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珠子巷、石灰巷、金竹林在哪里?
吉安府庐陵县
大桥头、小桥尾、珠子巷、石灰巷、金竹林在哪里?
贵州省一带的许多姓氏,如左、马、聂、张、谢、卢、宋、邓、白、吴、陈、戴……等姓氏的口传或家谱记载,始祖在明、清时期,迁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的“大桥头、小桥尾、珠子巷(猪子巷、珠市巷)、石灰巷、金竹林”。
如以下:
1.贵州省关岭县花江镇羊田(养原)左氏,清初迁自“吉安府大桥头猪市坝”(据左秋廉先生提供的家谱)。
2.贵州省六盘水的一位左氏本家,曾对我说过“始祖来自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金竹林。”
3.网搜——《白氏迁入渝、川、黔、滇、湘、粤、陕始祖录》,发布者为白庆松。文载:白南禄,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珠市巷,地名大桥头。……
4.网搜——入黔始祖马文秀,明末清初由江西省吉安府大桥头、荆竹林、石琅坝率子入黔西,……
5.网搜——修文县聂族,据传始祖有文公于明末或清初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猪市街大桥头迁来,以瓷碗为记。……
6.网搜——贵州贵阳息烽县 张姓寻宗,祖籍原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珠市街。
从上述的家谱和网搜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大桥头、小桥尾、珠市巷这些地名,均位于庐陵县;
2.庐陵县的大桥头,在珠市巷附近;
3.寻找“大桥头、小桥尾、珠市巷”等地名,必须限于庐陵县(今吉安县)县域——含县城、府城(吉安府城即庐陵县城,在今天的吉州区一带,见下文)范围内寻找。从而说明,无需在吉安府管辖的其他县域寻找“大桥头、小桥尾”这些古地名。
这些明清时的地名,能否在现在的吉安县域寻找到呢?
一、明清时期吉安府与庐陵县的名称、隶属关系、地理位置。
1.府、县的名称和隶属关系
据史料记载:
元末,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西,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庐陵县属吉安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庐陵县属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张献忠克吉安,改吉安府为亲安府,改庐陵县为顺民县。次月,复称吉安府庐陵县。
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西
道废,吉安府直属省。
清雍正九年(1731年),庐陵县隶属吉南赣道吉安府。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庐陵县隶属吉南赣宁道吉安府。
民国三年(1914),改庐陵县为吉安县。
以上说明,整个明、清时期,吉安为府名,庐陵为县名,隶属关系和名称没有变化。到了民国三年(1914),庐陵县才更名为吉安县。
2.吉安府治和庐陵县治的位置
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庐陵县志》卷首、图第6-7页;民国九年(1920年)版《庐陵县志》图第1-3页标记:吉安府治(府衙、府城)与庐陵县治(县衙、县城)同处一个地方。经我与金溪县大左村的左振华先生,于2016年9月16日亲临现场实地考证,并对照“县志图卷”,可以肯定,其位置在赣江西岸的吉安市沿江路白鹭洲公园一带,与处于赣江中央小岛的白鹭洲书院隔水相望。
