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书法家简介

一、李斯 他与韩非同出生于当时杰出思想家询况门下,也是位出色的思想家。秦庄襄王三年(公 元 247 年)西行入秦,先做吕不韦舍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 237 年)谏阻逐客,官至廷尉。 他积极建议秦对其他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秦统一六国起了不小的作 用。由于他辅助始皇兼并天下有功,为秦相。全国统一后,他又提出不少关于加强和巩固中 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迫害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称秦 二世。后来他为赵高所忌,被害。 李斯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较早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被称为秦篆书体的始祖。 公元前2 21年,秦统一中国后, “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 , . . . . . .皆取史籀大 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 (江式《论书表》 )李斯将原来的秦文字改省为规范的秦小 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是他对我国古代文字及书法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据《史记》记载,李斯作为秦始皇的亲信宠臣,曾多次陪伴秦始皇出巡。为了宣扬秦始 皇的功德,炫耀皇帝至高无上的“圣威” ,每到一地,始皇皆命李斯作铭书写刻石。计有《峄 山》 、 《泰山?、 《琅琊台》 、 《之罘(fú) 》 、 《碣石》 、 《会稽》等刻石,又称《封泰山碑》 ,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臣下为颂其统一中国的功绩而书刻。相 传它是李斯秦篆的代表佳作。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记: “石高四尺五寸,广一尺四尺。小 篆,四面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元年诏与从臣姓名。共二十二行,行十二字。石原 在岳顶玉女池上,后移至碧霞元君祠。 ”据《泰安县志》记载,汉武帝时,泰山地区地震, 该石刻被震开崩毁。清代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又遭火,石失。到清嘉庆二十年(公 元1815年)有人访得残石两块,仅残存十字,其中有八字完好。石碑现保存在山东省泰 安市泰山岱庙内。 《泰山石刻?传世拓本至今比较常见的是五十三字本,此外还有明末的二 十九字本,和明安国所藏的“天下第一稀有” 《泰山刻石》一百六十五字本,安国本虽比原 来刻石二百二十三字缺少五十八字, 但它已的确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了。 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汉的时刻篆书》 、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隶》 (上)均影印收入。 《泰山石刻》现已由著名 书法家朱复戡老先生根据明代藏拓本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补齐重书上石,这是我国书法 史上一大喜事。另一《琅琊刻石》 (残字) , “石四面环刻,泐甚,先仅存西面十三行八十六 字较清晰,为秦刻石最可信的一种。被誉‘无上神品’ (杨守敬跋语)现保存于北京中国历 史博物馆。还有些刻石现能见到的是后世翻刻本,它们的艺术价值,比原刻拓本已相距千里 了。 二、程邈 为秦下灶(今陕西省西安南)人,也有说他是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人。 程邈在秦曾担任过职位低微的狱吏。传说他善作大篆,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囚禁在云 阳监狱里。在狱中,他深感当时官狱公牍文书繁多,用小篆体书写多有不便,需要有一种简 易的字体 在秦代,隶书的出现与被广泛运用,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也是我国古代文字、 书法艺术方面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程邈所“造”的隶书,虽然是一种比较简捷、草率、自由, 而又未完全摆脱篆意,还没有后来隶书那样特有的波拂笔画的字(书)体,但它毕竟是一种 崭新的字(书)体。写的艺术效果。秦隶,是小篆的变法,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文字对社 会生活的实用性,而且对篆书也是一种解放,为这种书体的发展开辟了心的艺术天地。在当 时,隶书虽说还不够成熟、定型,但它的确包孕了汉、唐隶书,又是楷书产生的先声。它在 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应该而且必须肯定的。 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里把程邈的书法列为“上上品” ,还说: “程君首创隶则,规范 焕于丹青。 ”现在,程邈的隶书作品我们是无法见到了, 《阁帖》卷五所载的程邈书,殊不足 信。 但是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秦代墨写隶书简片, 聊

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给我们提供秦隶的具体艺术形象。这批秦简虽然带有明显的篆意, 但已具有隶书的雏形了。这批简书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方折笔改变了篆书的圆转笔,结体上 改象形为笔画化,写得自然醇厚,充满天真烂漫的情趣,较之篆书那种相对雕琢、拘谨、整 齐、穆肃之书法,可说是个大变化,使人耳目一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书当乎 自然” 。秦隶,就具有这种“自然”的艺术风格。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得以从一个侧 面了解到承隶的面貌。宋代《淳化阁帖·卷五》收有程邈的真书《天得帖》五行四十六字, 疑为后来好事者伪托。 三、 张芝 张芝(?-约公元192年) ,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省)人。张 芝在我国古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因为他在我国草书艺术发展史上起过卓越的作用, 是 一位“开一代草书之风”的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草圣” 。 张芝幼年好学,年轻时高尚不仕,朝廷以“有道”之名征召,不就,故人们喜称他为张 有道。张芝善草书,精美绝伦。羊欣曾说: “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称‘书圣’ 。然 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 ” (转音自《书断》 )唐代张过庭说: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 有钟(繇) 、张(芝)之绝” ( 《书谱》 ) 。南朝齐书法家王增虔在《又书论》中称赞他说: “伯 英之笔,穷神静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 ”张芝善章草,造诣很高。但是,他的历史功勋 和突出成就,还在于他能改章草的波磔点画和体态容貌而创‘今草’ 。唐代张怀瓘在《书议》 里评张芝的草书第一,章草第二,这就可见一斑看。张芝所创的‘今草’是个什么样的书体 呢?张怀瓘做过具体的回答。他说: “ (张芝)学崔(瑗) 、杜(操)之法,因而复之,以成 今草, 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 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 而血脉不断, 及其连者, 气脉通于隔行。 ” ( 《书断》 )张芝根据草书创作的艺术特点,把草书的形、气、韵三种要素的关系处理的巧妙 而和谐,把草书艺术特有的内涵美表现与发挥得淋漓尽致。 “今草”书体的出现,虽非张芝 一人之功,但他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今草” ,可说是草书艺术发展中的一个大突破、大飞 跃。尽情挥毫,笔走龙蛇,相互映衬,笔断意连,给人开拓了主要用线条表达书法美的崭新 的艺术途径, 更提升了书法作为抒情艺术所能表达书家主体情感的品味。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 之很钦佩张芝,说: “顷寻诸名书,钟(繇) 、张(芝)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 (转引自虞 龢《论书表》 )应该说,王羲之父子的书风,都曾受到张芝的不少影响。 张芝的 “今草” 作品真迹, 我们今天是无法一饱眼福了。 从有关书上得知, 他所书的 《急 就章》就是弃章草而用今草。字势一笔而成,合乎自然,我们可说是变化至极。这应该视为 “今草”的典型作品了。张芝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如此成就,是与他经年累月的勤学苦练分不 开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曾说: “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 ” ( 《答陶隐居论书》 )书法家 庚肩吾在《书品》里把张芝、钟繇、王羲之三位书法家大事做了比较,他指出张芝是工夫第 一。 这些看法是比较接近客观实际的。 现在不是还流传许多关于张芝学书的神奇而有趣的传 说故事吗?有的说他喜欢书法,总是把家中准备做衣服的布帛,先全写满了字;有的说他平 时练完字,在塘边洗笔洗砚,最后把一塘池水都染黑了;还有的说他平时练字非常用功,白 天用手指画地,晚上睡觉时则以手指画被。 “天道酬勤” ,勤于耕耘的人,才有可能得到丰收 的硕果。正因为这样,张芝才被后人誉为书艺超过乃师崔瑗、杜操的大书法家。不过,张芝 自己在《与朱宽书》里曾比较谦虚地表示: “上比催、杜不足,下方罗(晖) 、赵(袭)有余。 ” 三国时魏书法家韦诞尊张芝为“草圣” ,是得到很多人赞同的。张芝曾著有《笔心论》五篇, 已佚。宋代《宣和书谱》载,送内府曾收其草书《冠军帖》 、章草《消息帖》 。 《醇化阁帖》 刊刻其《冠军帖》 。 《冠军帖》 ,草书,六星,三十二字。其书隽】而雄,沉而快,气象纵横, 豪情淋漓。 四、蔡邕 蔡邕在书法艺术创作实践方面另一个为人称道的成就是,他从民间得益,首先使用“飞

白”笔法。相传蔡邕过洪都门时, 见工匠们扫帚刷墙写字, 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用拓笔写成, 别有一种姿态,煞是好看。他从中得到启发,回去后,就苦练这种笔法,并有所获。于是, 他便巧妙地将“飞白”笔法运用在自己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确,在一副书法作品里,如能正 确使用飞白笔法,是会增强艺术效果的。枯中露白,欲断还连,别具一派动人的艺术情趣, 使人耳目一新。 从这里可以看出,蔡邕的笔法不是什么“神授” 的,而是他善于学习的结果。 蔡邕作为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从他的 书法作品中得到不少的教益。他的女儿蔡琰(公元 177 年-?) ,字文姬,不仅在文学、音乐 等多方面继承了他的学识,创作出像《悲愤诗》 、 《胡笳十八拍》等惊世绝唱的诗篇。而且, 她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善书的女书法家之一。 五、刘德升 刘德升(生卒年不详) ,东汉末书法家。字君嗣,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他生活于 东汉柦、灵帝时,是位较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颇简略,今天, 我们能知道的就更微乎其微了。 我国古代言及书法书体发展的专著里,多习惯称刘德升为“行书之祖” 。他对书法艺术 发展的主要贡献,就是把已经酝酿、流行了一段事迹的“行书” ,加以总结推广,使之不仅 作为比较实用的工具,而且作为一种新颖、美妙的艺术形象“载体”大行于世。 刘德升还培养了两位著名书法家:钟繇与胡昭(公元 162-250 年) 。特别是钟繇,可说 是开一代书风的宗师,他们对行书书体的传播与流行,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卫恒在《四体书 势》里曾说: “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 巧,今大行于世。 ” 按照《书断》中的说法,行书就是“正书之小伪(讹)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 行书。 ”行书的“大行于世” ,给书法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行书以流便、活泼见长,它 追随的艺术效果,除了准确、鲜明以外,还特别注意形象的生动。真所谓“无籍因循,宁拘 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 润色开花, 笔法体势之中, 最为风流者也。 ” ( 《书议》 ) 这些就是行书的艺术形象与独特魅力。 行书比楷书简括,又比草书易识,这就有可能成为人们比较喜爱、乐于选用的一种书体。明 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里写有一段关于行书的话,说得比较全面、精当。他说: “真迹于 拘,草几于放,介于两者间,行书有焉。 (行书)不真不草是也。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 草则谓之行草。 ”这段话除了较好地对行书体貌做了说明外,还说明了行书拥有较广泛群众 基础的原因。 关于刘德升行书的艺术风格如何, 因为没有他的墨迹传世, 所以给今天的研究带来不少 困难。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古代不少的书法专著里,了解到刘德升行书艺术的粗略轮廓, 张怀瓘说刘德升在汉“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已草创,亦甚研美,风流婉约,独步 当时。 ”又说: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由 此可知,刘德升的行书艺术风格称得上“秀逸俊美,肥瘦咸宜” 。 六、钟繇 唐代张怀瓘称钟繇“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 无际, 古雅有余。 秦、 汉以来, 一人而已。 ” ( 《书断》 ) 这样的评价不为过。 张怀瓘将其隶 (真) 、 行并评为“神品” ,八分、草书为“妙品” 。钟繇一生写过不少楷书佳作,但真迹已经失传。 后人摹刻入丛帖的有他最著名、 烜赫于世的 “五表” : 《贺捷表》 (又名 《戒路表》 ) 、 《宣示表》 、 《荐季直表》 、 《力命表》 与 《调元表》 、 据说, 刻帖搨本都无法与真迹相比。 其中, 《贺捷表》 , 小楷, 书于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 219 年) 闰月九日。此表有大小两本。 宋代黄伯思考其为真。 此帖书写自然,笔法坚厚,结体茂密,风格古雅,并有古隶遗意。宋代《宣和书谱》对其评 价很高,说它“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 《铁网珊瑚》说它“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

