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家乡的红薯味(文/肖灿先)


来到闽南七八年了,几乎每都要蒸几个小小的红薯尝一尝,这是我的嗜好。尽管早餐可吃的食物十分丰富,可不吃一两个红薯,总觉得少吃了什么,好像没吃饱。这些红薯味道尚可,但我总觉得与家乡的红薯味道不一样。

我对红薯的嗜好是自小在家乡形成的。老家在赣西永新,标准的红壤土,适合种红薯。在农耕技术老旧,自然灾害较多,粮食产量不高,家家户户粮食紧张的年代,红薯是最佳补充,因而全县乡村都种红薯,我们村也不例外,家家户户都在村前或村后的小山坡上开出一两块、一亩两亩的红薯地,种上红薯。我家那块,就在住屋的旁边,面积将近两亩。

深春时节,奶奶培育的红薯秧已经长好,父亲和母亲已经将红薯地整好,扦插红薯秧开始了。少年的我,既协助也学习。在红薯地上挖出一条条大约半尺深的土沟,将剪好的红薯秧,大约一尺长一根,插在土沟里,间隔不少于一尺,用小土块压紧,撒上尿灰,再把土沟两边的泥土堆起来,形成土埂,扦插红薯秧就这样进行。

过了两三周,新插的红薯秧已经生根,长成了两三尺长的红薯藤,此时就该松土施肥了。从第一条土埂开始,先把左边的红薯藤移向右边,将土锄松后扒开,在根上放上一坨用人尿浸过的油菜枯饼,用土覆盖。再把红薯藤全部移向左边,锄松右边的土,这一埂的工作就算完成,开始下一埂的松土施肥。这项工作耗时费力,可不能马虎了事,全部完成,需要几天时间。每天都满身大汗,腰酸背痛,只是种田人习以为常。

红薯的生长期较长,特别是横跨整个夏天,天气炎热,坡地又不耐旱,浇水就成为日常所需。好在村子离全县最大的水库较近,水库的水顺着水渠从村前村后流过,于是,白天水渠的水灌溉水稻田里的庄稼,晚上大家就将水引进红薯地。当然不能像水稻田那样放水漫灌,只能在红薯地里选择不同的位置挖几个坑,让水流到坑里,再用戽斗将水送遍整块红薯地。夏天的水很宝贵,这家的土坑里灌满了水就该轮下一家了,我家红薯地在最下方,轮到水流进我家的红薯地常常很晚,这项工作由我专门负责,引水入地,用力戽水,披日戴月,但因心怀希望,所以乐此不疲。

秋天到了,该收获红薯了。把红薯藤割了,喂猪喂牛,用力挖开土埂,大大小小的红薯便滚了出来。一株就是一大串,轻的几斤重,重的十几斤,提都提不动。家家户户都往家里运红薯,少的收获千余斤,多的收获数千斤。人人脸上嘻笑颜开,充满丰收的喜悦。

红薯如同稻谷,这是农家的宝贝。在屋里用砖头围一个大圈,底下垫上旧木板,先倒进谷壳,然后倒进红薯,再倒进谷壳,让谷壳养护红薯,并且压上稻草,防止因冬天的冷风侵袭而霉烂。

种红薯是为了当饭吃,当年许多人家口粮不够吃,我家八九口人,吃饭是件大事,一日三餐,每餐至少3斤米。这样吃下去,口粮无论如何吃不到第二年早稻收割。全家大小,人人都要一餐两三碗饭,只有奶奶吃得少一点。奶奶负责炊事,对此十分操心。红薯收获了,每餐煮饭时,奶奶下米减少到2斤以下,米淘洗后,放进煮饭的铁锅,然后从红薯堆里掏出三、四个,清洗干净,剁成块状,也放进铁锅,再加水与米同煮。每餐吃饭时,大家把米饭和红薯一起装进饭碗,红薯的甘甜特别有味,菜也可以少吃。这样的生活,每年从红薯收获延续到第二年,直到红薯全部吃光。奶奶过世后,母亲负责炊事,依然如此。

红薯还有一种经常性的吃法是蒸熟了吃。如果蒸了红薯,就不下米煮饭了。红薯蒸熟了,揭开锅盖,弟弟妹妹们不怕烫手,抓起便吃,我也爱吃。而我最喜欢的是在第二天吃粘在锅底的红薯,那红薯像蒸熟后又被烤了一边,还浸在红薯蒸出的薯糖里,像吃水果糖一样甜。