庐陵县治和吉安府治城墙外的周边,是繁华的商业区和赣江码头区。
二、实地考证《庐陵县志》记载的“小桥”和“珠子巷”
乾隆四十六年版《庐陵县志》卷首“图”第8页;民国《庐陵县志》卷首“图”第4页标记有:小桥,珠子巷。
1.寻找小桥
乾隆四十六年版《庐陵县志》卷之五、桥第19-20页载:小桥在景福桥上流,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贾五华建,置小石塔于桥侧,东通旧市,西通城隍冈。国朝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夏,圮,丁亥(1767年)秋,刘捷魁等倡修,知县元克中记。记云:吉郡之小桥,与太平、景福诸桥相望,绵亘如长虹。西连街市,南通肆廛,行旅之往来络绎不绝,盖要冲也。……
2016年9月16日8:40时,我与左振华先生到达吉安市区的现在叫“小桥”的地方,此桥位于吉安市吉州区的水沟前路与田侯路交叉路口东约50米的“后河”之上,桥面宽约20米,跨河长100多米。站在小桥上眺望,向南约1000米处,是太平桥;向北400米处有王家桥,当地人俗称王八桥。
但现在这个“小桥”,是不是明清时期的“小桥”呢?据一九八五年十月出版的《吉安市地名志》第176页“桥梁”载:现名“小桥”的这个地方,为古时的“半苏桥”的位置。元末,苏万户重修,后人习惯叫“小桥”。
《吉安市地名志》“桥梁”篇又载:王家桥,位于后河中山桥上游,东通姚家巷、上后街,西通水沟边巷,原名“古小桥”,又称银凤桥,后改名王家桥,沿用至今。(注:关于半苏桥、小桥、王家桥、古小桥、银凤桥位置有存疑,可参阅民国三十年《吉安县志》卷十五、庶政志交通、桥梁第18页-19页的记载)
对照《庐陵县志》卷首“图”,结合《吉安市地名志》的记载,暂认定:现在小桥(古名半苏桥)至北边400米处的王家桥(古小桥)一带,是明、清时期的小桥位置。
小桥和王家桥向东几百米,即到赣江西岸,据当地老人讲,解放前(1949年前)的赣江西岸,大小码头林立、万船争渡、热闹非凡。乾隆、民国两个版本的《庐陵县志》图卷,也画有数艘船只停靠在赣江边,一幅“千船万帆停在港”的场景。
根据《庐陵县志》图载和实地考证,位于珠子巷、赣江码头(交通要道)附近的小桥,被人们俗称为小桥尾,是完全有可能的。
2.寻找珠子巷
2016年9月16日上午,我与左振华先生找到“小桥”以后,手持《庐陵县志》的图卷,按图索骥寻找“珠子巷”,从图上可以看出“珠子巷”位于小桥附近、东北方位,在现吉安市赣江之滨的沿江路上。但斗转星移、时事变迁,要想找出“珠子巷”的准确地点,还是费了一番功夫。历经两小时,寻问了无数路人,并在中山东路、后街、永叔路、沿江路一带反复转圈,近中午11时左右,在一位周姓女土的指引下,终于确定“珠子巷”位于沿江路大榕树(又名榕树码头,此处有明万历年间栽植的一棵榕树,至今仍枝繁叶茂。)西南200米处,既沿江路222号“康居永瑞”小区一带。根据县志上的图示和现场情况认定:“珠子巷”为东西走向,东口在沿江路上(朝赣江),现为店铺(外婆家土鸡、女人坊、重庆秦妈老火锅);“珠子巷”西口在永叔路26-2号附近。
注:各版地方志和各地家谱所载的“庐陵县珠子巷、朱紫巷、猪子巷、珠市巷、猪市街、珠市街”等不同的记载和说法,都是谐音和演变,均指位于吉安市吉州区沿江路、永叔路一带的珠子巷。
附录:一九八五年十月出版的《吉安市地名志》第38页记载的“朱紫西巷”——东通中永叔路,西通上后街,全长60米,宽1米,三合土路面,属居民区,内住9户,40人。《吉安县志》载称“西朱紫巷”。在中永叔路东侧与此巷相对之处原有一巷,《庐陵县志》载称“猪子巷”,《吉安县志》载称“朱紫巷”,相传该地古时是猪仔交易集市之地,后雅化为朱紫巷,解放后该巷为商店堵塞。今改西朱紫巷为朱紫西巷。
小结:既然已找到了庐陵县珠子巷准确位置,且在珠子巷附近有“小桥”之地名,那么,可以确定:后河之上、桥旁置有小石塔的小桥,就是贵州各姓氏家谱中记载的小桥尾。
那么,“大桥头”又在哪里呢?