唐插花美女之态” ,这对后世雄健书风很有影响。 有一次他在另外一位书法家韦诞家中,见到前代大书法家蔡邕书法一卷,很想临学,就 向韦诞商借。但韦诞却借口不借,钟繇大失所望,回去后耿耿于怀,寝食不安。韦诞死后, 用蔡邕这卷书陪葬。此时,钟繇急得不择手段,只得暗地派人挖开韦诞墓, “盗出”蔡邕书 法,以供自己认真临写。当他自己感到已经领悟到蔡邕笔法奥妙时,再也控制不住无比欢欣 的心情, 像发狂似的, 用力捶打自己的胸口, 以致把自己的胸脯捶打得又青又肿, 还不觉得。 后来钟繇果然脱颖而出,在书法艺术上超过许多前辈书法家,成为后人书法的楷模之一。 七、陆机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是三国吴重臣陆 逊之孙、陆抗之子。因曾经任过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我国古代至今存世最早的意见稀世 国宝、书法真迹——《平复帖》 ,就是陆机的得意杰作。 陆机是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太康(公元 280-289 年)时重要的诗人。南朝梁刘勰说: “张、潘、左、陆,比肩诗衢。 ” ( 《文心雕龙》 )他“少有异才,文章冠世” ( 《晋书·本传》 ) 后来,他来到洛阳,晋司空张华一见十分器重,说灭吴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两位及其优秀 的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张华更说: “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陆机)更患其多! ” ( 《晋书·本传》 )由于张华的赏识和推荐,陆机声名大噪。他先为祭酒、太子洗马、尚书著 作郎、后来,成都王讨长沙王,陆机担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他因事得罪宦人孟玖,狠毒 奸诈的孟玖就利用陆机兵败进谗言,结果陆机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遇害时年仅四十三岁。 陆机的诗赋、骈文都写得很好,他的文学理论名著《文赋》 ,以艺术结构为中心,全面探讨 了文学创作过程,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是一篇极其重要的经典著作。 陆机的作品被后人 辑为《陆士衡集》 。 陆机善书。 由于其文名冠于时, 因此, 书名为文名所掩。 历史上祥论他的书艺论述不多。 正如《宣和书谱》所说的那样: “ (陆机)虽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 ”陆机主要善写章草, 唐代李嗣真说他的字“尤带古风” ( 《书后品》 )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认为陆机兄弟是开“华 亭 (松江) 书派” 的先驱者, 贡献是很大的。 宋代内府里收有他的书法作品两件: 一件是 《平 复帖》 ,一是行书《望想帖》 。 八、王铄 东晋书法家。字茂漪,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卫夫人出生于魏、 晋间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里。她的曾祖父魏觊、祖父魏瓘、从父卫恒,都是开一代书风的大 家,称雄于当时的书坛。生活在这样的书法世家里,耳濡目染,对她从艺的影响极大。她在 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过相当成就,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写下辉煌的一页。 卫烁善书,工正、行书体。 《书苑菁华》里说她“善钟(繇)法,王逸少(王羲之)之 师。 ”卫夫人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出现的少有的几位女书法家之一。历代书法史家、书法 评论家对她都比较重视。梁代庚肩吾在《书品》里列其书法为“上之下品” 。元代盛熙明在 《书法考》一书里,记录了五位女书法家的名字,而列入从上古至宋代以前这段漫长时间里 三十九名“上品”书法家行列的妇女,只有卫夫人一人。 卫夫人书法师承钟繇。虽未亲聆钟繇的教诲,但是他和钟繇生活的时代相距不远,她在 钟繇去世后四十二年出生,学书时见到钟繇的法书真迹应不是很困难的。宋代米芾说过,学 书“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 ( 《海岳名言》 )在这一点上卫夫人是有幸的。且当时社会上学 钟繇书法成风,在这样特定的社会氛围里,说她的书法源于钟势可靠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 之少时曾随卫夫人学过书,她是“书圣”王羲之的重要启蒙老师之一,对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这也是后来人民尊崇她的一个原因。世人评卫夫人的书法是“如插花舞 女,低昂美容》 ” ( 《唐人书评》 )这种书风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能明显地找茬痕迹来。 卫夫人的书法真迹早已湮没无存了。宋《淳化阁帖》里刻有她所书的《和南》帖。此贴,

行楷书,八行,九十六字,其书法真有“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木若清风” ( 《书断》 )之姿,那种清逸冲淡之美,跃然纸上。从她的仅存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所创作 的书法艺术形象称得上奇秀天出、和谐动人,充分显示出南派书风柔和秀美的艺术特点,给 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九、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很有名望的“王、谢”豪门贵族。在东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才荟萃的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度过了他的年轻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幼 时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以骨鲠称。少有美誉,为朝廷公卿所器重。后官至右军将军。 会稽内史,人喜称其为王右军。他因于王述不和,因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市)王羲之是位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和创造精神的人。他有消极的出世思想,但占他思想主导 地位的,还是留心朝政,想有所作为。他对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玄学颇为不满,曾苦口婆心 劝告当权人物谢安不要以清谈误国,浮文妨要。他在与友人往来的一些信札里,常感叹战乱 频繁,国事、民生不安定,隐隐地流露出一种悲愤之情。 王羲之幼年曾随其父王旷和卫夫人学书。渡江后,他有学习了前辈众多书法家和李斯、 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钟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再加之他生活 在东晋书坛极负盛名的“八王之奇” ( 《述书赋》 )书法世家里,家族中能书者济济一堂,父 辈中王导、王廙、王旷等都是高手,对他学书帮助与影响都不小,所以他能够达到“贵越群 品,古今莫二” (庚肩吾《书品》 )的绝妙境地。王羲之善真、行、草诸体,一直被尊为“书 圣” 。他的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草书浓纤折衷,这正说明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多 样、丰富。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和提倡王羲之的书法,因此就造成了王 羲之书法独步的唐初书坛体势。李世民曾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范围内购求右军法书,共得“二 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 ”范围直达、收集之丰,实属空前。为了推崇王 羲之的书法,李世民还亲自为( 《晋书·王羲之传论》 )撰写了一篇三百四十九字的“传论” , 在文中李世民历数各家书法之短,独赞王羲之是“评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 王逸少乎! ” ( 《晋书·王羲之传论》 )李世民贵为帝王,亲自为书家写“传论” ,这在中国漫 长的封建社会里是十分罕见的。 李世民自己学习王书甚勤, 并要大臣们临习。 一事朝野上下, 学王书成风,习王书为荣。 十、谢安 谢安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砥柱中流的风流人物。据《汉晋纪事》载: “南 京梅岭冈有谢文靖安白碑一块,以纪其功。 ”白碑,就是无字碑。因何碑上无字?据说“当 时谓难述其功德,惟立白碑。 ” ( 《汉晋纪事》 )从这里①可知谢安对巩固晋室,使江南广袤大 地免受苻秦铁骑蹂躏的功绩是不小的。 谢安善书。他生长在晋室渡江后,犹有王、谢而下,朝室无不能书的书风鼎盛、人才辈 出的时代里,他在会稽时,曾于大书法家王羲之交游。兰亭盛会,他是参加者。他羡慕王羲 之的正楷与行草书,因而致力学书不懈,亦使自己隶体、行草均入妙境。唐代的孙过庭说: “谢安素善尺牍, 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 谓必存录, 安辄题后答之, 甚以为恨。 ” ( 《书谱》 )可知对自己书艺自重的程度。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东晋人士,互相陶染。 ”谢 安的书法特色, 是他通过书法点画结构的艺术形象, 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温润柔和的美感, “温 润” ,是他的书风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在他的书法作品里,也时时流露出一股雄伟强 健之气。 十一、王献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人,尚新安公主,官至中书令,人称王 大令。死后赠侍中、特进管路大夫,谥曰宪。他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家中七个

儿子都善书,其中最爱王羲之赏识和能较好地继承其书艺的,要数他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了。 王献之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南朝梁袁昂说: “张芝惊奇,钟繇特绝, 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 ” ( 《古今书评》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习惯吧 王羲之与父亲王羲之合称为“二王” 、 “大、小王” ,称王羲之为“书圣” 、王献之为“亚圣” 。 王献之工书,兼精诸书体,尤为行草擅名。唐代张怀瓘的《书断》 ,列其“隶、行、草、章 草、飞白五体皆入神,八分入能。 ”他的书艺除受父亲亲自严格教诲和长期熏陶外,还兼学 东汉张芝笔法。他年少时,就能挥毫作书,才气横溢,王羲之对他特别器重,亲自书《乐毅 论》一本, 《笔势说》一篇,供王献之学书之用。王献之还善丹青绘事。据《晋书》记载, 当时权贵橫温曾请他书写扇面,笔误落,他就势巧妙地画成乌駮牸(zì)牛,惟妙惟肖,真 是趣人妙事。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 主要是继承家法, 但他过人之处是不墨守成规, 而力求有新的突破。 南朝动虞龢在《论书表》里说: “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书相拟类, 笔迹流怿,婉转研媚,乃欲过之。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继踵蹑步”和“别 出蹊径”的踪迹。前人评王献之书法为“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蹴 海移山,或翻涛簸岳。故谢安石谓公当胜右军。 ” ( 《书后品》 )他的用笔,从“内扌厌”转为 “外拓” ,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故有“破体”之称。他的草书特别为人赞赏。他 的传世草书墨迹有《鸭头丸帖》 、 《中秋帖》等,皆为唐、宋人摹本。在《醇化图帖》 、 《大观 帖》?《宝晋斋法帖》等公私丛帖里,也摹刻了他不少书法笔札。 十二、智永(隋) 僧人,南朝陈、隋间著名书法家。他俗姓王,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 后代。 人们在谈到智永的《千字文》法书时,总要兴趣盎然地谈到这样一个富商:智永当年住 永欣寺时,曾花了很长时间手写《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给浙东名刹大寺。这些写本法度 谨严、笔力精到,真书难求的珍品。这些作品传世后,海内轰动,纷纷求购,能得一本的, 千金不易。当时,去永欣寺求书者,整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说把他住的地方的门槛都 踏破了。智永只好用铁皮裹上门槛,因此号为“铁门槛” 。这本法帖,不仅为初学书法者视 为入楷、草之门的捷径,也影响了初唐不少书法家的书风。 “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 就是得到智永的法体的。 智永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如此成就,不少偶然的。他的成功和他长期勤奋学习分不开。 未来学好书法, 排除干扰, 他几十年未下楼。他学书用过的废笔,竟积满五大篓,取而埋之, 并亲笔书写“退笔冢”三个大字以示纪念。 十三、欧阳询 欧阳询善书,颇负盛名。他对学习书法肯下苦功夫。据记载,又一次他见到西晋索靖所 书的古碑,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还。下马伫立,疲则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 日而后去。 ” ( 《隋唐嘉话》 、 《新唐书·欧阳询传》称: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 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 《书史会要》说他“学王羲之书,后险劲瘦硬自成一家,议 以谓真行有王献之法。 ”在书法方面,欧阳询可说是各体皆精,但以楷书最工,被人誉为唐 人楷书第一。唐代张怀瓘《书断》列其飞白、隶、行、草入“妙品” ,大小篆、章草人“能 品” 。他和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被人尊为我国古代的“楷书四大家” 。他 的楷书最明显的艺术特点是瘦硬险劲挺拔,即用笔扎实,以方笔为主,横画排布严整,直画 硬挺,左右对峙的直画中部尚向字心凹进,中心紧凑,结构平正中险峭,字形略偏长,给人 以戈戟森严之感。他的楷书非常规矩,用笔、结体都很考究,为后世奉为典范。 清代冯班说: “虞世南能整齐不倾倒,欧阳询四面停匀,八方平正,此时二家书法妙处。 ” ( 《钝吟书要》 ) 梁谳也说: “欧《皇甫》 、 《虞公》二碑,是一条路,是自成一家时,其用笔用意,折处是险,

