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点建议•开泰讲中医天命篇82

活生生的人谁都难免要生病,病了,谁都希望早点痊愈。要痊愈,病人要有所作为,不能完全靠医生,医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在这里,向病人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看病主动点

中医认为“人之所苦谓之病”。只要不舒服就是有病,积极医疗,绝不要等到体检有问题才治。疾病发生,生命之神先应,生命之气先变,人就会感到难受,有痛苦。西医没有形态学的依据,不会认为是病,当成亚健康,也就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亚健康西医没有治疗办法。

生命异常就是病。生命之神的异常,生命之气的异常,生命之形的异常,相互关联,神为本,气为化,形为变。痛苦、难受是生命之神感应异常后,发出的警报,如能尽早看中医,在生命之形还没有异常改变之前,生命之神的因应调节,生命之气的因应变化回归和的状态,就能避免器质性改变。

病是生命失和的状态,生命之神、生命之气先于生命之形发生异常,我难受、我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显微镜不知道,实验仪器不知道。我不以为然,要显微镜、B超、核磁等来给我下结论,愚乎?

形态异常的疾病,如癌症、动脉硬化等,多是“入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以形为本,有了诊断才治疗,“不亦晚乎”!.

主动点,不仅指有了难受、痛苦要及早治疗,也包括病情变化,要及时复诊。很多病人,药吃完了,还看不看,不知道;服药期间,病情有变化,该不该重新看,不知道。所以本来可以痊愈的疾病,愈不了;可以避免加重的病情,避免不了。

二是相信自己莫纠结

疾病是否能够痊愈,对于病人而言,取决两各方面,一是找到好医生,找明医、良医;二是遵医嘱,注意生活调护,情绪调节。病人自己要有生命智慧,能知医便能找到明医、良医;在日常生活留心,以我的生命之应为依据,才能有合理的社会调护。

临床医疗,医生干医生的事,病人干病人的事,配合起来,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不少病人,乐于干医生的事,诊断、用药,很是纠结,而该自己做的事,如生活调护、中药煎服、饮食忌口、作息规律等等,却毫不上心。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纠结于病的诊断,纠结于治疗用药,甚至这里看了病,到那里去验证,医生处了方,到网上一味药一味药地去查,看医生用药和网上说的一不一样。疑心重重,药还没有服,气机先郁滞,不加重病情就很幸运了。

不信医,就莫求医,求医而不信医,等于给自己找麻烦。

在信息社会,“我命在我”的生命智慧,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性很重要。文化以人为本,医疗以人为本,病人不以我命为本,今天信这个专家,明天信那条抖音,微信、电视;讲座、报纸,都头头是道,若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该信哪一个,该怎么做呢?

在养生、医疗问题上,病人最应该相信自己,自己的生命之应是最可靠的依据。痛苦、难受是生命反应。在地球村里,东西南北、土洋饮食,电玩游戏,各种各样的诱惑,若没有我命在我的基本把握,信专家、信广告、贪玩乐,自己再难受也不知检点,身体能健康,疾病能痊愈吗?

道以驭术,医疗知识术而已,“我命在我”才是道,相信我命,尊重自身的生命之应,只要我难受、我痛苦,就应该检点自己的生活,做好病人自己该做的事。看医生,信任医生,不要惑于网上、媒体、专家,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做好生活调护,无病可以健康,有病可以痊愈。

不知“我命在我”,知识越多越纠结,治病不是经常更医,今天张医生,明天李医生,今天中医中药,明天西医西药,就是恨不得把各种各样的治疗都用上的情况现在太普遍了。歧路亡羊,病好不了,病人需要检讨自己。

三是灵活把握

生命在我,我有不同于张三李四,不同于书面理论的特点。中医是生命的医学,具体的治疗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的医疗,而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应,如消化能力、体力强弱、寒热耐受等我的才是真实的,而且我的工作劳苦、情感状态、寐寤起居等只有我最清楚,所以中医临床,没有西医那样统一量化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病对应病机,要符合我的生命特点,需要病人配合,以我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际的煎服。大多数人习惯西医标准,中医若没有一个具体标准,不知道如何熬药、如何喝药,甚至不知道如何保存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现在煎药机,一袋一袋分装,一天二次服用,量是固定的,次数是固定的,完全不尊重“我命在我”,这怎么能治不好病。

病人要有灵活性,灵活不是无原则,而是以我命在我为原则的灵活,中药的煎服尤其如此,喝药量、喝药次数,以我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疗效才好。

中药煎服,适为原则。中药煎服的适,一是加水量要适于中药的多少,保证每一味中药都能够熬出来;二是喝药量要适于自己的胃气,防止药量太过而伤胃。前面中药煎服的问题已经谈了不少,在这里我再提出如下要求:

1.第一道药先用水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加水量宜多,熬好药之后最好淹过药。药与药之间在熬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的综合效应,水不能淹过药,有的药熬出来,有的药熬不出来。

