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之正·开泰讲中医天命篇5-2

中医没有适合中医的学校教育,没有中医之正的学术导向,没有适合中医的文化环境,没有适合辨证论治的管理模式,从教育到临床,处处都是西医的关卡,辨证论治水平再高,临床疗效再好,过不了西医的关,就无法从事临床,否则,轻者取缔,重者判刑。有近二十万的民间中医,因此丧失了为病人服务的资格。

守正,中医才能创新,医疗才有作用。中医守正,最重要的是中医教育,最关键的是中医管理,要营造辨证论治的医疗环境和文化条件。

大学教育,学西医、学英语、学中医的课程三分天下。西医把学中医的人拉向西医,英语把学中医的人拉向英语,中医把学中医的人拉向中医。

西医文化很强势,具有实验实证之主观的封闭性,简单直观,排斥生命自然,过度了,对中医有害无益。学习西医有必要,但必须坚持一个前提,就是在中医学生形成了中国文化观念、树立了中医理论思维,有了把人当人的文化立场之后,再进行西医教育。

叶天士没有学西医,郑钦安没有学西医,蒲辅周没有学西医,临床疗效有几人能比?不守中医之正,本末倒置,中医没有希望。

中医大学是中医的摇篮,以中国文化、中医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避免其它文化的负面影响,防止其它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干扰,学生走中医正道的可能性才大。

在这里谈谈继续教育的守正问题。

我参加过3次继续教育。一次在2005年前,内容是大谈特谈中药毒性,再一次是退休后的2018年,中医考核,试题类似大学毕业的考题,第三次是新冠肺炎期间,内容是西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每一次,都深感失望。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不遵循辨证论治的文化原则,不尊重中医成长的客观规律,再严格的继续教育,再多的学分都没有意义。自古以来,中医坚持把人当人的文化立场,做一辈子学一辈子,研习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坚持不懈。没有谁强制要求继续教育,历代中医大家辈出,病机理论不断进步。

每一个时代的中医,根据时代的特点,在活生生的人求实求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实践,发展病机理论。枝繁叶茂的各家学说,汗牛充栋的医案医话,无一不是中医守正的结果。

在有文化之后的数千年,活生生的人没有变,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生命客观没有变,中医把人当人的文化立场没有变。中医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是更新知识,而是促使“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症求机”思维和论治水平的进步,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守正要守经典理论,守把人当人的文化立场。

温习经典持之以恒,各家学说启发思维,不断地克服临床不足,继续教育才有中医之正。像西医那样一刀切,以理论更新、知识更新为目的,对中医守正创新没有好处。

中医的继续教育是自我的教育,是符合自我实际情况的教育,是不需要外力硬性规定的教育。有三个方面:

一是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反复读,融会贯通。最好买一本四部经典原文的合订本,放在手边,随时翻阅。读经典以读原文为好,不求甚解,读得多,读得久了,明白的内容就多了。现在译释、讲解中医经典的很多,初学可作参考,帮助理解,但不能盲从。

二是多读古代医家著作和医话、医案,日积月累,开阔眼界,增强“辨症求机”思维的有效性,提高“随证治之”的可靠性。要注意的是,有些医家有门户之见,会批判其它医家的观点,如先天、后天之辨,有的甚至很极端,提出要把某某医家的书烧掉,我们切不可受其影响。

各家学说是把人当人的医疗实践的结晶,有些内容是各家一己之见,带有一定时空条件的局限性。我们学习其独到见解、独特经验,为的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若陷入门户之中,临床就容易失其正了。

三是临床医案的记录,绝不要按照所谓的规范去记,一板一眼,迎合病历检查,而要以临床真实为唯一标准。

中医医案求临床真实,不求规范的标准可靠。临床真实,是就诊病人生命客观的真实,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真实。病人的籍贯、嗜好、工作性质、就诊时的节气,四诊收集到病人的自觉症状、脉象舌象,面色形态等生命的事实,以及当时的处方用药剂量,实事求是地记下来,不要有人为的改变,才有临床真实。

这样的记录很有好处,病人复诊,随访疗效,总结的经验教训才可靠。人为造作的医案,能够面面俱到,甚至做到滴水不漏,但不是把人当人的客观,没有文化价值。

临床医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最紧要的是临床症状和处方用药,有了临床症状和处方用药,就能够了解“知犯何逆”的主观思维,了解该病的证候病机。

古代不少医案,如《未刻本叶氏医案》、《名医类案》中的许多医案,只记录病人的脉症和用药,看起来好像缺乏“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认识,其实不然。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认识,内涵在处方用药之中。善读医案者,从药分析病机,以方测“证”,就能了解其辨证论治的临床过程,学习到有益的东西。

中医的继续教育,根本在经典理论,旁通在各家学说,实效在临床医案记录。这里,例举几个清代医家的论述。

清·吴谦《医宗金鉴·凡例》:“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清·刘奎《疫痧二证合编·序》:“无岐黄而根底不植,无仲景而法方不立,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症不备,是医岂易易哉!”

清·王孟英《古今医案按选·卷一·伤寒》:“仅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譬之井田封建、周礼周官,不足以治汉唐之天下也。仅读后贤书,不读仲景书,譬之五言七律、昆体宫词,不可以代三百之雅颂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之正·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孙曼之:谈谈怎样学习中医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五)续命汤——风痱瘫痪
关于中医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