三、考证《庐陵县志》记载的大桥铺、金竹山
乾隆《庐陵县志》卷首“图”第3页;民国《庐陵县志》卷首“图”第2页:在庐陵县北边的延福乡、儒行乡一带,有“大桥铺、金竹山”地名。
1.寻访金竹山,找到金竹里(金竹村)
2016年9月16日12:30时,手机高德地图把我和左振华先生“引导”到吉安县桐坪镇的金竹村,据村民介绍,金竹村古名“金竹里”,现在又名后龙山(注:网上有说“别名金龙坑”),这让我想起贵州六盘水的左氏本家说过的“始祖来自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金竹林”。“金竹林”与“金竹里”谐声,是不是指的就是这里呢?但村民肯定的说,此村及周边村以刘姓为主,从没听说过有左姓。
注:桐坪镇金竹村,不是《庐陵县志》所载的金竹山,根据县志图载,金竹山应位于金竹村西边约20公里处。
民国九年(1920年)版《庐陵县志》卷九(上)政要氏族、表三、儒行乡第32页载:金竹坑刘氏,隶(儒行乡)六十四都,宋初,由郡城大节坊下徙今地,刘玦基祖。
一九八七年九月出版的《吉安县地名志》第121页载:(桐坪乡臻源村委会)金竹,在桐坪北偏东5公里山冲口。以后山有金色小竹得名。186户,894人。宋朝初,刘玦由郡城大节坊迁来。
注:吉安县还有一处“金竹坑”。东固镇龙家塘村金竹坑,据《吉安县地名志》第89页载:金竹坑在东固街东南5.5公里山坑里。清末,兴国陈氏建村,村民于解放初外迁。
2.寻找大桥铺
乾隆和民国两个版本的《庐陵县志》图卷载,庐陵县西北部延福、儒行乡一带:大桥铺。
一九八七年九月出版的《吉安县地名志》第115页载:(大冲乡)大桥,别名泰桥。新溪村委会驻地。在草结桥西南7.5公里泰安桥旁。31户,180人。有王、黄、刘、李、朱、田、肖等姓。明万历年间(应为宋朝,见下文县志载),王庸轩由袁州分宜县迁入。
民国九年(1920年)版《庐陵县志》卷九(上)政要氏族、表三、儒行乡第15页载:泰桥王氏,隶(儒行乡)47都,宋代,由袁州分宜县迁今地。王庸轩基祖。县志载王庸轩后裔出了17位“政要”。
2016年9月16日13:40时,我与左振华先生到达吉安县大冲乡新溪村大桥自然村,寻访当地村民,证实“此处无左姓”。
小结:庐陵县“大桥铺”(现吉安县大冲乡新溪村大桥自然村,又名泰桥或泰安桥)与庐陵县城的珠市巷相距40公里,是不是贵州姓氏家谱记载的庐陵县“大桥头”呢?目前暂无证据来说明和印证。
按照贵州家谱中的“珠市巷,地名大桥头”记载来分析,与珠子巷相距40公里的大桥铺不可能是大桥头。
四、《光绪吉安府志》《民国庐陵县志》记载的庐陵县“大桥”
光绪二年(1876年)版《吉安府志》卷四、地理志、庐陵县桥梁第24页载:大桥,在(庐陵县)宣化乡,明成化间(1465-1487年),洲源肖盘谷建。
民国九年(1920年)版《庐陵县志》卷一(下)、疆域、山川、桥第35页载:大桥,在宣化天河下流,明成化间(1465-1487年),洲源肖盘谷建。
民国《庐陵县志》卷十(下)政要氏族、表六、宣化乡第14页载:洲源肖氏,隶(宣化乡)三十三都,宋,由浔源徙今地。肖允祖为基祖,大理评事。
一九八七年九月出版的《吉安县地名志》第40页载:(天河镇田家村委会)洲源,在天河街东北5公里矿区铁路旁。51户,231人。宋朝,肖允祖由本地浔源迁入。基祖系肖氏宗族中的水派,取名洲源。
小结:明成化间,肖盘谷修建的“大桥”,位于庐陵县宣化乡天河下流,就是现在的吉安县天河镇一带,距离“珠子巷”约80公里,按照贵州家谱中的“珠市巷,地名大桥头”记载来分析,天河“大桥”不可能是“大桥头”。
五、对“大桥头”位置的分析与结论
既然贵州一带均有始祖迁自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的说法,那么只有以下两种情况,才能得出众口一词的说法:1.明清时期庐陵县确有大桥头、小桥尾地名;2.官方或其它组织,约定某一地区叫“大桥头、小桥尾”,并被人们普遍认同、牢记在心。
反之,如果只是民间的、小范围的、私下的口传,是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一致“大桥头、小桥尾”说法的。
结合前文所述的“贵州各姓氏记载:庐陵县的珠市巷,地名大桥头。”这一信息来分析,“大桥头”应该就位于珠子巷附近。
珠子巷东口前,是赣江西岸,大小码头林立:花巷码头、站前码头、轿子码头、康家码头、大巷码头、大码头、榕树码头、盐码头……
