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6髓内固定技术| 阿联笔记


阿联携手创伤网络学院推出的

《阿联笔记》


髓内如何固定完美

我们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热点6 髓内固定技术



第六个问题,我想就是,既然髓内钉是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何把髓内钉技术发挥到极致,做的最好?

 


第一个就是体位和牵引。

现在临床常规应用的就是仰卧位。在牵引床上,你可以摆成剪刀位,也可以摆成截石位,以便于透视。

 


 

术中标准的侧位像,是至今,尤其是股骨颈或者头颈钉、拉力钉成败的关键。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斜位,而不是标准的侧位。标准的侧位应该做到这样,股骨颈和股骨干的直径成为一个直线。这样的时候我们进针点,包括我们头颈钉的位置,包括跟骨干的一个角度,我们都很清楚的显现在这里。

所以刚才谈到了,TAD评分如果要好,侧位片和正位片,拉力钉应该都在髓腔内的中心。这样是最好的。

如果你拍一个斜位的片子,你根本就没法去判断你这个拉力钉在股骨颈里的位置。

到底处不处于中心状态?可能会带来假象。

因此术中,标准位的这种影像学侧位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绝大多数的股骨转子间的骨折,我们都可以通过闭合步骤来复位。

 


 

像这种显示的,上了牵引床,我们首先外展,轻度的外旋,然后牵引,内旋再内收。90%甚至80%(?)以上的病人,都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闭合复位步骤,获得良好的复位。

 


但是复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转子间的复位不好,往往就预示着失败。我们复位的要求和标准是什么?

恢复它的颈干角;

恢复它的解剖序列;

恢复力线;

纠正旋转;

还有一个我们平常经常忽视的,

就是缩小骨断端之间的距离和间隙。

因为刚才我们谈到,这个粗隆部的骨折,或者说转子部的骨折,它的生物力学是特别特殊的,它内侧是个承受的压应力,外侧是承受的一个张应力。

如果两个毫米的分离移位,实际就可以导致内侧的塌陷,和外侧钢板的弯曲。而且钢板受到的应力,可以成倍的增加。

所以对于一个转子间,或者转子部的骨折,复位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一个好的复位的标准是什么?

好的复位,就是在正位片上和侧位片上,它们的距离均应该小于一个皮质的厚度,应该要完整的接触。最好是解剖复位,或者是接近于解剖复位。

可接受的复位可能稍微变化一些,对很多一些复位不很理想的,它只要在正位和侧位片上,有一个皮质的厚度的接触,或者是加起来少于一个皮质的厚度,这个也算可以接受的。

不好的复位,或者不可以接受的是什么?

无论在正位片上,还是术中透视的侧位片上,它皮质分离的距离,都大于局部皮质的一个厚度,这是不可接受的。

也就是说,骨折断端之间它的分离越大,如果它的间隙超过了五个毫米,那么术后复位丢失和假体切出的机会,会大大的增加。

所以复位的要求,对于转子部的骨折是非常非常高的。

 

转子部的骨折,都有一个术后复位丢失,或者是畸形愈合。常见的就是一个内翻。

还有人提出,如果我们在术中,我们就给他做成外翻,是不是会更好呢?

 


实际上这个图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显现,这时候我们强行做一个外翻。

外翻了说明什么?

你在正位片上它是外翻的,在侧位片上有可能他不光是外翻,可能近端的骨块还有一个旋转。那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骨折断端的接触面是明显减小的。

当它负重的时候,或者肌肉收缩的时候,两个骨折断端的间隙,有一个接触的一个倾向。

那么这种接触的倾向,被你的内植物遮挡了,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它如果有密切的接触,或者能接触在一起,那它的应力必然有释放。从哪里去释放?

要不切出,要不主钉折断。

所以无论是内翻,还是外翻,都是不好的。

最好的复位,应该是解剖复位,或者是接近解剖复位。

所以术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做到,违背它的解剖原有的角度。

或者是做成内翻,或者是做成外翻,都是不允许的。

 


那么进针点,也是非常考究的。对于一个转子间骨折,我们知道每个人骨折的形态,或者骨折的解剖术可能都会不一样。包括他的解剖形状都有些差异,但是给我们选用的内固定器材,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也不可能针对每个个体,来进行个体化的设计。

目前的医疗手段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当你进口偏外的时候,一个直的髓内钉,如果你进口偏外,那么它可能会抵住远端。

近端的远侧,有可能术中就造成近端的皮质,造成损害。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切口靠近外端以后,当你主钉和拉力钉这个角度是钉死,没有选择的时候,你可能复位的时候,就造成人为的内翻。

刚才我们谈到,无论是内翻和外翻,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尤其是内翻,更不可取。


 

像这种,切口偏外以后,因为主钉和头颈钉,它的角度是钉死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位置上,它肯定会复位时内翻。

内翻的复位,术后造成的问题就是,逐渐应力增大,越来越内翻。

那么所有的内翻的应力,最后都落在这个,或者作用在主钉上。那么时间长了,主钉疲劳断裂就不可避免,这个进口或者是进针点,或者开口偏外,带来的问题。

一个,就是置钉直接插入到对侧的皮质,第二个问题就是,可能会带来外翻的复位,术后带来主钉的折断。

那么这是正位片切口,这个入钉点,是偏内还是偏外的问题。

那么进针点在侧位片上,应该是稍偏前。

为什么会这样?