峭处是险。 ” ( 《承晋斋积闻录》 )冯班和梁谳的话看上去矛盾,其实他们各人只说了问题的一 面。从总的方面看,欧书时险中求稳、险中求平、险中求和。 十四、虞世南 虞世南对书法理论也有相当研究,他留给后人的书法理论著有: 《笔髓论》一卷、 《书旨 述》一篇,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笔髓论》分为“叙体” 、 “辨应” 、 “指意” 、 “释真” 、 “释 行” 、 “释草” 、 “契妙”等七个部分。文中兼论用笔法和真、行、草各种书体写的要旨。他在 《笔髓论》里比较强调书法艺术的神韵。他指出: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 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他还说: “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 “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 ”他又说: “握管使锋, 逸态逐毫而应。 学者心悟至道, 则书契于无为” 等等。 这些都能反应出虞世南深得书法三昧, 这对指导书法创作。启迪后学者,都有一定作用。要说最能闪耀哲学理论光芒的论述,即是 他在《笔髓论·契妙》里的一段表明自己的书法观与审美观的话。他说: “欲书之时,当收 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 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他的书法观和审美观的核心 是儒家的“冲和” ,既不要“虚” ,也不要“满” ,而是中正和谐,这就是进行书法创作与鉴 定的原则。 十五、褚遂良 褚遂良(公元 596-658 年,或作 659)唐代著名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今浙江省杭州 市)人,也有人说他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父褚亮,唐初名臣。他是迟于欧阳询、虞 世南近四十年出生的初唐又一著名书法家。被人尊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之一。据《旧唐书, 本传》载: “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徽曰: “虞世南 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徵曰: ‘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为侍书。 ” 可知其书艺非等闲之辈,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 636 年) , 自秘书即迁起居郎,后历任谏 议大夫人、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公元 649 年) ,受太宗李世民遗诏辅政。高宗李治即位后, 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为河南郡公。因此,人亦称其为褚河南。后来因为他竭力 反对唐高宗立出身寒微的武则天为皇后,被贬职,忧愤而死。 褚遂良工书,他擅长楷、行、草诸体。他书法初学史陵,继学欧、虞,终取法二王, 融合汉隶。唐代张怀瓘列其隶、行入“妙品” 。 《唐人书评》里称褚遂良书法是“字里金生, 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他的书法在当时名噪一时,声播万里。褚遂良的书法艺 术很富有个性,他的字写得很有特点。明显的特点有三:一是笔画瘦硬;二是带有隶意;三 是极具媚趣。他的字,保留传统的技法较多,写得瘦挺,笔力遒婉,有骨力,继二王、欧、 虞以后,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他晚年的正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风,影响较 大。 十六、 孙过庭 孙过庭(生卒年不详) ,唐代书法家、著名书法理论家。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 过庭, , 被后人尊为“有唐第一妙腕” (孙承泽《庚子消夏录》 ) , 是受人敬仰的艺术巨匠之一。 他是何地人,一直没有定论。他自署“吴”人,因旧时吴郡范围很广,所以就出现了一说江 苏,一说浙江,究竟哪一种说法比较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孙过庭主要活动时间,大 约在唐代初期的武后垂拱(公元 685-688 年)年间。 孙过庭自己曾说: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 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 ( 《书谱》 )这大概就是他学书的轨迹吧。孙过庭到了四十岁,才 当上一个 “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由于他操守高洁,不久就遭馋议而丢了官。后来,贫 病居家,潜心竭力研讨书法。他“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 ( 《宜和书谱》 ) 。他善于 正。行、草诸体,尤擅长草书。 《宣和书谱》里对他的书法评价说: “作草书咄咄逼羲、

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 ”目前能见到的孙过庭法书作品有《书谱,卷上》 、 《景福殿赋》 和《千字文》三种,张怀瑾评其书法入“能品” 。 他的书法理论研究精华集中在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书谱》一书。可惜这部水平很高 的古代书法理论著作的后半部份,早已佚失,后人无法得见全貌,是个很大损失。 《书谱·卷 上》是孙过庭认真总结前人成就,并根据自己多年书法艺术实践,写出示人以“法”的好作 品, 主要内容是谈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运笔。 因此, 人们也称它为 《运笔论》 。 孙过庭在《书谱》里指出,汉、唐以来,论书者的通病是“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 其理。 ”他提出了书法创作必须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 “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 神飞” 。在论述真、草二体书用笔与章法及书法创作与学习方面的甘苦,探幽发微,深入其 里。如他论真、草之别时说: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 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 文。 ”他提出了书法创作中的“五乖五合” ,这对指导书法创作实践是有实际价值的 十七、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 ,唐代大书法家。字伯高,一字季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他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公元 713-756 年)年问。根据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 遗著《张旭年考》一文记载,张旭生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 658 年) ,殁于唐玄宗天 宝六年(公元 747 年) ,享年九十。他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善诗, 《全 唐诗》 里收有他的诗作六首。 张旭善书,尤以草书名振千古。唐代吕总在《续书评》 “草书十二人”中将他尊为 首席,称其书“笔锋诡怪,点画生意” (亦作“立性颠逸,超绝古今” ) 。宋代朱长文在 《续书断》里将其草书列为“神品” 。他的草书写得的确出色,是一位划时代的草书大 家。张旭生活在唐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客观环境为他提供了较 好的艺术创作自由驰骋的必要条件。张旭在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最大功绩,就在于: 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演化成为笔法放纵,笔势连绵迥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书体。他是狂草书体的主要奠基人。他那传奇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 使他的书法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他把草书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给祖国古代繁花似锦的 书苑增彩添色不少。 张旭进行书法艺术创作时的方法也非常特别神妙。 《新唐书· 文艺传中》 里说他 “嗜 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著名诗篇 《饮中八仙歌》里,对张旭有极形象、极生动的描绘: “张旭三杯草圣芝,脱帽露顶 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诗人李颀也说: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 时称太湖精。露顶踞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 ( 《赠张旭》 )大诗 人高适在其《醉后赠张九旭》一诗中说: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一位书法家赢得 这么多的著名诗人讴歌赞美,在唐代,甚至在我国整个古代也是不多见的。正因为张旭 嗜酒,醉后语颠,行为奇特,被人称为“张颠” 。 “狂草”的出现,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的抒情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 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 ( 《送高闲上人序》 )就是说, “狂草”较有可能把书家内心世界蕴藏的丰富感情,毫无 顾忌、不加修饰地倾泻于笔端。的确如此,观张旭所书的“狂草”作品,笔法极尽夸张 之妙,他用简单、抽象的线条,组织成绚美、奇妙、繁多的“画面” 。他能准确地运用 和处理草书结体用笔中的“擒纵”矛盾,较好地表现了狂草书体特殊的艺术美。张旭的 狂草达到了变化万千、奇状莫测的境地,他被人们尊奉为“草圣” 。 十八、张怀瓘

作为一位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书法史家, 张怀瑾在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 称得上是 “凤 毛麟角”比较出色的一位。他著述之丰、范围之广、阐发之精、探究之深、品评之准,可以 说是无与伦比。他的书法论著流传至今的有: 《书议》一卷、 《书估》一卷、 《书断》三卷、 《六体书论》卷、 《评书药石论》一卷,还有《论用笔十法》 、 《玉堂禁经》等。真称得琳琅 满目、美不胜收。这些书法著作,有论述书体演变的,有延续书史发展的,有评介历代书家 的,还有阐述书法创作摹本法则等,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对于书法的理性思考, ,他的著 作内容丰富翔实,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后代人都把他看作是位权威性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史 家。张怀瓘有不少关于书法家简介,流传到今天,还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在张怀瓘许多书法论著里,最受人注意的莫过于“三书” : 《书议》 、 《书估》 、 《书断》 。 其中又首推《书断》 。 《书断》一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记述古文、大篆、籀文、 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及其源流;中卷、下卷主要是评介历代书 法家。在书里,张怀瓘把历代书法家分为“神、妙、能三品,每品又以书体分列前后。其中 “神品”列二十五人次(除各体有重复的,实际是十二人) ; “妙品”列五十八人次(除各体 有重复的, 实际是三十九人) ; “能品” 列一百O七人次 (除各体有重复的, 实际是三十五人) 。 对这些书法家, 前分品第、 列姓名,后记小传。传中又附录三十八位书法家。这部书最明显 的特点是: 品简易推, 事明可考, 在书法史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彦 远在 《法书要录》 一书里, 全录 《书断》 内容, 可见张怀瓘这部著作在当时已被人认为是 “精 鉴之作” 。把书家分为“神、妙、能”三品,是从张怀瓘《书断》开始的。 《四库提要,唐朝 名画录》中说: “张怀瓘作《书断》 ,始立神、妙、能三品之目。 ”这种“三品”评人的方法, 并为后来不少书法史家所沿袭。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的《书议》。此文虽不及《书断》那样博 广详精、集众家之长于一书,但他在《书议》中卓识创见,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张怀瑾在此 书中对东晋大书法家, “书圣” 王羲之的草书, 颇有微辞。 把王羲之列于善草书的八位书 法家的最末一位,并提出: “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 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自从唐太宗李世民把王羲之书法列为“正宗”,评为“尽 善尽美”之后,在唐代,还没有书评家敢于正面对王羲之的书法发表这样严厉、尖锐批评, 而张怀瑾能在深入研究后, 大胆不因袭陈言, 不人云亦云, 提出自己持之有故、 言之有理的 评论, 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另外像《论用笔十法》对用笔、结体等法则都有一定独到见 解,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创作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十九、李邕 李邕善书,在唐代也是大家之一。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里列其书为“能品” ,并称 其为“能品之优也” 。 《宣和书谱》也说他“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行法,既得 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这段论述比较准确地指出李邕是位有创造性的行书大家。 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学“二王”不亦步亦趋,而是采取所长,自成一格。李邕书法的艺 术特点是:以行草笔法写北魏书体。楷行夹杂,天趣自然。其高明之处在于能巧妙地将两种 书体熔于一炉,糅于一处;而丝毫没有不协调的感觉,形成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独 特、新颖的书体。他的书法体势以欹反正,左低右高,笔力朴实遒劲,舒放自然,构成了峻 拔丰美、 气宇轩昂、 凌厉无前的动人艺术形象。 唐代吕总评基建法 “如华岳三峰, 黄河一曲。 ” ( 《续书评》 )真可说,笔落神通意新,墨到纸上生花。难怪后来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称他 是“书中仙手” ( 《宣和书谱》 ) ,明代董其昌更誉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 ( 《画禪室随笔》 ) 李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 李邕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四大书家”中的苏轼、 米芾,都明显受过他的影响。苏轼在《东坡集》里说,人们称他晚年书风“大似李北海” , 他自己也欣然同意,说: “予亦自觉其如此。 ”米芾在《群玉堂帖》中叙述自己学书经过时, 也明确提到自已书风曾受李邕影响。 虎踞元代书坛的赵盂頫, 也从李邕的书法作品里吸取养 份,丰富了自己,使共书风达到厂风度闲雅的艺术意境。