珠子巷西口不远处的“后河”上,从南往北依次有九桥:太平桥、铁佛桥、土桥、半苏桥、小桥、景福桥、福善桥、南湖桥、习溪桥(南为上游,吉塘水从南边的首桥太平桥向北流,经最北边的尾桥习溪桥,汇入赣江)。而这后河九桥(一说七桥,土桥和半苏桥的历史和位置有存疑)从南到北的距离,只有2公里左右。在2公里长的后河之上,横跨了九座桥梁。后河和珠子巷一带密集的桥梁、林立的码头,说明了古时后河两岸、赣江之滨的商铺相连、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繁华场景。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庐陵县志》卷之五、桥第11页至21页记载的九桥:
习溪桥在郡城南门外,水由吉塘支流入太平等桥,经习溪(桥)合赣江。图经云槠木桥。天宝七载(748年)县令吴励修。或传有习溪公重修,是桥因以名名之。元朝至元壬午(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永新县汤信叔捐资垒石为湾,洞高三丈,广半之,长三丈余。旁置大隐庵,今为观音堂。……,汤信叔复买地桥西,又屋以楼守,僧又将买田作僧供供佛,皆不可以不记。(刘辰翁记)
志载,溪水(后河)源出吉塘,流入赣江,此桥跨溪尾,闾为京粤孔道,市廛居民之往来,冠盖行旅之络绎,自有此溪(后河)即有此桥。……
南湖桥在习溪桥上流,元泰定四年(1327年)夏六月,郡吏张翥(乾隆《吉安府志》卷二十“府职官表”第19-20页载:至元年间,吉安路总管张翥,济宁人有传),倡邑人周师望、康秀荣重建,国朝乾隆甲午秋,邑人龙大猷、刘碧合修。崇二丈、广一丈二尺。元偈傒斯有记。
福善桥在南湖桥上流,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十三年彭永冈复之,正德己巳(1509年)知府任仪重修,嘉靖癸未刘大伦等新治翼以石栏。
景福桥原名市西桥,在福善桥上流。宋皇庆间(1312-1313年)邑人李达则建。路东通旧市,西通城隍冈。
小桥在景福桥上流,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贾五华建。长三丈,广二丈(注:有关小桥的记载,详见前文或庐陵县志)。
半苏桥在小桥上流,宋元丰间(1078-1086年)建。苏轼经此,见涝水环流,芰荷秀发,以为其境半于苏州,故名,崇二丈,广八尺,长十五丈,元季苏万户重修,今无此桥,或云即今小桥。旁有半苏亭犹存。
土桥在城隍冈上,小桥上流。
铁佛桥在铁佛寺傍,土桥上流。宋淳佑间(1241-1252年)僧志纬建,明洪武十五年修,国朝康熙九年,刘君美、肖曰唯重修。
太平桥在西峰路,铁佛桥上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僧(人)云豁修。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僧(人)起回修,崇二丈,广一丈二尺。
那么,在珠子巷附近的后河九座桥中,哪一座桥会被老百姓俗称为“大桥”?进而演变成“大桥头”呢?
之一:习溪桥俗称“大桥”或“大桥头”的可能性最大。
理由如下:
1.习溪桥位于后河汇入赣江处,这样的地理位置常被称龙头(如万里长城最东端的入海处,称老龙头);在习溪桥头建有守桥的楼屋;桥边有大隐庵(后名观音堂)——有龙头意寓、桥头大隐庵、桥头有楼屋,被俗称为大桥或大桥头,符合华夏民族和本地人们的习俗。
2.习溪桥洞高三丈,广半之,长三丈余。在后河九桥中,习溪桥为有记载的最高的桥,被当地百姓自然的俗称大桥,顺理成章。
3.从古到今,吉安的老百姓习惯于称桥的一端,为“桥头”。民国《庐陵县志》氏族篇和一九八七年九月出版的《吉安县地名志》,均记载本县域有十多处的“桥头”自然村。而将紧邻府城(也是县城)南门的习溪桥一端,俗称为大桥头,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4.习溪大桥头是相约见面的最佳地点:习溪桥地处吉安府城(庐陵县城)的两个南大门(永丰门、魁聚门)南侧,人们出了吉安府城(庐陵县城)的南大门,即可在习溪大桥头相会。
习溪桥至小桥一带是吉安府城(庐陵县城)南边的繁华商业区,宋代刘辰翁《习溪桥记》写道:长街灯火,定场设贾,歌钟列妓,饮占争席,呵道而后能过……