当一个带有前弓的骨质,我们短钉都是直钉,除了解剖型的。那么直钉,如果在后侧插入,可能就顶着前方皮质就出去了。

所以我们只有切口偏前,它才能顺着一个弯的这个弧度,直钉才能插入。

就像这样,偏后就会造成这样。

 


偏前一点可能还能顺进来,所以像这个,这个就是典型的一个病例。

切口偏后了,这是后,这是前,如果偏后以后,一个直钉插入一个弯的髓腔里边,它可能要抵住前侧的或者这个皮质,术中可能就造成皮质的损害、骨折,那么术后可能会引起大腿近端的疼痛。如果轻微的暴力,就可能造成主钉末端这种骨折。

 

所以标准的切口入路应该是什么?

 


 

应该是大粗隆顶点偏内,侧位片应该是大粗隆三等分,前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交汇之处,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宁偏内、不要偏外,宁偏前、不要偏后。

这是大粗隆进钉点,直钉或者短钉的一个标准的开口。

 

还有一个细节问题

就是要不要扩髓?

 


从骨折愈合这个角度,扩髓和不扩髓,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也就是你不扩髓,如果能完成这个手术,和扩髓以后完成这个手术,它的愈合的时间,和愈合的几率并没有差别。

 


我个人的选择:

我选择进针点,然后徒手开口,开口开的可能深一点,越过骨折线,不扩髓。

我个人的经验是,对于一个老年伴有骨质疏松的,越粉碎的骨折实际上越不需要扩髓。

那么选用这种大小或者直径合适的髓内钉,90%以上的病人都不需要扩髓。

提醒大家注意一点是什么?

开口,或者是建立隧道,跟扩髓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开口不扩髓,但是不等于不做骨性的通道。骨性的通道我用这个开口锥就可以完成。治疗转子间骨折,尤其是有的时候是相对简单的转子间骨折,我们用了髓内钉,反倒起到了相反的坏的作用。转子间骨折一期复位就丢失。

 


像这种病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常见髓内钉固定这种病例,我们在做手术的时候,一开始复位是好的。

当主钉插入的时候,你发现近端的骨块翻转了,内翻了。髓内钉在开口时它近端的骨折块被髓内钉挤压,这个通道如果建立的不好,你强行插入这种髓内钉,或者用榔头敲击,髓内钉的内侧抵住近端骨块的内侧,它带来的问题就是:近端骨块随着它内翻、旋转,甚至向内侧推移,造成这种移位。

而这种移位在牵引床上,或肌肉夹板的左右根本就不能抵抗。


 

像这种病例,一个术前非常简单的一个一个骨折,这种骨折我们不再讨论它用髓内,还是髓外。

当然用髓外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位医生选择了髓内,也不为错,但是遗憾的是术中就出现了一期复位的丢失。术后即可拍片子就发现,整个近端的骨块是内翻的,正位片是内翻的,侧位片可能会伴有其他的旋转。也就是说整个的骨折断端的复位,是不可接受的。

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术后一个月,就出现了切出,也就是近端的股骨块沿着这个切出,最后不得已做了关节置换手术。

所以髓内钉做近端相对简单的骨折,或者复杂的骨折,一期复位的丢失,一定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如果出现了一期复位的丢失,怎么来处理?

 


我想就是重新处理开口,有一个概念叫重建骨性隧道。

骨性隧道怎么来重建?

当一期复位丢失了,或者主钉插不进去,把主钉拿出来,然后可以做临时固定。

当复位好,透视正直下复位好了以后,然后重新开口。

这个时候你必须要扩髓,扩髓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重建骨性这种隧道。

 


在一个接近正常状态解剖状态下的复位下,我们建立一个骨性的隧道,在这个时候扩髓的时候,要抵住外侧,尽量向内扩。

我们知道,外侧的皮质一般都是粉碎的,或者外侧的皮质相对是比较薄弱的。

而内侧骨块这个地方的皮质是相对比较坚硬的,所以当一个坚硬的髓内钉插入的时候,它只能是往外走,或者把应力骨块向内去顶翻。

我们扩髓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把局部这个应力这个骨块破开,然后在这个解剖状态下,形成一个良好的隧道。主钉沿着这隧道无阻力的插入的时候,你的复位就得以维持。