李邕所书神气溢目,宛若墨迹,是什么原因呢:其中有一条是一般书法家很难做到的, 就是他自己动手刻碑。为了使碑刻字迹传真出神,他常常不辞辛苦,不避世讥,亲自操刀镌 刻,以求作品达到更高艺术境地。正因为这样,他那风彩动人的书风得以较好的保存。他常 用的镌刻署名为“黄鹤仙” 、 “伏灵芝”等。 二十、颜真卿 颜真卿(公元 709-785 年) ,唐代政治家、大书法革新家。字清臣,长安万年(今陕西 省西安市附近)人。因其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 ,亦称其为琅玡人。他家学渊源,三 岁丧父,母殷氏对他读书、习字要求甚严,他学习也很自觉刻苦,因此,他的书艺在幼年就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 年) ,中进士,历任玄宗、肃宗、代宗、 德宗四朝, 由郎官而至节度使、 尚书, 进爵鲁郡开国公。他曾任平原太守, 世人称他颜平原; 又因被封为鲁郡开国公,亦称为颜鲁公。颜真卿一生仕途是十分坎坷的。他在开元期间在京 为官时,因不满奸相杨国忠弄权误国,而被排挤出朝为平原太守。当时,安禄山发动叛乱, 许多郡县官吏闻风而逃,有的献城投降,也有的应战被杀。只有他联络从兄颜杲卿,及时举 起反对安禄山叛乱分裂的义帜,附近十七个郡响应义举,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浴血奋 战,打击了安禄山嚣张气焰,使叛军不敢急攻潼关。后来,他回朝为官,因刚正不阿,为权 相李辅国、元载、卢杞所忌,屡遭贬谪。晚年奉使劝谕叛将李希烈,不为利诱、威胁所动, 为李希烈缢死。死前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视死如归。他正色叱贼说: “君等闻颜杲卿 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年向八十,官之太师,守 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 ” ( 《旧唐书,本传》 )金石之言,掷地有声。死后赠 司徒,谥文忠。人们赞其曰: “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 ” (同上)颜 真卿的一生,称得上是和邪恶斗争的一生、壮烈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著名政治家,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为后人所景仰。著有《颜鲁公文集》 。 二十一、李阳冰 李阳冰(一读 níng,生卒年不详, ,唐代书法家。宁少温,有的书上说他字仲温,赵郡 (今河北省赵县)人。-乾元(公元 758-760 年)时为缙云县令,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 为当涂县令,历集贤院学土,官至少将作监,因此,人们也常他为李少监。大诗人李白晚年 落魄曾寄食于他,称他为族叔。 、史称李阳冰“善词章” ,他写诗文有一定才华。 《全唐诗》 里收录有他的诗作《院客旧居》一首。而他最得意的应该是书法。唐《国史补》里说: “李 阳冰尤精书学,其豪骏墨劲,当时人谓之‘笔虎’ 。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美李阳冰的篆 书说: “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 五色罗华星。 ” (转引自《续书断》 ) 李阳冰善书,最精小篆,被誉为“有唐篆书第一妙手” 。 他曾经“留心小篆迨三十年” ( 《宣和书谱》 ) , 自己也常说: “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 (唐《国史补》 )可见他对自己的小篆是很自负的。 《宣和书 谱》说他“篆法妙天下” , 对他的篆书成就评价较高。并说: “以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集语其势,太阿、龙泉语 其利, 嵩高、华岳语其峻,实不为过。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阳冰 独步。 ”李阳冰的篆 书形、 势、神、 韵都不同凡响。大书法 家颜真卿当时与人书碑,最喜欢请李阳冰篆书题额, “以擅 连壁之美” ( 《宣和书谱》 ) , 可见李阳冰在篆书艺术方面取得 的成就称得上是非凡 的。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里把他和 颜真卿、张旭三人列为书家品第一等——“神品” 中。李阳 冰所写的小篆 术特点是:圆活姿媚,骨气遒正。唐代 吕总在《续书 书 仅列一人,即李阳冰,称其书“若古 钗依物,力有万夫。李斯之后,一人而已。 ” 李阳冰学写篆书,开始是学李斯的《峄山碑》 ,后来又 学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延陵季 子墓题字》 ,而有所变化。他 高人之处是善于从自然现象和现实生适史提取艺术创作的素 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 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 近取诸身,远取万类。幽至 于鬼神之情状,细至于喜怒之舒惨,莫不毕载。 ” ( 《宣和书

谱》 )正因为这样,他才能自树风格,独立一家。 李阳冰最善写“玉筋篆” ,用笔有力,中锋运笔,笔画圆和饱满,像是“玉筷子” 。他书 写的碑版较多,如号称“缙云三绝”的《孔子庙记》 、 《城隍庙记》和《忘归台铭》 。其中《城 隍庙记》最享有盛名。 二十二、怀素 怀素(公元 725-785 年) ,唐代著名书法家。僧人。俗姓钱( 《全唐诗》里说他姓范) , 字藏真,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后徙家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 。因为家贫,幼年出家为 僧。据说他还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门人。唐代著名诗人钱起所作的《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 侍奉》一诗写道: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一(张芝)书。远鹤 无前沿,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钱起对怀素是很了解的,这些诗句可以 说是对怀素性格特征较为生动的写照。因为怀素平日嗜酒食荤,蔑视陈规陋习,所以人们称 他为“狂僧” 。 怀素和尚是继张旭以后又一位最出色的狂草书法大师。 他和张旭共同培育了我国古代书 苑里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奇葩——狂草,并使之茁壮成长。在书史上他和张旭并称为“颠 张狂素” 。唐代陆羽在《唐僧怀素传》里说怀素早年家贫,无钱买纸练书,就种了许多株芭 蕉,练习写字时,采蕉叶当纸。后来,他又改用漆盘、漆板练字,随写随擦,最后把漆盘、 漆板都磨穿。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功夫,实在令人敬佩。 《书苑菁华》里说,怀素为了使 自己书艺有所长进,常“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籍杖锡,西游上国,谒见 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凝滞。 ”怀素经过艰苦的学习 与实践,漫长时间的探索,逐渐地形成了自己富有鲜明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狂草书写 得豪情奔放,自然流畅,有如骤雨旋风、闪电惊雷,不可阻挡。他的狂草书字写完而势不尽, 笔已断而意相连。可说是气概宏伟,不同凡响。他的书法作品贯穿全篇的是浓郁的、积极的 浪漫气氛,使多少人折服、倾倒。 二十三、柳公权 柳公权(公元 778-865 年) ,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 人。 “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 ( 《旧唐书·柳公绰传附柳公权传》 ) 。他曾和唐代著名诗人白 居易游。元和初,擢进士第。唐穆宗时,以夏州书入朝拜右拾遗侍书学士。文宗时,曾任谏 议大夫。武宗时,由学士承旨罢为右散骑常侍。累封河东郡公、官至太子少师。柳公权平日 敢于直言,澹于荣进,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也常称他为柳河东、柳谏议或柳少师。 柳公权善书。他和唐代大书法革新家颜真卿并称“颜、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 。他曾于穆宗、文宗朝担任侍书 学士。他的书法受到几代皇帝的重视。唐穆宗李恒曾向他请教用笔法,他说: “心正则笔 正,乃可为法。 ” ( 《续书断》 )这被历史上称为“笔谏” 。唐文宗李昂见到他的题壁大字, 赞美地说: “钟(繇) 、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 ” ( 《书小史》 ) 《书小史》还载:唐宣 宗李忱更要他在御前挥毫,并派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这样的宠幸是极 少的。他在御前写了正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一纸,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 家法”一纸,草书“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一纸,宣宗对他的书法“尤奇惜” ,赏赐很多,还 要他亲自书写谢状,正、草不拘。 《旧唐书》里说他的书法“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 势劲媚,自成一家。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里也说: “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 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 ”他的书法还得力于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等人。而他受颜 真卿的影响是较大的。不过,任何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在学习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奋 力求“变” ,刻意创新。柳公权就是这样一位书法革新大师。他学颜,尽力避开颜书肥壮的 竖画,而把横、竖笔画都写得均匀瘦硬,棱角森挺,笔画像刀切的一样,给人一种豪劲爽利 的感觉。他吸取了北碑中的方笔, ,运用于自,己的楷书中。他又能采欧书中有益东西,丰

富自己。他学欧、颜,又不全类欧、颜,而是把欧、颜书法艺术的长处溶于自己笔法之中, 从而形成自己的神清貌新的艺术风格。如前人早就指出的,在写横画的用笔上,欧书横画比 竖画略轻,颜书全轻,而柳书则横画、竖画用笔一样重。再如结体,欧书严谨,颜书 端庄,而柳书恰在严谨端庄中显出舒展的情趣。所以,人们喜欢说柳公权是采撷欧书之方与 颜书之圆, 创造出方圆兼使的笔法。 柳公权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清劲豪健, 被后人称之谓 “颜 筋柳骨” ( 《平园集》 ) 。具体地说,点画骨鲠气刚,方起圆结,转折处顿挫明显而爽利,结构 中宫紧密而四面舒展,外形瘦长,给人一种庄严俊逸的感觉。正因为这样,他裁能创造出 独树一帜,为后人所喜爱的“柳体” 。朱长文在《续书断》列其书为“妙品” 。 二十四、杨凝式 杨凝式(公元 873-954 年) ,五代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又自称葵己人、希维居士、 关西老农等,华阴(今属陕西省)人。唐昭宗时,登进士第。唐末为秘书郎。 《五代史本传》 说他有文词,善笔札,历仕梁、唐、晋、汉、周,致仕居洛阳,官至太子太保。因此,世称 杨少师。由于他曾患过“心疾”狂病,人们也常称他为“杨风子” 。不过,有的书说杨凝式 佯疯自晦,不加检束,以迷惑别人。这种现象也是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为了“避祸”而常采 用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从 “装疯” 这一点来看, 也可知杨凝式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了。 杨凝式工书法,于真、行、草各体都有较高的造诣,赢得后人的普遍赞誉。宋代黄庭坚 写诗说: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下“杨风子” ,下笔便到乌丝阑” 。 《跋杨凝式帖后》 杨凝式是继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柳公权以后又一位获得空前成就的我国 古代书法革新大师, 称他是五代书坛上的泰斗是不为过的。 杨凝式的书法得力于唐代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诸人的笔法,能入“二王”堂奥。他在继承前人严密的法度中,开创了一种 新奇矫健的自家面目。他的书法风格,前人妙喻为如“散僧入圣” 《山谷文集.跋法贴》 。也 有人说他“步步倔强,有猿腾蟆屈之势” 《艺舟双楫》 。他用笔破方为圆,削繁就简,称得上 笔势雄杰, 天真烂漫, 变化多姿, 不落尘俗。 杨凝式的字, 结体也有自己的特色。 像行楷 《韭 花帖》 ,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布白形式,给人以疏松清朗之感的新布局。他的结字另一个明 显特点是“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颜、柳之旧势,皆以展蹙变之,故按其点画如真行, 而相其气势则狂草。 ” 《艺舟双楫》真是妙夺天工了。他更擅长草书,清代包世臣认为唐人草 法,推张长史(旭) 、钱醉僧(怀素) 、杨少师三家。能和“草圣”相提并论,可见其不凡。 《宣和书谱》里说: “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 翰墨中豪杰” 。杨凝式特别喜欢而又善于题壁作书。他每到一地,只要有可以落笔之处,他 都要引笔挥毫, 佳作层出。 当时洛阳不少寺观的僧道, 得知他有这样的癖好, 向他求书不得, 就粉壁以待。 杨凝式见到如此好的粉壁, 总是不用请就书写满壁。 从来不会吝惜自己的翰墨。 他的题壁书法作品, “无一不造微人妙,当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 。 ” 《山谷集》 可能是因为他爱好在寺观壁上作书,很少在纸上写字的原因,他手写墨迹流传稀少。现在能 见到的仅有《韭花帖》 、 《夏热贴》 、 《神仙起居法帖》和《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 ,刻本有《步 虚词》等。 二十五、范仲淹 范仲淹(公元 989-1052 年) ,字希文,江苏苏州吴县人。他是背诵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卓有建树和文学上的超人才华,因此, 其书名不甚显。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两岁丧父,家贫,但由志操。后来他去 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依戚同文学。少年时代他的苦学精神真是出类拔萃的。他“昼 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贫穷不 移其志,金石可镂。 “天道酬勤” ,这段奋斗的经历不仅对他德行的培养,而且对他文章、书 艺的精进,都是有作用的。范仲淹在大中祥符年间,举进士。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兼知延州,对防御西夏统治的入侵、保卫边境安宁,建立了不小功勋。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 ,任参知政事,向宋仁宗建政十事,遭到反对,未能实现。六十四岁病死,赠兵部尚书, 谥文正,因此人么称他为范文正公。范仲淹死后,宋仁宗特地亲自书写了一块“褒贤之碑” , 以示怀念。 范仲淹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文章以有政论为主,词传世仅五首,风格明健,善写 边塞风光,为世传诵。凡是读过他的优秀散文《岳阳楼记》的人,都会被巴陵胜状迷人的景 色所陶醉, 并对这位古代封建社会有卓见的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表示深深敬意。 《岳 阳楼记》通篇只有三百多字,称得上字字珠玑,句句绝唱。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九卷。 范仲淹也是一位艺精技高,受人重视的书法家。他善书,尤工楷行体。他的书法作品和 他的人品一样,很受世人尊重。人们对他的片纸只字,视若精金美玉,得之宝贵异常。宋四 家之一的黄庭坚称范仲淹的楷书 “落笔痛快沉着, 极近晋、 宋 (南朝) 人书。 往时素才翁 (苏 舜元,送到书法家)笔法妙天下,不肯许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书语《乐毅论》同法,…..盖 文正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 。 《山谷题跋》朱长文在《续书断》里也说范仲淹“晚年学 《乐毅论》 ,沉着痛快,亦一代之墨宝也。 ” 《乐毅论》 ,传为东晋“书圣”王羲之所书的小楷 法书。 唐代褚遂良说此书 “笔势精妙, 备尽楷则” 《拓本乐毅论记》 。 前人评书法家能继承 “晋、 宋人书” ,守“古人法度” ,特别是脱胎于“二王” ,都视为最好的褒美之词。评论者说范仲 淹书源出于《乐毅论》 ,也就是对他的书法艺术平较高的肯定。 二十六、蔡囊 蔡囊公元 1012-1067 年),宋代著名书法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宋 天圣八年 (公元 1030 年) 进士, 为西京留守推官。 累官知谏院, “囊精于民事, 吏不敢欺。 ” “诲诸生以经学。”再移泉州,建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方便来往行人。“又植松七百里 以庇道路,闽人刻碑记德。”《宋史本传》后拜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赠吏部侍郎,人称蔡端 明。死后谥忠惠,故亦称之为蔡忠惠。蔡囊为官有政迹,因此受人尊敬。著有《蔡忠惠集》。 蔡囊善书,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人便把他列为“四家”之首。《宋史本传》 说“:囊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书史会要》 里说蔡囊:“真行简札今为第一,正书为第二,大字为第三,草书为第四”。对于他在书法 艺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当时可说是有口皆碑。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同声颂扬,这 种现象在书坛上还是罕见的。 后人对蔡囊书法艺术评价大都也很高。 明代书法家李东阳有诗 赞美说“:一代君谟是主盟,醉翁(欧阳修)书法有真评。君看姿笔飞扬地,犹有风流不尽 情。苏(轼)、黄(庭坚)墨本人争购,响塌、双钩几乱真。唯有君谟遗迹少,为君频拂案 头尘。”《古香斋宝藏蔡帖》。 蔡囊的书法,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其原因是他善于向前人学习,自己又勤奋努力的结 果。宋代葛立方说“:君谟始学周越书,其变体出于颜平原(真卿) 。 ” 《韵语阳秋》他的书 法除了受益于颜真卿, 还比较广泛地学习了唐代诸名家的书艺, 如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徐浩、柳公权等,他都临写过。后来,又直入晋人堂室,得二王笔意,使他的字形成高古而 不俗的面貌。所以,倪瓒称赞说: “蔡公书法,真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 ” 《真迹日 录》 《宣和书谱》说他“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结密,小者不失宽绰, 至于科斗、篆籀、正、隶、飞白、行草、章草、颠草靡不臻妙,而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 一种风味,笔甚劲而姿媚有余。 ”不少人认为蔡囊行书第一,其实,他的楷书写的相当精妙, 特别是小楷。明代杨慎说: “东坡云:君谟小字愈小愈妙,曼卿(石延年)大字愈大愈奇。 ” 《墨池琐录》他的楷书是以颜为底,而兼收欧、虞、徐、刘法,参用二王笔意,真是集腋成 裘,化古为我。楷书写得浑厚端严,雄伟遒丽, “字字有法,笔笔用意” 《钝吟杂录》 ,是苏、 黄、米所不能及的。行书主要得自二王,专一苦学,广泛汲取,直至脱颖而出,涉笔成趣。 他的行书温淳婉丽,既精致不雅淡,没有粗俗气味。此外,他还能作其他书体。蔡囊对于书 法理论虽无专著,只散于后人所楫的《蔡忠惠公集》里一言半语,对后来者亦有很大启迪。