同治《庐陵县志》艺文志、记第65页至66页载,商庚先生的《习溪桥记》:吉州南关外槠木桥,后改名习溪桥,为市廛要路,京粤通衢,跨溪接闾,江水通流,实非他桥可比……
5.移民,谪戍,垦荒、屯田、屯兵、战争等因素需要集结时,官府或相关组织,在张贴告示或口头通知时,一般会用人们普遍认同和熟悉的地名:“大桥头,小桥尾、珠子巷、赣江码头”等,让民众到这些地方汇合,交通便利,易于集散。
之二:太平桥也可能被俗称为“大桥”或“大桥头”。
位于后河上流的太平桥,距离吉安府城(庐陵县城)的南大门2公里(在明、清时,城区外的2公里就是郊区)。古代的“太”字与“大”字,在文章中可互相假借,而且吉安当地人口语中的“太”“大”两字,读音相近,如果从这两个因素来推理,太平桥也可能被人们读成“大平桥”,进而被称为大桥、大桥头。
注:现在网上可以搜集到关于习溪桥、太平桥的文章有:《习溪桥:桥起何时,至今成谜》《习溪桥上不了情》《吉安民间传说太平桥》《太平桥又叫铁狗桥?》
特别说明:以上关于“大桥头”的分析与结论,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六、网上流行的“大桥头、小桥尾”说法
1.元朝末年,陈友谅之子陈理,曾在吉安府吉水县富滩镇古富村一带率军驻扎并建防御工事以抗朱元璋(注:富滩镇古富村2000年5月11日前属吉水县,现属吉安市青原区)。陈理这支军队后来被朱元璋部追杀而逃难四散,分散前大家约定:将富滩镇,称“大桥头、小桥尾”并作为接头暗号,希望将来东山再起时做联络之用。
2.贵州“穿青人”的家谱都有祖先来至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的记载。据说“穿青人”的先祖为元末明初跟随陈友谅起义失败后逃散(逃难)到贵州的江西“土人”(楚人),并认为“大桥头、小桥尾”是秘密接触暗号。
而且贵州一带的水西彝族、仡佬族、苗族、布依族都有“大桥头、小桥尾”的传说和记载。
七、《庐陵县志》记载的与家谱有关的地名
1.石灰巷等古名的记载
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庐陵县志》卷之五,坊都第3-5页;民国九年(1920年)版《庐陵县志》卷三、疆域、坊都第9-10页载:
①(以下)城外左隅八厢,厢各一里,巷五十有七:
……、左蔡家巷、……
……、小桥巷、……
……、刘舍巷(直抵小桥头)、……
②(以下)城外右隅九厢,厢各一里,巷四十有五:
……、猪子巷(谐音朱紫巷、珠子巷)、……
……、刘家巷(通土桥头)……
……、石灰巷、……
县志中记载的这些古地名,与贵州省一带家谱记载有关,故列于此。我虽没有考证这几处地名现处吉安市区的何处(珠子巷除外),但“县志”中的记载,足以充分说明,贵州家谱中所记载的“石灰巷”等始迁地名,历史上是真实存在于庐陵县城(也是吉安府城)。
2.《庐陵县志》“氏族”的记载,对考证家史有参考价值
如果您家谱上记载,本支来自吉安府庐陵县,建议您结合本支的具体情况,登陆国家图书馆网站,可免费查阅民国九年出版的《庐陵县志》卷八至卷十一的“政要志、氏族表”篇。县志“氏族表”详细记载了庐陵县的每一个自然村的名称、姓氏、开基祖大名,何时从何地迁此,以及本支基祖下(后裔中)的名人政要,您也许可以找到本支姓氏的源流信息。注:①民国三十年《吉安县志》卷十八至卷二十五的“民事志、氏族”重版并增补了相关内容,也可参阅。②网上可下载一九八七年九月出版的《吉安县地名志》,本书中也详细的记载了本县域的所有村庄及姓氏源流情况。
民国九年出版的《庐陵县志》“氏族表”篇所记载的内容,是至今为止我见到的“记载县域姓氏源流最完整、最全面,最有参考价值”的一本旧志书。在此向编写这本民国版《庐陵县志》的人们致以最深的祝福和祈祷,祝愿这些前人在天之灵安息,祈望他们的后裔永远的兴旺发达!
注:用身份证号码,可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免费注册并查阅“县志、府志、通志”等古籍资料。具体注册和查阅的方法,可参考“利用国家图书馆网站查找古籍中记载的左氏内容”一文。
八、吉水县的“大桥头”“桥头村”“金竹村”等地名
1.吉水县的“大桥头”
吉水县黄桥镇大桥村,古名“大桥头”“大桥”(向西30公里处是吉安县大冲乡新溪村大桥自然村),吉水县“大桥头”与贵州家家谱中的“庐陵县大桥头”有关系吗?