所以重新扩髓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向内扩。

 


 

建立一个良好的骨性隧道以后,那么无阻力徒手插入主钉。这个时候就不应该用榔头了,徒手插入没有太大的阻力。这个在正常的解剖复位的位置上,它就不会再跑了。

 


无论是髓内还是髓外,当主钉打入以后,我们重点要监测头颈钉的位置。头颈钉的位置刚才谈到了,就是一个TAD的评分。骨折、股骨颈的中轴线和骨折圆形这个切面的交点,和拉力钉中心位置的距离,两者加在一起小于2.0个厘米,一般都不会切出。

而且谈到两个中心,至少在侧位片上,应该是绝对的中心。

这个就是非常标准的一个TAD评分的一个入路。

股骨颈的拉力螺钉,正好在整个股骨颈和头的中心。这个情况下,它固定的位置或者把持力是最佳的。

还有一个细节的问题,就是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尤其是髓外固定,给我们提供滑动或者锁定的机制。

那什么时候用滑动?

什么时候我们要解锁?

或者什么时候我们要加锁,不需要这种滑动?

这要根据骨折类型,或者骨折线的走向,具体来分析和判断。

 


上边这些图,都是显示滑动的好处。

如果是个相对稳定的一个骨折,断端有个很好的接触的面,当你持续滑动,或者动力滑动加压的时候,可以把骨折端的间隙进一步缩短。

而且在加压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这是滑动的好处。

 


但是,滑动就是一柄双刃剑。有些人认为滑动可以降低切出率,确实,滑动以后,近端的骨块,连同我们的拉力钉,会作用到外侧的钢板或者主钉上。那么切出的力量就被分散了。

但是切出的力量分散,这种应力集中在哪里?

集中在主钉,或者是外侧的钢板上。

或者滑动一定要有一个限度。有文献报道滑动超过1.5公分,那么它会诞生骨不连。滑动超过1.5公分,就说明我们这个复位是不良的。

那么骨折块断端的间隙过大,滑动过大会带来不稳定。

主钉或者外侧钢板承受的应力过多,就会产生疲劳断裂。

所以说滑动,我们要很好的应用它。滑动有一定的限制,滑动的距离不应该太多,一般原则上不应该超过1.5公分。

 


像这是一类病人,是个逆粗隆的骨折,也可以说是个高位的粗隆下的骨折。

那我们选择一个带有滑动的髓内固定。

但是这种滑动固定钉,实际上是可以锁定的。

但如果那边锁定的把它锁死以后,整个近端就会连城一个整体,它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但是当时做这个病例的时候,我们忽视了这个问题,近端并没有锁定。

近端没有锁定,也就是它有滑动的装置,头颈钉连同着近端的骨块,在重力或者是应力的作用下,向主钉倾斜。

而且滑动的方向,与我们骨折线的方向几乎是平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滑动给他带来的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带来的就是主钉应力逐渐的增加。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主钉折断。

 

 

当初这个病例,我们选择这样的病例,锁定装置如果把它锁死,那么近端连同这个整个拉力钉,与近端的主钉就会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一个整体它是稳定的。

所以说像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侧方滑动的。

而且侧方滑动的装置对于它来说,是有害无利的。

 



如果像这种类型的骨折,断端的接触面很好,有间隙,那么在术中可以加压滑动,术后我们也可以持续这种加压去滑动。

这种滑动的方向,跟骨折线的方向是垂直的。

而且骨折的断端有个很好的接触面,这种滑动对它的骨折是有利的。它可以有效的缩短断端的间隙。同时在滑动中有个加压的作用,刺激它的愈合。

 


 

那如果是个粗隆下的骨折,侧方滑动还好,跟刚才那个道理是一样,近端的骨块连同拉力钉,一起像侧方滑动。

如果它的骨折线在拉力钉的远端,那么它的骨折线与滑动的方向,如果是平行的话,那么这种滑动就会把应力全部集中在主钉,主钉就断裂了。

实际它需要的是个纵向的滑动,这个纵向的滑动不是这个地方的滑动,而是远端锁定的机制。

所以说每一个滑动或者是锁定,都应该根据不同的病人,你选择不同的治疗的方式,这些细节的问题,实际上决定了我们最后成败的关键。

每一款螺丝钉,或者每一款这种内植物,它设计都有它的核心理念。

我们只要把它用好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像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这种滑动,近端的滑动装置,就应该锁死,就不应该让他有近端的滑动,来增强它近端的稳定性。


说到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

常规的类型大家都能说过一二

特殊类型呢?

明天我们详细讲解特殊类型骨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文详解: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技巧!
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固定术
早读 | 如何术中在透视下识别转子间骨折主钉插入造成内翻移位
不同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聚焦“股骨粗隆间骨折”4大治疗方式,7个热点问题!
股骨粗隆间骨折9种治疗方法大集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