如他说: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像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 他指出学书如果只专心于外表模像,而不能得其精神,这是不懂书法的人所为。他还提倡学 书必须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才能成功。他说学书非但和“性之利钝”有关。而且书家“学 之浅深”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十七、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 1021-1086 年) ,宋代书法家。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抚州临 川(今属江西省)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少年时代就 才气横溢, 《宋史本传》说: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 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 元 1042 年)进士,嘉佑三年(公元 1058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要求改变“积贫积弱” 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等政策。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神宗熙宁二年(公元 1069 年) 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变法,这就是中外闻名的“王安石变法” 。由于当时朝 中保守派作梗阻扰,加之改革派本身存在不可逾越的弱点,因此,新法很难有成效。熙宁七 年(公元 1074 年) ,王安石遭黜,次年又起用为相,九年(公元 1076 年)再黜,退居江宁 (今江苏省南京市) ,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王荆公,卒后谥曰文。王安石在变法中强 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守旧,是我国 11 世纪时著名的改革家。他亦有文才,诗文敢于揭 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其政治主张与抱负。诗歌遒劲清新;词作不多,风格高峻;散 文成就颇高,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 《周官新义》 、 《唐百 家诗选》 、 《字说》等。 王安石善书,在宋代书坛上他的书体被列为名家一体。他的真行书别具面目,有较鲜 明的艺术个性。黄庭坚、吴师道等人都说他是学王濛(公元 309-347 年,东晋书法家,字 仲祖)的。米芾则认为他是学五代杨凝式的。米芾在《书史》里还记载说,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自己在南京见到王安石时,谈及王安石书学杨凝式,而王安石大为赞叹说“:无 人知之.”陈善在《抚州志》里还说王安石书学沈辽(公元 1032-1085 年,北宋书法家,字叡 达) 。以上种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如果说王安石书法就是皈依某家门下,这就失之精确 了。 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生气贯注、 个性独特的艺术形象, 绝不是以前某一名家书艺的再现。 苏轼说得很有道理,他说: “王荆公书得无法之法” 。 《东坡集》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说 得更加具体,他指出: “王荆公书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黄鲁直谓学王濛, 米元章谓学杨凝式。以余观之,乃天然如此。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靠雕凿、装饰取 胜的。简朴真实、心手双妙的好作品,使人见了如饮清泉,醇厚甘美,回味无穷,这需要高 超的艺术造诣和功力,王安石的书法,就可贵在这里。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 说他“凡作字,率多淡墨疾书。初未尝略经意,惟达其辞而已。然使积学尽力莫能到。评书 者谓得晋唐人用笔法,廋而不枯。 ”黄庭坚云: “荆公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如 高人胜士,敝衣破履,行乎大车驷马之间,而目光在牛背。 ” 《王安石书<首愣严经旨要>跋》 本来,自然和神奇,在艺术作品里是一对矛盾,不过,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的。王安石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较好地驾驭这种辨证法,所以,他的作品能表现 出自然中见神奇,神奇里出自然的风韵。王安石的书风最主要的特点是“清劲” , 《佩文斋书 画普》引用李之仪的话说: “荆公运笔如插两翼,凌轹于霜空雕鹗之后。 ”这种急速刚毅的书 风,可以说是王安石岿然自若的气概和情操的自然写照。 二十八、苏轼 苏轼(公元 1037-1101 年) ,宋代大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 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是位革新主将,是位“全能”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深,其诗清新豪 健,独具风格;其词豪放雄强,实为开派之作;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文名显赫,雄

视百代。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均为当时著名文学家,父子三人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 苏轼幼年,母程夫人“亲授以书” 《宋史本传》 ,他学习刻苦,才智过人,很早即以文章知名。 他学识渊博,乐于勉励,奖掖后学。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中进士。据《宋史本传》记 载,著名文学家、前辈欧阳修见到苏轼文章后,记载,著名文学家、前辈欧阳修见到苏轼文 章后,很是赞赏,曾对诗人梅尧臣(圣俞)说: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苏轼的政治见解和 王安石多不合,被视为“旧党” 。但他为官时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注意兴修水利,赈灾救民, 颇受人们尊敬。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其中也有针对变法中弊端而 言) ,出为杭州等地地方官。后复因作诗“谤讪朝廷” ,而被捕入狱,继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因此人称苏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被贬谪惠州, 六十三岁再徙至极荒凉的澹州。赦还的第二年,建国靖中元年(公元 1101 年)死于常州。 高宗即位后,崇赠太师,谥文忠。苏轼一生政治上虽几经沉沦,但他学书不辍,这样坚强的 毅力是很难得的。著有《东坡集》四十卷、 《后集》二十卷、 《东坡志林》 、 《东坡乐府》 、 《易 传》 、 《论语说》 、 《书传》等。 苏轼善书。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他的艺术成就是第一流的,与东晋“书圣”王羲之、 唐代革新大家颜真卿比肩伯仲, 并非谀词。 在宋代, 标志当时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是苏、 黄、 米、蔡“四大家” 。苏轼,居“四大家”之首。他在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划时代的。 与苏轼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黄庭坚评论当时书法家说: “本朝善书, 当推 (苏东坡) 为第一。 ” ( 《山谷集》 ) 《佩文斋书画谱》一书里引用金代书法家赵秉文评论苏轼书法艺术的一段话: “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窃尝以为‘书仙’ 。 ” 这些有代表性的评论,历来为人们所接受。苏轼的精湛的书法艺术,使人陶醉,令人倾心, 人们称他写的字为“苏体” 。苏轼的书法,颇受唐代书法革新大家颜真卿书体的影响。明代 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里说: “苏东坡,学颜而飘逸者也。 ”他学颜追源魏、晋。更可贵的 是他师法古人不墨守陈规, 而是立足于变革, 写出自己的面貌来。 他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探索, 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 二十九、黄庭坚 黄庭坚《公元 1045-1105 年, ,北宋著名书法家,著名诗人。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 谷道人,世称黄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 《宋史本传》说他“幼警悟,读书数 过辄成涌。 ” “苏轼尝见其诗文, 以为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世久尤此作, 由是声名始震。 ” 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后,章悖、蔡卞等一党得势,他获 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宋徽宗即位后,召还,起知太平州,后又以所作《荆州承天 院塔记》一中某些字句,而被加上“幸灾谤国”大罪,后被除名贬往宜州,郁郁死在那里。 私谥文节先生,人亦称黄文节。黄庭坚政治主张倾向于“旧派” ,也被列为“元桔党人” 。他 和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出于苏轼门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长于写诗,是诗坛 “江西派”的首领。他论诗强调活法,崇尚瘦硬,风格标榜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处” , “点铁成金” ( 《答洪驹父书》 ) , “夺胎换骨” (见释惠洪《冷斋夜话》 )之法等。 “点铁成 金” ,重在遣词用字; “夺胎换骨” ,则偏于取意造句,其二者都集中于摹拟,借古人诗意 词语加以演化,但终无法摆脱古人的羁绊。著有《黄山谷诗集》 、 《豫章先生文集》等。他和 苏轼均善书,在“宋四家”中,他紧追苏轼人古处出新,人们常把他和苏轼目为宋代书坛的 革新派,也是宋代“尚意”书风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合称苏黄。 黄庭坚是宋代书坛上的卓卓大家。 《宋史本传》里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 苏轼说他“以平等观作欹文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 ( 《东 坡集》 )一语中的,道出黄书三昧。黄庭坚早年学书于舅父李常(公元 1027-1090 年,字公 择) 、岳父孙觉(莘老) ,又学草书于书法家周越。回忆这段时间,他自己曾说; “余学草书

