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查井荥俞经合的五行
原文地址:查井荥俞经合的五行作者:拄其间






(一)
甲日戌时
甲戌刻
丙子刻
戊寅刻
原穴
庚辰刻
壬午刻
甲申
足少阳胆经
胆窍阴
泄夹溪
泄临泣
丘墟
泄阳辅
阳陵泉
补手太阳小肠经
补前谷水

补足阳明胃经
补陷谷木

补手阳明大肠经

补阳溪火
补足太阳膀胱经

补委中土
补手少阳三焦经
液门金
液门金
五穴位
井穴金
荥穴水
俞穴木
原穴
经穴火
合穴土
归纳
乙日酉时
乙酉刻
丁亥刻
己丑刻
辛卯刻
癸巳刻
乙未刻
足厥阴肝经
补大敦木
补行间火
补太冲土
补中封金
补曲泉水
手少阴心经
泄少府水
足太阴脾经
泄太白木
手太阴肺
泄经渠火
足少阴肾
泄阴谷土
手厥阴心
荥劳宫金
泄荥劳宫
五穴位
井穴木
荥穴火
俞穴土
经穴金
合穴水
归纳
论经脉都有一个五行;论井荥俞经合所刺的五行,从有子午流注法至今,都知道井穴为木,荥穴为火,俞穴为土,经穴为金,合穴为水。可是后来又看到井穴为金,荥穴为水,俞穴为木,经穴为火,合穴为土。为什么始于井穴的五行不一样呢?在《难经》里对“以井为始“的解释,许多注家也一直认为是牵强附会,一孔之见。一者认为脏之井为木;一者认为腑之井为金。或者说,阴井为木,阳井为金。或者说阴经、阳经都起于井木,或者说都起于井金,或者说阴脏始于木,阳脏始于金,众论纷繁。都是对《子午流注法》不理解,对《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水热穴论》《灵枢经·十二原·本俞》没有联系到一起看,这样造成了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运转不理解,所以学习不得力,使用起来不得力。
上边画了两种表格,首先看到的是在甲戌刻的时间,足少阳胆经的井穴窍阴火泄气,而五行穴为井金;生成了手太阳小肠经荥穴的前谷穴为土,而五行穴位为水,依次是丙子刻的时间,足少阳胆经的荥穴夹溪泄气,生成了足阳明胃经俞穴的陷谷穴;足少阳胆经的俞穴临泣泄气,流过原穴丘墟,在流入手阳明大肠经,生成了经穴阳溪。等等都是泄少阳胆经火的气,补其它五经的气。
在第二天乙日乙酉时,乙酉刻至乙未刻时,都是补足厥阴肝经的木气,
足厥阴肝经
补大敦
补行间
补太冲
补中封
补曲泉
不管是泄其它五经脉的气还是补其它五经脉的气。但是,一个始于井金,一个始于井木。解释这些问题不要离开《黄帝内经》的原文。都要用内经中五运六气的运转的天理来解释,不要想当然,不要忘了在《至真要大论》里说的“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衰盛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所谓气的生化,化生“动不当位”,要有一个依据,说阳必须盛在夏天,阴必须盛在冬天,清必须盛在秋天,温必须盛在春天,这是四时季节的次序,这都是正常的情况,这是标准,是依据,次序不能乱了。在诊脉中,也要依照六步司天的气为寸脉,为正气,为真气,脉象是最盛的,这是依据,是标准,必须要靠寸脉这个依据。尺脉,四关脉,都不能胜于它。司天的是太阳寒气,脉为沉,四关脉和尺脉,都是四维脉,都不能甚于寸脉。如果太阳前边上关脉,即厥阴弦脉;下关脉,少阴的钩脉;尺脉,太阴的沉脉。不管是哪条经脉的脉象,胜于寸脉,都是动不当位,都是寒的邪气先至,叫邪气太过。反知,如果太阳后边来的气的上关脉,阳明的涩脉;下关脉,少阳的浮脉;尺脉,太阴的沉脉。不管是哪条经脉的脉象,都太弱,太衰。也叫不当位,都是正气来得太晚了。叫至而不至的脉象。论气要先把气加到五运六气的运转盘上;看病,要先诊脉,诊脉心中要有一个当其时令的五运六气司天寸脉图。求气至而至,至而不至,未至而至,连人天合一中说的“法于阴阳,合以天光”都不会用,不知道用日求时的方法,先知道丙寅、戊寅、庚寅、壬寅和甲寅,从而再知道是气血走到了何经脉。所以说,“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有三种情况,司天的阴气动,胜于前,克伤了前边阳气,故暑气来得晚。司天的阴气,太盛了。秋气杀霜来得早;司天的阴气不及是阴气来得太晚了,是阳气太盛了。“阳动始于温,盛于暑”也是同理。所以说立盛衰于四维,立人的脉象,可以知道阴阳的终始。诊病立四关脉不但可知病,而且还知道百病的生成是过去生成的病,即叫已病;还是现在当其时间生成的病,叫得了病;还是将来马上要生成的病,即叫未病。
我们只有知道了这些天道之后,子午流注法说的是以值日的日气为准论病,日气分两种,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阳日是以阳干为准论气,行针是以阳干,阳日,阳时,阳刻为准,诊的是外气的作用。阴日是以阴干为准论气,行针是以阴干,阴日,阴时,阴刻为准,诊的是内运的作用。诊脉也是把日的日气加到一天的子时,午时,把一日的时间分成两段,子时到午时前为一段,午时后到子时为一段。这是子午流注法的天理。然后再以那个时辰论六气的先后。
注意的是:春取十二条经的络脉各井荥穴大经,刺的是分肉之间,刺得浅,故刺温邪用木的五行,都从井穴开始;夏取十二条经的络脉各俞穴的大络,小洛,孙络脉,刺的是肌肉皮肤之上,刺得浅。故刺热邪用木的五行,都从井穴开始,故都始于井木。秋取十二条经的络脉各合穴的经脉和络脉,刺的是分肉之间,较深,故刺凉邪用金的五行,都从井穴开始;冬取十二条经的络脉各井穴,各俞穴的经脉和络脉,刺的都比春、夏、秋都要深,留针时间都要长,故刺寒邪用金的五行,都从井穴开始,即始于凉。都要以各脏之所宜而刺。都注环周是因刺的深浅不同,而临机选用是从井木开始或从井金开始。故流注图中说,刺得深为“阳井金坚”,
刺得浅,“为阴井木渥”。古书中还说:坚有转筋病,当立取此穴,可使病遂已除去。有萎病、有厥病,当立取此穴,可立即提起手脚,令病非常快的马上排除。所以说始于井穴论五行木,荥穴五行火,是刺得浅的问题,始于井穴论五行金,荥穴五行水,是刺得深的问题。所以子午流注法中把气多,有余邪气的五行从井穴一开始,都用金水的五行开始,表示气始于坚,始于气甚;用木火的五行开始,表示气始于腝,始于气浅。这些问题在《水热穴论》中说得非常详细。邪气行到寸脉或尺脉的盛衰,深浅,是消去病气的大问题。
所以说子午流注法中,以日气为准,用病气在日气里,有前、有后;邪气的太过和不及,用木火和金水分阴阳,说明邪气阴阳的盛衰。更使后人难分难辨。找不到日气的脉象,分不出病气的先后;找不到病气的盛衰,分不清是补气,还是泻气;找不到刺的深浅;这些都是用子午流注法行针中非常关键的问题。
丙日申时
丙申刻
戊戌刻
庚子刻
原穴
壬寅刻
甲辰刻
丙午
泄手太阳小肠经
泄少泽
泄前谷
泄后溪
腕骨
泄阳谷
小海土
补足阳明胃经
补内庭水