上学时,学校离家里有一段路,中午不愿回家吃饭,就在书包里带好几个蒸熟了的红薯当饭吃。大家拿出红薯比谁家的最好吃。有一种红薯皮很薄,肉分外白,特别甜;还有一种红薯中间像蛋黄,还真有点蛋黄的味道,大家都抢着吃。

无论怎么喜欢吃红薯,长时间无休无止地吃,总会有腻烦的时候。这时,平时很少下厨的父亲就说:“我来给大家做红薯粥吧。”于是,先一天晚上煮饭就特意多下点米,留下剩饭。第二天早上,父亲先把红薯洗净切成薄片,切好辣椒,准备好生姜、水葱,然后端起油罐,慷慨地往菜锅里倒进菜油,又放进辣椒过一下,再把红薯片倒进去,像炒菜一样翻炒,看看应该炒熟了,再把先一天剩下的米饭倒进去,一起翻炒,过一会儿,加入净水,直到淹没锅里的红薯和米饭,满满的一锅,加盐,把生姜和葱花放进去。把灶膛里燃烧的木柴抽掉一些,小火再煮。再过十来分钟,满室飘香,红薯粥做好了。大家换掉小碗改用大碗装粥,吃得津津有味,感觉这是天下少有的美味,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脸上也出现了笑容。父亲过世后,几十年没吃过这样的珍肴美味,这美味,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可以说,我的生命的延续,特别是在我从幼儿到成年的生长期,红薯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因此我对红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喜食红薯成为一种始终不变的嗜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水稻种植技术日益先进,产量大幅提升,大米供应得到保障,无需红薯来作补充,无人再以红薯充肌,我们家煮饭时也不在锅里加进红薯,然而,我喜食红薯的嗜好仍然没有改变。

在县城工作几十年,我没有参加种植红薯,父母仍在种,父亲过世后,母亲坚持种,只是红薯地的面积逐渐缩小,收获的红薯越来越少。可我每次回乡下老家,总是带上一些红薯,有时蒸一小锅,满足自己的嗜好,也是一种口福。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种不了红薯了,再后来,我到市里工作了,母亲也过世了,老家回去少了,红薯也断供了。我曾经设想,退休后回到老家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点红薯种点菜,养点鸡鸭养点鱼,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退休后来到闽南,离家乡更远了。

在这里,我经常吃红薯,保持这种简单的嗜好。红薯是这里的特产,这里的红薯品种不错,可与我家乡的不一样。家乡的红薯生长在红壤土里,这里的红薯生长在沙质土里;家乡的红薯藤条暗红,这里的红薯藤条深绿;家乡的红薯多为块状,这里的红薯多为条状;家乡的红薯大多肉质乳白,这里的红薯大多肉质深黄;家乡的红薯味道微甜,这里的红薯味道淡香……总之,这是两类不同的红薯,这里的红薯不是我家乡的红薯。

我特别关注有关家乡红薯的信息:如今农家种植红薯是为了供应市场,增加收入,是一条致富的路子。对于曾经的贫困户,是为了巩固脱贫成果。

有一种方式是晒薯干。将红薯洗净切成薯条,在沸水中氽一遍,再捞出晒干,柔软劲道,甘之若饴。过去是乡村孩子们的零食,现在城里的孩子们也十分喜爱。

还有加工薯粉丝。红薯在加工站被粉碎后制作成薯粉丝,市场需求旺盛。过年时,餐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可肚子里贮满了油水的人们最先干掉的往往是薯粉丝。

还有人准备进行红薯深加工,将红薯切成各种形状,经过精细加工,真空包装,装入漂亮的盒子,在本地市场销售,同时销往外地。家乡的红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优质的绿色食品,一定会广受欢迎。

我期待回到家乡,去乡下老家,看看如今的红薯种,在红薯地里,拨开红薯根上的泥土,看看红薯在泥土里的生长。

要去红薯加工的地方,看看加工的过程,问问加工后的产品如何走向市场。

还要蒸一锅精致的红薯,细细品尝,寻找家乡红薯的味道。

更要煮一锅美味的红薯粥,慢慢品味,寻找当年父亲对全家的关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年来我最爱的这个客家美食,蘸上特制酱料,每次吃到肚子鼓鼓,不舍下桌
【广东】谢佳怡《家乡的田野》指导老师:刘昌菊
——【紫薯圆姜汤】
原来制作芋圆这么简单,比甜品店里的还好吃!
清凉降温的必备美食—肉嘟嘟芋圆
外面一碗30的鲜芋仙,在家5块钱搞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