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 ( 《山谷文集》 )他学周越时,沾染上周 越书法中起笔与运笔时故作波折的习气,自己既是不满,又感不安,因此,想早日摆脱,力 求变革。他又说: “晚得苏才翁(苏舜元) 、子美(苏舜饮)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得 张长史(旭) 、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 ( 《山谷文集》 )此时,黄庭坚转益多师, 广泛汲取前辈大师们的长处,从继承,提炼酝酿,到化陈出新,他脚踏实地走过一段艰难曲 折的道路, ,黄庭坚还善于从生活里寻觅、捕捉和汲取有价值的营养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 术素养和表现能力,这是他高于一般人之处。他曾“于焚(fú)道舟中,观长年荡柴群丁拔棹, 乃觉(笔法)少进” 。 ( 《山谷题跋》 )漿夫的用力,群漿的飞动,击水的波纹,都使黄庭坚产 生了艺术的联想, 到了晚年, 他的书法更是达到人书双老的境地,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革新和永不自满总是前进道路上的孪生兄弟, 如果没有谦虚及自以为非的精神, 要想在艺术 上取得新的突破是很刚难的。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方面敢于创新, 这和他常常找出自己的书艺 方面的不足,摒弃弱点,不断攀登是分不开的。 三十、米芾 米芾《公元 1051-1107 年, ,宋代著名书画家和书画鉴定家。初名黻(fú),四十一岁后改 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省) ,迁襄阳(今 属湖北省) ,后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米芾幼年聪慧,传说六岁时日读律诗百首,过 目不忘。七、八岁学颜鲁公书法,能作大字。十岁写碑。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 ,召 为书画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癫狂” ,人亦呼为米癫。米芾能诗文, 擅书画,精鉴赏。他作诗文不肯剽袭前人语,刻意奇险。作画不求工细,水墨点染,被后世 称为“米家云山” 。 米芾平生对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宋史·米芾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 得王献之笔意。 ” 《宣和书谱》里说他“大抵书仿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 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 ”米芾 学书一直是很勤奋的,他说: “平生写过麻牋十万” 。他的儿子米友仁也说他对“所藏晋唐真 迹,无日不展于几上, 手不释卷临学之。 ” ( 《宝真斋法书赞》 ) 他学书不好高鹜远,由浅人深, 而是从易至难,踏踏实实地学。他在《群玉堂帖》第八卷中自叙学书经历吋说: “入学之理, 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学颜(真卿) ,七八岁也,字至大 一幅,写筒不成。见柳(公权)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 。久之,知出于欧(阳询) ,乃 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遂良)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 觉段全绎展《兰亭》 ,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繇)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 篆便爱《诅楚》 、 《石鼓文》 。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 主。 ”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米芾学书的漫长过程。他摸索前进,不专守一家,择善而从, 有长即取,遇短便舍,广收博采,最后达到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境地。但是,还应该看到, 对米芾书风影响最深的前代书法家应是唐代褚遂良, 直到晚年, 米芾书法里还保留褚书的笔 意。另外,李邕、杨凝式、李建中等人对他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十一、岳飞 岳飞(公元 1103-1142 年) ,南宋抗金名将和书法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 人, 《宋史本传》里说他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 。北宋末年投军,任秉义郎。 南宋王朝建立后,以上书高宗赵构反对南迁,被革职。不久,随“宗泽守卫开封,任统制。 ” 泽死,从杜充南下,建炎四年(公元 1130 年) ,岳飞领兵收复建康。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 ,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后驻军鄂州,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屡 次建议大举北进,收复失地。绍兴九年(公元 1139 年) ,赵构、秦桧等与金议和,岳飞上表 反对。次年在偃城大破金兵,克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义军风起云涌,纷起响应。岳飞治 军有术,纪律严明,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常说: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天下太平矣。 ” (均见《宋史本传》 )这时,高宗、秦桧等一心求和,视岳飞为眼中钉,以“莫 须有”罪名,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公元 1142 年 1 月 27 日) ,将岳飞与养子 岳云、部将张宪杀害。岳飞被害时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淳熙六年(公元 1179 年) ,谥武穆, 人称岳武穆,嘉定四年(公元 1211 年) ,追封为鄂王。岳飞,我国妇孺皆知、众人敬仰的英 雄人物,武能指挥千军万马,冲锋杀敌;文能落笔满纸云烟,寄情翰墨,是位文武双全的人。 著有《岳武穆集》 。 岳飞能书。 明代谢肇涮说: “岳武穆请粮手迹, 小楷精妙, 绝类颜鲁公。 ” ( 《居东集杂纂》 ) 历来人们由于尊敬他的为人, 对于他的书法作品也是视为瑰宝, 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岳飞善作 草书,因为草书抒情性强,他在戎马倥偬中,把自己胸中的豪情倾注于笔端、纸上,使人一 看到他的作品就能知道他的内心在激烈活动着,与他产生共鸣。这种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其魅力是极其迷人的。岳飞的字龙姿虎震,高迈超逸,刚健秀拔,生气纵横,集中表现一个 “壮”后出师表》 、还我河山”题字等。他的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 里说的那样“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正因为这样, 岳飞的书法艺术风格挺拔刚劲,奔疼豪放。传为岳飞的代表作《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后 有岳飞自跋,草书,刻石有四块,流传甚广,为世人所重。此表老墨飞动,一气贯注,上下 承接,左右呼应,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清代任恺题跋说: “ (此表)书法之健拔雄伟,尤见 忠武郁勃之气流露于笔端。夫以少保之勋烈,固与武侯后先辉映,同为千古传人,岂必其文 其书以传耶!而其文其书亦自有不可磨灭者。 ”此表是否出自岳飞之手,目前尚有争议,录 此存疑。 三十二、朱熹 朱熹(公元 1130-1200 年)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局、书法家。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别号紫阳,考亭。云谷老人、沧州道叟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后侨寓建 阳(今属福建省) 。绍兴十八年(公元 1148 年)中进士第,曾任秘阁修撰等职,死后谥曰文, 赠太师,封徽国公,人称朱文公。他是封建社会儒家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一“程(程颢、程颐) 朱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明、清时他被视为儒学正宗,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统治阶 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加之他热心教育,因此,被尊称为朱子。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 《周易本义》 、 《诗集传》 、 《楚辞集注》 ,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 等。 朱熹善书,他虽然不是以书名传世,但与同时期书法家相比,也称得上是伯仲之间。 《书史会要》里说朱熹“善正行书,尤工大字。 ” 《铁网珊瑚》也说他“善行草,尤工大 字,下笔即沉著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玙璠圭璧。 ”他自言书法学曹操,其实 也受到颜鲁公、王安石等人的一定影响。他虽然对书艺花过功夫,但他无意于求工,所以虽 师承颇有门庭,但笔势迅疾、筋力苍秀又具有自己的风格面貌。朱熹的书法作品,在不少书 法著作里均有记录。象《石渠宝笈,初编》录有《宋朱子书{大雪游天湖)诗卷》等多件作 品。 《书画记》里也录有《祖帐帖》 、 《朱文公二帖合卷》等件。 《祖帐帖》被称为“精彩 如新,书法瀟洒老苍,绝无尘气。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城南唱和诗帖》 ,为朱熹乾道 三年(公元 1167 年)书。此帖纸本,行书。31.5X275.5 厘米。它平和从容,温润典雅,不 放不拘,不紧不松,有理有序,有法有矩,真人博宏宽容、安谥静逸之艺术境界。他的作品, 以大字榜书最有名。 三十三、赵孟頫 赵孟頫(公元 1254-1322 年) ,元代文学家,著名书画家。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 因所居有欧波亭,人们亦称鸥波,为宋宗室。 《元史.赵孟頫传》记: “ (赵孟頫为)宋太祖 子德芳之后也。 ”赐第湖州(今浙江吴兴) ,故为湖州人。他的曾祖师垂、祖父希永,父与害 ( yin) “仕宋,皆至大官” ( 《元史本传》 ) 。赵孟頫十四岁时因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 “宋

亡,家居,益自力于学。 ” ( 《元史本传》 )元朝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 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 1286 年) ,派行台御史程钜夫来江南,搜访遗逸,赵孟頫被荐入朝,因 其才能和特殊身份,颇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287 年)官兵部郎中, 二十七年(公元 1290 年)迁集贤直学土,延柘三年(公元 1316 年) ,拜翰林学士承旨、荣 禄大夫,世称赵承旨、赵荣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对赵孟頫也十分赞赏。 《元史,赵孟 烦传》说: “ (仁宗)以孟颊比唐李白、宋苏子瞻(轼) 。又尝称孟烦操履纯正,博学多闻, 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死后,被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后人亦称赵 魏公、赵文敏。著有《尚书经》 、 《琴原》 、 《松雪斋集》等。 赵孟颊善诗、书、画,亦精鉴赏,通音律,兼工篆刻。他。诗文清邃奇逸,读之, 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 ( 《元史本传》 )他擅长绘事,山水取法董(源) 、李(成) ,人物、鞍 马则师李公麟及唐人法,也工墨竹、花鸟等,技艺全面,风格多样,都有很高造诣。他的篆 刻以“圆朱文”称著。 赵孟頫最卓越的成就是书法。人们习惯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合称为 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 。陆友仁《研北杂志》里说赵孟颊的书法是“上下五百年,纵横一 万里,举无此书。 ” 《元史,赵孟頫传》里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 古今, 遂以书名天下。 可见他在元代书坛的书名显赫。按照杨载的《翰林学士赵公状》 里说: “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 不杂以近体。明初宋濂说: “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宋高宗赵构) ,后则取钟繇及羲、 献,末复留意李北海(邕) ” ( 《米学士集》 ) 。解缙则说: “独吴兴赵文敏公孟頫始事张即之, 得南宫(米芾)之传。而天姿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前人,超人魏、晋,当时翕然师之。 ” ( 《春雨杂述》 )这些大体道出了赵孟頫书法艺术的源流,和他书风“三变”的大概,这对于 我们研究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是有一定启发和帮助的。 赵孟頫书法艺术的主要成就是楷书与行草, 尤以小楷成就最高。 他的小楷写得工整温润, 精能秀媚,如玉树琼花。他的大楷真书也是受人称道的,被称为‘颜筋柳骨,铁画银钩” 。 他博采众长,又参以北海结体.楷书带有行书笔法,飞舞流动,翩翩多姿,达到得心变手的 境地。赵孟頫的行书作品传世数量最多,行笔流利。丰腴不俗,结体紧凑,搭配灵巧,照应 得当。元代卢熊说: “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 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 ” (转引自《书林藻鉴》 )赵孟頫不开。 解缙说他学书“十年不下楼” ,陶宗代说他“一日可写万字” ,这里虽存在有夸大溢美之嫌, 但他刻苦学习不懈的精神是毋庸怀疑的。 三十四、管道昇 管道昇(公元 1262-1319 年) ,元代女书画家。字仲姬,又字瑶姬,湖州吴兴(今属 浙江省)人。皇庆元年(公元 1312 年)被封为吴兴郡夫人,延柘四年(公元 1317 年)又加 封为魏国夫人, 故世称管夫人。 管道异是我国元代主书画艺术坛坫的艺术大师赵孟頫的妻子。 《虚斋名画录》 称: “管夫人不独书画精妙, 于诗词无弗工。 ” 她的丈夫赵孟烦为她撰写的 《魏 国夫人管氏墓志铭》里说: “夫人生而聪明过人” , “天姿开朗” , “翰墨词章,不学而能。 ”管 道异的确是我国古代屈指可数、 才气横溢、 成就异常的女书画艺术家。 管道异善画竹石梅兰, 亦工山水佛像。她的画“笔意清绝,颇有韵味。 ” ( 《中国绘画史》 )管道异的墨竹是师承宋代 以文湖州(与可)为代表的“文人画派”的艺术风格。她画观音也很出名。她笔下的观音, 既具有“神”的飘逸气质,又充满。人。的世俗情怀,两者结合恰到好处,高出于一般画家 许多。 管道异善书。她和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铄)齐名,史称为“书坛两夫人” 。 她工小楷、行草书体。由于长期和赵孟烦生活在一起,书风受赵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三十五、祝允明

祝允明(公元 1460-1526 年)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因他右手生六指, 故自号枝山,又称枝指山,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弘治 五年(公元 1492 年)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故有”五应乡荐裁忝一名,七试礼部竟不见 录“之语。正德九年(公元 1514 年) ,被授为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转任应天府(府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在南京生活了近一年,所以世称京兆。后 因病辞官归里。他著有《九朝野记》 、 《苏材小篆》 、 《集略》 、 《怀星堂集》等书,还编撰了《兴 宁县志》 ,稿今仍存。 祝允明能文,尤善书法。他从小学习勤奋,五岁即能书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稍长,博 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对客挥对客挥毫,千言立就,在乡里负有盛名。青年时与同乡文 学家、书画家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他与文徵明、王宠、陈道 复在当时的书坛上被誉为。吴中四名家。 。祝允明性格豪放,千金立尽,面无吝色。生产有 所入,辄召客豪饮,费尽乃已。或分与持去,不留一钱。 。 ( 《明史,文苑传二,徐祯卿传附》 ) 姑苏一带,一直流传着有关他的许多传说。祝允明到了晚年,经济上比较拮据,过着贫困的 生活。 祝允明是中国古代“吴门书派”的中坚人物,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转折的代表者。 清代王澍说: “吾尝论其书自赵吴兴以来,二百余年至此乃始一变。 ” ( 《虚舟题跋》 )他的 真、行、草书诸体都有相当的成就,以草书最为擅长。他敢于突破时习、逼古创新、博涉童 家.妙集众长而自成面目]。他学书师承众家,上,自魏晋钟、王,隋唐智永、虞、欧、褚、 北海、颠旭、狂素,以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近至赵孟颊,无不悉心精研,临写 工绝。 三十六、文徵明 文徵明(公元 1470-1559 年)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原名壁(又名璧) ,字徵明。 四十二岁时启用徵明为名,改字徵仲。因其祖籍湖南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因 曾在朝任职翰林待诏,故又称文待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 家庭, 《明史》里说 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他活了九十岁,是位长寿的艺术家。 文徵明平日学书是十分刻苦的。据《名山藏》记载:他初在郡学学习时, “学官以严厉 束诸生,辨色而入,张灯乃散:诸生皆饮噱啸歌壶弈消晷,徵明独临《千文》 ,日以十本为 卒” :同伴们于嬉戏中嫌日长,文徵明恰在临写中苦日短。他十九岁时,从著名书画家沈周 学画, 二十二岁又随祝允明的岳父李应祯学书, 后来, 继续向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吴宽学习, 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帮助与培养。文徵明从弘治六年(公元 1495 年)二十六岁时开始到南 京应乡试,共应试十次,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五十三岁,可惜仕途不利,长 期应试,未能考取。嘉靖二年(公元 1523 年) ,他由苏州巡抚李克成等向朝廷推荐,至京, 经吏部考试,授给他一个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参加编写《武宗实录》 。在朝中,他对政 治的腐败和官场中许多肮脏不堪的事情看不惯, 更不愿和那些贪官污吏同流, 加之才高受嫉, 因而到处碰壁。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施展才能的机会。京师再好,不是他久留之地。他终日 悒悒不乐,三年中,三次上书辞职,乞求归里,被获准。嘉靖六年(公元 1527 年) ,他离京 返乡,时年五十八岁。此后在家过着戏墨弄翰的艺术家生活。著有《甫田集》 。 文徵明人品高尚。他不畏权势、不贪钱财,过着清贫生活,保持和发扬了封建社会正直 的、有奇志节操的知识分子“入污泥而不染”的好品德。人们最乐于称道的有这样几件事: 在他三十岁时,父亲文林在浙江温州任上病死。由于文林平日为官比较清廉,没有积蓄,他 去奔丧时,当地官吏士绅主动凑了一笔数字很可观的钱送给文徵明,作为膊金,文徵明坚决 辞谢不受;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加紧罗织人才,他看中了文徵明,特派人送来重金与 聘书,别有用心地拉他去江西,为朱宸濠实现其政治阴谋卖力。文徵明不为利禄而动心,托