补手阳明大肠经
补三间木

补足太阳膀胱经

补昆仑火
补手少阳胆经

补阳陵泉土
补手少阳三焦经
中渚
补中渚金
五穴位
井穴金
荥穴水
俞穴木
原穴
经穴火
合穴土
归纳
戊日午时
戊午刻
庚申刻
壬戌刻
原穴
甲子刻
丙寅刻
戊辰
足阳明胃经
泄厉兑
泄内庭
泄陷谷
冲阳
泄解溪
泄三里
补手阳明大肠经
补二间水

补手太阳膀胱经
补束骨木

补足少阳胆经

补阳辅火
补手太阳小肠经

补小海土
补手少阳三焦经
支沟
支沟金
五穴位
井穴金
荥穴水
俞穴木
原穴
经穴火
合穴土
归纳
庚日辰时
庚辰刻
壬午刻
甲申刻
原穴
丙戌刻
戊子刻
庚寅刻
手阳明大肠经
泄商阳
泄二间
泄三间
合谷
泄阳溪
泄曲池
补足太阳膀胱经
补通谷水

补足少阳胆经
补临泣木

补手太阳小肠经

补阳谷火
补足阳明胃经

补三里土
补手少阳三焦经
天井
天井金
五穴位
井穴金
荥穴水
俞穴木
原穴
经穴火
合穴土
归纳
壬日寅时
壬寅刻
甲辰刻
丙午刻
原穴
戊申刻
庚戌刻
壬子刻
足太阳膀胱经
泄至阴
泄通谷
泄束骨
京骨
泄昆仑
泄委中
补足少阳胆经
补夹溪水

补手太阳小肠经
补后溪木

补手太阳小肠经

补阳谷
补足阳明胃经

补解溪火
补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土
补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金
关冲金
五穴位
井穴金
荥穴水
俞穴木
原穴
经穴火
合穴土
归纳
注意:在壬寅时,戊申刻,过京骨,先补“阳谷”,补解溪。泄两次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的昆仑,补手太阳小肠经穴阳谷;补另一条足阳明胃经的经穴解溪。是两次连续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昆仑,两次过原穴京骨,补了两条经脉的气。说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束骨穴中的寒气很盛,很多。不是在手少阳三焦经补阳溪,因为邪气还没有泻尽,还没法寄于三焦。故口诀中说“返本还原似是亲”。
这种情况的出现,正好也符合五运六气运转中,当正邪太过,太盛的时候,都要逆行三个五步一右迁,才能看见克它的气头一样。如丙午受克,丙午要逆行三步见己巳,为丙水被己土克。丙午若不是正邪,丙午要逆行一步见己未,为丙水被己土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天道。徐氏凤把逆行三个五步一右迁用到了子午流注法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时辰表
子午流注说难
子午流注
十二别络
子午流注原理复原
络脉的流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