路究竟有多长、难度有多大、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哪些等还难以清晰界定和准确把握,但人类与自然及主体相互之间、数字与实体、思想与行动、表征与本质、微观个体与宏观群体(集智)、A世界与B世界(Atom:原子/物理世界;Byte:虚拟/数字世界)、幻梦与现实及科技与人文等相互依存、交融合体、互动并进,虚实交融地创生出了多态、多用、多变且当今还难以完全想象勾画的元宇宙,人类的生存、生产、认知和生活方式会随之发生根本改变,其发展前景无可限量,这也必然会为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转型跃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力量。
本文系作者根据近期参与的几次元宇宙相关活动中的演讲和发言内容整理扩充而成。
(本文作者:王国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与区别
解放书单 | 金恒镳评《知识大融通》:为什么要融通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如何成为创新动力
愚昧无知的科盲
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转化机制
靳智伟:元宇宙的颠覆性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