2.大火熬开后改用小火,一般药熬15分钟到20分钟(感冒药15分钟,其它一般20分钟),医生特殊交待的,如先煎、后下、久煎、急煎等除外。

3.一般药熬三道,熬好一道喝一道,喝完后,再加水熬下一次。不要将三道药混合,一保持中药的梯度效应,二保证药液新鲜。

4.根据药液的多少,每一道药一次或分次服完,灵活掌控,是否熬一道喝一道,一剂药究竟能喝几天,不能主观规定,顺其自然。若药多,多分几次喝;少,少分几次喝,能多久喝完就多久喝完。

5.每一次熬好后,将药液倒出,药渣干着(药液倒完)放在药锅内,切勿加水浸泡,以免中药变坏。

6.开始喝药,量不宜大,小量开始,以后根据情况调整,以适合我自己为标准。喝药量的多少,不伤胃——胃不难受、不影响消化为原则。因此病人根据自己脾胃的强弱,把握一个适当的喝药量,不能按照机械标准规定的量。

7.除非特殊要求,一般饭前喝药,喝热药,不能喝凉药,凉药很容易伤胃。饭前喝药时间,以不影响吃饭为原则。

8.慢性疾病,每天喝药二至三次,发烧感冒、病重危急等病人,热喝少喝勤喝,甚至可以不拘时、不分次,随时点滴入口,药效持续,病才能好。外感疾病喝药后,喝点白米粥助药力最好。

9.灵活调整加水量和喝药量,少了可以增加,多了可以减少。

常常有人问,多少毫升,50100?医生不能具体规定,病人的胃气强弱、病情缓急,才能决定多少。消化能力差,胃肠失和,也许50毫升都多了,消化能力好、胃气强,也许200毫升都不算多。

四是生活细心点

生活对医疗的影响,有时比药物还大,归纳有三大类,一类是饮食,一类是情志,一类是娱乐。中医很重视生活调护,饮食有忌口,情志要平和,娱乐莫放纵。

饮食忌口的作用,养胃气,助正气,不敛邪,不助邪。如感冒等外感疾病,寒凉饮食,油腻饮食,高蛋白饮食,加重脾胃负担,阻碍正气外发,危害正气的趋邪性,还会引邪深入,闭邪于内。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相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

包括瘟疫在内的外感疾病治疗,喝稀粥,养胃气,资助正气抗邪很重要。《伤寒论》在桂枝汤方后注中特别指出:“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适应一方水土的胃肠,不是实验室看到有营养就能营养的。现在饮食十分丰富,有适宜的,有不适宜的,有有益的,有有害的,需要我们自己留心,不相宜,会加重病情,会伤害健康,再营养的东西都要少吃、不吃。

五是心态平和点

情志对疾病的影响,不能忽视。临床医疗影响大的情志,是病人的心态,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稍有变化,就担心害怕,甚至兴师问罪,产生负面情志,使本来可以治好的病,也都治不好了。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现在,影响疗效的因素很多,环境、心态、生活。当代主要的疾病是生活方式疾病,病机很复杂,疑似之间,真伪难辨的情况很多,药诊的过程较长,心态不好没有耐心,治病恐怕就没有希望了。

有个奇怪现象,西药吃一辈子,病还是老样子,无怨无悔,吃了一月、二月的中药,病没有好,就抱怨,改弦更张。

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不如外感疾病,好起来很慢,心态不好,这个医生治两天,那个医生治两天,中药喝两天,有针灸两天,按摩、火罐,中药、西药,点滴、外敷,这边在补,那边在泻,这边在医,那边在伤,病能好了。

我命在我!慢性病不能急,给自己身体一个机会,让“阴平阳秘”发挥愈病作用,即便好得慢,也比“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强。

六是任明医

任,坚持、信任。明医,明白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道理的医,有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生命理性的医。

知医、择医、任医,对病人很重要。知医不真,择医不佳,任医不守,愈病基本没有希望。如今社会,医生的各种名头,治病的各种信息,满天飞,知明医难,择明医难,任明医更难。

《景岳全书·传忠录·病家两要说》:“医不贵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议多者无成,医多者必败。多何以败之?君子不多也。欲辨此多,诚非易也,然而尤有不易者,则正在知医一节耳。夫任医如任将,皆安危之所关。察之之方,岂无其道?”

知医、择医、任医之道,就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道。

明医不一定是名医,不一定是专家。因为西方文化文化的扼杀,中医的明医,大多在民间,即有中国文化底蕴,没有西化影响的民间中医。明医,或许没有医师资格,或许个体坐堂,没有这样那样的头衔。

明医知中医之道,走中医之道,修大医精诚,不哗众取宠赚流量,很多都默默无闻,因此知明医,不能看宣传,不能看广告,不能听吹嘘,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通过病人的口碑知明医,也许比较可靠。

知明医,择明医相对容易,任明医难。明医治病,本五藏,和阴阳,理气血,畅经络,随机应变,调整处方。扶正,静候正气来复,有时仿佛原地踏步;祛邪,开邪出路,有时好像病情加重,很能动摇病人信心而难以坚持。

阳虚易治,阴虚难疗。实证易治,虚证难疗。医不明,则难成明医,病人不明,任医则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方子?开药?
看中医之前,请您先看看这个!
中医小故事
中医是一个自然的生命面对另一个自然的生命的交流
中医你信不信,答案全在这里
临床日记之三2014.09.0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