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伪批注”何时休

陈佳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是一种较全面的、整合度较高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教学以其独特的优越性与科学性,引起了许多教师的极大关注与倡导。

笔者整理了近期听课的情况,二十多节课,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了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感而发,阅读批注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批注式阅读的认识并不深刻,也不全面,无法具体有效地引导学生,于是学生所做的批注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镜头一:雾里看花

有位教师在教授《船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在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后,出示了要求: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出船长的忠于职守的?让学生细细体会,在书本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没想到在交流时遭遇冷场。问题提出了大半天,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即使回答了,内容也不着边际。

【剖析】课文初读后,学生尚未对文本有较深入的理解;再加上学生对船长这一职业了解不多,对这个特殊的岗位职责理解起来也就会有难度。受知识水平和相关阅历的制约,学生难以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过早挖掘反而显得生硬勉强,不如放手让学生多读,了解文章脉络,再来品读词句,深化理解,畅谈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被批注式阅读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所迷惑,一味地求新、求悟、求思,忽视了对文本自身的尊重。如何用“教材教”?对一篇文本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的阅读、琢磨,教师要针对文本允许学生进行螺旋式的、分阶段的不断地探究。分阶段进行,一方面应注意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对循序渐进原则的一种体现。

【策略】批注于意,理清文脉

叶圣陶曾说,所谓欣赏,第一步在于透彻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儿含糊,没有一点儿误会。只有首先读懂文章,才能获得直观的、整体的感受,才能够不把文章内容割裂开来,避免支离破碎、难以把握。

阅读时提纲挈领就是把握文本的要义的好方法。不管文本内容如何繁富,头绪如何复杂,抓住了要领,领会了大意,便可了然于心,把书读“薄”了。批注式阅读,就是要从总览全篇、理清文脉做起。

例如《莫高窟》(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就是以“莫高窟”为中心,分别介绍了彩塑、壁画、藏经洞的特点。批注时,可采用树枝型、鱼骨图等图示,结合文字先把文章的整体思路整理出来。了解了结构,理清了文脉,也就如同成竹在胸了,这样就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要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全文的大意了。

镜头二:千篇一律

从听课情况看,学生的批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几类。(1)细枝末节类:天鹅一共有几只?花木兰多大了?等等。(2)修辞技法类: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这句是拟人句,很生动;这段是点明中心,总结全文。(3)概括品质类:风景类课文就批注热爱大自然;人物类课文就批注主人公善良、诚实、勇敢、舍己为人。

【剖析】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灼见”与“真知”,但为什么学生的批注内容却是统一的套路?惊人地雷同?究其原因,面对着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训练,学生缺少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因此批注时总是跳不出“套路”,大多言而无物、言之无理、言而无据,话语总是大而化之、苍白无力,难以切中要害,也难以个性地表达观点。这种情况下的批注阅读,长期“坚持”下来,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策略】批注于境,寻微探幽

文本的细枝末梢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而这些细微之处又往往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比如一个匠心独运的词语,一个触动心灵的句子,甚至一处巧妙的标点,都可以去赏析,去批注。通过反复的诵读、涵泳,细细品味,将文本读“厚”,将情感内化,从而获得深层的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如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在了解诗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初闻涕泪满衣裳”,慢慢地“看”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犹如有了思维的罗盘,身临其境,纷纷批注:从“涕泪”一词,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听到喜讯后禁不住老泪纵横———是为自己终于能够重回故乡,不再飘泊异乡而落泪,这是激动的泪水;是为人民不再遭受战乱之苦,再次过上安定的生活而流泪,这是喜悦的泪水;是为终于看到国家统一,不再分裂而流泪,这是欣慰的泪水……

镜头三:借花献佛

一位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批注。不到2分钟,不少学生的小手就举起来了。教师很高兴,表扬这些举手的学生感悟很快。两位学生分别发言,语速很快,叙述清晰,感悟深刻,很是精彩。

【剖析】看到学生充满自信的精彩发言,答案几乎与教师用书中参考答案一模一样,不由地为学生准确、精辟的感受叹服。可一翻学生放于桌上的《课课通》,在“片段赏析”中赫然有着学生刚才的发言,几乎一字不差。再看看学生的课本,书上密密麻麻的摘抄,都是照搬《课课通》。难怪学生感悟如此之快,发言如此自信,如此流畅。

面对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学生的生搬硬套视而不见,还是下“死命令”,规定学生不准用此类教学参考书?无论选择哪一种,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没有多大好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放手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时,仅仅提出诸如“用心读,认真想,静心写”这样模糊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先确立一个框架,让学生的每次阅读、批注都有明确目的,将精读细研的功夫用在刀刃上。

【策略】批注于心,个性解读

这种批注是一种既可横向,亦可纵向的拓展深化批注,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补充、巩固和提高,也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采用作者的写法,为文本的空白处作联想式补充,还可针对文本中某些精彩片段、写作技巧等仿写。这样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迁移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爱之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在学生自主感悟后,教师迅速跟进,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批注。学生们是这样精彩批注的:种下的是爱,收获的也一定是爱!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因有爱而生存!因为有爱,苦难的跋涉者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因为有爱,黑暗的沮丧者露出坚强的笑容,人的生命轨迹才如此亮丽!爱更是一根根心链,串起一个个故事,拴紧人与人彼此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播种爱的种子,让爱之链串起我们每一个人!……

批注式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批注后,与老师、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批注,进而形成既包括学生与学生,同时也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维度、多重交叉的对话。

批注式阅读,凭借着其“让读”“让学”的特性与气质,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精华与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扬子第二小学)责任编辑张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及策略
初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课堂阅读教学改进行动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文本中的练笔资源进行“写”的训练,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论文,课堂实录
252. 走在语文的路上:思维课堂到底是怎样的呢?(二)
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