词生病,坚辞不去。朱宸濠送来的金钱原封退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他在苏州,每逢达 官显贵来探望时,既不受礼,又不回拜。就连对当时操纵朝政、大权独揽、心狠手辣的大奸 相严嵩也不例外。有一次,严嵩去苏州看望文徵明,文徵明也不破例回拜。后来,严嵩很不 满意地对顾磷说: “别人他不回拜罢了,我特地去看望他,他也不来回拜,真太不 像话了。 ”顾磷回答得好,他说: “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单回拜你,他就不算是文衡山了! ” 文徵明靠卖字画为生,但立下“平生三不肯应”的规矩,这就是不卖给藩王贵胄、宦官与外 国人。这些记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徵明的高风亮节。 三十七、董其昌 董其昌(公元 1555-1636 年) ,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 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十七年(公元 1589 年)登进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太 保,谥文敏,故世称董文敏。作为一个封建官僚,他家居时欺凌乡民,积有民愤。但董其昌 在朝为官时, “阉竖党祸酷烈,其昌深自引远” , ( 《明史·文苑传四·本传》 )洁身自好,不 肯与阉宦魏忠贤等为伍,阉宦索要他的书翰墨迹、丹青绘画,一概谢绝,这在当时也是不容 易的。 董其昌十七岁时学书。他在《画禅室随笔》里说促使他发愤翰墨的原因是: “先是吾家 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 矣。 ”他不甘落后,力争上进。临摹真迹,至忘寝食。这样努力,才使他后来能在明代书苑 里居于高位。他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位习古的集大成者。董其昌从学颜真卿《多宝塔》人手, 后来改学虞世南。 他又觉唐人书不如魏、 晋, 于是极力临学钟、 王书, 临写了 《黄庭经》 、 《力 命表》 、 《还示帖》 、 《丙舍帖》等。又参照了李邕、徐浩、杨凝式的笔意,再得力于赵孟 烦,书艺逐渐可观。特别是他游浙江嘉兴时,在名闻当代的书画收藏家项子京家中,尽情观 赏了项家收藏的飞光跃彩的大批书画真迹,这对他书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后来,他 在南京,见到了王羲之的《官奴帖》这一稀世墨宝,相形见绌,深知自己在书艺方面尚有许 多不足之处。这些真迹,使他大开眼界。从此,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 力,他自谓自己书法于率易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颇具特色。清代周星莲在《 l 临池管见》里对董书的艺术特征有比较恰当概括的论述。他说: “自思翁出而章法一变,密 处皆疏,寡处皆紧,天然秀削,有振衣千仞,洁身自好光景。然篇幅较狭,去古人远矣。 ” 他自己也说: “余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味,而书法余复一变。 ” ( 《容台集》 )董其昌刻 苦学习书艺,名播遐迩, 《松江志》中说他“行楷之妙,跨绝一代,四方金石之刻,造请无 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可见当时盛况空前。他不仅是晚明书坛上的“挂 帅”人物,就是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他的位置排人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大家 之列,也是不为过的。清代书法家王文治说: “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除却平 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瑞图) 、邢(侗) 。 ” ( 《快雨堂论书绝句》 )启功教授说: “余于董 书,识解凡数变:初见之,觉其平凡无奇,有易视轻视之感。廿余岁学唐碑,苦不解笔锋出 入之法。学赵学米,渐解笔之情、墨之趣。回顾董书,始知其甘苦。盖曾经熏习于诸家之长, 而出之自然,不作跨轻踦重之态。再习草书,临阁帖,益知董子阁帖功夫之深, 不在邢子愿、 王觉斯之下也。 ” ( 《论书绝句》 )既说明了董其昌学书之渊源,又对董书作出了一定评价。 三十八、黄道周 黄道周(公元 l585-1646 年) ,明代书法家。始字玄度,后改字幼平,又字螭若,号石斋, 漳浦(今属福建省)人。天启二年(公元 1622 年)中进士。崇祯时任右中允,以上疏指斥 大臣杨嗣昌等,被谪戍广西。南明弘光帝时为礼部尚书。弘光政权失败,他和郑芝龙等在福 建拥立隆武帝。 《明史,黄道周传》说: “当是时,国势衰,政归郑氏,大帅恃恩观望, 不肯一出关募兵。道周请自往江西图恢复。以七月启行,所至远近响应,得义旅九千余人, 由广信出衢州。十二月至婺源,遇大清兵。 ”战败,为清兵所俘,坚贞不屈,被杀于南京。

后清王朝谥曰忠烈。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里赞颂黄道周为“千古伟人” , ,并详细记其 慷慨就义时的壮烈情景。黄道周临刑前镇定自若,并对人说: “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后来, “老仆请以数字贻家,石斋踌躇曰: ‘无可言者。 ’固请,乃裂衣襟,啮指血曰: ‘纲常 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据记载,他还对仆人说: “ ‘曩某索书画,吾既许 之,不可旷也。 ’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幅甚长,乃以大字竞之。 ”从容如此,守信如 此,爱艺如此,真可谓奇人奇事。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 以文章高节闻名天下。 诗文皆别具面目。 著述甚丰, 有 《易象正》 、 《三易洞玑》 、 钛函经》 、 《洪范明义》 、 《孝经集传》 、 《春秋揆》 、 《续离骚》 、 《石斋集》等。 黄道周工书。他于真、草、隶书无所不探,从师古中力求写出新意来。他的书风是参和 钟繇、索靖,而以个性见称。他的行草书成就较大,颇为世所重。 三十九、傅山 傅山(公元 1607-1684 年)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金石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 名山,字青主,一字仲仁,一署真山,号啬庐,自署公之它,别号朱衣道人,晚号老蘖禅, 阳曲(今山西太原市)人。傅山少年时习经史,有异志。明亡后,隐居崛围山丹崖下,居士 穴养母,苦攻医学和家传禁方, 尤精于妇科,著有专论。傅山的医术非常有名, 他依此自活。 在太原晋阳城里设有卖药处, “卫生堂药饵”五字为其手书。清代康熙十八年(公元 1678 年)诏举博学鸿词科,傅山称疾坚辞,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行至离京师三十里时,他 以死拒不人城,乃以老病上闻,遂诏免试放还。这样,他仍行医在民间。傅山还工诗文、精 书画金石。他的学生段縡说他“文超两汉,字迈二玉二( 《太原段帖》 ) 。喜画山水,墨竹亦 有气韵。精鉴别,尤精篆刻。朱彝尊论画诗说: “吴中好手有四王,常州二恽桐城方。岭南 高俨、歙黄伋,亦有傅山居晋阳。 ” ( 《曝书亭书画跋》 )傅山是位民族气节很强烈的人。明亡 后, 他曾和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等人进行反清活动。 他俩虽远隔千里, 但志向投合, 心心相通。 顾炎武是很赞许他的。顾炎武说: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部如傅青主。 ”人们对傅山有一 种评价,说他“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 ” (转引自《傅山论书法》 )可 知他为人高洁、受人敬仰的程度了。著有《霜红龛集》 、 《苟子评注》等。 傅山工书。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把傅山草书列为“能品上” ,与邓石如等大家同列, 而在王铎、翁方纲之前。傅山的先世,对于书法篆刻一向重视,他幼年时,就继承家学苦学 书艺,于篆、隶、真、行、草无一不能,乃至成年,书法益精,很为世人推崇。书法家黄道 周称他为晋、唐以下“第一书家”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即被视为圭璧。傅山书法上师魏、 晋,取法钟、王,后因爱赵孟》頫字圆转流丽,转而学赵,成就颇高,临写乱真。但因鄙视 赵孟频的为人,毅然转学颜,取颜字浑厚正气之神。傅山的隶字冠于当时,在清初,他和郑 笪并称“傅、郑” 。他的隶书是从汉隶中化出,神形古朴,而他能从汉隶中得“妙在人不知 此法之丑拙古朴” ( 《霜红龛集》 ) 。这既是傅山书法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又是他高于别人之 处。他的草书更入佳境,是他诸书体中之最。 四十、朱耷 朱耷(公元 1626-1705 年)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谱名统蓥,法名传綮,他的别名很 多,有雪个、个山、驴汉、驴屋驴、个山驴、刃茬、道郎、良月、破云樵:年自号八大山人, 南昌(今属江西省)人。朱耷是明,元璋儿子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他是皇族贵胄。八岁即 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崇祯十四年(公元 1641 年)为诸生。十九岁时,明王 朝亡,朱耷入清后,即隐其姓氏,改换名字。清顺治五年(公元 1648 年)剃发为僧,顺治 十年(公元 1653 年)在耕庵老人颖学敏禅师那里“正法”受戒,后又返俗。不久,又做了 道士。年轻的朱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变故,这位“金枝玉叶老遗民” ,对推翻明王朝的李 白成农民起义军极度仇视。清兵入关后,山河易主,他虽回天无力,但也不肯俯首为大清顺 民。这时的朱耷,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因此,他装过哑,发过疯。陈鼎在《八大山人传》

