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理】学校课程制度的内在构成


    一般来说,学校课程制度是由如下要素组成的。

  (一)价值澄清

  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前提要素。采取什么样的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学校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策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实现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达成哪些基本的课程目标。因而,任何课程制度,首先必须有课程的价值澄清,必须为了保证实现课程价值而建立基本的价值实现规范。课程价值观念和课程目标是课程制度中具有内隐特征的要素。丧失了这一要素,课程制度就仅仅成为丧失课程价值观导引的规训或条例。

  课程价值观对课程制度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对于任何一种教育制度来说,它若想成为有意义的和有成效的教育制度,就必须以一种明确的、深思熟虑的、富于理性的哲学或世界观为基础,还必须依据这样一些方面的有效信条行事:即人性和全人类的本性、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被人们认为最值得掌握的知识体系。”⑦课程制度亦如此。在课程制度中,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澄清,属于课程制度中的理念成分,因为制度之所以为制度,是因为它首先是一种理念化的内容,“制度的理念化并不意味着制度仅仅是一种理念,恰恰相反,制度的理念化乃是为未来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坐标,根据这个坐标,相应的实践活动都会在其中获得相应的位置”⑧。没有理念支持和价值观导引的课程制度,不仅会成为丧失意义追求的、武断的课程实施行为规程,而且难以提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确立课程意识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价值澄清在学校课程制度中的作用在于,建立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完整的课程哲学或课程价值观,提高学校管理者作为课程领导的价值意识,“觉醒校长课程领导的课程意识”⑨以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

  在学校课程制度中,价值澄清一般应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理解具体课程的性质与实质、价值与功能,形成合理的课程本质观和课程价值观。学校课程制度应对学校的课程开发、教师的课程实施提出建立课程本质观和课程价值观的基本规范,超越狭隘的甚至错误的课程理解。(2)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明确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要求,建立完善的学校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的目标体系。对学校层面的课程个性化实施而言,课程目标越是具体化、个别化、情景化,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越高。就新课程而言,学校的课程制度需要确立清晰而具体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学校层面的再设计,学校课程制度应该为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提供制度保证和制度规范。

  (二)行为导引

  学校的课程制度应该在确立完善的课程哲学或课程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本规范,着重引导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策略、课程开发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课程制度中的行为导引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以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基础、以课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及其行动策略。学校课程制度不是事无巨细的教学工作细则,而应首先是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办学模式予以的整体性观照。传统视野里的学校教学制度几乎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或从人的成长角度切入的办学模式,美国学者库姆斯明确地指出了这种旧制度的局限性:“大多数改革只是涉及到某种课程的变化,或在有限范围内引进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很少的改革涉及到从根本上变革教育体制及其基础和现行的办学模式。”⑩课程改革尤为如此,因为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活动体系的核心要素。以课程为核心要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及其相应的行动策略,是学校课程制度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人才培养模式或教育活动体系的变革,如何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使学校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品味和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发展型组织、必须要有学校自主建立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课程制度做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没有整体观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的课程制度,只有关注教学工作流程细则的教学制度,学校的课程实施必须保证有效开设哪些基本的课程门类,达成哪些课程目标,缺乏有效的课程制度规范,课程计划不落实、课程结构不完整,学校“运作的课程”与“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之间存在显著落差(11),没有相应的课程制度来克服应试教育取向课程实施的弊端,从而极大地消解了课程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力。学校课程制度对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制度保障机制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与优化。因此,学校课程制度首先必须保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学校与教师在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上合价值性、合规律性的课程实施行为方式。通过课程制度的建立,引导教师理解学生在各个课程领域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价值。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建构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把教学过程引向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日本广岛县教育厅制定的课程改革地方实施方案就以课程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各门课程实施必须渗透“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和“基于社会参与的体验学习”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方式,(12) 以地方课程制度的形式,提出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活动样式。学校课程制度应引导教师理解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把握学生在不同课程领域中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教学方式变革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规范。

  第三,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行为细则。学校课程制度在明确课程价值观的基础上,体现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细则。这一要素相当于我国中小学多年来注重的教学工作制度,主要包括:(1)教学设计制度,即通常所说的备课制度。教学设计制度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活动方案。(2)教学过程制度,即通常所说的上课制度。教学过程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方式的价值及其活动方式的多样化。(3)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应切实保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案指导或选课指导、学习指导,保证教师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4)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涉及教学实践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5)教学研究制度。主要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出基本规范,使教学工作在研究的状态下展开,引导教师明确或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

  (三)程序文明

  制度建设不仅涉及制度中的价值观基础、文化形成、理念建构,而且还涉及制度中的程序文明等方面。学校是课程决策的终极机构,是行使课程权力的重要组织。学校如何进行课程选择、课程决策、课程开发以及课程管理,需要有完善合理的程序。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在课程决策和课程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程序文明,譬如,中小学缺乏学校课程选择与审议的机构、机制、程序、方法。学校课程制度的建立应保证学校有序实施课程决策与课程管理。一般来说,学校课程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基本的课程实施程序。

  第一,学校的课程决策与规划程序。课程审议与决策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课程审议和课程决策对明确课程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理解各门课程的性质定位,进行课程价值澄清以及课程目标的再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课程制度应明确课程审议与决策机构的人员组成及其职责、工作程序,确立学校课程规划的意义,研制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

  第二,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从课程实施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立场看,学校的课程实施过程实质是进行课程再开发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说,学校不能机械照搬国家课程制度规定的共性标准简单地执行,教师不应拿来教材就上课,而需要有对国家课程的再度创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谁来开发?开发什么?基本流程如何?都需要有课程开发制度作程序文明的保证。

  第三,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业成就监控程序。我国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到地方和学校,都一直缺乏学生学业成就监控系统和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数据库,对学生发展评价也大多凭借笔纸考试分数进行质量认定,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缺乏合理有效的程序。其实,在国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程序建设已得到广泛实施,如OECD每年实施的PISA测验,就已经建立起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程序。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业成就监控程序是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建立课程教学评价程序和具体方式,将课程教学评价纳入规范有效的轨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聚焦“核心素养”
第四讲 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新视野
浅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与对策
中国教育报
校长设计力领导课程教学
做一名“明”校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