据光绪三年版《吉水县志》卷三、坊乡第42-43页载:同水乡第56都,黄桥、“大桥头”,为郭氏(居所)。
光绪《吉水县志》卷七、津梁第5页载:大桥,在县西同水乡五十六都,宋嘉泰间(1201-1204年)建,洪武二十年(1387年)主簿李义重修,以木为之。嘉靖间(1522-1566年)里人郭磐石易之以甓。国朝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郭(姓)“世美堂”重葺,高广三丈,长一丈五尺余。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编印(1987年6月出版)的《吉水县地名志》记载——
①第103页:(黄桥人民公社)大桥大队,位于黄桥公社西部偏南,以驻地大桥村得名。辖15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301户,1407人。耕地2352亩,主种水稻。解放前与解放初,均属黄桥乡;合作化时,成立大桥高级社,属湴塘乡;公社化时,改称大桥大队,属黄桥公社。
②第104页:大桥(村),位于社下西偏南4.5公里大桥边。248户,1210人。明初,郭氏由庐陵茭坑徙居。毛泽东于1930年10月7日在本村作过农村调查。
2016年7月25日15时,我到达吉水县黄桥镇大桥村寻访村民,印证了县志上的记载,此处为郭姓村,无左姓。需要说明的是,光绪版《吉水县志》记载的这个“大桥头”位于同水乡(即如今的黄桥镇一带),而同水乡在公元1092年前属庐陵县,在宋朝元佑七年(1092年)从庐陵县划归吉水县,乾隆《庐陵县志》卷之五、坊都第1页有明确的记载。
结论:吉水县“大桥头”,只能认定为吉安府吉水县大桥头或吉安府大桥头,而绝对不能认定为明、清大移民时期的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
2.吉水县的竹山村(曾名金竹村)
2016年7月25日15:30时,我驱车来到吉水县的尚贤乡竹山村寻访当地村民,大家告诉我,竹山村原名“金竹大队”,后名金竹村,现名竹山村。无左姓。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编印(1987年6月出版)的《吉水县地名志》记载——
①第94页(尚贤人民公社)金竹大队,由黄金瓯与竹山村各取一字,取名金竹大队。
②第95页载:竹山,位于华山南2公里山坡上,(金竹)大队驻此,24户,130人。元至大间(1308-1311年)王氏由阜田小陂帽岭徙此。前后翠竹青青,因名。
注:吉水县尚贤乡竹山村南12.3公里处,是吉安县桐坪镇金竹村。
3.吉水县的桥头村
吉水县尚贤乡“桥头村”,位于吉水县黄桥镇大桥村(古大桥头)的西北15公里处,我于2016年7月25日16时到此村寻访。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编印(1987年6月出版)的《吉水县地名志》第93页记载:
①(尚贤人民公社)桥头大队,位于尚贤公社北部,以驻地桥头村命名。辖11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253户,1287人。耕地134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与解放初,均属福寿乡;合作化时,由桥头、素丰两个初级社转为桥头高级社;公社化时,改称(桥头)大队,属尚贤公社。
②桥头(村),位于华山村北1.5公里小溪边。大队驻地。238户,1244人,北宋元丰间(1078-1085年),王氏由塘下村析此。村东、南、北有桥四座,横卧小溪上,有“无桥不进村”之说,初名桥南,后演今称。
注:这个吉水县“桥头村”西偏南的25公里处,是吉安县大冲乡新溪村大桥自然村。
小结:吉水县的桥头村、大桥村和吉安县大桥村,这三个村,我都曾先后亲临现场寻访当地村民和老人,但现均无左姓居住,也未在哪部史料中发现左姓的记载,故无法确定这三个村与左氏家族,在历史上有什么联系和渊源。
九、吉安市永新县也有“大桥头”地名
通过手机高德地图搜索“永新县大桥头”,可以发现,在永新县江畔乡之南1.7公里处,有“大桥头”,位于禾水河北岸,此处无左姓,但在“大桥头”西北4公里处的麻田村(禾水河南岸),则有数处左姓自然村。
据一九八四年一月出版的《永新县地名志》第138页记载:(江畔公社洋湖大队)大桥头,位于公社驻地南偏西2公里处。27户,182人。村居原一大桥上首,故名。贺氏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才丰清塘徙此。
湖北省潜江市 南门外左家台 左代华
二○一六年十月八日 于北京莲宝路盛今大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docx
2012年吉安一中高一“宏志班”拟招录学生名单
杨巴金:明代理财家周忱籍贯考辩
江西省1个县,人口近60万,出了556位进士、6个状元
贵州杨丁富公后裔与泰和核对谱糸情况
吉安的历史沿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