里记: “未巳病癫,初则伏地呜咽,又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踺趵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 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 ”在这喜怒无常、癫态百出的病态中,隐藏着朱 耷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痛,和对清朝统治者的忿恚。后来,他长期隐居南昌青云谱。康熙三 十七年(公元 1698 年, ,王源来南昌访朱耷,此时朱耷已七十三岁。王源说: “果然高士也。 其翰艺大非时俗比。但亦贫,以书画为生活。 ” (转引自《朱耷》 )这就是朱耷晚年生活的真 实记录。朱耷晚年常用的别号“八大山人” ,在书画落款时写得也较奇特,他说喜欢把“八 大” 二字和 “山人” 二字各连缀在一起, 看上去就像 “哭之” 或 “笑之” 两个字, 哭笑无常. 寄 托他亡国之痛。朱耷善画,他擅长水墨花卉禽鸟,借 物抒情,所绘鸟鱼,白眼向人。亦画 山水,多为荒凉之野,寂寞之滨,表现一种“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境界,真所谓“横涂 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转引自《朱耷》 ) 。他的绘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和弘仁、 髡残、石涛被誉为清初“四画僧” 。他在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居他诸艺事之首。 朱耷于书法成就也是可观的。他喜用委笔作书,表现出雄浑圆健、刚劲内涵、傲岸 不驯的情态和风神。 当代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在他所著的 《朱耷》 一书里有这样一段阐述: “八 大山人对于书法的造诣,也是奇妙的创造。它的艺术特性,是从侧势、逆势,归纳到均势, 是—种傲崖不训的情态,善于用秃笔,而风调是秀健的。一般地说,秃笔没有锋尖,它所能 表现的, 很难显出笔势的流畅与风神; 而他, 不但隐藏了秃笔在表现上的一定缺点, 相反地, 他使尖锋所不能表现的一种特殊情调, 却利用秃笔发挥了出来, 是开了书法中的笔势所未有 的情调的。 ”的确,朱耷晚年的书法风格就是如此。 四十一、金农 金农(公元 1687-1763 年,卒年一作 1764 年) ,清代著名书画家。字寿门,号冬心, 又号司农、金二十六郎、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流寓扬州,尝自署款为金吉金,梵典“金”称苏伐罗,因此镌刻一印为“苏伐罗吉苏伐罗” 。 又有印为“金牛” 。金农医生为布衣,未涉仕途。少年时,曾受业于著名书法家何焯,并与 著名篆刻家、书法家丁敬等相交。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 ,被荐举鸿博,入京未试而返。 《清史稿,艺术传四,华喦传附》载,他“好学癖古,储金石千卷” 。他还喜出游,中岁足 迹遍及齐、鲁、燕、赵、秦、晋、楚、粤等地,后寄居扬州,妻亡无子,靠卖画鬻字以自给。 《清史稿》说他“性逋峭,世以迂怪目之” 。他有一首题为《墨竹为汪巢林(士慎)作》的 诗,可说是他自我心胸的写照: “明岁满林笋更稠,百千万竿青不休,好似老夫多倔强,雪 深一丈肯低头。 ”金农为“扬州八怪”群体里的一名主将。他虽然在五十岁以后才作画,但 画的造诣很高,使许多人折服。他亦诗文,著有《冬心先生集》 、 《冬心先生杂著》等。他的 学生,扬州罗聘在这方面成就也颇著,与金农同列。扬州八怪” ,据说金农有些画作,实出 于罗聘之手。 金农工书, 书名比画名早显。 他擅长楷、 隶分书, 而以隶书为最精妙。 包世臣在 《艺 舟双楫》里将其隶分书列为“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的逸品。金农的隶分书的确写得雄劲奇 伟,拙厚古朴,冠子当时。 《墨林今话》里说冬心先生“书工八分,少变汉人法,后人《国 山》及《天发神谶》两碑” 。还说他“截豪端作擘窠大字” 。剪去锋颖,写时笔豪平铺,故风 格特奇,取得“以拙为研,以重为巧” ( 《霎岳楼笔谈》 )的效果。金农的隶分书和清代前期 书法家的隶书面貌确有不同。金农用笔厚重,作书时常用扁笔,波磔不太明显,保留有较多 楷书笔意,富有浓厚的金石气。他写的隶书,字的形象古地上结体往往方整或长方, “我用 我法。 。他的《德行人间七言隶书联》横画粗大,竖画细短,扁笔方折,严整古拙,字形趋 扁,是典型的“漆书”作品。 四十二、黄慎 黄慎(公元 1687-1766 年,亦作卒于 1768 年后) ,清代书画家。宇躬懋,又字恭懋, 一字恭寿,号瘿瓢,宁化(今属福建省)人。黄慎出身贫寒,一生未入仕途, 自称“东海

布衣” 。早年丧父,家拮据,事母甚孝,青年时学画并靠卖画维持家庭生活。曾寄居佛寺, 白天作画卖画,夜间无灯无油,借佛龛微弱灯光读书。正如他在诗中所说: “历尽南朝多少 寺,读书频借佛龛灯。 ” ( 《八怪史料》 )后来,他出游豫章,历吴、越,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 年)至扬州鬻书卖画。应该说,黄慎在诗书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通过刻苦自 学而获得的。雍正五年(公元 1727 年) ,他回乡接母来扬同住。又三年,送母返乡后就往来 于故乡、南京、扬州间。能诗,著有《蛟湖诗草》 。 黄慎先后居扬州三十年, 是 “扬州八怪” 里的一员主将, 他 “诗、 书、 画三绝” 。 《墨 林今话》里说他”书工草法,师二王极古劲之致” 。又说: “王巳山(步青) 。先生称其诗书 皆有物外之趣。 ”黄慎对于狂草造诣很高,工力很深。他的狂草宗唐代怀素,其书法笔势古 拙遒劲, 写得既放纵又严谨, 饶有别致。 过去有人用 “崩岩坠五之奇, 鸾舞龙惊之势” 和 “疏 影横斜,苍藤盘结” (转引自《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来形容他的书法艺术特色。 四十三、郑燮 郑燮(公元 1693-1765 年) ,清代文学家、著名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 江苏省)人。郑燮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 进士。乾隆七年(公元 1742 年)春,郑燮五十岁时,调任山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公 元 1746 年) ,他五十四岁时,调任山东潍县知县。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 年)去职。他五 十岁以前,穷困潦倒,靠友人馈赠和卖字画所得维持生活。做县令后,他曾助农民胜讼,赈 济贫苦,关心民瘼,颇得当地民众称颂。至潍县后,由于该县“岁饥道殣,相望不俟,申报 即出,仓谷以贷。秋又歉,捐廉代输,取领卷火之” ( 《扬州府志》 ) 。因此, 《淮海英灵集》 里说: “忤大吏,罢归。其诗曰: ‘长官好善民己愁,况以不善司民牧。 ’ ”为了百姓,郑燮丢 了官,回到扬州。后来,他一直寓居扬州,卖画鬻书。郑燮是一位能正视现实,对人民疾苦 有一定厂卿和同情的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他那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和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空;写 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均见《板桥全集》 )的诗句,是他内心世界最好的独自。 著有《板桥全集》 。 郑燮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人誉为“三绝诗、书、画。 四十四、刘墉 刘墉(公元 1720-1804 年,一作 1719-1805 年,或 1803 年) ,清代书法家。字崇如, 号石菴,诸城(今属山东省)人。他是文正公刘统勳之子。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 年)进 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死后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入祀贤良祠。刘墉官有 政声,博通经史百家,工诗,精研古文辨考,著有《石菴诗集》 。 刘墉善书,工楷、行书,名重当时。在清代乾隆、嘉庆之际,被誉为四大书法家之 一。在翁(方纲) 、刘(墉) 、王(文治) 、梁(同书)这四大家中,论其成就,应首推刘墉。 近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刘墉的评价更高,他说: “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 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洲(秉绶)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石如)也;集帖学之成,刘 石菴也;集碑之成,张廉卿(裕钊)也。 ”从这里可知,刘墉在当时,甚至在整个清代书坛 上所占的地位。刘墉的影响颇大,像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就曾向他学过书。 刘墉擅长真、行书。他的小真书很出名,被包世臣列为“酝酿无迹,横直相安”的 “妙品” ( 《艺舟双楫》 ) ,榜书、行书亦列为“逐迹穷源,思力交至”的“能品” (同上) 。刘 墉书法笔意古厚圆劲,得钟太傅(繇) 、颜鲁公(真卿)的神髓,集帖学之大成。 四十五、邓石如 邓石如 (公元 1739 一 1805 生年一作 1743 年) , 清代著名书法家、 篆刻家。 本名琰, 因避仁宗(颙琰)名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自号古浣子、顽道人、完白山人、笈游道人、 风水渔长、龙山樵长等,怀宁(今属安徽省)人。 《清史稿·艺术传二·本传》中记载:邓

石如“少产避多,妙闻见,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弱冠孤贫,游寿州,后经书法家 梁巘推介于江宁梅锣。梅氏自北宋以来,即为江左望族,收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甚多。邓 石如客居江宁梅家八年, “纵观其二千余年金石善本, 穷日夜, 忘寒暑, 以临摹学成” ( 《江 宁府志》 ) 。邓石如学成后,遍游名山大川,以书刻自给。至歙县,随尚书曹文埴赴京师,后 客居湖广总督毕沅府三年, 辞归。 当时, 毕沅府中吴中名土很多, 而毕沅对邓石如最为赏识、 钦佩,他曾说: “山人,吾幕府一服清凉散也! ” ( 《清史稿,艺术传二,本传》 )后来,他常 来往于江、淮之间。 四十六、伊秉绶 伊秉绶(公元 1754-1815 年) ,清代著名书法家。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汀州宁 化(今福建省宁化)人,人亦称伊汀州。伊秉绶出生于位列九卿的书香门第,父亲伊朝栋曾 任光禄寺卿。伊秉绶从小就受到较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 1789 年)进士, 官惠州,有善政。再知扬州,提倡风雅,有功艺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伊秉绶品格清高, 屏绝声色,坚守菜食以清心,为世人敬仰。伊秉绶擅长书画、篆刻、诗文,喜蓄古书画,著 有《留春草堂集》 。 伊秉绶工书,善篆、隶、楷、行体。行书出名较早,而隶书的成就最大。清代蒋宝 龄在《墨林今话》里说: “ (伊秉绶)尤出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 ”他的隶书 在清代书坛上占有突出地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说: “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 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州也;??”康有为还说,邓石如和伊秉绶“分汉、隶之治,而 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允推二子。 ”虽然伊秉绶比邓石如晚生了十多年,但在为“碑学” 的崛起开辟书法新途径方面所起“开山作祖”的作用,是能与邓石如比肩并论的。他们被称 为“南伊北邓” ,他们两位实是清代“碑学”中众多开拓者的领军人物。清代大书法家何绍 基赞其书法说: “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谓雨驰荒藓。 不将俗书薄文清, 觑破天真关道眼。 ” ( 《东洲草堂诗钞》 ) 他的书法真是超绝古格, 异彩纷呈。 伊秉绶的隶书很有特色,远看气势磅礴,近视耐人寻味。他的隶书笔画平直,分布 均匀,笔势扁方,四边充实,没有晚期汉隶“蚕头燕尾”的笔法。看上去笔力劲健沉着,字 显得方整严肃。他的隶书从汉隶中出,特别是多从不太为人们注意的汉隶碑文、汉隶碑额中 吸取用笔、结体的佳妙处,运用到自己的篆、隶书中去。他吸取了《戚伯著》 、 《校官》以至 《三公山》等碑的一些特点,又熔铸了《衡方》 、 《郙阁》 、 《张迁》 、 《礼器》等碑的一些长处, 形成自己隶书的面貌,更值得一提的是,伊秉绶能熟练地运用颜真卿的楷法书写隶书,这可 说是颇有胆识的创举。他这样做,大大增强了隶书深厚古拙的情趣,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 他写的隶书楹联与大字尤为精妙。

四十八、林则徐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清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书法家。字少穆,一字元抚, 晚竢(si)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进士,任翰林 院庶吉士,散官授编修,后又充任过江西、云南乡试考官。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二 月,任江南监察御史,又先后担任过杭嘉湖道,淮海道,两浙盐运使,江苏、陕西按察使, 湖北、 河南、 江宁布政使, 河东河道总督, 江苏巡抚, 湖广总督等职。 道光十八年 (公元1838 年)冬,任钦察大臣,节制广东水师,查办鸦片事件。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会同 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率属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查办烟犯,并将缴 得的大量鸦片于虎门烧毁。林则徐这一爱国举动,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

侵略者的威风,受到广东,乃至全国人民拥护。道光二十年(1840年)改任两广总督,积极 做好反对和抵御侵略战争的准备。当年,英国侵略者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邓廷 桢等领导军民奋力抵抗。后被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扣上“祸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革 职查办。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与邓廷桢先后谪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 年)九月,遇赦东归,官陕甘巡抚与云贵总督。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因病辞职。三十 年(公元1850年),再度为咸丰皇帝起用为钦察大臣,派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行至潮州而 卒。死后,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有 卓识远见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富国强民”的理想干出的一番轰轰烈烈大事,可泣可歌。虽 然他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客观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都是有好处的。因此,这 位民族英雄长期以来赢得人们的怀念与尊敬。林则徐善诗诗文,诗宗白傅(自居易)。著有 《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林文忠公政书》、《畿辅水利议》等书。所遗奏 稿、公牍、书札、日记、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出版。林则徐善书。他二十八岁 来泣宁百龄衙中即以书法闻名,求书的人络绎不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史[书法史]
书法大家写“清明”
中国书法文化论述——墨渊
请熟读本文,避免胡乱点评闹笑话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